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课堂同步特训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一、选择题
1.“(公元 25 年)九月,赤眉入长安,更始降,旋为赤眉所杀。光武则乘机南下,攻下洛阳, 并定都于此。”后世称“光武”所建的政权为( )
A.西汉 B.东汉 C.蜀汉 D.后汉
2.东汉初年,刘秀整顿吏治,合并郡县;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罚;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社会出现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历史上称为(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3.毛泽东在《后汉书·光武帝记》批注中称东汉光武帝刘秀是“历史上最有学问,最会用人,最会打仗的皇帝”。该皇帝曾诏令说:“今边郡盗谷五十斛(hú),罪至于死,开残吏妄杀之路,其蠲(juān)除此法,同之内郡”。这道诏令所反映的统治措施是( )
A.释放奴牌,缓和矛盾 B.监管官吏,惩处贪官
C.合并郡县,裁减官员 D.废除酷法,减轻刑罚
4.东汉光武帝在分封功臣爵邑(爵位与城邑)时,阴乡侯阴识虽有军功,然以贵人阴丽华之兄身处外戚,竟不得增邑。当时,外戚授官,也以九卿为限。材料说明光武帝时期( )
A.重用宦官 B.控制外戚 C.宦官专权 D.外戚专权
5.“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局面出现的共同因素是( )
A.严刑峻法,法家思想治国 B.奖励耕织,推广铁器牛耕
C.整顿吏治,严惩外戚宦官 D.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
6.汉代的陶塑、画像石和画像砖堪称“艺苑三绝”。题4图的这尊“说唱俑”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汉代的( )
A.教育成就和社会生活 B.社会生活和文学成就
C.教育成就和文学成就 D.社会生活和艺术成就
7.甘肃漳县百姓自古掘井熬盐,东汉章帝建初元年(公元76年)在盐川正式设置障县(漳县),盐产归陇西郡盐官管理。政府实行盐铁专营的根本目的是( )
A.加强中央集权 B.促进地方经济 C.充实边疆军费 D.打击地方经济
8.以下汉朝时期四位皇帝按在位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汉高祖 ②汉武帝 ③汉景帝 ④光武帝
A.③①②④ B.③④①② C.①③④② D.①③②④
9.图是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的陶院落模型,在这个院落里,豪强大族的住宅和防御设施紧密结合,透露出东汉当时的社会现象是( )
A.阶级对立和社会动乱情形 B.安逸祥和的世俗生活景象
C.生动活泼的民间生活气息 D.贵族奢侈腐化的生活风气
10.东汉梁太后之兄梁冀独揽朝政20余年。梁冀一门“前后七封候,三皇后,六贵人,二大将军……其余卿、将、尹、校五十七人”,宗室姻亲充斥朝廷和郡县。这说明当时( )
A.官僚机构腑肿 B.宦官把持朝政 C.豪强地主横行 D.外戚势力膨胀
11.如表列出了东汉后期10个皇帝的即位年龄及寿命,东汉后期与之密切相关的现象是( )
皇帝 和帝 殇帝 安帝 顺帝 冲帝 质帝 桓帝 灵帝 少帝 献帝
继位年龄 10 1 13 11 2 8 15 12 14 9
寿命(岁) 27 2 31 30 3 9 36 34 14 54
A.黄巾起义 B.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C.州牧割据 D.太平道的创立
12.《后汉书·皇甫嵩传》记载,黄巾起义爆发后,起义军“燔烧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旬日之间,天下向(响)应,京师震动”。黄巾起义得到天下响应的主要原因是( )
A.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B.东汉后期朝政越来越腐败,引起人民广泛不满
C.张角利用宗教鼓动人民
D.利用“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积极宣传
13.右侧是一位同学的课堂笔记,其中①处应填写的内容是( )
A.秦的灭亡 B.楚汉之争 C.东汉的兴衰 D.道教的兴起
二、填空题
14.(1)公元 年,汉朝宗室 称帝,定都 ,史称东汉,刘秀就是 。
(2)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多次下令释放 ;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法;合并 ,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解民族矛盾。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 ”
(3)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大权就由皇帝的母亲太后主持。太后重用自己的亲戚,导致 的权力膨胀。皇帝长大后,不甘心被外戚摆布,便设法除掉外戚, 由此得到宠信,把持朝政。如此反复循环,形成了东汉后期 的局面。
(4)184年, 领导的有组织、有准备的 起义终于爆发了,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三、综合题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光武帝即位的第二年,他首先下令,凡被卖为奴隶而希望回到父母身边者,都可获得解放,又于建武六年,将王莽时期因触犯律法被贬为奴的民众全部赦免,恢复了他们的庶民身份。同年,降低了王朝因军事财政不足而施行的十税一的田租,恢复了西汉三十税一的税制,缓和了民众的不满情绪。建武七年,光武帝又断然实行兵制改革,废除了郡兵制度,翌年彻底废除征兵制度,让农民专心从事农耕。
——摘编自《秦汉帝国:中国古代帝国之兴亡》
材料二:这一局面是东汉后期外戚与宦官利用皇帝作为工具进行斗争的产物。皇帝小时,大权掌握在母亲及其娘家一方组成的外戚手中,皇帝长大后,要夺回大权只能靠身边的宦官,于是宦官乘机专权。
——摘编自《考试周刊》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光武帝采取的统治措施。光武帝实行这些措施促使了哪一盛世局面的产生?
(2)材料二中的“这一局面”指的是哪一局面?
(3)材料三图示人物是谁?根据材料三文字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黄巾起义的历史影响。
【参考答案及精析】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B D B D D A D A D
题号 11 12 13
答案 B B C
1.【答案】B
【精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25年,西汉宗室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他就是光武帝。
2.【答案】B
【精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王莽政权被农民起义推翻后,西汉宗室刘秀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他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罚;还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故B项正确;文景之治是指汉文帝、景帝统治时期,贞观之治是指唐太宗统治时期,开元盛世是指唐玄宗统治前期,均与题干“刘秀”不符,排除ACD项。故选B项。
3.【答案】D
【精析】结合所学知识,根据题干东汉光武帝曾诏令说:“今边郡盗谷五十斛(hú),罪至于死,开残吏妄杀之路,其蠲(juān)除此法,同之内郡。”,可知,光武帝刘秀颁布诏书,以为今边郡盗谷五十斛即定为死罪,是开酷吏妄杀之路,故宣布废除此法,与内地郡国相同。因此,这道诏令所反映的统治措施是废除酷法,减轻刑罚,D符合题意。ABC均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
4.【答案】B
【精析】根据材料,光武帝时期阴乡侯阴识虽有军功,但因身处外戚而未得到增邑。同时,外戚授官也受到九卿的限制。这表明光武帝在当时控制了外戚的权力,避免了他们过度干预政治,B选项正确;根据所提供的材料,无法得出光武帝重用宦官的结论。材料中并未提及光武帝对宦官的重用情况,排除A选项;材料中并没有提到宦官专权的情况。虽然材料提到了外戚授官受限,但并未说明宦官在政权中获得了大规模的权力,排除C选项;材料中提到了外戚的存在和一定的权势,但并没有提到外戚专权的情况。相反,材料中强调了光武帝对外戚权力的控制,通过限制外戚授官和爵邑的方式来限制其影响力,排除D选项。
5.【答案】D
【精析】根据所学知识,西汉初年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农业生产发展。文帝和景帝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重视“以德化民”。文景时期,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社会比较安定,国家的粮仓丰满,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光武帝多次下令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惩处贪官污吏,任用清廉官吏。光武帝末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史称这个时期的统治为“光武中兴”。故“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局面出现的最主要原因是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故选D。
6.【答案】D
【精析】仔细观察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说唱俑”是当时社会生活的表现,陶俑栩栩如生,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体现了汉代高超的艺术成就,故D项符合题意;汉代陶俑与教育成就没有直接联系,故AC不符合题意,汉代的陶俑与文学成就无关,故B不符合题意,故选D。
7.【答案】A
【精析】在古代,盐铁是重要的生产生活资源,需求量大,利润巨大,实行盐铁专营可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控制国家经济命脉,从而抑制地方富商大贾的势力,防止地方割据,达到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故选A项;促进地方经济、充实边疆军费和打击地方经济都不是根本目的,排除B、C、D项。
8.【答案】D
【精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汉朝各个朝代皇帝的准确识记,依据已学知识可知①汉高祖、②汉武帝、③汉景帝均是西汉时期,而④光武帝是东汉时期,汉高祖是刘邦BC202—BC194年在位9年,景帝刘启BC156—BC140年在位16年,武帝刘彻BC140—BC86年在位54年,据此分析可知正确的先后顺序为①③②④,故选D。
9.【答案】A
【精析】东汉的陶院落里,豪强大族的住宅和防御设施紧密结合,透露出东汉阶级对立和社会动乱情形,故选A项;安逸祥和的世俗生活景象与“住宅和防御设施紧密结合”不符,排除B项;生动活泼的民间生活气息与豪强大族的住宅不符,排除C项;贵族奢侈腐化的生活风气与“住宅和防御设施紧密结合“不符,排除D项。
10.【答案】D
【精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题干反映了东汉时期外戚势力膨胀。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
11.【答案】B
【精析】据“东汉后期10个皇帝的即位年龄及寿命”的表格可知,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无法主政,大权就由皇帝的母亲太后主持,太后重用自己的亲戚,导致外戚的势力膨胀,皇帝长大后,不甘心被外戚摆布,就依赖身边的宦官,设法除掉外戚,宦官由此得到宠信,把持朝政,如此循环往复,形成了东汉后期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故选B项;黄巾起义,是东汉晚期的农民战争,也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宗教形式组织的民变之一,开始于汉灵帝时期,题干并未涉及,排除A项;黄巾起义爆发后,地方州郡乱作一团,逐渐形成州牧割据的局面,题干并未涉及,排除C项;太平道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宗教,创始人是黄巾起义的领袖张角,题干并未涉及,排除D项。
12.【答案】B
【精析】分析题干《后汉书·皇甫嵩传》中起义军所为,其意为:起义军到处焚烧官府,抢劫村庄城镇,州郡失守,官员大多逃跑。十几天的时间,天下农民均响应起义军,震动了京师。结合所学知识,东汉后期的朝政越来越腐败,时局动荡不安,大批贫民流离失所,加上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广大人民对东汉的黑暗统治的反抗情绪蔓延,最终导致了黄巾起义的爆发。可见,材料所述黄巾起义的主要原因是东汉后期朝政的腐败,引发人民的不满和反抗,故选B项;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提及张角利用宗教鼓励人民,排除C项;材料着重说明了人民焚烧官府,抢劫村庄城镇,表达了人民对官府的不满,并未提及D项所述的口号,排除D项。
13.【答案】C
【精析】根据材料“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金起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25年,刘秀建立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在他统治后期社会出现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出现“光武中兴”的局面。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东汉后期朝政腐败,时局动荡。184年黄巾起义爆发。虽然最后被镇压,但是这次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因此题干内容体现了东汉的兴衰,故选C项;材料体现的内容是东汉时期,和秦的灭亡无关,排除A项;楚汉之争是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202年,西楚霸王项羽、汉王刘邦两大集团为争夺政权而进行的一场大规模战争,与题干不符,排除B项;东汉末年道教兴起,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D项。
二、填空题
14.【答案及精析】
(1) 25;刘秀;洛阳;光武帝
(2)奴婢;郡县;光武中兴
(3)外戚;宦官;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3)张角;黄巾
【精析】均是课文原文,不再陈列。
三、综合题
15.【答案】
(1)下令释放奴婢,减轻赋税,废除征兵制度,减轻农民的负担等;光武中兴。
(2)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
(3)张角;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精析】
(1)措施:根据材料“凡被卖为奴隶而希望回到父母身边者”可知,光武帝下令释放奴婢;根据材料“恢复了西汉三十税一的税制”可知,光武帝减轻赋税,减轻农民的负担;根据材料“彻底废除征兵制度”可知,光武帝废除征兵制度,减轻农民的负担等。
盛世局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光武帝实行这些措施促使了光武中兴盛世局面的产生。
(2)局面: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末期出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
(3)人物:根据材料“黄巾起义”可知,该人物是张角。影响:结合所学知识,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试卷第1页,共3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