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教学设计(表格式)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教学设计(表格式)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8-13 18:09: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记录
主备人: 审核人:
年级 高 二 年级 学科 历史
课题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型 新授 本册第 1 教时 总第 1 教时 年 月 日
课时安排 1 教具安排 PPT
教学目的 1、分析共和制在中国近代至当代不同阶段建立的背景及其特征
2.理解共和制最终在新中国确立的曲折性,从而认识中国政治发展道路的独特性。
3、培养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
重点 分析共和制在中国近代至当代不同阶段建立的背景及其特征
难点 理解中国政治发展道路的独特性,坚定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
教学 方法 结合高二学生已经具备纲要上的基础知识和学习经验,运用唯物主义史观,从专题角度纵向梳理和分析,理解共和制在新中国最终确立的曲折性,进而认识中国政治发展道路的独特性。聚焦重要阶段共和制的曲折发展,具体分析共和制曲折背后历史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相互联系。
教 学 过 程
教学设计
导入:【展示】时空线索 新课讲授 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展示】时空线索 (一)《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背景: 2、内容 【展示】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等自由和权利等。 ——岳麓版《政治文明历程》 教师:反映了什么特征呢? 学生:主权在民、自由平等的原则、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权力制衡 教师:这部宪法还反映出对袁世凯的不信任上。用议会和国务员来制约大总统的权力,防止袁世凯的独裁。 【展示】纵看近代中国民主政治实践 3、影响: 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是近代中国民主政治实践的里程碑。它以宪法的形式肯定了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否定中国几千年来的君主专制制度。 (二)袁世凯帝制之路 1、国务员与总统 【展示】 第一任国务总理唐绍仪(1912.03-1912.06) 陆征祥(1912.06-1912.08) 赵秉钧(代1912.08-1912.09) 赵秉钧(1912.09-1913.04) 段祺瑞(代1913.05-1913.07) 朱启钤(代1913.07) 段祺瑞(代1913.07) …… 走马灯式的更换 教师: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内阁总理频繁更替,反映了什么? 学生:实际上国务总理不能制约总统 国民党的议会斗争之政党政治 【展示】材料 民国初期的政党、社团有300多个,如统一党、共和党、统一共和党、共和建设讨论会、中国社会党等等。这些党派大体为原有的革命派、立宪派、旧官僚三派势力的分合。其中,同盟会、共和党、统一共和党为三大党,共和党拥戴袁世凯,统一共和党接近同盟会。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后,中国同盟会成为合法组织。8月25日,同盟会与统一共和党、国民共进会、国民公党、共和实进会等几个党派合并,在北京改组国民党。 教师:民国初期的政党发展迅速,为什么国民党要改组呢? 学生:宋教仁改组国民党,多党竞争议会选举 【展示】1912年8月,宋教仁改组国民党; 1913年初,国民党在国会选举中获胜; 多数党领袖宋教仁负责组织责任内阁; 1913年春,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被刺杀。 教师:1913年宋教仁之死成为民国政治史的重大转折。反映预示着中国多党制、责任内阁制的必然失败。 【展示】袁世凯帝制不归路 1913年7月,国民党发动“二次革命”,在袁世凯武力讨伐和暗中收买下,“二次革命‘迅速失败 1913年10月,袁世凯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 1913年11月,袁下令解散国民党和国会 1914年5月,公布《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 同年底,发布《修正大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任期十年,可连选连任。 1915年8月,袁世凯宪法顾问古德诺以及筹安会,为复辟帝制制造舆论。 1915年10月,参政院以“尊重民意”为由,召开“国民代表大会”,表示一律“赞成”君主立宪制,袁世凯接受“劝进”当上了皇帝。 1915年12月25日,“护国战争”爆发,袁世凯四面楚歌 1916年3月22日,袁取消帝制,恢复中华民国年号。 1916年6月6日,袁去世。北洋军阀内部的派系纷争。 【袁世凯死后】 段祺瑞任国务总理,重开国会。 总统黎元洪免去段祺瑞总理职务,“府院之争”; 张勋入京,解散国会,拥戴溥仪复辟,后失败。 冯国璋任总统,段祺瑞就任国务总理,但他破坏《破坏临时约法》拒绝恢复国会。——教材 教师:思考:在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共和制度曲折经历反映了什么? 学生:受到传统封建势力、帝国主义势力的阻碍,资产阶级的软弱,资产阶级共和制道路在近代中国行不通 (三)国民党的“训政” 【展示】材料 孙中山的“革命程序”论 “革命程序”论是孙中山三民主义政治学说的内容之一,即主张中国民主政治的建设要经过军政、训政、宪政三个时期。各个时期,国民党的责任任务不同。孙中山认为只有经过这样的步骤,才能最后做到“主权在民”。 教师:1926年 国共两党合作北伐 1927年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 1928年国民党继续北伐,形式上基本统一全国。 1928年国民党宣告军政结束,开始训政。 思考:结合时代背景,国民党进行的训政和1948年的宪政,反映了什么? 学生:本质:一党专政,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 教师: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背离了孙中山希望建立反映主权在民的共和制道路。 二、中共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时空观念】 1、土地革命时期——各级苏维埃政权 2、抗日战争时期—— 边区政府与“三三制”原则 3、解放战争时期——行政区及《论人民民主专政》 (一)土地革命时期——各级苏维埃政权 1、背景 (1)北伐战争失败后,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独裁统治。 (2)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广泛建立 2、表现 (1)1931年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2)制定宪法大纲及其他法令 (3)组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及各地苏维埃政府 【展示】资料 宪法大纲规定,苏维埃政权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及一切劳苦大众 。 教师:苏维埃政权体现出什么特点?这一政权是什么政体? 学生:有广泛性的人民民主性质的政权,共和制的人民政权的首次尝试。 (二)抗日战争时期——边区政府与“三三制”原则 (1)背景:1、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抗日根据地的发展 2、1937年9月国共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主要的政权建设 ①设立边区政府,作为民国地方政府;设置各级参议会。边区政府委员由参议会选举产生。 特点:人民主权、分权制衡 ②在抗战严重困难时期,通过“三三制”原则。 教师:思考1:阅读教材史料《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1941年是抗日根据地的困难时期。该文献反映边区政府如何运行? 学生:按照“三三制”原则来运行的 教师:思考2:为什么要实施“三三制”原则? 学生: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大背景下 加强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 有利于进一步发展人民民主; 有利于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民主性和先进性。 教师:思考3:为什么抗日根据地与革命根据地采用了不同的政权模式? 中国共产党不同时期面临着不同的社会矛盾,要完成的主要任务也随之变化。 土地革命时期,主要是阶级矛盾为主,推翻国民党的独裁统治。 抗日战争时期,主要是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民族矛盾为主,为团结广大的抗日力量,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民主政权建设要做出调整。 (三)解放战争时期——行政区及《论人民民主专政》 1、背景 (1)解放战争期间,战局的变化和解放区的日益扩大。 2、表现 (1)在解放区设置行政区,行政区设军委会或人民政府,下辖若干省级及以下行政单位。 (2)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 教师:思考:1、阅读教材史料出自1949年6月30日是什么背景? 学生: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共产党成立28周年。 教师:文献中表达了什么观点? 学生:资产阶级共和国被人民共和国取代的历史必然性,资产阶级共和制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教师:《论人民民主专政》的伟大意义是什么? 学生: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了理论基础。 教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28年革命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真正建立属于人民当家做主的共和国。 近代中国民主政治实践的结果表明 1、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是长期曲折和历史必然 2、其核心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人民的主体地位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根本政治制度,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实行民主集中制度——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1、政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949年确立、1956年进一步确立、改革开放后进一步明确写入宪法 机构:人民政协是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方面代表人士组成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 基本职责: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1)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地方实行区域自治。 作用:维护国家统一、领土完整,加强民族平等团结,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等 (2)依照宪法和法律,由居民(村民)选举的成员组成居民(村民)委员会,实现基层群众自治。 作用:激发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民主政治建设,增强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维护人民的利益。 (三)新时代下继续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教师:思考 阅读教材史料,出自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1、材料中提到脱贫攻坚“举国同心” “党政军学民劲往一处使” “东西南北中拧成一股绳” “集中力量办大事”,反映了我国政治制度的什么特点? 学生: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人民主体地位 教师:1、突出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2、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 3、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 总结:纵看建国以来中国政治道路发展的特点 1、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借鉴古今中外制度建设的有益成果 2、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对政治发展道路长期探索作出的历史选择。 3、人民民主的内容不断扩大、形式不断丰富、实践不断深化,社会主义法制不断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
作业布置 课后练习/整理本课思维导图
预习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