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四首》课件34张

文档属性

名称 《诗四首》课件34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11-27 16:51: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9张PPT。POWEPOINT站长素材渡荆门送别走进作者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汉族,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杜甫曾给予李白的诗篇极高的评价:“笔落山河惊,诗成鬼神泣。”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作者介绍这首诗是诗仙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这在学术界没有争议,但具体作年有多种说法,主要有三种:一说作于公元724年(开元十二年),二说作于公元725年(开元十三年),三说作于公元726年(开元十四年)。根据郁贤皓的说法,李白是在公元724年(开元十二年)辞亲远游。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这次离别家乡,发青溪,向三峡,下渝州,渡荆门,轻舟东下,意欲“南穷苍梧,东涉溟[míng]海”。这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创作背景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这是一首五言律诗
划分节奏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渡远:远渡。 楚国:楚地
译文: 我从蜀地远渡出游,来到荆门这个地方。(叙事)
诗歌从乘舟远游写起,第一、二句点题:诗人远离四川,乘船沿江游览楚地。
(叙送别缘起) 首联1、《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整体感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平野:平原。
大荒:广阔无际的原野
两岸的山峦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广阔的原野。江水冲着广阔原野奔腾而去。
(绘山势,流水,原野)颔联  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这两句诗描写舟过荆门时所见的景色。用游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峦从作者的视野中一点点的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 3、颔联中“随”字用的好,谈谈好在何处。  “随”字化静为动,生动形象的把群山、原野逐渐推移变换的位置表现出来,生机而富有活力,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月色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境,空中霞云如同绮丽的海市蜃楼。
(写水中映月画与天边云霞图)颈联  2、颈联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分析这联诗所描绘的内容。  “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在流速缓慢的长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
  “云生结海楼”是白昼眺望所见。云多,则天空高远,反衬原野低平、江岸辽阔、两岸平旷的景色,在自然美景中融进了诗人见到平原时的欣喜感受。 深入探究中间四句对仗,描写景物,描绘长江之水出山之后的壮阔气象:长江出山,水面宽广,景象雄奇,使人顿感前程开阔。清晨,玉兔西沉,有如天上飞下的一面明镜;朝云簇生,云层里出现海市蜃楼奇观。写景层次分明,且景中寓情,既反映出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寻求理想的志向与热情,又充溢着诗人对故乡的深深依恋与挚爱。 我更加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不辞万里为我送行。
结尾二句,诗人发出由衷的心声:这长江是故乡的水啊,所以它才不远万里把我送到江汉平原。诗人抒发了爱祖国、爱自然、爱故乡的深挚的感情。诗中写的长江之水,是来自故乡的水,它在蜀楚交界的荆门山送别诗人,把李白送入了更加广阔的天地之中。在这一描写中,表现了初离蜀地的诗人对家乡的深深依恋。
(抒深沉思乡之情)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首联——远渡地点和此行目的
颔联——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
气势磅礴的长江画图
颈联——月夜俯视 明月倒映
白昼眺望 天空高远
尾联--故乡的水 载我远行
依依不舍 远别故乡全诗结构思想内容
主要表现离别家乡之人的思乡之情。写作特点
叙事、写景、抒情结合,浑然一体。登岳阳楼(其三)陈与义陈与义(1090~1138),宋代诗人。字去非,自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陈与义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他的诗歌创作可以金兵入侵中原为界线,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诗风明快,很少用典,以《墨梅》诗受到徽宗的赏识.南迁之后,经历了和杜甫在安史之乱时颇为相似的遭遇,转学杜甫。 成为宋代学习杜甫最有成就的诗人之一。著有《?简斋集》。 作者简介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是《登岳阳楼二首》中的第一首,也是诗人写岳阳楼的开篇之作,所以精心打造,郑重其事。
历代诗评家皆认为,此诗是陈与义学杜甫的成功之作 。颔联尤为宏壮雄丽。本诗介绍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译文:巍巍岳阳楼矗立在洞庭之东长江之西,楼阁上的旌旗静止,夕阳黄昏缓缓下降
首联写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先从大处着墨,以洞庭湖和长江为背景,在一个宏观视野中隆重推出岳阳楼。 1.“洞庭之东江水西”这句诗写什么?怎么写的? 大处着笔,写岳阳楼之所在。
巧妙地运用了“东”“西”两个方位词,并以湖、江系之。重点研读 2.“帘旌不动夕阳迟”这句诗写什么?有什么特点? 写举目所见。
“帘旌” 为近景,“夕阳”为远景,近景远景合而为一,可以想见诗人的视线由近及远的扫描,逐渐放开,融入那苍茫的暮色中。
不动的帘旌,表明湖面风平浪静;缓缓下沉的落日,提示着傍晚的安宁。重点研读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我登临的地方,是岳阳楼(吴国和蜀国的分界地),徘徊在黄昏时湖山下
颔联从静态舒缓的景物描写中振起,转而为强烈的抒情。3.颔联的风格有什么变化? “登临吴蜀横分地”,也是在说登临的地理位置,却加入了厚重的历史感;
“徙倚湖山欲暮时”,也是在写黄昏时分登楼观景,却融入了些许怅惘之情。
这样的渐变,是一种烘托,一种过渡,一种物我兼融的摹状。重点研读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我不远万里来到此处登楼望远,三年的逃难生活更让人想登上这高处
颈联终于以近于直呼的方式,发出了最高亢最强烈的呐喊,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4.“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颈联通过叙事抒发了什么感情? 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
“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时间的跨度上来叙述其事,收到了双重的艺术效果。 重点研读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登楼凭吊古人,我自己已是两鬓斑白,看着古木波涛,心中无限悲凉。
尾联顾影自怜,以无限悲凉的身世之慨收束全篇。
顾影自怜:回头看看自己的影子,怜惜起自己来。形容孤独失意的样子,也指自我欣赏。 6.“白头 吊古 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怎样理解尾联中加线的词语?“白头”:诗人已届不惑之年,故言。
“吊古”:不说“伤今”,含蓄蕴藉,意味深长。
“风霜”:明指自然事物,实喻社会现实,语意双关。
“老木苍波”:是包裹诗人形象的一件外衣,无限悲恨,尽在不言中。重点探究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这首诗通过登楼观感,抒发了诗人辗转江湘、颠沛流离之苦,国家瓯缺、中原动荡之忧,以及老大伤悲的落寞情怀。根据提示填写诗句:
1.运用对偶句,写出厚重的历史感和诗人的怅惘之情的句子是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2.由近景到远景,先介绍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后转入景物描写的句子是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3.运用对偶句,由空间转入时间写出亡国之臣的愤懑之情的句子是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4.语义双关,写出诗人顾影自怜的悲恨之情的句子是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谢谢!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