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册第三单元水平能力测试B卷(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册第三单元水平能力测试B卷(无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14 10:46: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册第三单元水平能力测试B卷
一、用“√”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3分)
慎重(shèn zhēn) 叶柄(bǐnbǐng) 搁置(zi zhì)
蜗牛(guā wō) 弯曲(qū qǔ) 隐藏(yǐn yǐng)
二、看拼音,写词语。(8分)
nèn lǜ xùn sè dòng xué láo gù
( ) ( ) ( ) ( )
dì zhǐ liáng hǎo chóngdié kū wěi
( ) ( ) ( ) ( )
三、选字填空。(8分)
【暮 幕】 屏( ) 夜( ) ( )春 ( )色
【峰 蜂】 山( ) 顶( ) 蜜( ) ( )拥
【题 提】 问( ) ( )议 ( )写 ( )前
【侧测】 推( ) ( )门 ( )身 ( )量
四、给句中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5分)
1.嫩:A.初生而柔弱;娇嫩 B.(某些颜色)浅C.阅历浅,不老练
(1)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 )
(2)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 )
(3)他担任总指挥还嫩了点儿。( )
2.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 )
A.太阳的一小部分 B.快要落山的太阳
C.金黄色 D.青绿色
五、选择正确的词语填空。(3分)
庄重 慎重 稳重
1.对犯错误的人,批评要严肃,处理要 ( )。
2.宫殿金顶、红门,这古色古香的格调,使人油然而生( )之感。
3.老李办事( ),这个任务他一定能够完成。
六、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6分)
1.如果感到疲劳,它就在未完工的家门口休息一会儿。(用句中加点的关联词语仿写句子)(2分)
2.按照示例,将你观察过的一种事物写具体。(2分)
例: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
刚长出来的 ,不几天
3.①隧道顺着地势弯弯曲曲,九寸深,一指宽,这便是蟋蟀的住宅。
②隧道顺着地势弯弯曲曲,最多九寸深,一指宽,这便是蟋蟀的住宅。
第②句比第①句多了“最多”这个词,这里的“最多”表明 ,去掉的话就变成了 ,此处可以看出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2分)
七、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练习。(10分)
1.可怜九月初三夜, 。“可怜”的意思是 。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 。(3分)
2.《雪梅》的作者是 代诗人 。运用了对比手法写梅雪争春的诗句是: , 。(4分)
3.八月里来雁门开, 。(1分)
4.作者称蟋蟀的住宅是“伟大的工程”是因为( )(2分)
A.蟋蟀用自己的足这样简单的“工具”挖掘巢穴,竟筑成那样好的住宅。
B.蟋蟀的住宅是简朴、清洁、干燥、卫生的。
C.蟋蟀有建筑住宅的才能,而且才能非常突出。
D.蟋蟀的住宅建筑材料都非常珍贵。
八、口语交际。(4分)
眼睛很脆弱,用眼不当,很容易造成近视。判断下列因素是否是近视形成的因素,对的打“√”,错的打“×”。
1.长时间看电视,玩游戏。( )
2.读写姿势不正确,连续阅读时间太长。( )
3.身体虚弱,不注意体育锻炼。( )
4.高度近视的家族遗传。( )
九、阅读理解。(23分)
(一)爬山虎的脚(节选)(10分)
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①)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②)一把,使它紧(③)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1.选择动词填空,正确的顺序是(1分) ( )
A.①巴②拉 ③贴 B.①贴 ②拉③巴 C.①巴②贴③拉
2.“这就是爬山虎的脚”中“这”指什么?用“ ”在选文中画出来。(1分)
3.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3分)
(1)爬山虎的脚长得跟新叶子一样。 ( )
(2)第1自然段除了介绍爬山虎脚的位置,还介绍了它的形状和颜色。 ( )
(3)作者把爬山虎的脚比作图画上蛟龙的爪子,是因为爬山虎的脚非常坚硬。 ( )
4.爬山虎的脚在爬的过程中,先是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变成 ,接着细丝由 变得 ,最后 在墙上。这个过程说明作者对爬山虎进行了 的观察。(3分)
5.文中画线句子中的“逐渐”一词能删去吗?为什么?(2分)
(二)(13分)
【甲】令人心动的鸽子
①在整个大自然中,最使我心动的动物是鸽子。
②鸽子的种类很多,按用途可分为信鸽和食肉鸽;按生活环境可分为野生鸽和家生鸽;按分布地区可分为原鸽和岩鸽等。尽管它们的种类复杂多样,但它们的外形却都很相像,连它们的叫声也都是“咕咕咕”的。
③鸽子是鸟纲动物,它们的巢都建于岩缝或树枝上,这样便于躲避敌害。雌鸟和雄鸟交配后一般每次产两枚白色的蛋,由双亲轮流孵卵,经过十七八天后,幼鸟便出壳。可是此时不能睁开双眼,羽毛也很稀少,因此它不能飞,也不能独自生活,只靠母亲分泌的鸽乳喂养,经过一段时间后,母亲才用食物喂养它。由此可见,幼鸽是晚成鸟,而不是像小鸡那样的早成鸟,出壳后就会自己捕食、走路。
④鸽子的头部略成小球状,它的躯干就像一个小锤子似的,嘴很短,嘴的基部较软,鼻孔外具有一层膜,周身覆盖着不同颜色的羽毛。成鸽有矫健的双翼,适于长时间的飞行而不需要休息,这对它们的捕食和送信有很重要的作用。鸽子头部最显眼的就是那对发亮的双眼。鸽子的眼睛和人的眼睛有所不同,它的眼睛能发现在很远很远的地方飞行的物体。在地上,鸽子一般成群成对出现,一旦分开,它们都能从几百只同类之中认出自己的配偶。长期离巢,一旦回到故乡,都能从许许多多很相似的巢中认出自己的巢。可见鸽子眼睛的结构真是了不起。人们根据鸽眼结构原理制出了电子雷达,安装在一定区域内,用它来监视导弹、飞机等人看不见的东西,相信未来鸽子一定能为人类做出巨大的贡献。
【乙】旅行鸽的灭绝
①旅行鸽和普通的鸽子非常相似。不过,它的后背是灰色的,似乎还有些发蓝,而胸前的颜色又是鲜红的,所以看上去是那么绚丽多彩。
②旅行鸽不仅好看,而且数量繁多,曾经是地球上数量最多的鸟类之一,当它们组成庞大的队伍,唱着高昂响亮的歌儿,飞过北美洲上空时,鸟群遮住了阳光,地面上一片昏暗。有的旅行鸽的队伍长达十五千米,宽两千米,数量足有两亿只。
③改变旅行鸽命运的,是它的肉食用起来味道鲜美。如果用棍棒向天空挥动几下,就能打下好几只旅行鸽。如果用猎枪,捕杀几百只甚至几千只就更不在话下了。这就是当时的事实。那时候,每天都有几百万只旅行鸽被火车送到城里,变成了餐桌上的佳肴。随着人们对森林的大面积砍伐和狩猎活动的普遍进行,旅行鸽的数量逐渐减少。1900年的一天,随着一声枪响,最后一只野生的旅行鸽被击伤了。1909年,曾经有铺天盖地阵容的旅行鸽,只剩下三只了,它们生活在一家动物园里。1919年9月1日,最后一只旅行鸽在这家动物园中死去,美国所有的报纸和电台都报道了这一消息。
④旅行鸽从铺天盖地到物种灭绝,只有短短五十年的时间。而在20世纪,竟有数以百计的动物物种,从地球上永远地消失了。
1.从写作目的来看,甲文是在说明鸽子的种类、 、 以及对人类的贡献;乙文则是通过写旅行鸽的灭绝来唤醒人们 的意识。(3分)
2.甲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将 和 进行了比较,是为了说明 的特点。(3分)
3.旅行鸽最终灭绝的原因是(2分)( )
A.大量病死。
B.人们大量捕杀,使其成为美味佳肴。
C.人们对森林的大面积砍伐和狩猎活动的普遍进行。
D.旅行鸽比较容易被捕杀,用棍棒向天空挥动几下,就能打下好几只。
4.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3分)
(1)旅行鸽靠它们的颜色和普通的鸽子区分开来,普通的鸽子看上去绚丽多彩。( )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是对鸽子的外貌描写,体现作者观察鸽子时十分细致。( )
(3)这两篇文章都与鸽子相关,但是内容不同,甲文介绍的是所有鸽子的特性,乙文着重介绍的是旅行鸽的灭绝。( )
5.“在20世纪,竟有数以百计的动物物种,从地球上永远地消失了。”结合文章内容和你的生活经验,说说你对这种现象的看法。(2分)
十、作文表达。(30分)
巴甫洛夫曾经说过:“观察,观察,再观察。”在生活中,你有没有连续观察过某种动物或植物?观察的过程是怎样的?你当时的想法和心情如何?请你以观察日记的形式写下来,题目自拟,不少于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