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薄奠(节选)
郁达夫
五月中旬的有一天午后,我又无端感着了一种悲愤,本想上城南,但袋里连几个车钱也没有了,所以只好步行。
我走到胡同的西口,忽而从角上的一间破屋里漏出几声大声来。这声音我觉得熟得很,稍微用了一点心力,回想了一下,我马上就记起那个身材瘦长,脸色黝黑,常拉我上城南去的车夫来。我站住静听了一会,听得他好像在和人拌嘴。我坐过他许多次的车,他的脾气是很好的,所以听到他在和人拌嘴,心里倒很觉得奇怪。看他的样子,好像有五十多岁的光景,但他自己说今年只有四十二岁。他平常非常沉默寡言,不过你和他说话的时候,他却总来回答你一句两句。
有一天我在前门外喝醉了酒,往一家相识的人家去和衣睡了半夜,醒来的时候,已经是下弦月上升的时刻了。我雇车到西单牌楼后换车的时候,又遇见了他,半夜酒醒,一路上听了他许多不堪再听的话……他说这个年头儿真教人生存不得。他说洋车价涨了一两个铜子,而煤米油盐,都要各涨一倍。他说洋车出租的东家,真会挑剔,一根骨子弯了一点,一个小钉不见了,就要赔许多钱。他说他一天到晚拉车,拉来的几个钱还不够供洋车租主绞榨。他说他的女人不会治家,老要白花钱。他说他的大小孩今年八岁,二小孩今年三岁了……我默默坐在车上,看看天上惨淡的星月,经过了几条灰黑静寂的狭巷,细听着他的一条条诉说,觉得这些苦楚,都不是他一个人的苦楚。我真想跳下车来,同他抱头痛哭一场,但是我著在身上的竹布长衫,和盘在脑里的一堆教育的绳矩,把我的这种直率的情感缚住了。自从那一晚以后,我心里存了一种怕与他相见的心思,所以和他不见了半个多月。
我静听了一会,才知道他吵闹的对手,是他的女人。一时心情被他的悲惨的声音挑动,我竟不待回思,一脚就踏进了他住的那所破屋。我进去叫了他一声,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动气,他就把手一指,指着炕沿上的女人说:“这臭东西把我辛辛苦苦积下来的三块多钱,一下子就花完了。去买了这些捆尸体的布来……”
说着他用脚一踢,地上果然滚了一包白色的布出来。“我的心思,她一点儿也不晓得,我要积这几块钱干什么?我不过想自家去买一辆旧车来拉,可以免掉那车行的租钱呀!天气热了,我们穷人,就是光着脊肋儿,也有什么要紧?她却要去买这些白洋布来做衣服。你说可气不可气啊?”
我听了这一段话,心里虽也为他难受,但口上只好安慰他说:“做衣服倒也是要紧的,积几个钱,是很容易的事情,你但须忍耐着,三四块钱是不难再积起来的。”
夏至以后,北京接连下了半个多月的雨。我因为一天晚上没有盖被睡觉,惹了一场很重的病,直到两礼拜前,才得起床。起床后第三天的午后,我看久雨新霁,天气很好,就出了门走往西边。走过那胡同角上的破屋的时候,我只看见门口立了一群人,在那里看热闹。屋内有人在低声啜泣。我以为那拉车的又在和他的女人吵闹了,所以也就走了过去。
我踏近前去一看,破屋里并没有拉车人的影子,只有他的女人坐在炕沿上哭。我向一个立在我旁边的中年妇人问了一番,才知道她的男人,前几天在南下洼的大水里淹死了。死了之后,她还不晓得,直到第二天的傍晚,拉车人的同伴认出了他的像貌,才跑回来告诉她。
我看看周围的人少了,就也踏了进去问她说:“你还认得我么?”
她抬起肿红的眼睛来,对我看了一眼,点了一点头。我趁此机会,就劝她说:“看养孩子要紧,你老是哭也不是道理,我若可以帮你的忙,总没有不为你出力的。”
她听了这话,一边啜泣,一边断断续续地说:“我……也……也不知他……他是自家沉河的呢,还是……”
她说了这一句又哭起来了。我没有办法,就从袋里拿出了皮包,取了一张五块钱的钞票递给她说:“这虽然不多,你拿着用吧!”
她听了这话,啜泣着对我说:“他……他活着的时候,老……老想自己买一辆车。你……老爷你心好,请你,请老爷你去买一辆好,好的纸车来烧给他罢!”
我听了这话,心里愈发觉得难受,对她说:“他是我的朋友,那纸糊的洋车,我明天一定去买了来,和你一块烧到他的坟前去。”
两天之后,那纸洋车糊好了,恰巧天气也不下雨,我早早吃了午饭,就雇了四辆洋车,同她及两个小孩一道去上她男人的坟。车过顺治门内大街的时候,因为我前面的一乘人力车上只载着一辆纸糊的很美丽的洋车和两包锭子,大街上来往的红男绿女只是凝目着我和我后面车上的那个眼睛哭得红肿、衣服褴褛的中年妇人。我被众人的目光鞭挞不过,心里起了一种不可抑遏的反抗和诅咒的毒念,只想放大了喉咙向着那些红男绿女和汽车中的贵人狠命地叫骂:“猪狗!畜生!你们看什么?我的朋友,这可怜的拉车者,是为你们所逼死的呀!你们还看什么?”
一九二四年八月十四日作于北京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二段写“我”看车夫的样子“好像有五十多岁的光景,但他自己说今年只有四十二岁”,说明车夫因饱经生活摧残而显得衰老憔悴。
B.“我”听了车夫的一条条诉说,认为这些苦楚不是他一个人的,说明车夫这一人物是那个年代底层劳动者的缩影,升华了小说的情感表达。
C.“我”想与车夫一起抱头痛哭,但被身上的长衫和“脑里的一堆教育的绳矩”束缚住,这体现了“我”的自我剖析,使主人公形象更加立体。
D.小说通过讲述“我”与车夫的交往经历,既交代了车夫悲惨结局的出现缘于当时恶劣的社会生存环境,同时也突出了“我”命运的凄婉。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通过“我”的所见、所感、所为讲述故事,表现旧社会的苦难,更能激发读者情感共鸣,让读者感受更深刻。
B.小说插叙“我”在一次酒后雇车时遇见车夫,并听了他许多不堪再听的话,其中有他对他妻子的抱怨,为后文写二人之间的吵闹做了铺垫。
C.“惨淡的星月”“灰黑静寂的狭巷”的环境描写虽然只是寥寥数语,但都烘托出此时“我”因细听车夫的诉说与苦楚而感到心烦意乱。
D.小说通过真切的描述展开知识分子与劳动人民的友谊,借“我”的忧时伤世作低吟微诉,体现了苦闷、忧郁、感伤的“郁式风格”。
3.洋车作为小说中的物象,在表现车夫这一人物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4.小说最后一段写了上坟路上的情景,请结合全文分析结尾有哪些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薄奠(节选)
郁达夫
五月中旬的有一天午后,我又无端感着了一种悲愤,本想上城南,但袋里连几个车钱也没有了,所以只好步行。
我走到胡同的西口,忽而从角上的一间破屋里漏出几声大声来。这声音我觉得熟得很,稍微用了一点心力,回想了一下,我马上就记起那个身材瘦长,脸色黝黑,常拉我上城南去的车夫来。我站住静听了一会,听得他好像在和人拌嘴。我坐过他许多次的车,他的脾气是很好的,所以听到他在和人拌嘴,心里倒很觉得奇怪。看他的样子,好像有五十多岁的光景,但他自己说今年只有四十二岁。他平常非常沉默寡言,不过你和他说话的时候,他却总来回答你一句两句。
有一天我在前门外喝醉了酒,往一家相识的人家去和衣睡了半夜,醒来的时候,已经是下弦月上升的时刻了。我雇车到西单牌楼后换车的时候,又遇见了他,半夜酒醒,一路上听了他许多不堪再听的话……他说这个年头儿真教人生存不得。他说洋车价涨了一两个铜子,而煤米油盐,都要各涨一倍。他说洋车出租的东家,真会挑剔,一根骨子弯了一点,一个小钉不见了,就要赔许多钱。他说他一天到晚拉车,拉来的几个钱还不够供洋车租主绞榨。他说他的女人不会治家,老要白花钱。他说他的大小孩今年八岁,二小孩今年三岁了……我默默坐在车上,看看天上惨淡的星月,经过了几条灰黑静寂的狭巷,细听着他的一条条诉说,觉得这些苦楚,都不是他一个人的苦楚。我真想跳下车来,同他抱头痛哭一场,但是我著在身上的竹布长衫,和盘在脑里的一堆教育的绳矩,把我的这种直率的情感缚住了。自从那一晚以后,我心里存了一种怕与他相见的心思,所以和他不见了半个多月。
我静听了一会,才知道他吵闹的对手,是他的女人。一时心情被他的悲惨的声音挑动,我竟不待回思,一脚就踏进了他住的那所破屋。我进去叫了他一声,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动气,他就把手一指,指着炕沿上的女人说:“这臭东西把我辛辛苦苦积下来的三块多钱,一下子就花完了。去买了这些捆尸体的布来……”
说着他用脚一踢,地上果然滚了一包白色的布出来。“我的心思,她一点儿也不晓得,我要积这几块钱干什么?我不过想自家去买一辆旧车来拉,可以免掉那车行的租钱呀!天气热了,我们穷人,就是光着脊肋儿,也有什么要紧?她却要去买这些白洋布来做衣服。你说可气不可气啊?”
我听了这一段话,心里虽也为他难受,但口上只好安慰他说:“做衣服倒也是要紧的,积几个钱,是很容易的事情,你但须忍耐着,三四块钱是不难再积起来的。”夏至以后,北京接连下了半个多月的雨。我因为一天晚上没有盖被睡觉,惹了一场很重的病,直到两礼拜前,才得起床。起床后第三天的午后,我看久雨新霁,天气很好,就出了门走往西边。走过那胡同角上的破屋的时候,我只看见门口立了一群人,在那里看热闹。屋内有人在低声啜泣。我以为那拉车的又在和他的女人吵闹了,所以也就走了过去。
我踏近前去一看,破屋里并没有拉车人的影子,只有他的女人坐在炕沿上哭。我向一个立在我旁边的中年妇人问了一番,才知道她的男人,前几天在南下洼的大水里淹死了。死了之后,她还不晓得,直到第二天的傍晚,拉车人的同伴认出了他的像貌,才跑回来告诉她。
我看看周围的人少了,就也踏了进去问她说:“你还认得我么?”
她抬起肿红的眼睛来,对我看了一眼,点了一点头。我趁此机会,就劝她说:“看养孩子要紧,你老是哭也不是道理,我若可以帮你的忙,总没有不为你出力的。”
她听了这话,一边啜泣,一边断断续续地说:“我……也……也不知他……他是自家沉河的呢,还是……”
她说了这一句又哭起来了。我没有办法,就从袋里拿出了皮包,取了一张五块钱的钞票递给她说:“这虽然不多,你拿着用吧!”
她听了这话,啜泣着对我说:“他……他活着的时候,老……老想自己买一辆车。你……老爷你心好,请你,请老爷你去买一辆好,好的纸车来烧给他罢!”
我听了这话,心里愈发觉得难受,对她说:“他是我的朋友,那纸糊的洋车,我明天一定去买了来,和你一块烧到他的坟前去。”
两天之后,那纸洋车糊好了,恰巧天气也不下雨,我早早吃了午饭,就雇了四辆洋车,同她及两个小孩一道去上她男人的坟。车过顺治门内大街的时候,因为我前面的一乘人力车上只载着一辆纸糊的很美丽的洋车和两包锭子,大街上来往的红男绿女只是凝目着我和我后面车上的那个眼睛哭得红肿、衣服褴褛的中年妇人。我被众人的目光鞭挞不过,心里起了一种不可抑遏的反抗和诅咒的毒念,只想放大了喉咙向着那些红男绿女和汽车中的贵人狠命地叫骂:“猪狗!畜生!你们看什么?我的朋友,这可怜的拉车者,是为你们所逼死的呀!你们还看什么?”
一九二四年八月十四日作于北京
(有删改)
5.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插叙“我”在一次酒后雇车时遇见车夫,并听了他许多不堪再听的话,其中有他对他妻子的抱怨,为后文写二人之间的吵闹做了铺垫。
B.“惨淡的星月”“灰黑静寂的狭巷”的环境描写虽然只是寥寥数语,但都烘托山此时“我”因细听车大的诉说与苦楚而感到心烦意乱。
C.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通过“我”的所见、所感、所为讲述故事,表现旧社会的苦难,更能激发读者情感共鸣,让读者感受更深刻。
D.小说通过真切的描述展开知识分子与劳动人民的友谊,借“我”的忧时伤世作低吟微诉,体现了苦闷、忧郁、感伤的“郁式风格”。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写“我”看车夫的样子“好像有五十多岁的光景,但他自己说今年只有四十二岁”,说明车大因饱经生活摧残而显得衰老憔悴。
B.“我”听了车夫的一条条诉说,认为这些苦楚不是他一个人的,说明车夫这一人物是那个年代底层劳动者的缩影,升华了小说的情感表达。
C.“我”想与车夫一起抱头痛哭,但被身上的长衫和“脑里的一堆教育的绳矩”束缚住,这体现了“我”的自我剖析,使主人公形象更加立体。
D.小说通过讲述“我”与车夫的交往经历,既交代了车夫悲惨结局的出现缘于当时恶劣的社会生存环境,同时也突出了“我”命运的凄婉。
7.小说塑造了一个善良、吃苦耐劳但命运悲苦的车夫的形象,请结合文本分析作者如何塑造这形象的。
8.小说最后一段写了上坟路上的情景,请结合全文分析结尾有哪些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薄奠
郁达夫
(前情概要:我远离家人,孤身在京。一次看戏,我与离我家很近的一个人力车夫邂逅;后来听到他家有吵闹声,原来是车夫在训斥妻子把自己辛苦攒来买车的钱买了过夏的白布。我了解了他的家庭情况,很想帮他,但却没有多余的钱,于是将自己的一块银表悄悄留下,但车夫却在第二天一早将表还了回来。)
走过那胡同角上的破屋的时候,我只看见门口立了一群人,在那里看热闹。屋内有人在低声啜泣。我以为那拉车的又在和他的女人吵闹了,所以也就走了过去,去看热闹,一边我心里却暗暗地想着:“今天若他们再因金钱而争吵,我却可以解决他们的问题。”
因为那时候我家里寄出来为我作医药费的钱还没有用完,皮包里还有几张五块钱的钞票收藏着。我踏近前去一看,破屋里并没有拉车的影子,只有他的女人坐在炕沿上哭,一个小一点的小孩,坐在地上他母亲的脚跟前,也在陪着她哭。看了一会,我终摸不着头脑,不晓得她为什么要哭。和我一块儿站着的人,有的唧唧的在那里叹息,有的也拿出毛巾来在擦眼泪说:“可怜哪,可怜哪!”我向一个立在我旁边的中年妇人问了一番,才知道她的男人,前几天在南下洼的大水里淹死了。死了之后,她还不晓得,直到第二天的傍晚,由拉车的同伴认出了他的相貌,才跑回来告诉她。她和她的两个儿子,得了此信,冒雨走上南横街南边的尸场去一看,就大哭了一阵。后来她自己也跳在附近的一个水池里自尽过一次,经她儿子的呼救,附近的居民,费了许多气力,才把她捞救上来。过了一天,由那地方的慈善家,出了钱把她的男人埋葬完毕,且给了她三十斤面票,八十吊铜子,方送她回来。回来之后,她白天晚上只是哭,已经哭了好几天了。我听了这一番消息,看了这一场光景,心里只是难受。同一两个月前头,半夜从前门回来,坐在她男人的车上,听他的诉说时一样,觉得这些光景,决不是她一个人的。我忽而想起了我的可怜的女人,又想起了我的和那在地上哭的小孩一样大的儿女,也觉得眼睛里热起来,痒起来了。我心里正在难受,忽而从人丛里挤来了一个八九岁的小孩赤足袒胸地跑了进来。他小手里拿了几个铜子蹑手蹑脚地对她说:
“妈,你瞧,这是人家给我的。”
看热闹的人,看了他那小脸上的严肃的表情,和他那小手的滑稽的样子,有几个笑着走了,只有两个以毛巾擦着眼泪的老妇人,还站在那里。我看看周围的人数少了,就也踏了进去问她说:
“你还认得我么?”
她举起肿红的眼睛来,对我看了一眼,点了一点头,仍复伏倒头去在哀哀地哭着。我想叫她不哭,但是看看她的情形,觉得是不可能的,所以只好默默地站着,眼睛看见她的瘦削的双肩一起一缩地在抽动。
“看养孩子要紧,你老是哭也不是道理,我若可以帮你的忙,我总没有不为你出力的。”
她听了这话,一边啜泣,一边断断续续地说:
“我……我……别的都不怪,我……只……只怪他何以死得那么快。也……也不知他……他是自家沉河的呢,还是……”
她说了这一句又哭起来了。我没有方法,就从袋里拿出了皮包,取了一张五块钱的钞票递给她说:
“这虽然不多,你拿着用吧!”
她听了这话,又止住了哭,啜泣着对我说:
“我……我们……是不要钱用,只……只是他……他死得……死得太可怜了。……他……他活着的时候,老……老想自己买一辆车,但是……但是这心愿儿终究没有达到。……前天我,我到冥衣铺去定一辆纸糊的洋车,想烧给他,那一家掌柜的要我六块多钱,我没有定下来。你……你老爷心好,请你……请你老爷去买一辆好,好的纸车来烧给他罢!”
说完她又哭了。我听了这一段话,心里愈觉得难受,呆呆地立了一忽,只好把刚才的那张钞票收起,一边对她说:“你别哭了罢!他是我的朋友,那纸糊的洋车,我明天一定去买了来,和你一块去烧到他的坟前去。”
又对两个小孩说了几句话,我就打开门走了出来,我从来没有办过丧事,所以寻来寻去,总寻不出一家冥衣铺来定那纸糊的洋车。后来直到四牌楼附近,找定了一家,付了他钱,要他赶紧为我糊一辆车。
两天之后,那纸洋车糊好了,恰巧天气也不下雨,我早早吃了午饭,就雇了四辆洋车,同她及两个小孩一道去上她男人的坟。车过顺治门内大街的时候,因为我前面的一乘人力车上只载着一辆纸糊的很美丽的洋车和两包锭子,大街上来往的红男绿女只是凝目地在看我和我后面车上的那个眼睛哭得红肿,衣服褴褛的中年妇人。
我被众人的目光鞭挞不过,心里起了一种不可抑遏的反抗和诅咒的毒念,只想放大了喉咙向着那些红男绿女和汽车中的贵人狠命地叫骂着说:“猪狗!畜生!你们看什么?我的朋友,这可怜的拉车者,是为你们所逼死的呀!你们还看什么?”
一九二四年八月十四日作于北京
(有删改)
9.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力车夫和他的女人曾因为生活拮据吵闹,这次人们在他家围观看热闹时,“我”也去看热闹,却出于同情想帮助他们家渡过生活难关。
B.人力车夫死后,他的妻子也因为伤心而选择自尽,只是未能如愿,虽在好心人帮助下处理完丈夫的后事,却总是不能从痛苦和绝望中走出来。
C.人力车夫的妻子一直纠结于丈夫的死因,她总觉得自己的丈夫是遇害而死,而不是“自家沉河的”,而“我”除了给她些经济资助,也别无他法。
D.面对人力车夫妻子的请求,“我”非常悲伤,买了纸糊的洋车去祭奠死者,奠品虽然菲薄,但却表现了贫穷知识分子对劳苦大众的深厚同情。
10.关于第二段画线部分的分析和鉴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一番消息”指“我”从中年妇女那里打听来的车夫一家的不幸遭遇,“这一场光景”指“我”看到的眼前母子三人痛哭的痛苦情景。
B.画线句中“我”由眼前景,忆及一两个月以前倾听车夫诉说的事,又跨越空间,想起自己的妻子儿女,营造出极强时间感和空间感。
C.画线句子是对“我”内心活动的细腻描写,“觉得这些光景,决不是她一个人的”,体现出作者对当时劳苦大众生活艰辛这一社会问题的反思。
D.这几句话承上启下,既是对上文所见所闻感受的总结,也由“我”对“母子”的同情,开启了下文买好的纸车帮助人力车夫圆梦的情节叙写。
11.小说节选部分中的“我”有何作用?请分条简析。
12.对比法是常见的阅读方法之一。读书小组选定的比较对象是老舍《骆驼祥子》中的祥子和本文中的人力车夫,要求小组成员写一则文学短评。请依据比较对象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江南的冬景
郁达夫
①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总都道围炉煮茗,或吃煊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而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它门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而躲在屋里过活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老年人不必说,就是顶喜欢活动的小孩子们,总也是个个在怀恋的,因为当这中间,有的萝卜,雅儿梨等水果的闲食,还有大年夜,正月初一元宵等热闹的节期
②但在江南,可又不同;冬至过后,大江以南的树叶,也不至于脱尽。寒风—西北风间或吹来,至多也不过冷了一日两日。到得灰云扫尽,落叶满街,晨霜白得像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阳一上屋檐,鸟雀便又在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营屋外的生涯了;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也可爱得很么?
③我生长在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节季,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是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④我也曾到过闽粤,在那里过冬天,和暖原极和暖,有时候到了阴历的年边,说不定还不得不拿出纱衫来着;走过野人的篱落,更还看得见许多杂七杂八的秋花!一番阵雨雷鸣过后,凉冷一点;至多也只好换上一件夹衣,在闽粤之间,皮袍棉袄是绝对用不着的;这一种极南的气候异状,并不是我所说的江南的冬景,只能叫它作南国的长春,是春或秋的延长。
⑤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时也有时候会保持住三个月以上的生命。像钱塘江两岸的乌桕树,则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一点—丛,用照相机照将出来,可以乱梅花之真。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感不到岁时的肃杀,并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的诗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出。
⑥说起了寒郊的散步,实在是江南的冬日,所给与江南居住者的一种特异的恩惠;在北方的冰天雪地里生长的人,是终他的一生,也决不会有享受这一种清福的机会的。我不知道德国的冬天,比起我们江浙来如何,但从许多作家的喜欢以Spaziergang(散步)一字来做他们的创造题目的一点看来,大约是德国南部地方,四季的变迁,总也和我们的江南差仿不多。譬如说十九世纪的那位乡土诗人洛在格罢,他用这一个“散步”做题目的文章尤其写得多,而所写的情形,却又是大半可以拿到中国江浙的山区地方来适用的。
⑦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滨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家人家会聚在一道的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垭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还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得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暮雨潇潇江上村”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⑧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假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枝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⑨有几年,在江南,在江南也许会没有雨没有雪的过一个冬,到了春间阴历的正月底或二月初再冷一冷下一点春雪的;去年(一九三四)的冬天是如此,今年的冬天恐怕也不得不然,以节气推算起来,大约太冷的日子,将在一九三六年的二月尽头,最多也总不过是七八天的样子。象这样的冬天,乡下人叫作旱冬,对于麦的收成或者好些,但是人口却要受到损伤;旱得久了,白喉,流行性感冒等疾病自然容易上身,可是想恣意享受江南的冬景的人,在这一种冬天,倒只会得到快活一点,因为晴和的日子多了,上郊外去闲步逍遥的机会自然也多;日本人叫作Hi-king,德国人叫作Spaziergang狂者,所最欢迎的也就是这样的冬天。
⑩窗外的天气晴朗得象晚秋一样;晴空的高爽,日光的洋溢,引诱得使你在房间里坐不住,空言不如实践,这一种无聊的杂文,我也不再想写下去了,还是拿起手杖,搁下纸笔,上湖上散散步罢!
13.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多角度描写了江南的冬天,写出了作者的切身感受,描绘了一幅幅幅江南暖冬的图画。
B.作者觉得江南冬景抵得过北方夏夜,是很可爱的,但对北方人的冬天生活也是很欣赏的。
C.冬日的江南农村充满诗情画意,人生活在这样的境地,自然会旷达洒脱,不计荣辱得失。
D.本文语调舒缓,语言清新,与作者写北平的散文《故都的秋》所表达的洒脱胸襟一致。
14.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与《故都的秋》相比,描写的主要内容不同,但都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细致的观察和热爱。
B.第⑤段中作者描绘了冬季江南芦花、红叶、柏子等植物、展现出江南冬景的生机勃勃。
C.作者描写冬霖景象,借助想象,用色状物写景,浓淡适宜,读者能感受到情调的悠闲。
D.本文以画写雨,调动了读者的想象能力和艺术积累,增添了文本的雅趣和文化气息。
15.文章题为“江南的冬景”,开篇却从北国的冬天写起,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16.在第8段中,作者巧妙地引用了前人的诗句来描写江南的雪景,这些引用起到了怎样的效果?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花坞
郁达夫
“花坞”这一个名字,大约是到过杭州,或在杭州住上几年的人,没有一个不晓得的,尤其是游西溪的人,平常总要一到花坞。二三十年前,汽车不通,公路未筑,要去游一次,真不容易;所以明明知道这花坞的幽深清绝,但脚力不健,非好游如好酒的诗人,不大会去。现在可不同了,从湖滨向北向西地坐汽车去,不消半个钟头,就能到花坞口外。而花坞的住民,每到了春秋佳日的放假日期,也会成群结队,在花坞口的那座凉亭里鹄候,预备来做一个临时导游的角色,好轻轻快快地赚取游客的两毛小洋;现在的花坞,可真成了第二云栖,或第三九溪十八涧了。
花坞的好处,是在它的三面环山,一谷直下的地理位置,石人坞不及它的深,龙归坞没有它的秀。而竹木萧疏,清溪蜿绕,庵堂错落,尼媪翩翩,更是花坞独有的迷人风韵。将人来比花坞,就像浔阳商妇,老抱琵琶;将花来比花坞,更像碧桃开谢,未死春心;将菜来比花坞,只好说冬菇烧豆腐,汤清而味隽了。
我的第一次去花坞,是在松木场放马山背后养病的时候,记得是一天日和风定的清秋的下午,坐了黄包车,过古荡,过东岳,看了伴凤居,访过风木庵(是钱唐丁氏的别业),感到了口渴,就问车夫,这附近可有清静的乞茶之处?他就把我拉到了花坞的中间。
伴凤居虽则结构堂皇,可是里面却也坍败得可以;至于杨家牌楼附近的风木庵哩,丁氏的手迹尚新,茅庵的木架也在,但不晓怎么,一走进去,就感到了一种扑人的霉灰冷气。当时大厅上停在那里的两口丁氏的棺材,想是这一种冷气的发源之处,但泥墙倾圮,蛛网绕梁,与壁上挂在那里的字画屏条一对比,极自然地令人生出了“俯仰之间,已成陈迹”的感想。因为刚刚在看了这两处衰落的别墅之后,所以一到花坞,就觉得清新安逸,像世外桃源的样子了。
自北高峰后,向北直下的这一条坞里,没有洋楼,也没有伟大的建筑,而从竹叶杂树中间透露出来的屋檐半角,女墙一围,看将过去却又显得异常的整洁,异常的清丽。英文字典里有cot-tage(指乡村地区的小屋,村舍或乡间、旅游胜地的度假用小型别墅)的这一个名字;而形容这些茅屋田庄的安闲小洁的字眼,又有着许多像tiny(小巧的),dainty(精致的),snug(温暖舒适的)的绝妙佳词,我虽则还没有到过英国的乡间,但到了花坞,看了这些小庵却不能自已地便想起了这种只在小说里读过的英文字母。我手指着那些在林间散点着的小小的茅庵,回头来就问车夫:“我们可能进去?”车夫说:“自然是可以的。”于是就在一曲溪旁,走上了山路高一段的地方,到了静掩在那里的,双黑板的墙门之外。
车夫使劲敲了几下,庵里的木鱼声停了,接着门里头就有一位女人的声音,问外面谁在敲门。车夫说明了来意,铁门闩一响,半边的门开了,出来迎接我们的,却是一位白发盈头、皱纹很少的老婆婆。
庵里面的洁净,一间一间小房间的布置的清华,以及庭前屋后树木的参差掩映,和厅上佛座下经卷的纵横,你若看了之后,仍不起皈依弃世之心的,我敢断定你就是没有感觉的木石。
那位带发修行的老比丘尼去为我们烧茶煮水的中间,我远远听见了几声从谷底传来的鹊噪的声音;大约天时向暮,乌鸦来归巢了,谷里的静,反因这几声的急噪,而加深了一层。
我们静坐着,喝干了两壶极清极酽的茶后,该回去了,迟疑了一会,我就拿出了一张纸币,当作茶钱,那一位老比丘尼却笑起来了,并且婉慢地说:
“先生!这可以不必;我们是清修的庵,茶水是不用钱买的。”
推让了半天,她不得已就将这一元纸币交给了车夫,说:“这给你做个外快吧!”
这老尼的风度,和这一次逛花坞的情趣,我在十余年后的现在,还在津津地感到回味。所以前一礼拜的星期日,和新来杭州住的几位朋友遇见之后,他们问我“上哪里去玩?”我就立时提出了花坞,他们是有一乘自备汽车的,经松木场,过古荡东岳而去花坞,只需二十分钟,就可以到。
十余年来的变革,到花坞里也留下了痕迹。竹木的清幽,山溪的静妙,虽则还同太古时一样,但房屋加多了,地价当然也增高了几百倍;而最令人感到不快的,却是这花坞的住民的变作了狡猾的商人。庵里的尼媪,和退院的老僧,也不像从前的恬淡了,建筑物和器具之类,并且处处还受着了欧洲的下劣趣味的恶化。
同去的几位,因为没有见到十余年前的花坞,所以仍旧感觉得非常满意,以为九溪十八涧、云栖绝没有这样的清幽深邃;但在我的内心,却想起了一位素朴天真、沉静幽娴的少女,忽然脱掉旗袍而换上蕾丝镂空洋装的状态。
(有删改)
1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但脚力不健,非好游如好酒的诗人,不大会去”,表明去“花坞”的人不多,也讽刺了那些好酒诗人。
B.文章第三段写第一次去游花坞经过了很多地方,但只是一笔带过,体现了本文“简单处惜墨如金”的写作特点。
C.作者问车夫“我们可能进去”,表明作者见到几处茅庵的欣喜,也表明对这一清幽去处的几分敬畏之心。
D.文章的结尾处写现在的“花坞”好比“素朴天真、沉静幽娴”的少女“脱掉旗袍而换上蕾丝镂空洋装”,表达了作者的失望之情。
18.下列对文章第二自然段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将“花坞”与“石人坞”“龙归坞”进行对比,目的在于突出表现“花坞”的幽深秀美。
B.强调“花坞”独有的迷人风韵,为下文描写花坞之景和向老尼“乞茶”的情节做铺垫。
C.将“花坞”比作“浔阳商妇”“碧桃开谢”“冬菇烧豆腐”,都生动地凸显了其简单清爽之美。
D.本段于去花坞之前写花坞之美,不仅呼应了开头人人必游花坞的内容,也引发了读者的想象。
19.本文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明显带有那个时代的色彩,请结合原文,从环境背景和语言特点角度分析《花坞》的“时代色彩”。
20.文章写自己第一次游花坞时为什么要写到“老尼”这个人物,这一人物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6~9题
钓台的春昼
郁达夫
因为近在咫尺,以为什么时候要去就可以去,我们对于本乡本土的名区胜景,反而往往没有机会去玩,或不容易下一个决心去玩的。正唯其是如此,我对于富春江上的严陵,二十年来,心里虽每在记着,但脚却没有向这一方面走过。一九三一,岁在辛未,暮春三月,春服未成,而中央党帝,似乎又想玩一个秦始皇所玩过的把戏了,我接到了警告,就仓皇离去了寓居。先在江浙附近的穷乡里,游息了几天,偶而看见了一家扫墓的行舟,乡愁一动,就定下了归计。绕了一个大弯,赶到故乡,却正好还在清明寒食的节前。和家人等去上了几处坟,与许久不曾见过面的亲戚朋友,来往热闹了几天,一种乡居的倦怠,忽而袭上心来了,于是乎我就决心上钓台访一访严子陵的幽居。
我去的那一天,记得是阴晴欲雨的养花天,并且系坐晚班轮去的,船到桐庐,已经是灯火微明的黄昏时候了,不得已就只得在码头近边的一家旅馆的楼上借了一宵宿。
第二日侵晨,觉得昨天在桐君观前做过的残梦正还没有续完的时候,窗外面忽而传来了一阵吹角的声音。好梦虽被打破,但因这同吹筚篥似的商音哀咽,却很含着些荒凉的古意。心里虽怀着了些儿怨恨,但脸上却只现出了一痕微笑,起来梳洗更衣,叫茶房去雇了船,便上钓台去。
过了桐庐,江心狭窄,浅滩果然多起来了。两岸全是青青的山,中间是一条清浅的水。我在船头上一口一口地喝着严东关的药酒,指东话西地问着船家,这是什么山,那是什么港,惊叹了半天,称颂了半天,人也觉得倦了,不晓得什么时候,身子却走上了一家水边的酒楼,在和数年不见的几位已经做了党官的朋友高谈阔论。谈论之余,还背诵了一首两三年前曾在同一的情形之下做成的歪诗。
不是樽前爱惜身,佯狂难免假成真,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
劫数东南天作孽,鸡鸣风雨海扬尘,悲歌痛哭终何补,义士纷纷说帝秦。
直到盛筵将散,我酒也不想再喝了,和几位朋友闹得心里各自难堪。正在这上下不得的苦闷关头,船家却大声的叫了起来说:“先生,罗芷过了,钓台就在前面,你醒醒罢,好上山去烧饭吃去。”
擦擦眼睛,抬起头来一看,四面的水光山色又忽而变了样子了。清清的一条浅水,比前又窄了几分,四围的山包得格外的紧了,仿佛是前无去路的样子。并且山容峻削,看去觉得格外的瘦格外的高。向天上地下四围看看,只寂寂的看不见一个人类。双桨的摇响,到此似乎也不敢放肆了,钩的一声过后,要好半天才来一个幽幽的回响,静,静,静,身边水上,山下岩头,只沉浸着太古的静,死灭的静,山峡里连飞鸟的影子也看不见半只。前面的所谓钓台山上,只看得见两大个石垒,一间歪斜的亭子,许多纵横芜杂的草木。山腰里的那座祠堂,也只露着些废垣残瓦,屋上面连炊烟都没有一丝半缕,像是好久好久没有人住了的样子。并且天气又来得阴森,早晨曾经露一露脸过的太阳,这时候早已深藏在云堆里了,余下来的只是时有时无从侧面吹来的阴飕飕的半箭儿山风。船靠了山脚,跟着前面背着酒菜鱼米的船夫走上严先生祠堂的时候,我心里真有点害怕,怕在这荒山里要遇见一个干枯苍老得同丝瓜筋似的严先生的鬼魂。
在洞堂西院的客厅里坐定,我的心跳也渐渐儿的镇静下去了,我和船家就从断碑乱石中间爬上了钓台。
东西两石垒,高各有二三百尺,离江面约两里来远,东西台相去只有一二百步,但其间却夹着一条深谷。立在东台,可以看得出罗芷的人家,回头展望来路,风景似乎散漫一点,而一上谢氏的西台,向西望去,则幽谷里的清景,却绝对的不像是在人间了。我虽则没有到过瑞士,但到了西台,朝西一看,立时就想起了曾在照片上看见过的威廉退儿的祠堂。这四山的幽静,这江水的青蓝,简直同在画片上的珂罗版色彩,一色也没有两样,所不同的就是在这儿的变化更多一点,周围的环境更芜杂不整齐一点而已,但这却是好处,这正是足以代表东方民族性的颓废荒凉的美。
从钓台下来,回到严先生的祠堂,手拿着以火柴柄制成的牙签,走到东面供着严先生神像的龛前,向四面的破壁上一看,翠墨淋漓,题在那里的,竟多是些俗而不雅的过路高官的手笔。最后到了南面的一块白墙头上,在离屋檐不远的一角高处,却看到了我们的一位新近去世的同乡夏灵峰先生的四句似邵尧夫而又略带感慨的诗句。夏灵峰先生虽则只知崇古,不善处今,但是五十年来,像他那样的顽固自尊的亡清遗老,也的确是没有第二个人。比较起现在的那些官迷财迷的南满尚书和东洋宦婢来,他的经术言行,姑且不必去论它,就是以骨头来称称,我想也要比什么罗三郎郑太郎辈,重到好几百倍。慕贤的心一动,熏人臭技自然是难熬了,堆起了几张桌椅,借得了一枝破笔,我也向高墙上在夏灵峰先生的脚后放上了一个陈屁,就是在船舱的梦里,也曾微吟过的那一首歪诗。
从墙头上跳将下来,又向龛前天井去走了一圈,觉得酒后的干喉,有点渴痒了,所以就又走回到了西院,静坐着喝了两碗清茶。在这四大无声,只听见我自己的啾啾喝水的舌音冲击到那座破院的败壁上去的寂静中间,同惊雷似地一响,院后的竹园里却忽而飞出了一声闲长而又有节奏似的鸡啼的声来。同时在门外面歇着的船家,也走进了院门,高声的对我说:
“先生,我们回去罢,已经是吃点心的时候了,你不听见那只公鸡在后山啼么?我们回去罢!”
(原载1932年9月16日《论语》第1期,有删改)
2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以游踪为线索,描写了富春江沿途的山光水色,着重写了山谷和严子陵钓台的风景。
B.文中两次叙写船家的呼唤,点明了地点和时间,第一次使作者逃离梦中的难堪,第二次让作者重新回到现实。
C.作者觉得“颓废荒凉的美”“足以代表东方民族性”,这种审美情趣是当时的社会在文人心中一致的投影。
D.作者着墨钓台的山水景物,运用了以动衬静、视听结合等表现手法,山水间呈现出一种清幽颓废荒芜的特点。
22.作者在文中两处引用三年前的“歪诗”,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前四句写自己不再开怀豪饮,诗酒风流生活已成过去。“美人”喻指祖国,也可指贤者或共同奋斗者。
B.诗的后四句多处用典,坦言对时局的担忧,希望知识分子以正确的方式来拯救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
C.这首诗语言凝练,个性鲜明,悲愤之情溢于言表,是文章的点睛之处,也是现代典型的爱国诗篇之一。
D.题诗高墙不仅批判了亡清遗老夏灵峰的顽固自尊,也批判了卖身投靠日本和伪满洲国的“文人义士”。
23.作者为什么决心上钓台访一访严子陵的幽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4.郁达夫主张,散文应写得“情景兼到,既细且清,而又真切灵活”。请结合文本内容对此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马六甲游记
郁达夫
某年月日,为替一爱国团体上演曹禺先生的《原野》而揭幕之故,从新加坡到了吉隆坡。在卧车里鼾睡了一夜,醒来时,填塞在左右的,是不断的橡胶园,满目的青草地,与在强烈的日光里反射着殷红色的墙瓦的小洋房。揭幕礼后,南方的白夜,也冷悄悄的酿成了一味秋意;原因是由于一阵豪雨;把路上的闲人,尽催归了梦里,把街灯的玻璃罩,也洗涤成了水样的澄清。
第二天一早,因有友人去马六甲之便,就一道坐上汽车,向南偏西,上山下岭。同模型似地精巧玲珑的马来人的住宅,配合上各种不同的椰子树的阴影,有独木的小桥,有颈项上长着双峰的牛车……这些景象,分明在告诉我,是在南洋的山野里旅行。但偶一转向,车驶入了平原,水田里的稻秆青葱,田塍树影下,还有一二皮肤黝黑的农夫在默默地休息,这又像是在故国江南的旷野。
到了马六甲,去酒店休息了一下,以后,就是参观古迹的行程了。
马六甲名字的由来,据说是十四世纪中叶,当新加坡的马来人,被外人所侵略,酋长斯干达夏率领群众避至此地,息树荫下,偶问旁人以此树何名,人以“马六甲”对,于是这地方的名字,就从此定下了。而这一株有五六百年高寿的马六甲树,到现在也还婆娑独立在圣保罗的山下。
因为我们的目的,只想去瞻仰瞻仰那些古时遗下来的建筑物,和现时所看得到的风景之类;所以一过马六甲河,看见了那座古色苍然的荷兰式的市政厅的大门,就有点觉得在和数世纪前的彭祖老人说话了。
从宋代的中国册籍里,并未发现马六甲这一地名的记载。到了明朝,三宝公郑和下南洋的前后,马六甲就在中国书籍上渐渐知名了。在十六世纪初年,葡萄牙人第奥义·洛泊斯特率领五艘海船到此通商,当为马六甲和西欧交通的开始时期。一五一一年,马六甲被葡萄牙人征服以后,南洋群岛就成了葡萄牙人独占的市场。其后荷兰继起,一六四一年,马六甲便归入了荷兰人的掌握;现在所遗留的马六甲的史迹,以荷兰人的建筑物及墓碑为最多,实在是荷兰人在这里曾有过一百多年繁荣的历史的缘故。一七九五年,马六甲管辖权移归了英国。一八一五年,因维也纳条约的结果,旧地复归荷兰,等一八二四年的伦敦会议以后,英国终以苏门答腊和荷兰换回了这马六甲的治权。
关于马六甲的这一段短短的历史,简叙起来,也不过数百字的光景,可是这中间的杀伐流血,以及无名英雄的为国捐躯,为公殉义的伟烈丰功,又有谁能够仔细说得尽哩!
我们从市政厅的前门绕过,到了旧圣保罗教堂的废墟门外的时候,前面那望楼上的旗帜已经收下来了,正是太阳平西,将近午后四点钟的样子。著名的圣保罗教堂,就单单只能看到颓垣残垒,也可以想见当日的壮丽堂皇。我想起了三宝公到此地时的这周围的景象,我又想起了大陆国民不善经营海外事业的缺憾。
废墟的前后,尽是坟茔,而且在这废墟的堂上,也陈列着许多四五百年以前的墓碑。墓碑之中,以荷兰文的碑铭为最多,其间也还有一两块葡萄牙文的墓碑在哩!
参观了这圣保罗山以后,我们的车就驰向了东西圣约翰山的故垒。这山头的故垒,还是葡萄牙人的建筑,炮口向内,用意分明是防止本地土人的袭击的。这时候夕阳的残照,把海水染得浓蓝,把这一座故垒,晒得赭黑,我独立在雉堞的缺处,向东面远眺了一回马来亚南部最高的一座远山,就也默默地想起了元代诗人萨都刺的那一首“六代豪华,春去也,更无消息”的《金陵怀古》之词。
从圣约翰山下来,去向三宝殿致敬的时候,平地上已经见不到阳光了。
三宝殿在三宝山的西北麓,门朝东北,门前有几棵红豆大树作旗幛。殿后有三宝井,听说井水甘洌,可以治疾病,市民不远千里,都来灌取。山中的古墓,有明朝碑纪的,据说现尚存两穴。其中一处的碑文记有“显考维弘黄公,妣寿妲谢氏墓,皇明壬戌仲冬谷旦,孝男黄子、黄辰同立”字样,自然是三百年以前,我们同胞的开荒远祖了。
晚上,我们又上中国在南洋最古的一间佛庙青云亭去参拜了一回。青云亭是明末遗民,逃来南洋所建造的最古的一所公共建筑物。
走马看花,马六甲的五百年的古迹,总算匆匆地在半天之内看完了。于走回旅舍之前,又从歪斜得如中国街巷一样的一条街头经过,在昏黄的电灯底下谈着走着,简直使人感觉到不像是在异邦漂泊的样子。马六甲实在是名符其实的一座古城,尤其是从我们中国人看来。
回旅舍冲过了凉,躺在回廊的藤椅上举头望天的时候。从星光里,忽而得着了一个奇想。譬如说吧,正当这时,侍者引领一人进来访我,我们展开一次上下古今的长谈。长谈里,可以有未经人道的史实,可以有悲壮的英雄抗敌的故事,还可以有缠绵哀伤的故事。送走这位不识之客后,我倘再回忆一下这位怪客的谈吐、装饰,就可以发现他并不是现代的人。这岂不是一篇绝好的小说么?我想总有一天会把它记叙出来。
一九四〇年六月
(有删改)
25.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冷悄悄的酿成了一味秋意”中的“秋意”,写出作者身在异乡思念故国的感受,与《故都的秋》里的秋意截然不同。
B.“默默地想起了元代诗人萨都剌……《金陵怀古》之词”一句,既表明对昔盛今衰的感慨,也有对金陵的思念。
C.“三宝殿”“三宝山”“三宝井”,是对郑和的纪念,也是作者对马六甲融合各种文化的现象的肯定。
D.“从歪斜得如中国街巷”的街头走过,“感觉到不像是在异邦漂泊”,说明作者心理上得到了些许慰藉。
26.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写为一爱国团体上演曹禺先生的《原野》揭幕的内容,不仅交代了作者游马六甲的起因,也为下文做了铺垫。
B.“填塞”“酿成”“催归”等词语形象传神,体现了作者遣词造境的功力,《故都的秋》里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C.“太阳平西”“夕阳的残照”“平地上已经见不到阳光了”等景物描写,交代了时间的推移变化。
D.文中所记述的明朝黄氏碑文,是中国同胞在马六甲开荒的证明,也是中华文化在马六甲留下的印迹。
27.本文插入了关于马六甲治权变迁历史的介绍,其用意是什么?
28.有人说,这篇文章有一般游记的特点,也有自己独特的个性。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薄奠(节选)
郁达夫
五月中的有一天午后,我又无端感着了一种悲愤,本想上城南,但袋里连几个车钱也没有了,所以只好步行。
我走到胡同的西口,忽而从角上的一间破屋里漏出几声大声来。这声音我觉得熟得很,稍微用了一点心力,回想了一下,我马上就记起那个身材瘦长,脸色黝黑,常拉我上城南去的车夫来。我站住静听了一会,听得他好像在和人拌嘴。我坐过他许多次的车,他的脾气是很好的,所以听到他在和人拌嘴,心里倒很觉得奇怪。看他的样子,好像有五十多岁的光景,但他自己说今年只有四十二岁。他平常非常沉默寡言,不过你和他说话的时候,他却总来回答你一句两句。
有一天我在前门外喝醉了酒,往一家相识的人家去和衣睡了半夜,醒来的时候,已经是下弦月上升的时刻了。我雇车到西单牌楼后换车的时候,又遇见了他,半夜酒醒,一路上听了他许多不堪再听的话……他说这个年头儿真教人生存不得。他说洋车价涨了一两个铜子,而煤米油盐,都要各涨一倍。他说洋车出租的东家,真会挑剔,一根骨子弯了一点,一个小钉不见了,就要赔许多钱。他说他一天到晚拉车,拉来的几个钱还不够供洋车租主绞榨。他说他的女人不会治家,老要白花钱。他说他的大小孩今年八岁,二小孩今年三岁……我默默坐在车上,看看天上惨淡的星月,经过了几条灰黑静寂的狭巷,细听着他的一条条诉说,觉得这些苦楚,都不是他一个人的苦楚。我真想跳下车来,同他抱头痛哭一场,但是我著在身上的竹布长衫,和盘在脑里的一堆教育的绳矩,把我的这种直率的情感缚住了。自从那一晚以后,我心里存了一种怕与他相见的心思,所以和他不见了半个多月。
我静听了一会,才知道他吵闹的对手,是他的女人。一时心情被他的悲惨的声音挑动,我竟不待回思,一脚就踏进了他住的那所破屋。我进去叫了他一声,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动气,他就把手一指,指着炕沿上的女人说:“这臭东西把我辛辛苦苦积下来的三块多钱,一下子就花完了。去买了这些捆尸体的布来……”
说着他用脚一踢,地上果然滚了一包白色的布出来。“我的心思,她一点儿也不晓得,我要积这几块钱干什么?我不过想自家去买一辆旧车来拉,可以免掉那车行的租钱呀!天气热了,我们穷人,就是光着脊肋儿,也有什么要紧?她却要去买这些白洋布来做衣服。你说可气不可气啊?”
我听了这一段话,心里虽也为他难受,但口上只好安慰他说:“做衣服倒也是要紧的,积几个钱,是很容易的事情,你但须忍耐着,三四块钱是不难再积起来的。”
夏至以后,北京接连下了半个多月的雨。我因为一天晚上没有盖被睡觉,惹了一场很重的病,直到两礼拜前,才得起床。起床后第三天的午后,我看久雨新霁,天气很好,就出了门走往西边。走过那胡同角上的破屋的时候,我只看见门口立了一群人,在那里看热闹。屋内有人在低声啜泣。我以为那拉车的又在和他的女人吵闹了,所以也就走了过去。
我踏近前去一看,破屋里并没有拉车人的影子,只有他的女人坐在炕沿上哭。我向一个立在我旁边的中年妇人问了一番,才知道她的男人,前几天在南下洼的大水里淹死了。死了之后,她还不晓得,直到第二天的傍晚,拉车人的同伴认出了他的相貌,才跑回来告诉她。
我看看周围的人少了,就也踏了进去问她说:“你还认得我么?”
她抬起肿红的眼睛来,对我看了一眼,点了一点头。我趁此机会,就劝她说:“看养孩子要紧,你老是哭也不是道理,我若可以帮你的忙,总没有不为你出力的。”
她听了这话,一边啜泣,一边断断续续地说:“我……也……也不知道他……他是自家沉河的呢,还是……”
她说了这一句又哭起来了。我没有办法,就从袋里拿出了皮包,取了一张五块钱的钞票递给她说:“这虽然不多,你拿着用吧!”
她听了这话,啜泣着对我说:“他……他活着的时候,老……老想自己买一辆车。你……老爷你心好,请你,请老爷你去买一辆好,好的纸车来烧给他罢!”
我听了这话,心里愈发觉得难受,对她说:“他是我的朋友,那纸糊的洋车,我明天一定去买了来,和你一块烧到他的坟前去。”
两天之后,那纸洋车糊好了,恰巧天气也不下雨,我早早吃了午饭,就雇了四辆洋车,同她及两个小孩一道去上她男人的坟。车过顺治门内大街的时候,因为我前面的一乘人力车上只载着一辆纸糊的很美丽的洋车和两包锭子,大街上来往的红男绿女只是凝目着我和我后面车上的那个眼睛哭得红肿、衣服褴褛的中年妇人。我被众人的目光鞭挞不过,心里起了一种不可抑遏的反抗和诅咒的毒念,只想放大了喉咙向着那些红男绿女和汽车中的贵人狠命地叫骂:“猪狗!畜生!你们看什么?我的朋友,这可怜的拉车者,是为你们所逼死的呀!你们还看什么?”
一九二四年八月十四日作于北京
(有删改)
29.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通过“我”的所见、所感、所为讲述故事,表现旧社会的苦难,更能激发读者情感共鸣,让读者感受更深刻。
B.小说插叙“我”在一次酒后雇车时遇见车夫,并听了他许多不堪再听的话,其中有他对他妻子的抱怨,为后文写二人之间的吵闹做了铺垫。
C.“惨淡的星月”“灰黑静寂的狭巷”的环境描写虽然只是寥寥数语,但都烘托出此时“我”因细听车夫的诉说与苦楚而感到心烦意乱。
D.小说通过真切的描述展开知识分子与劳动人民的友谊,借“我”的忧时伤世作低吟微诉,体现了苦闷、忧郁、感伤的“郁式风格”。
30.洋车作为小说中的物象,在表现车夫这一人物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31.小说最后一段写了上坟路上的情景,请结合全文分析结尾有哪些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薄奠(节选)
郁达夫
五月中的有一天午后,我又无端感着了一种悲愤,本想上城南,但袋里连几个车钱也没有了,所以只好步行。
我走到胡同的西口,忽而从角上的一间破屋里漏出几声大声来。这声音我觉得熟得很,稍微用了一点心力,回想了一下,我马上就记起那个身材瘦长,脸色黝黑,常拉我上城南去的车夫来。我站住静听了一会,听得他好像在和人拌嘴。我坐过他许多次的车,他的脾气是很好的,所以听到他在和人拌嘴,心里倒很觉得奇怪。看他的样子,好像有五十多岁的光景,但他自己说今年只有四十二岁。他平常非常沉默寡言,不过你和他说话的时候,他却总来回答你一句两句。
有一天我在前门外喝醉了酒,往一家相识的人家去和衣睡了半夜,醒来的时候,已经是下弦月上升的时刻了。我雇车到西单牌楼后换车的时候,又遇见了他,半夜酒醒,一路上听了他许多不堪再听的……他说这个年头儿真教人生存不得。他说洋车价涨了一两个铜子,而煤米油盐,都要各涨一倍。他说洋车出租的东家,真会挑剔,一根骨子弯了一点,一个小钉不见了,就要赔许多钱。他说他一天到晚拉车,拉来的几个钱还不够供洋车租主绞榨。他说他的女人不会治家,老要白花钱。他说他的大小孩今年八岁,二小孩今年三岁……我默默坐在车上,看看天上惨淡的星月,经过了几条灰黑静寂的狭巷,细听着他的一条条诉说,觉得这些苦楚,都不是他一个人的苦楚。我真想跳下车来,同他抱头痛哭一场,但是我著在身上的竹布长衫,和盘在脑里的一堆教育的绳矩,把我的这种直率的情感缚住了。自从那一晚以后,我心里存了一种怕与他相见的心思,所以和他不见了半个多月。
我静听了一会,才知道他吵闹的对手,是他的女人。一时心情被他的悲惨的声音挑动,我竟不待回思,一脚就踏进了他住的那所破屋。我进去叫了他一声,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动气,他就把手一指,指着炕沿上的女人说:“这臭东西把我辛辛苦苦积下来的三块多钱,一下子就花完了。去买了这些捆尸体的布来……”
说着他用脚一踢,地上果然滚了一包白色的布出来。“我的心思,她一点儿也不晓得,我要积这几块钱干什么?我不过想自家去买一辆旧车来拉,可以免掉那车行的租钱呀!天气热了,我们穷人,就是光着脊肋儿,也有什么要紧?她却要去买这些白洋布来做衣服。你说可气不可气啊?”
我听了这一段话,心里虽也为他难受,但口上只好安慰他说:“做衣服倒也是要紧的,积几个钱,是很容易的事情,你但须忍耐着,三四块钱是不难再积起来的。”
夏至以后,北京接连下了半个多月的雨。我因为一天晚上没有盖被睡觉,惹了一场很重的病,直到两礼拜前,才得起床。起床后第三天的午后,我看久雨新霁,天气很好,就出了门走往西边。走过那胡同角上的破屋的时候,我只看见门口立了一群人,在那里看热闹。屋内有人在低声啜泣。我以为那拉车的又在和他的女人吵闹了,所以也就走了过去。
我踏近前去一看,破屋里并没有拉车人的影子,只有他的女人坐在炕沿上哭。我向一个立在我旁边的中年妇人问了一番,才知道她的男人,前几天在南下洼的大水里淹死了。死了之后,她还不晓得,直到第二天的傍晚,拉车人的同伴认出了他的相貌,才跑回来告诉她。
我看看周围的人少了,就也踏了进去问她说:“你还认得我么?”
她抬起肿红的眼睛来,对我看了一眼,点了一点头。我趁此机会,就劝她说:“看养孩子要紧,你老是哭也不是道理,我若可以帮你的忙, 总没有不为你出力的。”
她听了这话,一边啜泣,一边断断续续地说:“我……也……也不知道他……他是自家沉河的呢,还是……”
她说了这一句又哭起来了。我没有办法,就从袋里拿出了皮包,取了一张五块钱的钞票递给她说:“这虽然不多,你拿着用吧!”
她听了这话,啜泣着对我说: “他……他活着的时候,老……老想自己买一辆车。你……老爷你心好,请你,请老爷你去买一辆好,好的纸车来烧给他罢!”
我听了这话,心里愈发觉得难受,对她说:“他是我的朋友,那纸糊的洋车,我明天一定去买了来,和你一块烧到他的坟前去。”
两天之后,那纸洋车糊好了,恰巧天气也不下雨,我早早吃了午饭,就雇了四辆洋车,同她及两个小孩一道去上她男人的坟。车过顺治门内大街的时候,因为我前面的一乘人力车上只载着一辆纸糊的很美丽的洋车和两包锭子,大街上来往的红男绿女只是凝目着我和我后面车上的那个眼睛哭得红肿、衣服褴褛的中年妇人。我被众人的目光鞭挞不过,心里起了一种不可抑遏的反抗和诅咒的毒念,只想放大了喉咙向着那些红男绿女和汽车中的贵人狠命地叫骂:“猪狗!畜生!你们看什么?我的朋友,这可怜的拉车者,是为你们所逼死的呀!你们还看什么?”
一九二四年八月十四日作于北京
(有删改)
3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二段写“我”看车夫的样子“好像有五十多岁的光景,但他自己说今年只有四十二岁”,说明车夫因饱经生活摧残而显得衰老憔悴。
B.小说通过讲述“我”与车夫的交往经历,既交代了车夫悲惨结局的出现缘于当时悲劣的社会生存环境,同时也突出了“我"命运的凄婉。
C.“我”想与车夫一起抱头痛哭,但被身上的长衫和“脑里的一堆教育的绳矩”束缚住,这体现了“我”的自我剖析,使主人公形象更加立体。
D.“我”听了车夫的-条条诉说,认为这些苦楚不是他一个人的,说明车夫这人物是那个年代底层劳动者的缩影,升华了小说的情感表达。
33.下列对文木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通过“我”的所见、所感、所为讲述故事,表现旧社会的苦难,更能激发读者情感共鸣,让读者感受更深刻。
B.小说插叙“我”在一次酒后雇车时遇见车夫,并听了他许多不堪再听的话,其中有他对他妻子的抱怨, 为后文写二人之间的吵闹做了铺垫。
C.“惨淡的星月”“灰黑静寂的狭巷”的环境描写虽然只是寥寥数语,但都烘托出此时“我”因细听车夫的诉说与苦楚而感到心烦意乱。
D.小说通过真切的描述展开知识分子与劳动人民的友谊,借“我”的忧时伤世作低吟微诉,体现了苦闷、忧郁、感伤的“郁式风格”。
34.洋车作为小说中的物象,在表现车夫这一人物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35.小说最后一段写了上坟路上的情景,请结合全文分析结尾有哪些作用。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下面小题。
江南的冬景
郁达夫
①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总都道围炉煮茗、或吃煊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而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它门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而躲在屋里过活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老年人不必说,就是顶喜欢活动的小孩子们,总也是个个在怀恋的,因为当这中间,有的萝卜、雅儿梨等水果的闲食,还有大年夜、正月初一元宵等热闹的节期。
②但在江南,可又不同;冬至过后,大江以南的树叶,也不至于脱尽。寒风——西北风——间或吹来,至多也不过冷了一日两日。到得灰云扫尽,落叶满街,晨霜白得像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阳一上屋檐,鸟雀便又在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营屋外的生涯了;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也可爱得很么?
③我生长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节季,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是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④我也曾到过闽粤,在那里过冬天,和暖原极和暖,有时候到了阴历的年边,说不定还不得不拿出纱衫来着;走过野人的篱落,更还看得见许多杂七杂八的秋花!一番阵雨雷鸣过后,凉冷一点;至多也只好换上一件夹衣,在闽粤之间,皮袍棉袄是绝对用不着的;这一种极南的气候异状,并不是我所说的江南的冬景,只能叫它作南国的长春,是春或秋的延长。
⑤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叶也有时候会保持得三个月以上的生命。像钱塘江两岸的乌桕树,则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一点一丛,用照相机照将出来,可以乱梅花之真。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感觉不到岁时的肃杀,并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的诗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出。
⑥说起寒郊的散步,实在是江南的冬日,所给与江南居住者的一种特异的恩惠;在北方的冰天雪地里生长的人,是终他的一生,也决不会有享受这一种清福的机会的。我不知道德国的冬天,比起我们江浙来如何,但从许多作家的喜欢以散步一词来做他们的创造题目的一点看来,大约是德国南部地方,四季的变迁,总也和我们的江南差仿不多。
⑦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濒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家人家会聚在一道的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桠杈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暮雨潇潇江上村”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⑧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借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枝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⑨有几年,在江南也许会没有雨没有雪的过一个冬,到了春间阴历的正月底或二月初再冷一冷,下一点春雪的。去年的冬天是如此,今年的冬天恐怕也不得不然,以节气推算起来,大约大冷的日子,将在明年的二月尽头,最多也总不过是七八天的样子。像这样的冬天,乡下人叫作旱冬,对于麦的收成或者好些,但是人口却要受到损伤。旱得久了,白喉、流行性感冒等疾病自然容易上身,可是想恣意享受江南的冬景的人,在这一种冬天,倒只会得到快活一点,因为晴和的日子多了,上郊外去闲步逍遥的机会自然也多;喜欢徒步旅行的日本人、德国人,所最欢迎的也就是这样的冬天。
⑩窗外的天气晴朗得像晚秋一样;晴空的高爽,日光的洋溢,引诱得使你在房间里坐不住。空言不如实践,这一种无聊的杂文,我也不再想写下去了,还是拿起手杖,搁下纸笔,去湖上散散步罢!
(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一日)
36.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篇散文从各个角度描写江南的冬天,写出作者自己的切身感受,描绘了一幅江南暖冬的水墨画。
B.作者在描写微雨寒村的冬霖景象时借助想象,用色状物写景,浓淡适宜,为读者描绘了一幅悠闲情调的水墨画,表达了自己“相见恨晚”的情感。
C.作者描写江南的雪景,巧借诗句来实写雪景,在品评诗句中写出了雪趣。
D.全文语调舒缓,恰似江南冬天的悠闲;语言通俗幽默,和江南冬景的清朗相得益彰。
3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与《故都的秋》相比,描写的主要内容不同,但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细致的观察和真诚的热爱。
B.《故都的秋》饱含一种悲凉、清静之美;本文描写江南的冬天也隐含着这种情调,但近乎荒凉的风景掩盖不住精神的奢华。
C.文中在描绘江南冬雨图时,远近结合,以动衬静,黑白的画面上点缀红黄的亮色,给人以既古朴又优雅的感受。
D.文中写闽粤的冬天,突出了暖和的特点。一方面和江南的冬天形成了对比,另一方面也给“江南”界定了范围。
38.文章第八段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雪景,而是引用了大量古诗文,作者是以什么顺序组合这些诗文的?引用这些诗文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
1.D 2.C 3.①洋车是车夫生存的工具,衬托出车夫生存的艰辛。
②洋车承载着车夫对生活的希望,代表着车夫美好的追求与梦想。
③洋车是对车夫最后的祭奠,寄托着对车夫的哀思。 4.①照应题目。最后一段写“我”买了纸糊的洋车和两包锭子与车夫的家人一起去祭奠车夫,照应了小说的标题“薄奠”。
②突出了车夫及其家人的悲惨命运。街上的红男绿女与车夫妻子的悲伤形成了强烈对比,更加凸显人物的悲惨命运。
③通过“我”直接的情感抒发深化主旨。最后一段写“我”想对大街上的红男绿女和汽车中的贵人狠命地叫骂,表达了对黑暗社会的控诉,以及对劳动人民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D.“同时也突出了‘我’命运的凄婉”错误。小说在对“我”与车夫的交往经历的叙述中,主要突出的是车夫命运的悲惨,文本内容并未表现“我”命运的凄婉。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C.“但都烘托出此时‘我’因细听车夫的诉说与苦楚而感到心烦意乱”分析错误。“惨淡的星月”“灰黑静寂的狭巷”烘托出的是“我”听了车夫的抱怨后,对这个剥削压迫底层人民的社会的失望、悲哀。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
本题要求分析小说中洋车这一物象的作用,且具体说明了要分析洋车“在表现车夫这一人物上”的重要作用,那么作答时就要着重分析洋车这一物象与车夫之间的关系。
首先,洋车是车夫生存的工具,车夫靠拉洋车来挣钱养家,但他“一天到晚拉车,拉来的几个钱还不够供洋车租主绞榨”,租主挑剔洋车的毛病让车夫赔钱,借此对车夫进行压榨,洋车的存在衬托了车夫生存的艰辛。
其次,根据车夫说的“不过想自家去买一辆旧车来拉,可以免掉那车行的租钱”,车夫希望攒钱买一辆属于自己的旧车,可以分析出承载着车夫对生活的希望,代表着车夫美好的追求与梦想。
最后,根据“他……他活着的时候,老……老想自己买一辆车。你……老爷你心好,请你,请老爷你去买一辆好,好的纸车来烧给他罢!”可知车夫生前最大的愿望就是买洋车,但他到死都没有实现,所以“我”和车夫的家人用纸糊的洋车去祭奠车夫,洋车是对车夫最后的祭奠,寄托着“我”与车夫的家人对车夫的哀思。
4.本题考查分析文章重要情节段落的作用的能力。
首先要明确,分析小说重要文段的作用一般可以从人物、情节、结构、主旨等方面入手;然后再回到原文,具体对原文最后一段进行分析。
从结构上看,最后一段讲的是“我”与车夫的家人带着纸糊的洋车和两包锭子去给车夫上坟,与文章的标题“薄奠”形成照应;
从人物上看,最后一段写了大街上来往的红男绿女看“我”和车夫的家人的情形,他们与车夫妻子“眼睛哭得红肿、衣服褴褛”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他们的冷漠与车夫妻子的悲伤形成对比,使车夫一家人的命运更具悲剧色彩;
从主旨上看,“猪狗!畜生!你们看什么?我的朋友,这可怜的拉车者,是为你们所逼死的呀!你们还看什么?”文章最后“我”想对那些红男绿女和汽车中的贵人狠命叫骂的内容直接表达了“我”对黑暗社会的控诉,对劳动人民悲惨命运的慨叹和同情,深化了文章主旨。
5.B 6.D 7.①直接描写,通过车夫外貌、语言、动作等突出他的勤劳和悲苦,比如第二段中“身材瘦长,脸色黝黑”等。
②环境的衬托,第三段中“惨淡的星月”“灰黑静寂的狭巷””突出他的吃苦耐劳;社会环境“年头儿真教人生存不得”。
③他人的对比,“一个小钉不见了,就要赔许多钱”,车行老板的极度压榨,直接让他走向死亡。 8.①照应题目。最后一段写“我”买了纸糊的洋车和两包锭子与车夫的家人一起去祭奠车夫,照应了小说的标题“薄奠”。
②突出了车夫及其家人的悲惨命运。街上的红男绿女与车夫妻子的悲伤形成了强烈对比,更加凸显人物的悲惨命运。
③通过“我”直接的情感抒发深化主旨。最后一段写“我”想对大街上的红男绿女和汽车中的贵人狠命地叫骂,表达了对黑暗社会的控诉,以及对劳动人民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B.“但都烘托出此时‘我’因细听车夫的诉说与苦楚而感到心烦意乱”错误。“惨淡的星月”“灰黑静寂的狭巷”烘托出的是“我”听了车夫的抱怨后,对这个剥削压迫底层人民的社会的失望、悲愤。
故选B。
6.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D.“同时也突出了‘我’命运的凄婉”错误。小说在对“我”与车夫的交往经历的叙述中,主要突出的是车夫命运的悲惨,文本内容并未表现“我”命运的凄婉。
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刻画人物形象方法的能力。
根据“身材瘦长,脸色黝黑……看他的样子,好像有五十多岁的光景,但他自己说今年只有四十二岁”“他说这个年头儿真教人生存不得。他说洋车价涨了一两个铜子,而煤米油盐,都要各涨一倍。他说洋车出租的东家,真会挑剔,一根骨子弯了一点,一个小钉不见了,就要赔许多钱。他说他一天到晚拉车,拉来的几个钱还不够供洋车租主绞榨。他说他的女人不会治家,老要白花钱。他说他的大小孩今年八岁,二小孩今年三岁了”“他就把手一指,指着炕沿上的女人说……说着他用脚一踢”可知,直接描写,通过车夫外貌、语言、动作等突出他的勤劳和悲苦。
根据“天上惨淡的星月,经过了几条灰黑静寂的狭巷”“这个年头儿真教人生存不得”可知,环境的衬托,“惨淡的星月”“灰黑静寂的狭巷””突出他的吃苦耐劳;社会环境“年头儿真教人生存不得”突出他生存的艰难。
根据“一个小钉不见了,就要赔许多钱”可知,通过他人的对比,车行老板的极度压榨,直接让他走向死亡。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首先要明确,分析小说重要文段的作用一般可以从人物、情节、结构、主旨等方面入手;然后再回到原文,具体对原文最后一段进行分析。
从结构上看,最后一段“两天之后,那纸洋车糊好了,恰巧天气也不下雨,我早早吃了午饭,就雇了四辆洋车,同她及两个小孩一道去上她男人的坟”,讲的是“我”与车夫的家人带着纸糊的洋车和两包锭子去给车夫上坟,与文章的标题“薄奠”形成照应;
从人物上看,最后一段写了大街上来往的红男绿女看“我”和车夫的家人的情形,“大街上来往的红男绿女只是凝目着我和我后面车上的那个眼睛哭得红肿、衣服褴褛的中年妇人”,他们与车夫妻子“眼睛哭得红肿、衣服褴褛”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他们的冷漠与车夫妻子的悲伤形成对比,使车夫一家人的命运更具悲剧色彩;
从主旨上看,“猪狗!畜生!你们看什么?我的朋友,这可怜的拉车者,是为你们所逼死的呀!你们还看什么?”文章最后“我”想向着那些红男绿女和汽车中的贵人叫骂的内容直接表达了“我”对黑暗社会的控诉,对劳动人民悲惨命运的慨叹和同情,深化了文章主旨。
9.C 10.A 11.①运用第一人称“我”叙述自己在人力车夫自杀后的所见所闻所感,情感代入性强,使小说内容更具真实感。②“我”是全文的线索,“我”对人力车夫及其一家人的情感变化贯穿全文,使得小说结构完整严谨。③以“我”凸显创作意图。“我”和人力车夫的贫穷生活、社会地位相似,人力车夫之死让“我”思考这一悲剧的社会原因,体现创作的意图。 12.示例:①两人职业相同,都是人力车夫,都渴望拥有一辆真正属于自己的人力车。②祥子一生“三起三落”,曾经两次拥有过自己的车;本文中的人力车夫一生贫穷,至死未曾实现买车的梦想。③人生都是悲剧结局,祥子最终堕落成行尸走肉,本文的人力车夫跳河自杀。④两人都是底层劳苦大众的代表,两文都借人力车夫的现象,将批判的矛头直指旧社会统治阶层。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C.“一直纠结于丈夫的死因”“总觉得自己的丈夫是遇害而死”分析错误,文中虽有“也……也不知他……他是自家沉河的呢,还是……”,但却不足以表明她“一直纠结”“总觉得”等的情感态度。
故选C。
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内容、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A.“母子三人痛哭的痛苦情景”从前后文看,现在屋内应是母子二人,大的孩子现在还没有从屋外进来。
故选A。
11.本题考查对小说中次要人物形象的作用的分析能力。
解题时可以从人称、线索、创作意图、主题、是否推动情节发展等角度切入思考。
从人称来看,“我”是第一人称,由“我”来讲述自己在人力车夫自杀后的所见所闻所感,并最终以好的纸车祭奠的故事,不仅有利于情感的表达抒发,也让小说事件有了更加强烈的真实感。
从线索来看,“我”充当了小说的线索,“我以为那拉车的又在和他的女人吵闹了,所以也就走了过去,去看热闹”“我听了这一番消息,看了这一场光景,心里只是难受”“我听了这一段话,心里愈觉得难受,呆呆地立了一忽,只好把刚才的那张钞票收起”“我被众人的目光鞭挞不过,心里起了一种不可抑遏的反抗和诅咒的毒念,只想放大了喉咙向着那些红男绿女和汽车中的贵人狠命地叫骂着说……”“我”对人力车夫及其一家人的情感变化贯串了全文,通过这一变化丰富了人物形象,使得小说结构更加完整严谨。
从创作意图来看,“我”是小知识分子,生活比较贫穷,人力车夫也是处于生活底层的人,家境不好,他只是想通过自己的苦力,在养活一家的同时买一辆自己的人力车,以便赚取多一点的钱补贴家用,也就是说,“我”和人力车夫其实是同病相怜,所以人力车夫的自杀悲剧,让作者开始思考生活在底层的民众的悲剧命运的原因,这正是作者创作的意图所在。
12.本题考查学生拟写文学短评的能力。
从题干看,本题提供了文学短评的写作切口——人物比较。
祥子和本文的人力车夫从事的职业相同,都是人力车夫,而且都有共同的梦想——拥有自己的洋车;
但两人的生活经历却不一致,祥子的一生是三起三落,拥有过自己的洋车,而本文的人力车夫生活一直拮据,“他……他活着的时候,老……老想自己买一辆车”没有实现自己的洋车梦;
而从他们的人生结局看,祥子最终堕落,身未死但已形同行尸走肉,“才知道她的男人,前几天在南下洼的大水里淹死了”本文的人力车夫选择了投河自尽,两人的人生都以悲剧收场;
再看这两个人物的社会意义,他们都属于最底层的劳苦大众,都是被剥削者,所以两文的作者通过这两个人物都旨在将最底层的劳苦大众的生活呈现出来,将批判的矛头直指当时的社会统治者。
13.D 14.D 15.本文以写北国的冬景开篇,通过对北国冬天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概括叙述,为下文写江南的冬景作铺垫,以突出江南冬景与北国冬天的不同特点,表达对江南冬景的赞美、热爱之情。 16.①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安排诗句,既写出了江南雪景不同时段的美丽,又表现了从日暮到清晨的江南雪景整体意境之美。
②通过引用,作者以虚写实,触发了人们对江南雪景的联想,增强了文章的情趣。
③这些诗句也增强了文章语言的诗意。
【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D.“与作者写北平的散文《故都的秋》所表达的洒脱胸襟一致”错误。《故都的秋》着眼于“清、静、悲凉”,反映出作者当时消极与积极情绪斗争的复杂情绪,是一种孤独、忧郁、落寞的情感,并非“洒脱胸襟”。
故选D。
1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D.“本文以画写雨”错误。结合“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还够不够悠闲”可知,本文应该是“以雨入画”。
故选D。
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文章的题目是“江南的冬景”,作者却先描写了北方冬天的生活的特征“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总都道围炉煮茗,或吃煊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突出了“吃喝”之乐,但缺少赏景之乐,从而开启了人们对室外生活的向往,为下文写江南的冬景作了铺垫。
通过对北国冬天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概述叙述,“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叶也有时候会保持得三个月以上的生命。像钱塘江以岸的乌柏树,则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柏子着在枝头,一点一丛,用照相机照将出来可以乱梅花之真”“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得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暮雨潇潇江上村’的一首绝句罢 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容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与江南的冬景“但在江南,可又不同;冬至过后,大江以南的树叶,也不至于脱尽……”形成对比,突出江南冬景与北国冬天的不同特点,表达作者对江南冬景的赞美和热爱。
1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表现手法的能力。
结合“‘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柴门村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可知,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安排诗句,既写出了江南雪景不同时段的美丽,又表现了从日暮到清晨的江南雪景整体意境之美。
诗人的诗句,让人想到江南日暮的雪景,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调戏酒姑娘,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通过引用,作者以虚写实,触发了人们对江南雪景的联想,增强了文章的情趣。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柴门村犬吠,风雪夜归人”“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这些诗句也增强了文章语言的诗意。
17.A 18.C 19.①环境背景:“花坞的住民……好轻轻快快地赚取游客的两毛小洋”“庵里的尼媪,和退院的老僧……并且处处还受着了欧洲的下劣趣味的恶化”,说明花坞的居民、僧尼及建筑物器具的变化是伴随着西风东渐而产生的。
②语言特点: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多引用英文词语来表述内容。 20.①通过这一人物的塑造表现“花坞”的人情之美。
②为后文再次带朋友去游“花坞”做铺垫。
③与现在“花坞”的商业气息形成对比,表明对以前“清幽纯净”的花坞的怀念之情。
【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A.“也讽刺了那些好酒诗人”错误。由原文“二三十年前,汽车不通,公路未筑,要去游一次,真不容易;所以明明知道这花坞的幽深清绝,但脚力不健,非好游如好酒的诗人,不大会去”可知,“好游如好酒”只是一个比喻的说法,选项中所说“也讽刺了那些好酒诗人”曲解文意。
故选A。
1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和段落作用的能力。
C.“都生动地凸显了其简单清爽之美”错误。根据原文第二段“将菜来比花坞,只好说冬菇烧豆腐,汤清而味隽了”可知,将“花坞”比作“冬菇烧豆腐”凸显了“花坞”的简单清爽而韵味绵长之美,选项以偏概全。将“花坞”比作“浔阳商妇”突出了“花坞”的“幽深秀美”;而将“花坞”比作“碧桃开谢”,突出了“花坞”的“不乏生机”。
故选C。
1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体裁特征的能力。
环境背景:
由“现在可不同了……而花坞的住民,每到了春秋佳日的放假日期,也会成群结队,在花坞口的那座凉亭里鹄候,预备来做一个临时导游的角色,好轻轻快快地赚取游客的两毛小洋”“庵里的尼媪,和退院的老僧,也不像从前的恬淡了,建筑物和器具之类,并且处处还受着了欧洲的下劣趣味的恶化”可知,“花坞的住民……好轻轻快快地赚取游客的两毛小洋”“庵里的尼媪,和退院的老僧……并且处处还受着了欧洲的下劣趣味的恶化”,说明花坞的居民、僧尼及建筑物器具的变化是伴随着西风东渐而产生的。
语言特点:
由“英文字典里有cot-tage(指乡村地区的小屋,村舍或乡间、旅游胜地的度假用小型别墅)的这一个名字;而形容这些茅屋田庄的安闲小洁的字眼,又有着许多像tiny(小巧的),dainty(精致的),snug(温暖舒适的)的绝妙佳词,我虽则还没有到过英国的乡间,但到了花坞,看了这些小庵却不能自已地便想起了这种只在小说里读过的英文字母”可知,语言特点: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多引用英文词语来表述内容。
20.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人物形象特点以及作用的能力。
由“我们静坐着,喝干了两壶极清极酽的茶后,该回去了,迟疑了一会,我就拿出了一张纸币,当作茶钱,那一位老比丘尼却笑起来了,并且婉慢地说:‘先生!这可以不必;我们是清修的庵,茶水是不用钱买的。’”“推让了半天,她不得已就将这一元纸币交给了车夫,说:‘这给你做个外快吧!’”可知,通过这一人物的塑造表现“花坞”的人情之美。
由“这老尼的风度,和这一次逛花坞的情趣,我在十余年后的现在,还在津津地感到回味。所以前一礼拜的星期日,和新来杭州住的几位朋友遇见之后,他们问我‘上哪里去玩?’我就立时提出了花坞”可知,为后文再次带朋友去游“花坞”做铺垫。
由“竹木的清幽,山溪的静妙,虽则还同太古时一样,但房屋加多了,地价当然也增高了几百倍;而最令人感到不快的,却是这花坞的住民的变作了狡猾的商人”“同去的几位,因为没有见到十余年前的花坞,所以仍旧感觉得非常满意,以为九溪十八涧、云栖绝没有这样的清幽深邃;但在我的内心,却想起了一位素朴天真、沉静幽娴的少女,忽然脱掉旗袍而换上蕾丝镂空洋装的状态”可知,与现在“花坞”的商业气息形成对比,表明对以前“清幽纯净”的花坞的怀念之情。
21.C 22.D 23.原因:①作者因避难回到家乡,家居的寂寞倦怠使作者产生了探访钓台的愿望,欲藉以排解胸中的郁积和愤懑;②严陵是作者故乡的名区胜景,二十多年来总是记着却没有游过。
作用:交代了作者情感产生的社会背景,为下文张本,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 24.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作者对钓台山的荒凉、阴森景象等景物描写中隐藏着内心的阴郁和苍凉。②写景细腻。多角度描写山谷中景物,以静为中心,表现其荒芜静谧的特征。③处处有“我”。如“祠堂”处在写景时针对现实作出议论。④有主观色彩。假托梦境,以诗文讥评时政。
【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及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这种审美情趣是当时的社会在文人心中一致的投影”错。“当时的社会在文人心中一致的投影”绝对化。
故选C。
2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D.“批判了亡清遗老夏灵峰的顽固自尊”错。由原文“夏灵峰先生虽则只知崇古,不善处今,但是五十年来,像他那样的顽固自尊的亡清遗老,也的确是没有第二个人。比较起现在的那些官迷财迷的南满尚书和东洋宦婢来,他的经术言行,姑且不必去论它,就是以骨头来称称,我想也要比什么罗三郎郑太郎辈,重到好几百倍”可知,作者赞颂了夏灵峰的骨气,没有批判夏灵峰之意。
故选D。
2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原因:由原文“因为近在咫尺,以为什么时候要去就可以去,我们对于本乡本土的名区胜景,反而往往没有机会去玩,或不容易下一个决心去玩的。正唯其是如此,我对于富春江上的严陵,二十年来,心里虽每在记着,但脚却没有向这一方面走过”可知,严陵是作者故乡的名区胜景,二十多年来总是记着却没有游过。
由原文“而中央党帝,似乎又想玩一个秦始皇所玩过的把戏了,我接到了警告,就仓皇离去了寓居。先在江浙附近的穷乡里,游息了几天,偶而看见了一家扫墓的行舟,乡愁一动,就定下了归计。绕了一个大弯,赶到故乡,却正好还在清明寒食的节前。和家人等去上了几处坟,与许久不曾见过面的亲戚朋友,来往热闹了几天,一种乡居的倦怠,忽而袭上心来了,于是乎我就决心上钓台访一访严子陵的幽居”可知,郁达夫因被迫避难,辗转回到家乡,家居的寂寞倦怠使作者产生了探访钓台的愿望,欲藉以排解胸中的郁积和愤懑。
作用:本题中,这些原因的语段位于第一段,因此,在结构上有引起下文,为下文写文做铺垫的作用;而在内容上,交代了访严子陵的幽居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作者由此产生的感伤、悲愤之情,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同时也交代了写作的社会背景。
24.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如“前面的所谓钓台山上,只看得见两大个石垒,一间歪斜的亭子,许多纵横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