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位于杭州西湖之中,据说是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是西湖三岛之一,后于山上建成亭阁,叫湖心亭。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新课导入
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别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文学家.他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子弟。清兵南下灭亡了明朝,他入山隐居、著书,他喜游山玩水,在文学、戏剧、音乐方面有很深的修养,主要著作有《陶庵梦忆》、《西湖寻梦》,风格流丽清新,写家破人亡之痛,寓情于景,字里行间流露出明亡之后怀旧的伤感情绪。
新课导入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
2.学习白描手法,体会人物的雅趣。
朗读课文,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朗读课文,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
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公元1632年
译文: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课文翻译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
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
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晚上八时左右
撑(船)
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气
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
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指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
译文:这一天晚上八时左右,我撑着船,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气,天和云和山和水,天色湖光全是白皑皑的。湖上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湖心亭的一点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你能找出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句子吗?并运用想像加以描绘。
景物描写: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这些景物描写是否运用了大量的形容词加以修饰?有什么特点?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前一句作者连用三个“与”,生动地写出了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写全景,突出天地茫茫,阔大辽远之势,即着眼于“大”字。
--移步换景,变换角度,作者又连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表现了随着小舟的缓缓行进,湖中景物依稀可辨的景象,同时它们的排列由大至小,突出“小”字。
找出文中具体描写西湖雪景的句子。并说说本文描写西湖雪景有什么特色 体会本文所用的这种写作手法。
①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②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③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这些文字简练自然,不加雕琢,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这种写作手法叫做白描。
作者运用白描手法由远及近,抓住景物的突出特征,颇有韵味.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数笔,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也包含了诸多变化,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表现出悠远脱俗的情味。
描写湖中雪景,先以“上下一白”之“一”字,状其混茫难辨,使人唯觉其大,而下文“一痕”“一点”“一芥”之“一”字,则状其历历可数,使人唯觉其小,大与小形成一组鲜明的对比。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
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惊喜,曰: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
陵人,客此。
三大杯酒
客居此地
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意思是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
译文: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说:“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情的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客居在此。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一语,与文中哪句话相互映衬?试结合语境,分析这两句话的深层内涵和表达效果。
⑴“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一语,与结尾舟子的喃喃自语“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相互映衬;
⑵前者借“客”偶遇知音的惊喜,赞美作者之“痴”;后者借舟子之口,说“客”之“痴”,为作者之“痴”找到“同调”,找到了可以原谅的理由。
⑶表现了作者超凡脱俗的行为和孤高自赏的情怀,不但在“客”那时引起了共鸣,也通过他与“客”的“合鸣”,仿佛让本无雅趣的舟子受到了“痴”的精神的感染,让他若有所悟,若有所思。文章至此戛然而止,余音袅袅,令人回味无穷。
张岱遇亭中人,为何要“强饮三大白”,其内心的想法是怎样的?
张岱本不好酒,又不擅酒;“强饮三大白”已示与亭中人于天云山水之间的知音偶遇了,内心欣喜不已,故“强饮”以逞其真性情。
作者为什么要特别介绍两位金陵人?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表面上看似答非所问;可实际上这恰是作者的高明之处。作者强调“金陵人”“客”,他乡遇知音,暗示这引起了他对故国的思念。
知识链接:
“金陵”,就是现在的南京,曾是明朝的京都,明朝开国之初的五十三(1368~1420年)建都在长江下游的南京。永乐十八年(1420年)迁都北京后,南京成为明朝的留都。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船夫
译文: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旧时对士人的尊称
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如何理解文中舟子所说“莫说相公痴”中的“痴”?他“痴”表现在何处?
(1)“痴”于行:不寻常的天气,不寻常的时间,不寻常的行踪。“是日更定”
“独往湖心亭看雪”——与众不同、不随流俗。
(2)“痴”于景:“雾凇沆砀……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人生天地间如“沧海一粟”,既痴迷,又备感孤寂落寞。
(3)“痴”于情:“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他乡遇知己,天涯遇知音。
思考:明明有舟子,作者为什么说是“独往”呢?
他认为舟子看不懂,不是他的知音,不会理解他来湖心亭看雪的心情,从文章最后一句中就可知道舟子的观念。这个“独”字反映出他作为文人雅士的清高孤傲。
文章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道“舟中人两三粒”,文章末尾还写到舟子,这是否矛盾?为什么?
①作者去湖心亭赏雪,旁若无人,在作者心里,这里只有他自己,他忘乎所以,忘记一切俗念,只想着赏雪,这是一种清高的境界,所以“独”字表现了他的高洁。
②在作者看来,芸芸众生不可为伍,比如作者认为舟子不可能跟他志趣相投,也进不了他的内心,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存在,舟子对“相公”的行为和心中所想是不理解的,也是不可能理解的,“独”字表现了他文人雅士的孤傲清高。
③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这只小船是作者租用的,小船上的两三人,可能是两个舟子,靠出租小船为生,他们无心观雪,真正想观雪的只有作者,因此作者用了一个“独”字。
张岱之“痴”,一方面是缘于其特立独行的精神,追求自由的天性。他的“痴”是个性的张扬和抒发,他的“痴”充满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他在与自然的对话中,感受着自由的可贵,体现出文人特有的生活性情。
另一方面,张岱之“痴”还缘于他心中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小结“痴情”
痴
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
痴迷于高雅脱俗的情致;
痴迷于感伤怀念故国。
小结
课文以清新淡雅之笔,记叙了作者晚上独往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一幅风韵绰约、气象雄浑的江南湖山雪景图。突出了作者超凡脱俗、孤高自傲的文人情怀,表达了淡淡的愁绪以及故国之思。
板书设计:
湖心亭看雪
看雪年月、地点和环境
亭中会客
西湖雪景
人生感慨
记叙
议论
抒情
白描,一种描写的方法。
①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
②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
③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
知识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
描写手法 表达感情
《湖心亭看雪》
《江雪》
白描
烘托
清高自赏
淡淡愁绪
怀才不遇的孤独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