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理数的乘法

文档属性

名称 有理数的乘法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6.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07-09-28 11:28: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有理数的乘法(二)
----------多个有理数的乘法运算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有理数的乘法法则之后提出来的,通过探究多个有理数相乘的法则来对上节课内容的深化,巩固有理数乘法运算,提高运算的正确率。
(二)教学目标:
1、在进一步理解有理数的乘法法则的基础上,理解如何确定多个有理数相乘的积的符号;并会进行多个有理数相乘的乘法运算。
2、使学生通过自己自主探索,观察,能熟练地利用乘法的运算律,简化运算过程,通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熟练运用有理数的乘法法则进行计算。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灵活运用多个因数相乘的法则进行简化运算。
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多个有理数的乘法运算。而针对具体的乘法算式,怎样运用运算律进行简化,需要学生有较强的观察能力,所以将灵活运用运算律进行简化运算,必须要让学生对式子进行多观察、多比较才能得出简单的算法。因此它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
二、说教学法法
由于学生在上节课已经学习了两个有理数相乘的法则,所以多个有理数相乘的问题学生不难解决,但为了让学生主动掌握多个有理数相乘时积的符号的确定方法,在教学中采用引导学生动手尝试、观察、思考,最后归纳出这一方法。在引入多个有理数相乘的法则时,也不是让学生被动接受,而是采用让学生算一算、看一看、想一想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多个因数相乘的运算法则在运算中带来的简化,方便,让学生进行主动的学习。
三、说学生学法:
根据学法指导自主性的原则,让学生在教师提出问题情境下,通过教师的启发点拨,使学生在独立思考,积极探究规律,使学生能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树立良好的数学自信心,从而达到本节课教学的目标。
四、说教学设计过程
(一)提出问题 导入新课:
上节课学习了两个有理数相乘的法则,请学生回顾这一法则;然后提出:如果在一个乘法算式中有多个有理数相乘时,又该怎样计算呢?
(二)引导学生探索:
1、让学生先尝试完成课本P31“思考”方框内的计算:
2×3×4×5 2×3×4×(-5) 2×3×(-4)×(-5)
2×(-3)×(-4)×(-5) (-2)×(-3)×(-4)×(-5)
在解决此问题时,学生可能有两种不同的解答方法:基础一般的学生可能从左自右运算,基础较好的学生可能会先确定积的符号,再运算积的绝对值。
2、引导学生思考、分析:
在第一个式子中,因数全部是正数,其积是正数,在第二个式子中,有一个负数,其积为负数,在第三个式子中,负因数有两个,其积为正数;在第四个式子中,负因数有三个,其积为负数;在第五个式子中,负因数有四个,其积为正数。
几个不为0的有理数相乘时,积的符号与什么有关呢?有怎样的关系呢?
(三)学生归纳:
几个不为0的有理数相乘时,当负因数的个数有 时,积是正数;当负因数的个数有 时,积是负数;
(四)指导应用,巩固法则:
1、教师出示课本P31的例3,教师板演,师生共同完成,并提示在运算过程中先确定积的符号,再把各乘数的绝对值相乘,作为积的绝对值。
2、请两位学生到黑板上做课本P32练习(1)(2)两小题,其余学生在草稿本上完成。当完成练习后,师生共同评价黑板上两位同学的解答,然后让学生与其同桌或前后桌的同学交换草稿本,互相评价。
3、最后,教师强调:在做多个有理数相乘的运算时,最简单的方法是先确定积的符号,再确定积的绝对值。
4、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思考:
你能看出下式的结果吗?如果能,请说明理由。
7.8×(-8.1)×0×(-19.6)
几个有理数相乘,如果其中有一个因数是0,其结果应是 。
学生接着练习完成课本P32(3),在学生完成后,教师要提醒学生在做多个有理数相乘的运算时,首先要把题目看清楚,不要一上来就急着计算,若算到后面遇到0,前面的运算就白辛苦了。
(五)课堂小结:
1、多个有理数相乘时确定符号的方法:
2、思考:两个有理数相乘怎样计算?多个有理数相乘又怎样计算?
 从而对学过的内容进行简单的概括,回顾。
(六)布置作业:
课本P38第7题(1)(2)(3)(6)
补充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