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类文阅读
一片丹心为祖国
单元阅读目标
1.结合背景资料,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拟小标题,提取文章的主要信息。
3.理解人物的行为目的,感悟人物的品质。
4.关注文章中的环境描写。
(一)“0”的突破(9分)
1984年7月29日,第23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男子自选手枪比赛开始了。
身穿绣着“中国”两个大字运动服的许海峰紧握手枪,神色庄严地站在40号靶位上。在他的眼前,靶心上最小的圆圈就像52年来那个令人屈辱的“0”字。“击碎它!击碎它!”许海峰决心为祖国争光。
许海峰稳稳地把枪举过头顶,又慢慢直臂下落,轻轻地扣动扳机--砰!砰!子弹射向50米外的靶心。“10环!”“10环!”一个个红色的“10”字在记分表上延伸……许海峰出色地发挥了水平。
众多的世界名将都参加了这次比赛。在许海峰的挑战面前,他们哪肯示弱 比赛争夺得十分激烈。打完前五组,赛前夺魁呼声最高的瑞士名将斯卡纳克尔发现自己仍比许海峰落后两环,就憋足了劲儿,要在最后一组射击中超过许海峰。
最后的决战来临了。许海峰前三枪打得不错,可是第四、第五枪却只打了两个“8”环。斯卡纳克尔趁机赶了上来,在靶位后面观战的记者们也开始向斯卡纳克尔的靶位那边涌去,仿佛这位名将已经胜券在握。在这关键时刻,许海峰非常镇定。他静静地坐了一会儿,又走上靶位。只见他轻松地左手插兜,右手握枪,一双大眼睛闪出必胜的光芒。砰!砰!砰!三发子弹从他的枪口呼啸而出“10环!”“10环!”“9环!”胜利了!许海峰以566环的成绩,夺得男子自选手枪比赛的冠军。
这是中国人在奥运会上夺得的第一块金牌,实现了“0”的突破,许海峰为祖国争了光。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庄亚雄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声中,徐徐地升上了体育馆的上空。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亲自为许海峰颁发了金牌,他激动地说:“这是中国体育史上伟大的一天。”
将短文中画“ ”的句子换个说法,意思不变。(2分)
2.“击碎它!击碎它!’许海峰决心为祖国争光。”这句话中的“它”有两层意思,一指 ,二指 。(2分)
3.短文中画“ ”的句子描写了比赛的进展情况,体现了
。(3分)
4.用“ ”画出短文中描写许海峰动作和神态的句子。这些句子说明了 。(2分)
(二)两弹元勋邓稼先
1950年8月,26岁的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毅然放弃了在美国优越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回到了一穷二白的祖国。此后八年,邓稼先进行了原子核理论的深入研究。
1958年秋,钱三强找到邓稼先,说“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征询他是否愿意参加这项必须亚格保密的工作。邓稼先义无反顾地同意了,回家只对妻子说自己“要调动工作”,不能再照顾家庭和孩子,通信也,困难,从小受爱国思想重陶的妻子明白,丈夫肯定是从事对国家有重大意义的工作,表示坚决支持。从此,邓稼先的名字便在刊物和对外联络中消失了,他的身影只出现在有严格警卫的研究院和大漠戈壁。
中国研制原子弹时正值三年困难时期1,尖端领域的科研人员虽有较高的粮食定量,却因缺乏油水,经常饥肠响如鼓。邓稼先从岳父那里多少能得到一点儿粮票的支援,却都用来买饼干之类的东西,在工作紧张时与同事们分享。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邓稼先带着一批刚跨出校门的大学生,日夜挑砖拾瓦搞试验场地建设,硬是在乱
坟里碾出一条柏油路来,在松树林旁盖起原子弹教学模型厅……
在没有资料,缺乏试验条件的情况下,邓稼先毅然挑起了探索原子弹理论的重任,带领大家刻苦学习理论,靠自己的力量搞尖端科学研究。那时候,由于条件艰苦,大家只能使用算盘进行极为复杂的原子理论计算。为了演算一个数据,他们一日三班倒。算一次,要一个多月,算九次,要花费一年多时间。作为理论部负责人,邓稼先跟班指导年轻人运算。每当过度疲劳,思维中断时,他都着急地说,“唉,一个太阳不够用啊!”
邓稼先不但在秘密科研院所里费尽心血,而且经常到飞沙走石的戈壁试验场指导试验。他冒着酷暑严寒,在试验场度过了整整8年的单身汉生活,有15次在现场领导核试验,从而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1964年10月,中国成功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就是由他最后签字确定了设计方案。爆炸试验之后,他还亲自率领研究人员迅速进入爆炸现场采样,以证实效果。
原子弹试爆成功之后,邓稼先又同干敏等人投入了对氢弹的研究。按照“邓-千方案”,最后终于制成了氢弹,并于原子弹试爆成功2年零8个月后试验成功。这同法国用8年、美国用7年、苏联用10年的时间相比,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注释
①三年困难时期:指1959-1961年期间,全国性的粮食短缺和饥荒。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1)熏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义无反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短文讲述邓稼先的优秀事迹有详有略,详写的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略写的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3.给短文第 2-5 自然段加上小标题。
第2自然段:_____________ 第3自然段:_____________
第4自然段:_____________ 第5自然段:_____________
4.短文结尾用了一连串表示时间的数字,这样写的好处是( )。
A.说明短文的内容准确无误
B.具体说明各国研制氢弹取得成功的时间
C.形成鲜明对比,说明中国研制氢弹用时最短,速度最快
D.形成鲜明对比,不仅说明了中国研制氢弹用时最短,速度最快,而目突出了邓稼先作出的巨大贡献
5.说一说:短文什么地方最让你感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邓稼先、干敏等23名科学家为祖国的原子弹、氢弹研制作出了杰出巨大贡献而被誉为“两弹元勋”。除了邓稼先、于敏,你还知道哪些科学家也被誉为“两弹元勋” 请把他们的名字写在下面。(至少列举3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_______________
西藏的墨脱是全国唯一不通公路的县。墨脱边防官兵自称是“追赶太阳的人”--从一个点到另一个点,都要从旭日东升走到夕阳西下。
记者缠上绑腿、拄着藤枝走墨脱时,品尝到了“追赶太阳”的滋味,面前一直是无穷无尽的山、无穷无尽的乱石、无穷无尽的森林,两天之后走到边防营,身体的承受力达到极限。但边防营并非终点,若走遍所有边防连与执勤点,还需9天。走到墨脱,才真正感到墨脱军人的伟大。
最远是三连,被称为“墨脱的墨脱”,以一般人的意志,只能望而兴叹。走三连,从边防营出发,单程就需3天,不仅路险,中间还要翻一座蚂蟥山。走一趟,迷彩服都会染成红色。记者在二连采访时,战士们不提本连的先进事迹,尽说三连的英雄壮举。
墨脱三连,在西藏军区太有名了。去一趟三连,不管是司令员或士兵,都是莫大的荣耀;在三连当过兵,如同胸前永远挂一枚英雄勋章。
“我把青春献给边防,我把鲜血献给蚂蟥”是三连官兵的真实写照。四川兵文果说:我去三连,都是猛跑,中间不歇,一歇,蚂蟥就黑压压地往身上涌,用刀子都刮不及。我准备了两套衣服,用塑料袋装好,口扎紧。一路狂奔,缺氧、饥渴,都顾不上。跑到河边,赶快脱军装,上面全是蚂蟥,装进塑料袋,换上干净军装再跑,跑到三连就虚脱了,躺了两三天!文果曾在三连当兵两年,现在是二连电台台长。
墨脱天天下雨,泥石流多,塌方是最大的生死威胁。几个月前,士官饶平就牺牲在巡逻路上,一块巨石击穿了他那年轻的胸膛。绿草茵茵的墨脱烈士陵园,掩埋着29位烈士,其中爬山涉水牺牲的,占一大半。
西藏边防比想象中的艰苦,而边防官兵干的很多事,更令人吃惊。
当年,墨脱建第一座吊桥时,一个连的官兵抬着一根长钢丝,徒步走了一个月。今天,我们仅能看到飞架在雅鲁藏布江上的吊桥,建桥官兵已消失在茫茫人海,很多悲壮的历史章节,就这样被风吹散。……一座大桥,就是一座丰碑!
因为道路艰险,迷彩背囊成为一些边防连队重要的运输工具。种菜,用它背土;过节时,用它背年货和给养。3197哨所海拔3197米,有台阶2248个,直上直下如同云梯。入冬后,隔一天就要下山背水,要爬整整一天。战士脊背上,水桶硌出的血印清晰可见。
很多人说西藏的雪山能净化人们的心灵,其实真正净化人们心灵的是雪山上的人,雪山上的兵。他们面对寂寞孤独所表现出来的定力,甚为罕见。有了这种定力,不管诱惑再多、喧闹声再大,都能把边界线牢牢“定”在那里。
(选自《军人的气概高于山》,有改动)
“定力”本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在本文中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短文叙述了记者的采访见闻,通过战士们讲述________、_______的经历,以及对________、________、等具体事例的讲述,歌颂了边防战士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6自然段在短文中所起的作用是( )。
A.照应前文,强调墨脱边防比想象中的艰苦
B.引出下文,强调官兵干的事情更令人吃惊
C.承上启下,强调黑脱边防艰苦、官兵干的事情多
D.承上启下,小结墨脱边防艰苦,同时强调墨脱边防战士干的事情更了不起
4.给短文拟一个恰当的标题,写在题目的“ ”上。
5.短文结尾画“ ”的句子中引号的作用是什么 从中你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本文写干2004年,当时黑脱还没有通公路。2013年10月31日,在海拔2100米左右的西藏墨脱县达木乡波弄贡村,墨脱公路正式通车。如果你当时就在现场,听到这个喜讯,你想对墨脱的边防战士们说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陈嘉庚办学
陈嘉庚是福建省厦门市集美人,青年时期到南洋经商成为富翁。他热心于祖国的文化教育事业,从1913年起,他陆续创办和赞助了许多学校.著名的厦门大学就是他出资兴建的,但他一生却过着极为简朴的生活。
1951年,陈嘉庚定居集美后,就立即主持了厦门大学和集美学校的规划和扩建工作。一天,陈毅到厦门视察,特意到集美拜望陈嘉庚。
一阵汽车喇叭声后,一辆黑色轿车在一幢年久失修的两层小楼前停住。陈毅从车里出来,双手反剪在背后,侧着头看着这幢小楼,它和集美座座高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陈嘉庚把陈毅请进屋里。屋里陈设极其简单,办公室同时也是卧室,床上挂的蚊帐已经发黄,打了好些补丁,那是抗战时买的,已经用了好些年了。办公桌上放着一个倒扣的破瓷碗,上面立着半根蜡烛,那分明是自制的烛台。屋里还有两张沙发,不成对了,一张看来已经无法翻修;另一张蒙上了皮面,显然是新修过的。陈嘉庚请陈毅坐皮面沙发,自己坐破的。
陈毅看了陈嘉庚的住房和屋内陈设,心中颇有感触,脸上浮现出很复杂的表情。他随手从茶几上的瓷盘里拿起一块糖,一边剥着包装纸,一边说道:“嘉老,您让我又想起了延安!”陈嘉庚说:“比延安好多了,毛主席当年用的桌子比这还破旧。我这些东西是旧了些,但都能用。”陈毅站起来,踱到窗前,看着窗外幢幢高楼,不由得赞叹道:“嘉老,您真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呀!”“惭愧!不敢当,不敢当!”陈嘉庚说“我多存一分钱,也就为国家多存一分钱,积少成多,用来兴办学校,多出人才,振兴祖国。这是我一生的心愿啊!”
听了这话以后,陈毅紧紧地握住陈嘉庚的双手,激动地说:“我们的后代会永远记住您的。”
今天,当你走进厦门大学时,可以看见一座塑像,那就是陈嘉庚。
1.陈嘉庚先生赞助修建了____________,自己却住着______________。
2.陈嘉庚一直过着极为简朴的生活,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此,陈毅赞扬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短文中画“ ”的句子属于( )描写。
A.景物 B. 人物 C.神态 D. 环境
4.短文主要表现了陈嘉庚( )。
A.对读书的痴迷 B.对祖国教育事业的支持
C.对祖国前途命运的担忧 D.艰苦朴素的优秀品质
5.短文第34自然段细致地描写了陈嘉庚的生活环境,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陈毅看了陈嘉庚的住房和屋内陈设,心中颇有感触,脸上浮现出很复杂的表情。”联系上下文想一想陈毅当时心里有什么感触,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祖国,我终于回来了(17分)
钱学森是我国杰出的科学家。他早年留学美国,以优异的学习成绩获得了博士学位,成为航空工程和空气动力学专家。他在火箭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聘为终身教授。在美国,金钱、地位、名誉,他都有了。
但是,当一听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钱学森便立即决定回国工作。他说:“我是中国人,我可以放弃在美国的一切。但不能放弃祖国。我应该早日回到祖国去,为建设新中国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1950年9月,钱学森辞去工作,办好了回国手续,买好了回国的飞机票,把行李交给了美国航空公司。然而就在这时,他接到美国移民局的通知:不准回国!他只好退掉飞机票。美国海关把他的行李打开检查,硬说里面藏着重要机密,说钱学森是间谍。其实.他的行李里面装的只是准备带回国的教科书和笔记本。几天后,钱学森突然被捕,被关在一个海岛的拘留所里,受到无休止的折磨。每天晚上,看守人员每隔10分钟就来开一次灯,他根本不能休息。半个月时间,他的体重就下降了近15千克。
美国当局对钱学森的迫害,引起了美国科学界的公愤。不少美国朋友出面营救钱学森。他们募捐了15000美元,把钱学森从拘留所里保释出来。但是,美国联邦调查局仍不放松对他的迫害。他的行动受到限制,信件受到检查,电话受到监听。然而,钱学森没有屈服。他不断提出要求:我要离开美国,回到祖国去。‖
这样,他坚持斗争了5年。他的斗争得到世界各国主持正义的人们的支持,更得到了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极大关怀。周恩来总理对钱学森十分关心,亲自过问他的情况,并指示参加中美两国大使级会晤的中国代表,在会晤中提出钱学森博士回国的问题。1955年,美国政府被迫同意钱学森回国。同年9月17日,钱学森登上了回国的轮船。10月8日,他含着幸福的泪花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钱学森到达北京的第二天,就带着全家人来到天安门广场。望着雄伟的天安门城楼。
他激动地说:“我相信我一定能回到祖国,现在终于回来了!”‖
短文可划分为三个大段,用简短的话概括段意。(6分)
第一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钱学森为什么宁愿放弃美国的一切,历尽磨难也要回到自己的祖国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钱学森回国的过程中,受到了哪些迫害 ( )得到过哪些帮助 ( )(多选)(3分)
A.美国移民局通知他不准回国
B.美国朋友出面营救,通过募捐保释他
C.海关检查他的行李,硬说里面藏着重要机密,说他是一个间谍
D.得到世界各国主持正义的人们的支持,更得到了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极大关怀
E.突然被捕,被关在海岛拘留所,遭受无休止的折磨
F.被保释出来后.行动受限制,信件受检查,电话被监听
G.周恩来总理亲自指示
4.本文体现了钱学森强烈的____________精神。(3分)
5.“我相信我一定能回到祖国,现在终于回来了!”钱学森说这句话时心情是怎样的 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喜悦 B.自豪 C.激动 D. 悲痛
(六) (15分)
那个习惯紧锁眉头思考问题的著名核物理学家走了。2019年1月16日“共和国勋章”“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于敏院士因病辞世,享年93岁。
1961年1月,于敏迎来人生中一次重要转型。他作为副组长领导和参加氢弹理论的预先研究工作。这对于一个刚刚崭露头角的青年科学家来说,意味着巨大牺牲。因为核武器研制集体性强,需要隐姓埋名常年奔波。尽管如此,于敏仍不假思索地接受了任务。从此,于敏的名字“隐形”长达28年。“惊天的事业,沉默的人生”。这句话浓缩了干敏与核武器研制相伴的一生。
在国际上,氢弹是真正意义上的战略核武器,氢弹研究被核大国列为涉及国家安全的“最高机密",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于敏虽然基础理论雄厚,知识面宽,但对系统复杂的氢弹仍然陌生,要在短期内实现氢弹研制理论上的突破,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
为了尽快研制出我国自己的氧弹,干敏和同事们知难而进,昼夜奋战。在创造历史的“百日会战”中,当时计算机性能不稳定,机时又很宝贵,不到40岁的于敏在计算机房值大夜班(连续12小时),一摞摞里色的纸带出来后,他趴在地上看,仔细分析结果,终于挑出了3个用不同核材料设计的模型.回到宿舍后坐在铺着稻草的铁床床头,进行进一步分析。剥茧抽丝,氢弹构型方向越来越清晰,于敏和团队形成了从原理、材料到构型完整的氢弹物理设计方案。
氡弹原理一经突破,所有人斗志昂扬,恨不得立马诰出氢弹,可是原理还需要经过核试验的检验。试验场远在西北大漠,生活条件相当艰苦,吃的是夹杂沙子的馒头,喝的是苦碱水;茫茫戈壁上飞沙走石,大风如刀削一般,冬天气温达零下30℃,道路冻得像搓衣板……而于敏都甘之若饴。
1966年12月28日氧弹原理试验终于取得圆满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又成功进行全威力氢弹的空投爆炸试验。在我国第一颗氢弹成功空投爆炸指挥现场,于敏平静地凝望着半空中腾起的蘑菇云,一言不发。直至听到测试队报来的测试结果时,才脱口而出:“与理论预估的结果完全一样!”
尽管在氢弹研制中厥功至伟,但对别人送来的“中国氢弹之父”的称呼,于敏并不接受。他说:“核武器的研制是集科学、技术、工程于一体的大科学系统,需要多种学科、多方面的力量才能取得现在的成绩,我只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氢弹又不能有好几个'父亲’。”
完成了时代赋予的使命,于敏没有停止追寻的脚步。为了研发第二代核武器,于敏隐身大山。继续加班加点搞科研。他的身体变得越来越虚弱,几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此身长报国。拿命换科研。这是何等的奉献!于敏先生那一代人身上有一种共性---他们有一种强烈的家国情怀,赤胆忠心,报效祖国。这种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将会不断地传承下去。
1.给本文拟一个合适的标题,写在文章前的横线上。(2分)
2.画“ ”部分的场景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描述不当的一项是( )。(2分)
A.说明生活条件相当艰苦,核试验场的环境非常恶劣
B.说明苦尽甘来
C.突出了核试验的难度
D.体现了氢弹研制者们的奉献精神
3.下面句子运用的描写方法有( )。(多选)(2分)
在我国第一颗氢弹成功空投爆炸指挥现场,于敏平静地凝望着半空中腾起的蘑菇云,一言不发,直至听到测试队报来的测试结果时,才脱口而出:“与理论预估的结果完全一样!”
A.外貌描写 B.神态描写 C.动作描写 D.语言描写
4.画“ ”句子写了什么内容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分)
5.本文的结尾有什么作用呢 (2分)
6.你认为于敏院士是一个怎样的人 请结合文中的事例加以说明。(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