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说课)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学生接触初中物理的第二章,在教材中以及在以后的物理教学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能否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感悟到物理学的美,激发起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比较、归纳总结的能力和探究意识、创新意识,就成为这节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为了更好地突破以上难点,落实新课标的精神,我在教学中努力实现三个转变:(1)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2)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3)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总之,通过本节课将努力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在美的熏陶中学习,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
(二)教学内容及教材特点
全节共分三个部分: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 声速和回声。
具有如下特点:
1) 重视与日常生活和生产应用的联系。
2) 重视科学探究活动。
3) 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4) 重视内容呈现的多样化。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需要在介质中传播,以及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
3)知道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介质温度有关。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观察和实验,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实质,经历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探究过程。
2)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抽象能力,使学生掌握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中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2)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和他人合作的精神。
4、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5、教学难点
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
(四)、教学准备
教具:音叉,气球,蜡烛,火柴,录音机,真空铃实验器材 ,多媒体课件。
学具:橡皮筋,钢尺,小鼓,音叉、纸。
(五)课时安排:1课时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在数学、自然科学、生活阅历方面,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物理素材和学习能力,并且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好奇心、动手实验的能力比较强,易于接受物理这门学科。但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要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培养。
三、教法、学法分析
本 节课教学,属于知识探究性教学,在教师的导控下,创设教学情境,提出探究问题,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并通过采取分组实验及演示实验来进行论证。通过小组交流进行归纳总结,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
具体方法:教师引导探究法,学生自主探究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程序设计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4分钟)
(二)、实验探究,开始新课(28分钟)
1.通过探索性活动探究声音的产生(10分钟)
2.通过类比引出声波的概念(2分钟)
3.探究声音向外传播有没有条件呢?(9分钟)
4.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入声速(4分钟)。
5. 回声及其应用(3分钟)
(三)、回顾总结、重温要点(2分钟)
(四)、巩固升华。(5分钟)
(五)、作业布置
四、教学程序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4分钟)
通过播放多媒体课件,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4分钟)
引导学生对未知问题探索的兴趣并让学生意识到我们的世界是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是声音无处不在。从而让学生意识到研究声音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二)、实验探究,开始新课(28分钟)
1.通过探索性活动探究:
声音的产生 (10分钟)
1. 纸张
2. 钢尺
3. 自己
4. 橡皮筋
抖动
伸出桌面少许,拨动
说话发声
拉紧后用手拨动
你能让他们发出声音吗?
感受共同特征:
1.纸张发声时在振动;
2.直尺发声时在振动;
3.人说话时声带在振动
4. 橡皮筋发声时在振动。
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师生共同体验:
录音机放出优美音乐,将点燃的蜡烛、气球放在录音机喇叭前,进行观察。
看到烛焰、气球在跳舞。
师生交流讨论得出:是因为喇叭在振动引起烛焰、气球在跳舞。
做这个实验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微小现象放大的实验方法。利用这种方法研究以后的物理问题。
深入研究:
敲响的鼓,用手按住。
得出: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事例交流:
你能列举一些有趣的发声例子吗?
*
一些动物如何发声的:
大多数鸟:腹部的鸣膜振动发出的。
蜜蜂:翅膀振动发出的“嗡嗡叫声”。
蟋蟀:也是翅膀振动发出的“叫声”。
一些乐器如何发声的:
二胡:靠弓与弦之间的摩擦产生振动而发声。
笛子:靠管内的空气振动而发声。
创设情境:
我们可以听到身边同学的讲话,可以听到美妙动听的音乐,那么:声音是如何传播的呢?
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
类比
演示真空铃实验。
将一只电铃放入密闭的玻璃罩内,接通电路,可清楚地听到铃声,用抽气机抽去其中的空气,听到铃声越来越弱。
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听到铃声越来越响。
3.声音传播有没有条件呢?
做这个实验的目的:
(1)让学生学会实验加推理的方法,利用这种方法研究以后的物理问题。
(2)我们知道了气体能传播声音。
同时打破教材的安排,把真空铃实验放到了最前面,我认为这样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声音向外传播是有条件的,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
实验与讨论:
1.大家把耳朵贴在桌子表面上听轻叩桌子的声音,继续轻叩,使耳朵离开桌面再听听看.
2.钓鱼的时候,岸上的人为什么不能大声说话
小结: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做传声介质。真空中不能传声。
4.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入声速
(4分钟)。
声音在空气(15 )中的传播速度: 为:340米/秒
1、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同种物质在不同温度
下传播速度不同。
信息与规律:
2、不同介质在同一温度下传播速度不同
3、一般情况下,声速在固体中最快,在液体中次之,
在气体中最慢
(三)联系生活,巩固新知(2分钟)
(1)月球上没有空气,登上月球的宇航员通过什么交流?
(2)在河里捕鱼的人为什么放出优美的音乐?
(3)据说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在30多岁时患上了严重的耳疾,听力完全丧失,但是他并没有向命运屈服,他用牙齿咬住木棒的一端,将木棒的另一端顶在钢琴的键盘上感受旋律,继续自己的创作。贝多芬为什么还能听到声音?
5. 回声及其应用(3分钟)
多媒体动画:展示声音反射的过程。通过问题提出听到回声的条件。问题:船测水深
回声现象:
是声音从振动的发声体发出,遇到山崖、墙壁等障碍物反射回来使其又传入人耳的声音。
人耳区分回声和原声的最短时间间隔是0.1s。
利用回声可以测定距离。
(三)、回顾总结、重温要点
(2分钟)
就是学生自己将本节课所探究出的结论和所学习的知识点进行回顾总结,加深理解。
在这节课里,同学们象科学家一样去思考、去探究,得出了一些新的结论,假如从现在开始能始终保持探究科学的兴趣和激情,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像牛顿、伽利略这样的大科学家将会在你们当中再次出现!
(四)学生练习,巩固升华
1、下列关于声音的产生,正确的说法是﹝ ﹞
A、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B、物体振动停止后,还会发出声音
C、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
D、物体振动停止,有可能还在发声
2、在敲大钟时,我们会发现,停止对大钟的的撞击后,大钟还会“余音未止”
其主要原因是
﹝ ﹞
A、“余音”是我们听到的钟声的回声
B、大钟还在振动
C、钟停止振动,空气还在振动
D、人的听觉发生“延长’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声音在所有固体中的传播速度都比水中快
B、真空中声音的速度为零
C、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D、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不同。
4、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s,若你呼喊与你相距50m远的同学,
约
S他才能听到你的喊声。水下的海豚能听到驯兽员的哨声、
花样游泳运动员在水下能听到音乐、垂钓人的说话声会吓跑要上钩的鱼,
说明
。
(五):布置作业。
1、教材 动手动脑学物理──1、2、3、
2、让学生两人一组,以细绳、纸杯等为原料,制作一个土电话,两个人一组实验,验证固体能传声。
五、板书设计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振动物体发出的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
真空不能传声、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3.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340m/s
影响声速的因素:介质种类、温度
六、教学预测
本节课的整体设计,不仅体现新课程理念,而且在教法设计上突出体现以学生为本,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好了基础,使学生终身受益 ,应该能取得不错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