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古诗二首
村居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赞美春天的古诗,相信你们会在诗中找到更多的乐趣。
这首诗描写的是诗人在农村居住时亲眼看到的春天的情景。那么诗人看到了什么呢?
高鼎,清代后期诗人。字象一,又字拙吾,仁和(今浙江省杭州市)人。其人无甚事迹,其诗也多不合那个时代,一般人提到他,只是因为他写了一首有关放风筝的《村居》。著作有《拙吾诗稿》等。
学习目标
1、理解关键词语,体会诗句的意思。
2、通过朗读感悟,想象诗中描绘的春天生 机勃勃的景象。
村 居 高鼎
草 长 莺 飞 二 月 天,
拂 堤 杨 柳 醉 春 烟。
儿 童 散 学 归 来 早,
忙 趁 东 风 放 纸 鸢。
cūn jū
cǎo zhǎng yīng fēi èr yuè tiān
fú dī yáng liǔ zuì chūn yān
ér tóng sàn xué guī lái zǎo
máng chèn dōng fēng fàng zhǐ yuān
莺 拂 堤 柳 醉
yīng
fú
dī
liǔ
zuì
居
醉
莺
童
鸢
村
认识生字
shī
左右结构
文学体栽的一种,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
诗歌
村
cūn
书写指导:左右等宽,第四笔是点不是捺。
部首:木
组词:村居 农村
造句:《村居》是一首古诗。
音序:C
结构:左右
童
tóng
造句:我的童年是在乡下度过的。
不要和“重”写混
组词:儿童 童年
村 居
草 长 莺 飞 二 月 天,
拂 堤 杨 柳 醉 春 烟。
儿 童 散 学 归 来 早,
忙 趁 东 风 放 纸 鸢。
/
/
/
/
/
/
/
/
拂堤:轻拂堤岸。
春烟:春天空气中淡淡的雾霭。
散学:放学。
词语解释
草长莺飞二月天:早春二月,小草长出了嫩绿的新芽,黄莺在天上飞着,欢快地歌唱。
拂 堤 杨 柳 醉 春 烟:堤旁的柳树长长的枝条,轻轻地拂着地面,仿佛在春天的烟雾里醉得直摇晃。
村居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诗句描绘的时间
展现出了柳条微微摆动的样子
刻画了儿童放学归来放风筝的“乐春图”,景人合一,相映成趣。
早春二月,小草长出了嫩绿的新芽,黄莺在天空中飞,欢快地歌唱。柳树长长的枝条随风摆动,轻轻地抚摸堤岸,仿佛在春天的烟雾里陶醉了。孩子们放学回来得早,赶忙趁着劲吹的东风放起了风筝。
村 居
[清] 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村居》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居住在乡村时见到的春天的景象和放学后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早春二月,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儿童们兴致勃勃地放风筝。有景有人有事,充满了生活情趣,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乐春图“。
村居
写景
写人
青草(长)
黄莺(飞)
杨柳(醉)
儿童(放风筝)
表达了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对美丽自然景物的赞美。
风筝
风筝是由古代劳动人民发明于中国东周春秋时期,至今已2000多年。相传墨翟以木头制成木鸟,研制三年而成,是人类最早的风筝起源。后来鲁班用竹子,改进墨翟的风筝材质。直至东汉期间,蔡伦改进造纸术后,坊间才开始以纸做风筝,称为"纸鸢"。
到南北朝时,风筝开始成为传递信息的工具;从隋唐开始,由于造纸业的发达,民间开始用纸来裱糊风筝;到了宋代,放风筝成为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宋人周密在《武林旧事》写道:"清明时节,人们到郊外放风鸢,日暮方归。""鸢"就指风筝。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宋苏汉臣的《百子图》里都有放风筝的生动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