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纸的发明》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0.《纸的发明》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13 21:18: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纸的发明》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纸的发明》叙述了没有纸之前人们用文字记录事件的不便以及纸的发明过程,说明中国的造纸术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课文开门见山,第一自然段直接点明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第二自然段简述了几千年前由于没有纸,人们用文字记录事件的不便。 第3-4自然段介绍了纸的发明经过,从西汉时期的“用麻来造纸”到东汉时期蔡伦改进造纸木,用树皮、麻头、破布等原料来造纸,极大地降低了纸的价格,满足了多数人的需要。第五自然段介绍了造纸术的传播路径,说明其具有世界性的影响,回应了开头。
课文围绕“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果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这句话展开叙述,简要介绍了纸的发明过程。文中多处运用表示转折关系的复句。比如:“这些竹片、木片用绳子穿起来,就成了一册书。但是,这种书很笨重,阅读、携带、保存都很不方便。”这些表示转折关系的句子强调了把字写在竹片、木片或帛上的不足,以及用麻来造纸的缺点,层层深入地记述了人们不断改进记录文字的材料的过程。此外,课文对数字的运用十分严谨,如 “两千多年前”“大约在一千九百年前”,因为造纸术的发明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并没有确切的历史年代记载,所以课文使用了约数。
【学情分析】
到三年级下学期学生已经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有独立识字的能力。初步学会默读,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并能对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能复述作品大意。
【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知道纸是怎么发明的,感受做一个中国人的自豪。增强民族自信心。
能解释蔡伦改进的造纸术能传承下来的原因,感受中国造纸术对人类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清纸的发明过程。
教学难点:从纸的发明过程中,感受中华民族祖先的聪明才智和身为一个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能解释蔡伦纸能够传承下来的原因。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都离不开一样东西,那就是——纸。
学生畅所欲言,说一说生活中纸有哪些种类以及作用。
通过造纸术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来引入新课。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学习第一段
1.出示第一自然段,生齐读,并说一说读完后你有什么感受?
2.引导生带着自豪感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画句子
1.读通课文,找出文中对“学富五车”理解的相关句子。
2.指名五名学生朗读课文,说一说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时间顺序)
3.快速默读课文,画出表示时间的词语。
(几千年以前、后来、再后来、西汉时代、东汉时代)
(三)了解纸的发展过程
1.完成课后练习1。
2.在完成课后练习1的基础上,按照这样的顺序说一说纸的发展过程。
三、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一)学习2、3自然段。
1.生齐读第二自然段,一起来看看纸没有发明之前人们是如何记录文字的。
请你说一说你对这些特殊的纸的了解。
2.齐读第二自然段。
(二)学习第四段
1.请同学们默读第4自然段,想一想纸是怎么发明的?
大约在一千九百年前的东汉时代,有个叫蔡伦的人,吸收了人们长期积累的经验,改进了造纸术。
2.“改造”可以换成“创造”吗?
不可以,因为蔡伦只是在原来的基础上改进了造纸术。
蔡伦是如何造纸的呢?
为什么其他记录文字的方法没传承下来,只有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传承下来了?
四、课堂小结,视频巩固
通过视频巩固本节课知识,并进行小结。
五、作业布置
查阅资料了解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选择一种发明去了解它的发明过程是怎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