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2张PPT。17 解放战争1947年8月底的一天,国民党电台正在广播近几天战事的消息:“……本月下旬,国军10万官兵于息县汝河、淮河一带……激战数日……此役中,国军曾击毙一名身材高大且戴眼镜之匪徒,经多方证实,此人必系刘伯承无疑……”请思考:
(1)国民党电台报道属实吗?事实真相是什么?
(2)1947年8月以后,中国共产党为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采取了哪些行动?课标要求: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重点:解放战争的相关史实。
难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1.争取和平的斗争:
(1)背景:
①国内外要求和平。
②由于内战准备尚未完成,蒋介石采取“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邀请毛泽东赴重庆“商讨”国内和平问题。1945年8月-1946年6月探究一:内战的爆发(2)重庆谈判——努力一
①目的:争取和平。
②时间:1945年8月底。
③结果:国共双方于10月10日签署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
④未解决的问题: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问题。
(3)政协会议召开——努力二
①时间:1946年初,重庆。
②意义:通过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使国民党处于政治上的被动地位。2.全面内战爆发:
(1)标志: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
(2)战略防御阶段的斗争: 1946年6月-1947年6月
①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采取运动战方式,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
②粉碎国民党重点进攻:从1947年春开始,国民党军队对陕北和山东解放区实行重点进攻,被人民解放军粉碎。结果:八个月歼敌七十多万,国民党军队被迫转入重点进攻。材料一 想用软的一套手法把共产党吃掉,谈何容易!
可是,国内有厌战情绪,国际形势也不允许中国打内
战,一打起来我们更被动,利用谈判拖一拖也好。共产
党将拒绝谈判,我们更有文章可做。
——1945年8月蒋介石的谋士陶希圣【问题研讨】根据材料思考: 蒋介石发起谈判的原因是什么?这
说明他采取了什么策略?结果如何?提示:(1)原因:迫于国内外厌战压力;争取备战时间;利用政治手段,将发动战争的责任转嫁给中国共产党。
(2)策略:“假和平、真内战”。
(3)结果:①中国共产党派代表参加谈判,并迫使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签署《双十协定》,使国民党在政治上处于被动地位。
②1946年夏,国民党撕毁政协协议,发动内战,暴露出其“假和平、真内战”的真实野心。材料二 1946年解放战争开始时的国共力量对比面对上述形势,中国共产党采取了怎样的方针政策?
结果如何?
提示:(1)对策:进行战略防御。
(2)结果:先后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为中国共产党的战略反攻准备了条件。1.战略反攻(1947年6月-1948年9月):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2.战略决战(1948年9月-1949年1月):
(1)条件:到1948年秋,敌我力量发生了重大变化。
(2)三大战役:从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连续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3)意义: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探究二: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三大战役 1948年,人民解放军已增到280万人,实力有很大的提高;建立了相当强大的炮兵和工兵,并掌握了攻坚战术;不仅能打运动战,而且能打阵地战。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生产的迅速发展,使后方更加巩固,参军支前更踊跃。各主要解放区相继连成一片,可作战略上的直接支援。【想一想】 国民党军队能用于第一线的只有170万人,虽然在数量上、装备上还有一定的优势,但士气极为低落,战斗力已大为下降。与此同时,国统区经济危机日益严重,人民民主运动不断发展,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已摇摇欲坠。
思考:1948年为何敌我双方力量对比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提示:
(1)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战略反攻卓有成效。
(2)解放区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得到人民的支持。1.和平谈判——政治努力
(1)背景:
①战场上的大溃败,迫使蒋介石在1949年元旦发出“求和”声明。
②为迅速结束战争,减少人民痛苦,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和平谈判的条件。
(2)结果:
1949年4月,国共代表在北平谈判,双方达成《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但南京国民政府拒绝在协定上签字,和谈破裂。探究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胜利阶段2.渡江战役:
(1)时间:1949年4月21日,在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指导下,人民解放军迎着敌人的炮火,千帆竞发,横渡长江。
(2)结果:1949年4月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覆灭。3.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意义
(1)国内: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历史的结
束,新中国即将诞生。
(2)国际:是具有世界意义的伟大胜利,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的士气。
(3)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试比较重庆谈判和北平谈判的异同点。
提示:(1)相同之处:
①发起者:国民党。
②国民党目的:拖延时间。
③结果:两次和谈都存在结束内战、实现政治民主的可能性,但都因国民党缺乏诚意使这种希望完全破灭。
(2)不同之处(背景):
重庆谈判:国民党军事力量处于优势地位。
北平谈判:国民党败局已定。【想一想】材料一 三大战役中人民群众支援情况结合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二 蒋介石兵败台湾后对军事失败进行检讨,军队内部的腐败是国民党战败的重要原因。蒋介石承认军民关系“可以说恶劣到了极点”“人民对我们发生反感,而不愿意帮助我们”。
材料三 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的战略战术:
游击战、运动战、诱敌深入,各个击破、“关门打
狗”“瓮中捉鳖”“中间开花”。
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思考中国共产党能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从中有何启示?提示:
原因:
(1)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根本原因)
(2)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灵魂),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方向)
(3)有一支人民的革命军队,坚持武装斗争。(中坚)
(4)组成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保障)
(5)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基础)
启示:
(1)只有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才能救中国。
(2)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历史的必然选择。争取和平民主时期(政治):1945.8-1946.6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战略防御阶段:1946.6-1947.6战略反攻阶段:1947.6-1948.9战略决战阶段:1948.9-1949.1(内战爆发时间、标志)标志:刘邓挺进大别山(时间、意义)三大战役(时间,意义)北平谈判、渡江战役(时间)
革命胜利标志、意义及原因经济上:土地改革(时间,意义)内战的爆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1949.1-1949.10解放战争1.抗日战争胜利后,民主政治再次与中国人民擦肩而过,主要原因是( )
A.美帝国主义不愿中国实现政治民主化
B.蒋介石对中国共产党表示不满
C.蒋介石坚持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
D.中国共产党不愿放弃有原则的妥协C2.图示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下图描述
了解放战争期间某一阶段的战略态势,图中的尖刀表
示的是( )
A.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
B.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C.人民解放军发起淮海战役
D.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B 3.1949年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在给杜鲁门的信中说:
“中国内战不祥的结局超出美国政府控制的能力,这
是不幸的事,却也是无可避免的。”最能验证这段话
的史实是( )
A.解放军战略反攻取得重大战果
B.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
C.三大战役中辽沈战役最先获胜
D.国民党反动统治被推翻D 4.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艰苦卓绝的
斗争,终于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下面关于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结束了中国近代以来的百年耻辱
B.改写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C.改变了国际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
社会主义力量
D.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D 【学思之窗】
土地改革运动的开展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有什么关系?
提示:(1)土地改革的开展使解放区后方更加巩固,翻身农民踊跃参军,支援前线。
(2)农民积极承担抬担架、送粮草、运弹药等任务,支援战争,使人民解放军的力量大大增加,使战争胜利的方向转向人民解放军。【学习延伸】
联系现实讨论,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的
“两个务必”有什么深远意义?
提示:(1)首先需要了解提出“两个务必”的背景。当时,中国共产党面临新的历史任务——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胜利、中国共产党即将成为执政党。此时如果任由党内产生和蔓延骄傲情绪,贪图享乐情绪,则我们队伍中的“意志薄弱者”就可能被“不拿枪的敌人”所征服,就无法完成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进而夺取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使命。(2)需结合历史和现实来考虑其意义:
①历史上:“两个务必”是我们党总结中国历史上历代政权盛衰兴亡的经验教训,对走出“历史周期律”的深刻认识。长期执政的环境易使执政党产生官僚主义、懈怠、奢侈、僵化等脱离群众的危险。
②就现实来说,我国面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只有谦虚谨慎,才能与时俱进;只有艰苦奋斗,才能永不懈怠,才能完成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党的庄严使命。 当你放心地信任自己,平和地对待生活,友善地对待别人时,你就站在了最高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