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秋天的怀念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掌握生字新词。感知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
【检查预习】
1.走进作者(填空)
本文作者史铁生,生于北京,作家。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散文《我与地坛》《合欢树》《病隙碎笔》等。
2.给加点字注音
创伤(chuāng) 瘫痪(tān) 暴怒(bào) 沉寂(jì) 侍弄(shì) 捶打(chuí)
憔悴(qiáo) 仿膳(shàn) 絮叨(xù) 憎恨(zēng) 诀别(jué) 淡雅(yǎ)
央求(yāng) 整宿(sù) 悄悄(qiāo) 烂漫(màn) 翻来覆去(fù)
3.解释词语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
央求:恳求;乞求。
诀别:分别(多指不易再见的离别)。
翻来覆去:躺在床上来回翻转身体,形容睡不着觉。也形容事情多次反复。
暴怒无常: 形容人很容易发怒,而且很没有规律。
喜出望外: 是指因遇到意外的喜事,心中非常高兴。
【自主探究】
(一)整体感知
1.请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答案:文章讲述了重病缠身的母亲,体贴入微地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儿子要好好活下去的故事,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
2.借助表格,理清文路。
“我”的情况 母亲的表现 母亲的话 “我”的表现 母亲的表现
第一次 暴怒 无常 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 “不,我不去!”狠命捶打两条腿。 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第二次 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 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 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什么时候?”“好吧,就明天。” 喜出望外
3.课文写了母亲关心“我”的哪几件事?
答案:主要体现在四件小事上:
(1)“我”发脾气时,母亲抚慰“我”。
(2)母亲重病缠身时,却不告诉儿子,不想给儿子增添痛苦。
(3)母亲央求“我”去看花。
(4)母亲的临终嘱托。
(二)深层探究
1.作者的生活态度前后有什么改变?
答案:“我可活什么劲儿”(绝望)——“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再生希望)
2.课文几次写到秋天,为什么文章的题目叫《秋天的怀念》?
答案:课文三次写到秋天:前两次是母亲小心翼翼提议“我”去北海看菊花,写到了秋天;第三次是母亲去世后,在秋天来临时,妹妹推“我”去北海看菊花。文章题目为《秋天的怀念》原因有三:一是母亲是秋天去世的;二是我是在秋天怀念母亲;三是寓意母亲牵挂的儿女已度过人生的秋天,懂得怎样面对生活的困境。
【课堂达标】
1.给下列文段中加点的字注音
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 )痪后,她侍( )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 )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 )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答案:tān shì chuí rěn
2.阅读下列文段,根据拼音写汉字。
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 xùxùdāodāo( )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fǎngshàn( )’”,你小时候最爱吃哪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cǎibiǎn( )一个。
答案:絮絮叨叨 仿膳 踩扁
3. 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好久得不到你的音讯,今日你突然造访,使我喜出望外。
B.由于人类对环境的不珍惜,地球母亲已变得暴怒无常:河水泛滥、大海怒号、群山崩塌、冰川融化……环境已开始对人类进行疯狂的报复。
C.我家的户口本不见了,妈妈在抽屉里翻来覆去,最终还是没找着。
D.万千雪絮,泼泼洒洒,在空中交织着唯美的乐章,这个冬天的第一场雪就这样悄悄地来了。
导析:C “翻来覆去”指来回翻身,一次又一次。用在此处不合语境。
4.请指出下列句子的描写方法。
(1) “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 )
(2) 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
(3) 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
(4)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
答案:(1)语言描写、动作描写(2)动作描写、语言描写(3)神态描写(4)环境描写
5.下面的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史铁生先生的代表作《我与地坛》,曾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杰出作品以及中国当代50本经典著作。
B.读着《秋天的怀念》,我们无不被母爱的无私与伟大感动。
C.史铁生的作品《合欢树》大约有2000字左右,被收录在高二语文教材中。
D.这部学术著作的作者是由北京大学的两位年轻教授写成的。
导析:B A项句式杂糅,可删掉“以及中国当代50本经典著作”;C项语义重复,删掉“大约”或“左右”;D项句式杂糅,可删去“的作者”或“由”“写成的”。)
6.指出下列选项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 )
A.“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
B.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
C.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D.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导析:B A项将“喊着”后面的逗号改为冒号;C项将第二个逗号改为冒号;D项“跑”和“踩”加双引号。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母亲的艺术形象。品味赏析细节描写,学习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学习过程:
【检查复习】
1.听写生字词;
2.课文围绕着“我”和母亲写了几件事?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自主探究】
1.课文中两次出现“好好儿活”这个关键语句,联系上下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好好儿活”,一句朴素至极的话语,寄予着母亲对儿子最纯粹的爱与期望。当“我”在命运的重创中痛苦绝望甚至要轻生时,母亲没有给“我”讲什么人生道理,她也来不及想什么道理,只是近乎本能地急切说出“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她是在恳求着儿子坚强起来,珍惜生命。母亲离世后,“我”和妹妹领悟到母亲临终前没有说完的话,“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母亲临终前,还没有看到儿子锳出自己的人生之路,没有看到女儿的成年,她那没有说完的话,是满怀的牵挂和揪心,也是对儿女未来生活的期望——期望儿女们无论遭受了怎样的打击,都要珍爱生命,勇敢地活下去,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2.下面句子属于哪种记叙顺序?具体说说它的作用。
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答案:插叙。补充说明母亲的病具体到了那步田地,突出了母亲做出的超常努力,对孩子的无私的爱(突出了母爱的伟大)。
3.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
答案:(1)“母亲这时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后,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的,看着我”。(母亲面对脾气暴躁无常的“我”,非常小心谨慎,细心呵护、关爱着我。)
(2)“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们娘俩儿在一块,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母亲非常在意“我”的内心感受,害怕儿子禁不住打击,失去生活的勇气。)
(3)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这位细心的母亲,唯恐飘零的落叶又勾起儿子悲观的情绪。她那憔悴的面容,显示着绝症晚期对身体的折磨、儿子残疾又绝望的状态对母亲心理的折磨;那央求的神色,表现出屡遭儿子拒绝却从未改变的关怀与渴望。)
总结:母亲是一个坚强、宽容、细心、无私、慈爱、睿智的人。
4.文中有哪两处景物描写?找出并说说其作用。
答案:第一处景物描写文字为“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 以动衬静,突出“我”孤独、痛苦、无望的心情。
第二处景物描写文字为“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写出了菊花蓬勃的生命力,渲染出悲壮、深沉的氛围,突出了“我”的心理从痛苦、无望转向明朗、坚强的变化过程。
5.末段包含了怎样的题旨?
答案:盛开的菊花犹如坚强勇敢地活过来的“我”,艳丽的色彩是对“我”成功人生的描绘,我最终懂得了母亲“好好儿活”的真正含义,而菊花却成为了我怀念母亲永远的寄托。
【课堂达标】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春天忆故人
高红十
①春天,第一茬花赶在叶子前扑天抢地地开开;河边柳条摇头晃脑得意地绿;远看有近却无的草坪草,白天黑夜加班长,飞快地长得远看近看一样样绿了。
②从遍地毛毛虫,到绿叶满枝头,杨树终究成了扬脸可见像模像样的树,也就眼一闭再睁开的时间。
③春季前半季有点慌慌张张,语无伦次,到清明就慢下来了。“清明时节雨纷纷”,虽说雨水不一定清,视线不一定明,但节气这辆吱啊吱啊哼叫的老车毕竟抵达“清明”这重要一站。
④那天听广播,正播《我与地坛》,不能不想起文章的作者,走了六七年的史铁生。我和他同在黄土地插队,我延长,他延川,两县挨着,插队时并不认识。文学新时期初起,我在陕西人民出版社编辑文学期刊《绿原》,通过友人介绍,向史铁生约稿。他给我写街道福利小厂的短篇小说《午餐半小时》,似乎没用,也约了赵振开(北岛)的中篇小说《波动》,和前苏联小说《第四十一》,似乎也没用.....,过去快四十年。
⑤我去过他在瘫和宫,也就是地坛附近的家,见过他父亲和妹妹。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我上第七期文学讲习所(鲁迅文学院前身),一人到他家来过,和同学一起来过。不知坐在轮椅上的史铁生控制哪个机关,院门应声打开,客人得以进了院门又进了房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除了清新的陕北风光,文字表达也十分别致,想哪写哪,散文式的,随意,放得开又收得拢。我问他,怎么这样写 学谁 他有点不好意思,说,鲁迅。
⑥后来,和陶正一起上史铁生新搬的家,请他参加一家公司准备拍摄的讲述插队生活的电视剧,电视剧故事除了土插队,还要延伸至出国洋插队。我们很有诚意地和史铁生一道,轮椅出门,轮椅上出租,轮椅下出租,轮椅进楼上电梯直至“走”到谈事的房间....结果是未遂,关于电视剧的理解双方差得有点远。
⑦再后来,有了今文坛惊艳的《我与地坛》。他说,在出入地坛十五年后写下此文。可见他出入地坛的第一年至第许多年,一定没为文体事先设计,没有想到是写一篇小散文还是大散文,是文化散文,还是争取获奖的散文,或者不吝文体又像写小说(写园子里一对老夫妇和一位练习唱歌的年轻人那章),史铁生只是把心中想写特别想写的生末净旦丑狮子老虎狗山水林田路……一一铺陈纸笔。
⑧文章写了对母亲的愧疚,又岂止是愧疚 写了对生与死的理解,特别悟到死是迟早的事,着什么急一令人顿悟;特别精彩的是园中四季与林林总总的对应,与一天之光景对应,与乐器的对应,与声响的对应,与园中景观的对应,与心绪的对应,与艺术形式对应,与梦的对应.....有些对应可能在史铁生出入地坛时就有了,像春草冒芽,像风吹过几片叶脉好看的落叶那时就有了文章的碎片。要不是觉得结构、段落排序、语言风格基本成熟可以动笔,还会有什么对应四季的奇思妙想源源不断无限铺排开来。
⑨十五年出入地坛,史铁生是在深入生活么 眼下不少采风式的“深入生活”只能叫擦蹭生活,史铁生似乎高于深入生活。清明时节听此文,一种情感的、文学的浸润,浸润干涸的世道,浸润干涸世道里粗戾的人心。那文字,像摩挲把玩许久许久的手串,都润泽成玉了。相比有的人人没走,文字就旧了,颓了,蔫巴了。《我与地坛》的作者走了六七年,被广播里的专业人士读起来,新鲜有如古筝铮铮作响,清亮无比,深沉无比,余音袅袅。难得的是《我与地坛》全文几无废话,这年头,要想说或者写一些没有废话的话,该是多难的事!
⑩春天来了,春天读好文章,情随声来,声情并茂。春天听好文章,万物生发思念也生发,万物綻放情感也绽放,带起听者所有感觉,却无悲伤。文章在,人就在,文章好好活着,人也就好好活着,并且好好活下去。
记得有一年,史铁生从延安回来,晒得有点黑,他叫着我的名字,欢喜地对我说,延安有人问你好呢……(选自《北京日报》,有删改)
1. 作者追忆了与史铁生交往的哪几件事 请简要概括。
答案:写了四件事:①未曾谋面的约稿;②地坛家里聊写作;③一起参与未遂的拍摄;④了解《我与地坛》的写作。
2. 文章题目是“春天忆故人”,作者为什么用大量笔墨写《我与地坛》 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因为《我与地坛》是引起作者回忆的原因,更是史铁生留世,能体现自己人生思考的佳作;也是作者感触较深,认为能给那些“擦蹭生活”的作者以启迪的“好文章”。或者说是体现史铁生创作价值的“核心”所在,所以作者要花笔墨重点写。
3. 阅读文章⑨自然段,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那文字,像摩挲把玩许久许久的手串,都润泽成玉了。(从修辞角度赏析)
(2)文章在,人就在,文章好好活着,人也就好好活着,并且好好活下去。(体会这句话的含意)
答案:(1)示例:本句使用比喻修辞,把文字比做手串,形象地写出了史铁生文章历久弥新的文学价值、美学价值。(2) 示例:这里明显反应了作者的创作观念,一方面赞扬史铁生创作了这样的好文章,这样的文章才能流传千古,给人启迪和智慧,就像他的人在永远活着一样;另一方面,也批评社会上有些人,急功近利,人还在,文章早就死了。
4. 文章最后一段有何作用 试简要分析。
答案:最后一段有照应题目,完整文章结构,升华作者感情的作用。题目是忆故人,作者中间却插入了很多的议论,这样有收束议论,回到追忆故人的思绪上来,同时,结合全文行文,虽简短数字,可见作者对故人感情之深,过往的画面如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