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亳州市第一名校文综历史2023届高三下学期高考冲刺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安徽省亳州市第一名校文综历史2023届高三下学期高考冲刺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4.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8-13 23:31:03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安徽省亳州市第一名校文综历史2023届高三下学期高考冲刺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苏秦这样描绘战国时期齐国的都城临淄:“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而扬。”可见(  )
A.齐国交通发达尽享地理优势 B.临淄是中原地区的经济中心
C.战国时期生产力在继续发展 D.管仲改革带来了城市的繁荣
2. 秦统一后,在全国实行任官赐印制度,无论朝廷大臣还是地方小吏皆是如此。官印是官吏任职的凭证,任官授印,免官收印,印随官转。秦《法律答问》规定,丢失“官玺”必须治罪,即使寻得,也要承担一定的刑罚责任。这说明秦朝(  )
A.官印成为权力唯一凭证 B.中央权力趋于强化
C.官员任免程序十分复杂 D.法律制度比较严苛
3. 马球运动起源于波斯,途径土耳其传入中国,唐宋时期在中原地区比较流行,元朝建立后,贵族们在每年的端午节和重阳节都会举行的大规模马球比赛,获胜者会得到丰厚的奖赏。这项运动的流行,主要是由于其(  )
A.传达了勇敢协作精神 B.符合大一统时代气质
C.便于普通百姓的参与 D.促进了民族间的交往
4. 表为1775年1819年英国东印度公司输华毛纺织品价值数据(单位:白银两)。这说明。此时中国(  )
时间 1775-1779 1780-1784 1785-1794 1795-1799 1817-1819
价值 27767 378696 1586662 1556419 1951267
A.自然经济开始日益解体 B.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与世界经济保持了联系 D.逐步放弃闭关锁国政策
5. 1922年,胡适就中西哲学问题提出要使中国哲学从儒学的道德伦理和理性的枷锁中解放出来,这种解放不能只依靠大批西方哲学的输入来实现,而是应该让儒学回到其本来的面目。这表明胡适(  )
A.主张重构中国传统文化 B.反对引入西方式哲学
C.彻底否定传统儒家思想 D.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
6. 1945年4月,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中指出:“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并强调“中国工人阶级的任务,不但是为着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而斗争,而且是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争”。这说明此时(  )
A.国内已具备大规模建设的条件 B.党的工作重心正在发生转移
C.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胜利 D.中国式的发展道路已在探索
7. “这里的官方语言再次恢复成了希腊语,并没有因为之前的官方语言是拉丁语而受到什么影响。这个东罗马帝国,或者说是拜占庭帝国,与其说是罗马的延续,不如说是亚历山大帝国又复活了。”可见,拜占庭帝国(  )
A.延续了希腊民主传统 B.吸收了希腊文化内容
C.与罗马文化毫无关联 D.是希腊化时代的产物
8. 1258年,英国贵族发动了对王权的武装叛乱,并声称要“让法律凌驾于国王的尊严之上”,国王必须按照封建习惯“靠自己过活”,以“固有的法律”来确保臣民“合法”权益。这说明当时(  )
A.有限王权理论得到传播 B.君主立宪体制初步形成
C.法律至上观念已经确立 D.封君封臣在地位上平等
9. 下图反映了过去两个世纪以来,家庭和社群与国家和市场在人类社会中地位的变化。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父权社会的解体 B.工业文明的影响
C.民主政治的发展 D.启蒙思想的传播
10. 在征服美洲的过程中,早期前往墨西哥的欧洲传教士毫不犹豫地将当地语言中用于描述基督教概念的术语从向印第安人宣教的词典、教礼问答手册中清除掉了,他们也未将基督教教义翻译成当时墨西哥的语言去宣传。欧洲传教士的这一做法(  )
A.捍卫了宗教的纯洁 B.减少了文化的冲突
C.促进了美洲的进步 D.便利了殖民的进行
11. 下图为近代德国媒体上的一幅漫画,漫画中一名德国士兵左右手分别拽着俄国和法国士兵,脚下还踩着一个英国士兵。据此判断,该漫画发表于(  )
A.拿破仑战争时期 B.普法战争期间
C.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 D.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
12. 1994年,第13届北约首脑会议批准了“和平伙伴关系”计划,所有中东欧国家都可在自愿的基础上与北约建立和平伙伴关系。1996年,北约公布了《东扩计划研究报告》。2022年8月,乌克兰签署加入北约申请。2023年4月,芬兰正式加入北约。这说明苏联解体后(  )
A.两极对峙局面更加激烈 B.欧洲社会局势日益动荡
C.北约主导欧洲社会发展 D.冷战思维依然广泛存在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13.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独立之初,美国军事与经济实力十分弱小。保护主权与领土完整、捍卫共和政体以及确保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是新生美国的基本安全目标。南北战争结束后,伴随统一大市场的建立,美国国力快速强大。美西战争标志着美国彻底放弃孤立主义,追随欧洲列强,加入全球角力和殖民扩张的行列。二战后,美国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空前强大。美国认定本国的主要威胁来自苏东社会主义阵营,表现为意识形态竞争、军备竞赛与局部武装冲突。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和冷战结束,找寻新的敌人、遏制新的竞争对手在美国国家安全战略中的意义日益凸显。“9.11事件”对美国国家安全观产生重大影响,安全威胁来源转变为恐怖主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和所谓“流氓国家",美国的安全观由冷战结束后相对透明、自信和开放走向极端,更富有进攻性。进入21世纪,美国更加重视金融危机、气候变化、跨国犯罪及信息安全等其他安全问题。值得关注的是,中国等新兴大国的快速崛起,引起了美国越来越多的警觉,美国安全战略不断聚焦中国。
——摘编自江涌、吕贤《中美国家安全观差异透视》
材料二:
时间 安全观 主要内容
建国初期至20世纪70年代末 以军事和政治安全为核心的传统国家安全观 根据国家安全实际需求,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石,务实地制定并调整国家对外政策;镇压反动势力,防止“和平演变”,致力于清除威胁国家安全的隐患:积极备战参战,加强军队建设,为维护国家安全提供力量支撑。
20世纪70年代末至党的十八大前 从传统安全观向非传统安全观的转变 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是维护国家最重要的积极因素:非传统安全威胁逐渐显现,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关注点:提出超越传统安全观的新理念指导国家安全实践。
党的十八大后至今 新时代的总体国家安全观 既重视发展问题又重视安全问题,提出"统筹发展与安全"的国家大战略:强调国家安全工作”以人民安全为宗旨”,把人民安全“置于国家安全工作的核心和首要地位:统筹兼顾国家安全各方面问题,努力构建总体国家安全体系;坚持底线思维,防范化解国家安全重大风险;坚持维护与塑造国家安全相结合,积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
——根据和晓强《建国以来“国家安全观"的历史演进特征分析》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演进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不同时期影响新中国“国家安全观”形成的国际因素。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中国的国家安全观与美国相比有何不同?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世界遗产公约》,旨在集各国之力,对日益遭到损坏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实施有效保护。《世界遗产公约》确定了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三种类型。1985年,中国正式加入该条约并制定了具体的实施办法。截至2021年,中国已有56项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列入名录,在所有国家中排名第一。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单(部分)
名称 地点 列入时间 名称 地点 列入时间
明清敌宫 北京 1987年 曲阜三孔 山东 1994年
秦始皇陵及兵马俑 陕西 1987年 平遥古城 山西 1997年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北京 1987年 颐和园 北京 1998年
长城 15省市 1987年 皖南古村落 安徽 2000年
布达拉宫 西藏 1994年 青城山—都江堰 四川 2000年
——根据国家文物局网站相关材料整理
文化遗产保护对保持文化的传承、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具有重要的意义。从上表(或其他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中任意选取其中两处并分别论证其历史文化价值。(要求:角度明确,史实准确,论证合理。)
15. 面对危机,调整农业政策对社会发展起重要的作用。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20年,苏俄的粮食产量只及1913年的一半。1921年的播种面积只有9030万公项,只及1913年的86%。粮食和原材料的短缺使多数工厂无法开工。人民生活困苦不堪,连面包、肥皂等最基本的物品都十分缺乏。农民强烈反对征粮队的活动,要求经营自由和贸易自由,但遭到否定和拒绝。农民的不满与日俱增,反苏维埃暴动频繁发生。俄共(布)十大后,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于1921年3月21日颁布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法令。4月政府宣布,1921-1922经济年度中的粮食税额为2.4亿普特。这个数字比原定的1921—1922年余粮收集额4.23亿普特低了很多。每一农户的粮食税额取决于他的土地数量、家庭人口、收成和财产状况。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材料二 危机催生变革。20世纪70年代末,广大民众尤其是广大农民的生存危机倒逼中国农民发动改革。……著名的“大包干”责任制形式就是由安徽农民群众创造和示范,然后推广到全国的。中国共产党的英明之处在于顺应和尊重基层群众改革举动和创造性实践。……1977年6月中央调整了执行极“左”路线的安徽省委领导班子。新领导班子恢复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深入基层和群众调查研究,很快制定了《关于当前农村经济政策几个问题的规定》,提出要尊重生产队的自主权,生产队可以实行定任务、定质量、定工分的责任制。……其后他们在实践中探索突破人民公社体制的各种农业生产责任制,以改变农民集体劳动监督难和平均主义分配方式造成的农民劳动生产积极性不高的问题。
——摘编自詹宏伟《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起步、理论蕴含和现实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俄农业政策调整的原因。
(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农业政策调整的特点及影响。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商业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而扬”分析可知,材料反映了临淄城城市繁荣,人口众多,体现了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C正确;
A错误,材料强调其经济繁荣的状况,不涉及原因;
B错误,材料可以看出临淄经济繁荣,但是不能看出其成为经济中心;
D错误,管仲改革发生在春秋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相符;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而扬”。
2.【答案】B
【知识点】中国古代官员监察制度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官印是官吏任职的凭证,任官授印,免官收印,印随官转”分析可知,材料中的制度强化了中央任免官吏的权力,反映了中央权力的强化,B正确;
A错误,“唯一凭证”说法过于绝对化;
C错误,材料不涉及官员任免程序复杂;
D错误,与材料主旨不相符;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秦朝中央集权的强化,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官印是官吏任职的凭证,任官授印,免官收印,印随官转”。
3.【答案】A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社会变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贵族们在每年的端午节和重阳节都会举行的大规模马球比赛,获胜者会得到丰厚的奖赏”等信息分析可知,马球运动与军事活动相关,且在比赛过程中需要队员团结协作,传达了勇敢协作精神,A正确;
B错误,宋代并未实现大一统;
C错误,材料强调的是贵族参与马球比赛,不是普通百姓;
D错误,材料不涉及民族交往问题;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宋元时期的社会生活,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唯物史观。
4.【答案】C
【知识点】近代商业贸易变化对中国的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数据分析可知,1775年1819年英国东印度公司输华毛纺织品持续增多,这说明中国当时与世界的联系逐渐加强,C正确;
AB错误,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在鸦片战争后;
D错误,闭关锁国政策破产也是在鸦片战争后;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19世纪的中国和世界,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本题属于数据型选择题,需要将数字语言转化为文字语言。
5.【答案】A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这种解放不能只依靠大批西方哲学的输入来实现,而是应该让儒学回到其本来的面目”分析可知,胡适强调要对传统文化进行重构,以解放思想,A正确;
B错误,材料强调要解放中国哲学需要依靠还原儒学本来面目,不涉及反对西方哲学的传入;
C错误,说法绝对化,排除;
D错误,与材料主旨不相符;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新文化运动,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这种解放不能只依靠大批西方哲学的输入来实现,而是应该让儒学回到其本来的面目”。
6.【答案】D
【知识点】毛泽东思想
【解析】【分析】根据“中国工人阶级的任务,不但是为着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而斗争,而且是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争”分析可知,材料不仅强调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更强调革命胜利后工业和农业的发展,说明当时中国已经在探索中国的发展道路,D正确;
AC错误,与时代背景不相符,此时抗日战争尚未结束;
B错误,七届二中全会明确了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任务,不但是为着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而斗争,而且是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争”。
7.【答案】B
【知识点】拜占庭帝国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这里的官方语言再次恢复成了希腊语”“不如说是亚历山大帝国又复活了”分析可知,材料强调拜占庭帝国吸收了古希腊文化,B正确;
A错误,材料不涉及民主问题,且民主与史实不相符;
C错误,“毫无关联”说法过于绝对化;
D错误,拜占庭帝国并不是希腊化的产物;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拜占庭帝国,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这里的官方语言再次恢复成了希腊语”“不如说是亚历山大帝国又复活了”。
8.【答案】A
【知识点】中古西欧的议会君主制与《大宪章》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让法律凌驾于国王的尊严之上”“国王必须按照封建习惯‘靠自己过活’,以‘固有的法律’来确保臣民‘合法’权益”分析可知,中世纪的英国存在“王在法下”“王权有限”的政治传统,A正确;
B错误,君主立宪制度形成于光荣革命后,与材料不相符;
C错误,材料不能看出法律至上;
D错误,说法不符合史实;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中世纪的政治制度,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让法律凌驾于国王的尊严之上”“国王必须按照封建习惯‘靠自己过活’,以‘固有的法律’来确保臣民‘合法’权益”。
9.【答案】B
【知识点】工业革命的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在传统农耕社会中,人们大多在家庭和家族内部从事农业和手工业生产,而随着工业时代的到来,家庭和地方社群的力量逐渐瓦解,个人和国家、市场的力量增强,个体的生存不再依靠家庭,而是依赖市场和国家,由此可知,材料变化主要是因为工业文明的影响,B正确;
A错误,材料材料不涉及父权社会的解体;
C错误,材料现象与民主政治发展没有必然联系;
D错误,启蒙思想强调理性,与材料变化没有直接关系;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唯物史观。
10.【答案】D
【知识点】殖民者入侵对美洲的影响;欧洲殖民者对被殖民地区文化的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早期前往墨西哥的欧洲传教士毫不犹豫地将当地语言中用于描述基督教概念的术语从向印第安人宣教的词典、教礼问答手册中清除掉了,他们也未将基督教教义翻译成当时墨西哥的语言去宣传”分析可知,材料现象是为了防止因为语言问题造成的对宗教的误解,捍卫宗教的权威,便于进行殖民活动和殖民统治,D正确;
A错误,材料不涉及宗教纯洁;
B错误,材料不能减少文化冲突;
C错误,材料现象强调对美洲进行殖民统治,不能促进美洲进步;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欧洲的殖民扩张,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早期前往墨西哥的欧洲传教士毫不犹豫地将当地语言中用于描述基督教概念的术语从向印第安人宣教的词典、教礼问答手册中清除掉了,他们也未将基督教教义翻译成当时墨西哥的语言去宣传”。
11.【答案】C
【知识点】“一战”的主要战线与进程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德国与英国、法国和俄国交战的情况,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C正确;
A错误,拿破仑战争时期,普鲁士、俄国、奥地利组成了反法联盟,共同对抗法国,与材料不相符;
B错误,普法战争不涉及英国和俄国;
D错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属于现代史时期,与材料“近代”不相符,且不存在“俄国”;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本题属于漫画类选择题,需要结合注释把握漫画主旨。
12.【答案】D
【知识点】两极格局的瓦解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所有中东欧国家都可在自愿的基础上与北约建立和平伙伴关系”、《东扩计划研究报告》“2022年8月,乌克兰签署加入北约申请”等信息分析可知,材料可以看出虽然苏联解体后冷战已经结束,但是冷战思维依然存在,D正确;
A错误,两极格局在苏联解体后已经结束了;
B错误,材料不能看出欧洲社会局势动荡;
C错误,说法不符合史实;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苏联解体,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所有中东欧国家都可在自愿的基础上与北约建立和平伙伴关系”、《东扩计划研究报告》“2022年8月,乌克兰签署加入北约申请”。
13.【答案】(1)始终充斥着“美国利益优先”和实用主义的色彩;伴随着美国的强大,称霸甚至独霸全球成为美国安全政策的首要目标;意识形态色彩浓厚,不断树立自己的假想敌;安全目标追求极端安全,安全手段越来越青睐武力,军事手段启用更为频繁;非传统安全因素日益影响美国安全战略的制定等。
(2)建国初期至20世纪70年代末:建国初,美苏两极严重对抗,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受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的全面威胁。20世纪50年代末,中苏关系破裂后,中国安全形势异常严峻。70年代,中国与美国、日本及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关系得到缓和,外部环境得到了较大改善,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中国国家安全的威胁程度,但外在威胁并未消除。
20世纪70年代末至党十八大前:20世纪80年代,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90年代初,苏联解体后美苏两极格局结束,"一超多强"局面形成,世界政治开始朝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随着新科技革命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可逆转。非国家行为体在全球政治中的影响逐渐增大,同时受民族宗教矛盾、贫困、失业、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影响,恐怖主义、跨国犯罪、全球气候变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逐渐显现。
党的十八大后至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平衡,和平发展大势不可逆转。面对中国的迅速崛起,美国等西方国家试图对中国崛起进行遏制。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突出,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贫富分化日益严重,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
(3)中国国家安全观体现的是防御性、非零和、合作共赢的安全思维模式;中国追求人民安全、社会和谐、世界和谐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安全目标诉求;中国坚持共同安全、合作安全的维护安全的手段等。
【知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及其意义;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外交成就;美国独立战争与《独立宣言》;美国内战;冷战的原因及主要表现;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经济全球化;布雷顿森林体系;国际金融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抗美援朝
【解析】【分析】(1)特点:根据“保护主权与领土完整、捍卫共和政体以及确保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是新生美国的基本安全目标”“美西战争标志着美国彻底放弃孤立主义,追随欧洲列强,加入全球角力和殖民扩张的行列”“找寻新的敌人、遏制新的竞争对手在美国国家安全战略中的意义日益凸显”等信息分析可知,始终充斥着“美国利益优先”和实用主义的色彩;伴随着美国的强大,称霸甚至独霸全球成为美国安全政策的首要目标;根据“美国认定本国的主要威胁来自苏东社会主义阵营,表现为意识形态竞争、军备竞赛与局部武装冲突。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和冷战结束,找寻新的敌人、遏制新的竞争对手在美国国家安全战略中的意义日益凸显”得出:意识形态色彩浓厚,不断树立自己的假想敌;根据“‘9.11事件’对美国国家安全观产生重大影响,安全威胁来源转变为恐怖主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和所谓‘流氓国家’,美国的安全观由冷战结束后相对透明、自信和开放走向极端,更富有进攻性”得出:安全目标追求极端安全,安全手段越来越青睐武力,军事手段启用更为频繁;根据“进入21世纪,美国更加重视金融危机、气候变化、跨国犯罪及信息安全等其他安全问题”得出:非传统安全因素日益影响美国安全战略的制定等。
(2)学生需要结合时代背景分时段进行分析。建国初期至20世纪70年代末:“以军事和政治安全为核心的传统国家安全观”主要是因为两极格局的局势、中苏关系破裂及7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重大突破,重返联合国、中美中日邦交正常化;
70年代到十八大前:主要是因为国际关系趋向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90年代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及各种新的社会矛盾涌现。
十八大至今:主要是因为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遏制中国;各种非传统安全问题蔓延,人类面临更多共同挑战。
(3)结合材料分析可从中国国家安全观体现的是防御性、强调世界和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角度分析回答。
故答案为:(1)始终充斥着“美国利益优先”和实用主义的色彩;伴随着美国的强大,称霸甚至独霸全球成为美国安全政策的首要目标;意识形态色彩浓厚,不断树立自己的假想敌;安全目标追求极端安全,安全手段越来越青睐武力,军事手段启用更为频繁;非传统安全因素日益影响美国安全战略的制定等。
(2)建国初期至20世纪70年代末:建国初,美苏两极严重对抗,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受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的全面威胁。20世纪50年代末,中苏关系破裂后,中国安全形势异常严峻。70年代,中国与美国、日本及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关系得到缓和,外部环境得到了较大改善,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中国国家安全的威胁程度,但外在威胁并未消除。
20世纪70年代末至党十八大前:20世纪80年代,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90年代初,苏联解体后美苏两极格局结束,"一超多强"局面形成,世界政治开始朝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随着新科技革命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可逆转。非国家行为体在全球政治中的影响逐渐增大,同时受民族宗教矛盾、贫困、失业、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影响,恐怖主义、跨国犯罪、全球气候变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逐渐显现。
党的十八大后至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平衡,和平发展大势不可逆转。面对中国的迅速崛起,美国等西方国家试图对中国崛起进行遏制。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突出,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贫富分化日益严重,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
(3)中国国家安全观体现的是防御性、非零和、合作共赢的安全思维模式;中国追求人民安全、社会和谐、世界和谐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安全目标诉求;中国坚持共同安全、合作安全的维护安全的手段等。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美国和中国的国家安全观,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和时空观念。
14.【答案】案例一 明清故宫(北京故宫)
论证: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旧称紫禁城,现称为故宫博物院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故宫(紫禁城)是明清北京城的核心,其设计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规划理念,在功能上符合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故宫见证了明朝的迁都、明清的改朝换代、近代的风云变幻和建国后的保护,是研究明清以来历史的重要资料。故宫博物院是世界上极少数同时具备艺术博物馆、建筑博物馆、历史博物馆、宫廷文化博物馆等特色的世界文化遗产。
案例二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论证: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于1929年被发现,不仅是远古时期亚洲大陆人类社会罕见的历史证据,也阐明了人类进化的进程。北京人的发现证明中国是世界上人类重要的起源地,为中国古人类及其文化研究奠定了基础。北京人遗址发现的大量化石和遗迹对于古人类学、考古学、古生物学、环境学等多学科的研究具有特别的意义。北京人遗址是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有利于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
【知识点】文化遗产保护的背景及措施;中国推动世界遗产保护的举措;中国的历史遗迹与文化遗产
【解析】【分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学生可根据所学知识选择一个历史文化遗址,例如:选择故宫,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其设计理念、历史价值等角度阐述其历史文化价值。
故答案为:明清故宫(北京故宫)
论证: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旧称紫禁城,现称为故宫博物院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故宫(紫禁城)是明清北京城的核心,其设计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规划理念,在功能上符合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故宫见证了明朝的迁都、明清的改朝换代、近代的风云变幻和建国后的保护,是研究明清以来历史的重要资料。故宫博物院是世界上极少数同时具备艺术博物馆、建筑博物馆、历史博物馆、宫廷文化博物馆等特色的世界文化遗产。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中国的历史文化遗址,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史料实证。
15.【答案】(1)原因:战争导致苏俄工农业经济衰退和人民生活困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日益显现;工农群众运动高涨,苏俄面临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从实际出发,总结经验教训。
(2)特点:由农民自发到政府推行;由点到面逐步推广;尊重民意,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立足国情,强调实事求是;注重调查研究;不断探索调整生产关系,逐步深入。
影响: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发展;农村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
【知识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
【解析】【分析】(1)原因:根据“1920年,苏俄的粮食产量只及1913年的一半。1921年的播种面积只有9030万公项,只及1913年的86%。粮食和原材料的短缺使多数工厂无法开工。人民生活困苦不堪,连面包、肥皂等最基本的物品都十分缺乏”及所学知识可知,战争导致苏俄工农业经济衰退和人民生活困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日益显现;根据“。农民强烈反对征粮队的活动,要求经营自由和贸易自由,但遭到否定和拒绝。农民的不满与日俱增,反苏维埃暴动频繁发生”得出:工农群众运动高涨,苏俄面临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根据“俄共(布)十大后,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于1921年3月21日颁布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法令”可知: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从实际出发,总结经验教训。
(2)特点:根据“20世纪70年代末,广大民众尤其是广大农民的生存危机倒逼中国农民发动改革”“新领导班子恢复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深入基层和群众调查研究,很快制定了《关于当前农村经济政策几个问题的规定》,提出要尊重生产队的自主权,生产队可以实行定任务、定质量、定工分的责任制”得出:由农民自发到政府推行;根据材料分析可知,材料试点最早在安徽推行,此后推行至全国得出:由点到面逐步推广;根据“中国共产党的英明之处在于顺应和尊重基层群众改革举动和创造性实践”得出:尊重民意,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根据“新领导班子恢复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深入基层和群众调查研究,很快制定了《关于当前农村经济政策几个问题的规定》”、“其后他们在实践中探索突破人民公社体制的各种农业生产责任制”得出:立足国情,强调实事求是;注重调查研究;不断探索调整生产关系,逐步深入。
影响: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可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发展;农村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
故答案为:(1)原因:战争导致苏俄工农业经济衰退和人民生活困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日益显现;工农群众运动高涨,苏俄面临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从实际出发,总结经验教训。
(2)特点:由农民自发到政府推行;由点到面逐步推广;尊重民意,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立足国情,强调实事求是;注重调查研究;不断探索调整生产关系,逐步深入。
影响: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发展;农村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苏俄和中国农业政策的调整,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和时空观念。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安徽省亳州市第一名校文综历史2023届高三下学期高考冲刺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苏秦这样描绘战国时期齐国的都城临淄:“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而扬。”可见(  )
A.齐国交通发达尽享地理优势 B.临淄是中原地区的经济中心
C.战国时期生产力在继续发展 D.管仲改革带来了城市的繁荣
【答案】C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商业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而扬”分析可知,材料反映了临淄城城市繁荣,人口众多,体现了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C正确;
A错误,材料强调其经济繁荣的状况,不涉及原因;
B错误,材料可以看出临淄经济繁荣,但是不能看出其成为经济中心;
D错误,管仲改革发生在春秋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相符;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而扬”。
2. 秦统一后,在全国实行任官赐印制度,无论朝廷大臣还是地方小吏皆是如此。官印是官吏任职的凭证,任官授印,免官收印,印随官转。秦《法律答问》规定,丢失“官玺”必须治罪,即使寻得,也要承担一定的刑罚责任。这说明秦朝(  )
A.官印成为权力唯一凭证 B.中央权力趋于强化
C.官员任免程序十分复杂 D.法律制度比较严苛
【答案】B
【知识点】中国古代官员监察制度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官印是官吏任职的凭证,任官授印,免官收印,印随官转”分析可知,材料中的制度强化了中央任免官吏的权力,反映了中央权力的强化,B正确;
A错误,“唯一凭证”说法过于绝对化;
C错误,材料不涉及官员任免程序复杂;
D错误,与材料主旨不相符;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秦朝中央集权的强化,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官印是官吏任职的凭证,任官授印,免官收印,印随官转”。
3. 马球运动起源于波斯,途径土耳其传入中国,唐宋时期在中原地区比较流行,元朝建立后,贵族们在每年的端午节和重阳节都会举行的大规模马球比赛,获胜者会得到丰厚的奖赏。这项运动的流行,主要是由于其(  )
A.传达了勇敢协作精神 B.符合大一统时代气质
C.便于普通百姓的参与 D.促进了民族间的交往
【答案】A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社会变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贵族们在每年的端午节和重阳节都会举行的大规模马球比赛,获胜者会得到丰厚的奖赏”等信息分析可知,马球运动与军事活动相关,且在比赛过程中需要队员团结协作,传达了勇敢协作精神,A正确;
B错误,宋代并未实现大一统;
C错误,材料强调的是贵族参与马球比赛,不是普通百姓;
D错误,材料不涉及民族交往问题;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宋元时期的社会生活,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唯物史观。
4. 表为1775年1819年英国东印度公司输华毛纺织品价值数据(单位:白银两)。这说明。此时中国(  )
时间 1775-1779 1780-1784 1785-1794 1795-1799 1817-1819
价值 27767 378696 1586662 1556419 1951267
A.自然经济开始日益解体 B.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与世界经济保持了联系 D.逐步放弃闭关锁国政策
【答案】C
【知识点】近代商业贸易变化对中国的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数据分析可知,1775年1819年英国东印度公司输华毛纺织品持续增多,这说明中国当时与世界的联系逐渐加强,C正确;
AB错误,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在鸦片战争后;
D错误,闭关锁国政策破产也是在鸦片战争后;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19世纪的中国和世界,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本题属于数据型选择题,需要将数字语言转化为文字语言。
5. 1922年,胡适就中西哲学问题提出要使中国哲学从儒学的道德伦理和理性的枷锁中解放出来,这种解放不能只依靠大批西方哲学的输入来实现,而是应该让儒学回到其本来的面目。这表明胡适(  )
A.主张重构中国传统文化 B.反对引入西方式哲学
C.彻底否定传统儒家思想 D.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
【答案】A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这种解放不能只依靠大批西方哲学的输入来实现,而是应该让儒学回到其本来的面目”分析可知,胡适强调要对传统文化进行重构,以解放思想,A正确;
B错误,材料强调要解放中国哲学需要依靠还原儒学本来面目,不涉及反对西方哲学的传入;
C错误,说法绝对化,排除;
D错误,与材料主旨不相符;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新文化运动,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这种解放不能只依靠大批西方哲学的输入来实现,而是应该让儒学回到其本来的面目”。
6. 1945年4月,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中指出:“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并强调“中国工人阶级的任务,不但是为着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而斗争,而且是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争”。这说明此时(  )
A.国内已具备大规模建设的条件 B.党的工作重心正在发生转移
C.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胜利 D.中国式的发展道路已在探索
【答案】D
【知识点】毛泽东思想
【解析】【分析】根据“中国工人阶级的任务,不但是为着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而斗争,而且是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争”分析可知,材料不仅强调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更强调革命胜利后工业和农业的发展,说明当时中国已经在探索中国的发展道路,D正确;
AC错误,与时代背景不相符,此时抗日战争尚未结束;
B错误,七届二中全会明确了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任务,不但是为着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而斗争,而且是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争”。
7. “这里的官方语言再次恢复成了希腊语,并没有因为之前的官方语言是拉丁语而受到什么影响。这个东罗马帝国,或者说是拜占庭帝国,与其说是罗马的延续,不如说是亚历山大帝国又复活了。”可见,拜占庭帝国(  )
A.延续了希腊民主传统 B.吸收了希腊文化内容
C.与罗马文化毫无关联 D.是希腊化时代的产物
【答案】B
【知识点】拜占庭帝国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这里的官方语言再次恢复成了希腊语”“不如说是亚历山大帝国又复活了”分析可知,材料强调拜占庭帝国吸收了古希腊文化,B正确;
A错误,材料不涉及民主问题,且民主与史实不相符;
C错误,“毫无关联”说法过于绝对化;
D错误,拜占庭帝国并不是希腊化的产物;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拜占庭帝国,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这里的官方语言再次恢复成了希腊语”“不如说是亚历山大帝国又复活了”。
8. 1258年,英国贵族发动了对王权的武装叛乱,并声称要“让法律凌驾于国王的尊严之上”,国王必须按照封建习惯“靠自己过活”,以“固有的法律”来确保臣民“合法”权益。这说明当时(  )
A.有限王权理论得到传播 B.君主立宪体制初步形成
C.法律至上观念已经确立 D.封君封臣在地位上平等
【答案】A
【知识点】中古西欧的议会君主制与《大宪章》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让法律凌驾于国王的尊严之上”“国王必须按照封建习惯‘靠自己过活’,以‘固有的法律’来确保臣民‘合法’权益”分析可知,中世纪的英国存在“王在法下”“王权有限”的政治传统,A正确;
B错误,君主立宪制度形成于光荣革命后,与材料不相符;
C错误,材料不能看出法律至上;
D错误,说法不符合史实;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中世纪的政治制度,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让法律凌驾于国王的尊严之上”“国王必须按照封建习惯‘靠自己过活’,以‘固有的法律’来确保臣民‘合法’权益”。
9. 下图反映了过去两个世纪以来,家庭和社群与国家和市场在人类社会中地位的变化。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父权社会的解体 B.工业文明的影响
C.民主政治的发展 D.启蒙思想的传播
【答案】B
【知识点】工业革命的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在传统农耕社会中,人们大多在家庭和家族内部从事农业和手工业生产,而随着工业时代的到来,家庭和地方社群的力量逐渐瓦解,个人和国家、市场的力量增强,个体的生存不再依靠家庭,而是依赖市场和国家,由此可知,材料变化主要是因为工业文明的影响,B正确;
A错误,材料材料不涉及父权社会的解体;
C错误,材料现象与民主政治发展没有必然联系;
D错误,启蒙思想强调理性,与材料变化没有直接关系;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唯物史观。
10. 在征服美洲的过程中,早期前往墨西哥的欧洲传教士毫不犹豫地将当地语言中用于描述基督教概念的术语从向印第安人宣教的词典、教礼问答手册中清除掉了,他们也未将基督教教义翻译成当时墨西哥的语言去宣传。欧洲传教士的这一做法(  )
A.捍卫了宗教的纯洁 B.减少了文化的冲突
C.促进了美洲的进步 D.便利了殖民的进行
【答案】D
【知识点】殖民者入侵对美洲的影响;欧洲殖民者对被殖民地区文化的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早期前往墨西哥的欧洲传教士毫不犹豫地将当地语言中用于描述基督教概念的术语从向印第安人宣教的词典、教礼问答手册中清除掉了,他们也未将基督教教义翻译成当时墨西哥的语言去宣传”分析可知,材料现象是为了防止因为语言问题造成的对宗教的误解,捍卫宗教的权威,便于进行殖民活动和殖民统治,D正确;
A错误,材料不涉及宗教纯洁;
B错误,材料不能减少文化冲突;
C错误,材料现象强调对美洲进行殖民统治,不能促进美洲进步;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欧洲的殖民扩张,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早期前往墨西哥的欧洲传教士毫不犹豫地将当地语言中用于描述基督教概念的术语从向印第安人宣教的词典、教礼问答手册中清除掉了,他们也未将基督教教义翻译成当时墨西哥的语言去宣传”。
11. 下图为近代德国媒体上的一幅漫画,漫画中一名德国士兵左右手分别拽着俄国和法国士兵,脚下还踩着一个英国士兵。据此判断,该漫画发表于(  )
A.拿破仑战争时期 B.普法战争期间
C.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 D.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
【答案】C
【知识点】“一战”的主要战线与进程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德国与英国、法国和俄国交战的情况,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C正确;
A错误,拿破仑战争时期,普鲁士、俄国、奥地利组成了反法联盟,共同对抗法国,与材料不相符;
B错误,普法战争不涉及英国和俄国;
D错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属于现代史时期,与材料“近代”不相符,且不存在“俄国”;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本题属于漫画类选择题,需要结合注释把握漫画主旨。
12. 1994年,第13届北约首脑会议批准了“和平伙伴关系”计划,所有中东欧国家都可在自愿的基础上与北约建立和平伙伴关系。1996年,北约公布了《东扩计划研究报告》。2022年8月,乌克兰签署加入北约申请。2023年4月,芬兰正式加入北约。这说明苏联解体后(  )
A.两极对峙局面更加激烈 B.欧洲社会局势日益动荡
C.北约主导欧洲社会发展 D.冷战思维依然广泛存在
【答案】D
【知识点】两极格局的瓦解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所有中东欧国家都可在自愿的基础上与北约建立和平伙伴关系”、《东扩计划研究报告》“2022年8月,乌克兰签署加入北约申请”等信息分析可知,材料可以看出虽然苏联解体后冷战已经结束,但是冷战思维依然存在,D正确;
A错误,两极格局在苏联解体后已经结束了;
B错误,材料不能看出欧洲社会局势动荡;
C错误,说法不符合史实;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苏联解体,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所有中东欧国家都可在自愿的基础上与北约建立和平伙伴关系”、《东扩计划研究报告》“2022年8月,乌克兰签署加入北约申请”。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13.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独立之初,美国军事与经济实力十分弱小。保护主权与领土完整、捍卫共和政体以及确保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是新生美国的基本安全目标。南北战争结束后,伴随统一大市场的建立,美国国力快速强大。美西战争标志着美国彻底放弃孤立主义,追随欧洲列强,加入全球角力和殖民扩张的行列。二战后,美国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空前强大。美国认定本国的主要威胁来自苏东社会主义阵营,表现为意识形态竞争、军备竞赛与局部武装冲突。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和冷战结束,找寻新的敌人、遏制新的竞争对手在美国国家安全战略中的意义日益凸显。“9.11事件”对美国国家安全观产生重大影响,安全威胁来源转变为恐怖主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和所谓“流氓国家",美国的安全观由冷战结束后相对透明、自信和开放走向极端,更富有进攻性。进入21世纪,美国更加重视金融危机、气候变化、跨国犯罪及信息安全等其他安全问题。值得关注的是,中国等新兴大国的快速崛起,引起了美国越来越多的警觉,美国安全战略不断聚焦中国。
——摘编自江涌、吕贤《中美国家安全观差异透视》
材料二:
时间 安全观 主要内容
建国初期至20世纪70年代末 以军事和政治安全为核心的传统国家安全观 根据国家安全实际需求,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石,务实地制定并调整国家对外政策;镇压反动势力,防止“和平演变”,致力于清除威胁国家安全的隐患:积极备战参战,加强军队建设,为维护国家安全提供力量支撑。
20世纪70年代末至党的十八大前 从传统安全观向非传统安全观的转变 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是维护国家最重要的积极因素:非传统安全威胁逐渐显现,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关注点:提出超越传统安全观的新理念指导国家安全实践。
党的十八大后至今 新时代的总体国家安全观 既重视发展问题又重视安全问题,提出"统筹发展与安全"的国家大战略:强调国家安全工作”以人民安全为宗旨”,把人民安全“置于国家安全工作的核心和首要地位:统筹兼顾国家安全各方面问题,努力构建总体国家安全体系;坚持底线思维,防范化解国家安全重大风险;坚持维护与塑造国家安全相结合,积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
——根据和晓强《建国以来“国家安全观"的历史演进特征分析》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演进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不同时期影响新中国“国家安全观”形成的国际因素。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中国的国家安全观与美国相比有何不同?
【答案】(1)始终充斥着“美国利益优先”和实用主义的色彩;伴随着美国的强大,称霸甚至独霸全球成为美国安全政策的首要目标;意识形态色彩浓厚,不断树立自己的假想敌;安全目标追求极端安全,安全手段越来越青睐武力,军事手段启用更为频繁;非传统安全因素日益影响美国安全战略的制定等。
(2)建国初期至20世纪70年代末:建国初,美苏两极严重对抗,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受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的全面威胁。20世纪50年代末,中苏关系破裂后,中国安全形势异常严峻。70年代,中国与美国、日本及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关系得到缓和,外部环境得到了较大改善,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中国国家安全的威胁程度,但外在威胁并未消除。
20世纪70年代末至党十八大前:20世纪80年代,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90年代初,苏联解体后美苏两极格局结束,"一超多强"局面形成,世界政治开始朝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随着新科技革命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可逆转。非国家行为体在全球政治中的影响逐渐增大,同时受民族宗教矛盾、贫困、失业、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影响,恐怖主义、跨国犯罪、全球气候变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逐渐显现。
党的十八大后至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平衡,和平发展大势不可逆转。面对中国的迅速崛起,美国等西方国家试图对中国崛起进行遏制。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突出,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贫富分化日益严重,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
(3)中国国家安全观体现的是防御性、非零和、合作共赢的安全思维模式;中国追求人民安全、社会和谐、世界和谐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安全目标诉求;中国坚持共同安全、合作安全的维护安全的手段等。
【知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及其意义;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外交成就;美国独立战争与《独立宣言》;美国内战;冷战的原因及主要表现;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经济全球化;布雷顿森林体系;国际金融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抗美援朝
【解析】【分析】(1)特点:根据“保护主权与领土完整、捍卫共和政体以及确保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是新生美国的基本安全目标”“美西战争标志着美国彻底放弃孤立主义,追随欧洲列强,加入全球角力和殖民扩张的行列”“找寻新的敌人、遏制新的竞争对手在美国国家安全战略中的意义日益凸显”等信息分析可知,始终充斥着“美国利益优先”和实用主义的色彩;伴随着美国的强大,称霸甚至独霸全球成为美国安全政策的首要目标;根据“美国认定本国的主要威胁来自苏东社会主义阵营,表现为意识形态竞争、军备竞赛与局部武装冲突。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和冷战结束,找寻新的敌人、遏制新的竞争对手在美国国家安全战略中的意义日益凸显”得出:意识形态色彩浓厚,不断树立自己的假想敌;根据“‘9.11事件’对美国国家安全观产生重大影响,安全威胁来源转变为恐怖主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和所谓‘流氓国家’,美国的安全观由冷战结束后相对透明、自信和开放走向极端,更富有进攻性”得出:安全目标追求极端安全,安全手段越来越青睐武力,军事手段启用更为频繁;根据“进入21世纪,美国更加重视金融危机、气候变化、跨国犯罪及信息安全等其他安全问题”得出:非传统安全因素日益影响美国安全战略的制定等。
(2)学生需要结合时代背景分时段进行分析。建国初期至20世纪70年代末:“以军事和政治安全为核心的传统国家安全观”主要是因为两极格局的局势、中苏关系破裂及7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重大突破,重返联合国、中美中日邦交正常化;
70年代到十八大前:主要是因为国际关系趋向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90年代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及各种新的社会矛盾涌现。
十八大至今:主要是因为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遏制中国;各种非传统安全问题蔓延,人类面临更多共同挑战。
(3)结合材料分析可从中国国家安全观体现的是防御性、强调世界和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角度分析回答。
故答案为:(1)始终充斥着“美国利益优先”和实用主义的色彩;伴随着美国的强大,称霸甚至独霸全球成为美国安全政策的首要目标;意识形态色彩浓厚,不断树立自己的假想敌;安全目标追求极端安全,安全手段越来越青睐武力,军事手段启用更为频繁;非传统安全因素日益影响美国安全战略的制定等。
(2)建国初期至20世纪70年代末:建国初,美苏两极严重对抗,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受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的全面威胁。20世纪50年代末,中苏关系破裂后,中国安全形势异常严峻。70年代,中国与美国、日本及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关系得到缓和,外部环境得到了较大改善,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中国国家安全的威胁程度,但外在威胁并未消除。
20世纪70年代末至党十八大前:20世纪80年代,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90年代初,苏联解体后美苏两极格局结束,"一超多强"局面形成,世界政治开始朝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随着新科技革命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可逆转。非国家行为体在全球政治中的影响逐渐增大,同时受民族宗教矛盾、贫困、失业、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影响,恐怖主义、跨国犯罪、全球气候变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逐渐显现。
党的十八大后至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平衡,和平发展大势不可逆转。面对中国的迅速崛起,美国等西方国家试图对中国崛起进行遏制。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突出,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贫富分化日益严重,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
(3)中国国家安全观体现的是防御性、非零和、合作共赢的安全思维模式;中国追求人民安全、社会和谐、世界和谐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安全目标诉求;中国坚持共同安全、合作安全的维护安全的手段等。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美国和中国的国家安全观,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和时空观念。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世界遗产公约》,旨在集各国之力,对日益遭到损坏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实施有效保护。《世界遗产公约》确定了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三种类型。1985年,中国正式加入该条约并制定了具体的实施办法。截至2021年,中国已有56项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列入名录,在所有国家中排名第一。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单(部分)
名称 地点 列入时间 名称 地点 列入时间
明清敌宫 北京 1987年 曲阜三孔 山东 1994年
秦始皇陵及兵马俑 陕西 1987年 平遥古城 山西 1997年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北京 1987年 颐和园 北京 1998年
长城 15省市 1987年 皖南古村落 安徽 2000年
布达拉宫 西藏 1994年 青城山—都江堰 四川 2000年
——根据国家文物局网站相关材料整理
文化遗产保护对保持文化的传承、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具有重要的意义。从上表(或其他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中任意选取其中两处并分别论证其历史文化价值。(要求:角度明确,史实准确,论证合理。)
【答案】案例一 明清故宫(北京故宫)
论证: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旧称紫禁城,现称为故宫博物院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故宫(紫禁城)是明清北京城的核心,其设计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规划理念,在功能上符合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故宫见证了明朝的迁都、明清的改朝换代、近代的风云变幻和建国后的保护,是研究明清以来历史的重要资料。故宫博物院是世界上极少数同时具备艺术博物馆、建筑博物馆、历史博物馆、宫廷文化博物馆等特色的世界文化遗产。
案例二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论证: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于1929年被发现,不仅是远古时期亚洲大陆人类社会罕见的历史证据,也阐明了人类进化的进程。北京人的发现证明中国是世界上人类重要的起源地,为中国古人类及其文化研究奠定了基础。北京人遗址发现的大量化石和遗迹对于古人类学、考古学、古生物学、环境学等多学科的研究具有特别的意义。北京人遗址是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有利于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
【知识点】文化遗产保护的背景及措施;中国推动世界遗产保护的举措;中国的历史遗迹与文化遗产
【解析】【分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学生可根据所学知识选择一个历史文化遗址,例如:选择故宫,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其设计理念、历史价值等角度阐述其历史文化价值。
故答案为:明清故宫(北京故宫)
论证: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旧称紫禁城,现称为故宫博物院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故宫(紫禁城)是明清北京城的核心,其设计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规划理念,在功能上符合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故宫见证了明朝的迁都、明清的改朝换代、近代的风云变幻和建国后的保护,是研究明清以来历史的重要资料。故宫博物院是世界上极少数同时具备艺术博物馆、建筑博物馆、历史博物馆、宫廷文化博物馆等特色的世界文化遗产。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中国的历史文化遗址,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史料实证。
15. 面对危机,调整农业政策对社会发展起重要的作用。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20年,苏俄的粮食产量只及1913年的一半。1921年的播种面积只有9030万公项,只及1913年的86%。粮食和原材料的短缺使多数工厂无法开工。人民生活困苦不堪,连面包、肥皂等最基本的物品都十分缺乏。农民强烈反对征粮队的活动,要求经营自由和贸易自由,但遭到否定和拒绝。农民的不满与日俱增,反苏维埃暴动频繁发生。俄共(布)十大后,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于1921年3月21日颁布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法令。4月政府宣布,1921-1922经济年度中的粮食税额为2.4亿普特。这个数字比原定的1921—1922年余粮收集额4.23亿普特低了很多。每一农户的粮食税额取决于他的土地数量、家庭人口、收成和财产状况。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材料二 危机催生变革。20世纪70年代末,广大民众尤其是广大农民的生存危机倒逼中国农民发动改革。……著名的“大包干”责任制形式就是由安徽农民群众创造和示范,然后推广到全国的。中国共产党的英明之处在于顺应和尊重基层群众改革举动和创造性实践。……1977年6月中央调整了执行极“左”路线的安徽省委领导班子。新领导班子恢复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深入基层和群众调查研究,很快制定了《关于当前农村经济政策几个问题的规定》,提出要尊重生产队的自主权,生产队可以实行定任务、定质量、定工分的责任制。……其后他们在实践中探索突破人民公社体制的各种农业生产责任制,以改变农民集体劳动监督难和平均主义分配方式造成的农民劳动生产积极性不高的问题。
——摘编自詹宏伟《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起步、理论蕴含和现实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俄农业政策调整的原因。
(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农业政策调整的特点及影响。
【答案】(1)原因:战争导致苏俄工农业经济衰退和人民生活困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日益显现;工农群众运动高涨,苏俄面临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从实际出发,总结经验教训。
(2)特点:由农民自发到政府推行;由点到面逐步推广;尊重民意,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立足国情,强调实事求是;注重调查研究;不断探索调整生产关系,逐步深入。
影响: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发展;农村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
【知识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
【解析】【分析】(1)原因:根据“1920年,苏俄的粮食产量只及1913年的一半。1921年的播种面积只有9030万公项,只及1913年的86%。粮食和原材料的短缺使多数工厂无法开工。人民生活困苦不堪,连面包、肥皂等最基本的物品都十分缺乏”及所学知识可知,战争导致苏俄工农业经济衰退和人民生活困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日益显现;根据“。农民强烈反对征粮队的活动,要求经营自由和贸易自由,但遭到否定和拒绝。农民的不满与日俱增,反苏维埃暴动频繁发生”得出:工农群众运动高涨,苏俄面临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根据“俄共(布)十大后,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于1921年3月21日颁布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法令”可知: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从实际出发,总结经验教训。
(2)特点:根据“20世纪70年代末,广大民众尤其是广大农民的生存危机倒逼中国农民发动改革”“新领导班子恢复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深入基层和群众调查研究,很快制定了《关于当前农村经济政策几个问题的规定》,提出要尊重生产队的自主权,生产队可以实行定任务、定质量、定工分的责任制”得出:由农民自发到政府推行;根据材料分析可知,材料试点最早在安徽推行,此后推行至全国得出:由点到面逐步推广;根据“中国共产党的英明之处在于顺应和尊重基层群众改革举动和创造性实践”得出:尊重民意,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根据“新领导班子恢复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深入基层和群众调查研究,很快制定了《关于当前农村经济政策几个问题的规定》”、“其后他们在实践中探索突破人民公社体制的各种农业生产责任制”得出:立足国情,强调实事求是;注重调查研究;不断探索调整生产关系,逐步深入。
影响: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可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发展;农村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
故答案为:(1)原因:战争导致苏俄工农业经济衰退和人民生活困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日益显现;工农群众运动高涨,苏俄面临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从实际出发,总结经验教训。
(2)特点:由农民自发到政府推行;由点到面逐步推广;尊重民意,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立足国情,强调实事求是;注重调查研究;不断探索调整生产关系,逐步深入。
影响: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发展;农村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苏俄和中国农业政策的调整,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和时空观念。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