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孟子
姓名:姬姓,孟氏,名轲,字子舆。
身份: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主张: 政治上主张“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哲学上主张“性善论”。价值观上强调“舍生取义”。
成就: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荀子是先秦儒家的三位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
孟子的言论著作收录于《孟子》一书。
作者: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纂。
内容: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现存七篇十四卷,260章。
特点:先秦语录体说理散文。磅礴、苍健、雄辩滔滔,善用比喻和寓言是孟子文章气势的基本特征。
地位:儒家经典著作,“四书” 之一。
春秋战国时代,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推广),社会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转型,政治动荡(权力下移,争霸、兼并战争惨烈),旧制度瓦解,新制度逐步确立。“士为知己者死”的社会风气,为国君出谋划策“士”的崛起成为文化繁荣的时代背景。
随着教育的推广、思想的自由出现了诸子争鸣,百家蜂起的局面。史上称这一时期为“诸子百家”时期。 此时期出现了中国思想史上的第一批思想家。其中包括儒家代表孔孟,道家创始人老庄、法家的韩非子等等,给中国文学史留下了宝贵的思想遗产。
背景解读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孟子 公孙丑上》第六章
不忍人:怜爱别人
忍人:狠心对待别人
忍:狠心、残忍
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
释 题
本章选自《孟子·公孙丑上》,孟子认为,人人都有仁、义、礼、智这四种善端,把它们发扬光大,我们就会成为尧舜这样的圣人。相反,若任其泯灭,我们就会堕落为禽兽。这就是他的“性善论”,“王道论”是“性善论”在政治学上的运用。本章是最能体现孟子“性善论”的篇章。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不忍人:怜爱别人。忍人,狠心对待别人。
斯:连词,才、就,表示承接上文,得出结论。
之:结构助词,的
以:介词,用。
行:施行
运:运转,转动。
之:代词,指“天下”
治天下可运之掌上:省略句+状语后置句“治天下可于掌上运之”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于)掌上。
中心论点
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古代贤明的君主有怜爱别人的心,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令。用怜爱别人的心,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令,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
举例论证
比喻论证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所以:……的原因(缘故)。
谓:说
今:连词,表假设,如果
乍:突然。
孺子:幼儿、儿童。
于:到
怵惕:惊骇,恐惧。
恻隐:哀痛,怜悯(别人的不幸)。
所以:因为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内:结交。内,同“纳”。
于:介词,和,跟
要:同“邀”,求取
于:介词,向
乡党:同乡。
恶:厌恶,讨厌
其:代词,指小孩
而:连词,表顺承
然:代词,这样
所以 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 恻隐之心;非所以 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 乡党朋友也,非恶 其声 而 然也。
说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的原因,(是)如果人们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都会产生惊惧怜悯的心理——这不是因为想要和这孩子的父母结交朋友,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这样(产生惊惧怜悯的心理)的。
状语后置句
“于孺子之父母内交也”
“于乡党朋友要誉也”
判断句
举例论证
说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的原因,(是)如果人们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都会产生惊惧怜悯的心理——这不是因为想要和这孩子的父母结交朋友,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这样(产生惊惧怜悯的心理)的。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由:介词,从
之:音节助词,无实义
羞恶:形作动,感到羞耻,感到憎恶
辞让:谦逊推让。
是非:名作动,明辨是非
端:萌芽,发端。
犹:就像
四体:四肢。
由 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
“……也”判断句
反面论证
正面论证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而:连词,表转折,却
谓:认为
不能:不行
于:在
我:自身,自己
之:指四端
贼:伤害。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若:连词,表转折,却
然:同“燃”。
之:主谓取独
始:副词,刚刚,才
达:通达,引申为涌流,泉水涌出
苟: 如果
以:用来 保:安定
事:侍奉
译文:
人有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我伤害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伤害他的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都知道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涌出。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父母都侍奉不了。”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问题四:“不忍人之心”应包括哪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分别是儒家什么思想的开端?
恻隐之心
羞恶之心
辞让之心
是非之心
仁之端
义之端
礼之端
智之端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提出论点
论证过程
举例
孺子入井
恻隐之心——仁之端
羞恶之心——义之端
辞让之心——礼之端
是非之心——智之端
排比
比喻
正:足以保四海
反:不足以事父母
小结
可行不忍人之政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扩充“四端”
对比
假设
犹有四体
若火、泉
人有“四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