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牛顿第二定律
内容
01 教材分析
02 学情分析
03 教学目标
04 教学重点难点
05 教学方法
06 教学过程
07 作业设计
08 板书设计
09 教学反思
PART 01
教材分析
(二)教学内容的认识
(一)地位和作用
一、教材分析
牛顿第二定律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重要规律,也是动力学的核心内容。牛顿第二定律是牛顿第一定律的延续,是整个动力学理论的核心规律,也是本章的重点和中心内容。
牛顿第二定律是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第一册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
本节内容是在上节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说明,提出了牛顿第二定律的具体表述,得到了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突出了力的单位“1牛顿”的物理意义,并在最后通过一道例题介绍牛顿第二定律应用的基本思路。
PART 02
学情分析
Start
Finish
在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做了“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这一实验,已定性地了解加速度和力、质量的关系。学生很自然地就急于知道“加速度和力、质量是不是有具体的数量关系呢?”
学生学习积极主动,对物理学习有着较浓厚的兴趣;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界的奥秘;敢于坚持正确的观点,勇于修正错误;喜欢和同龄人在一起学习,有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愿望,具有团队精神。
知识基础
非智力因素
二、学情分析
PART 0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和数学表达式。
(2)理解表达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及相互关系。
(3)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牛顿”是怎样定义的。
(4)初步运用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式进行有关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1)以实验为基础,归纳得到物体的加速度跟它的质量及所受外力的关系,进而总结出牛顿第二定律。
(2)认识到由实验归纳总结物理规律是物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定律的探索过程,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
(2)初步体会牛顿第二定律在认识过程中的有效性和价值。
三、教学目标
三维目标
PART 04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难点: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PART 05
教学方法
①
②
③
提问法
讲授教学法
提供表达、交流的机会
提供思考的机会
提供成功的机会
指导性发现法
五、教学方法
教与学
PART 06
教学过程
分析讨论
理解新知
6min
六、教学过程
导
解决问题
运用新知
8min
展示风采
提高能力
5min
回顾旧知
引入新知
3min
自主学习
获得新知
10min
归纳补充
升华内容
8min
议
思
展
评
检
导入环节:根据上节课实验结论,引导学生分析a、F、m之间的关系,总结得到牛顿第二定律定义。
目的:通过推理分析,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完成牛顿第二定律定义的引入。
自主学习:为什么取k为1而不取其他值?
目的:用简洁的数学语言表达物理规律,体会严谨的科学态度。
引导学生总结:牛顿第二定律公式及单位。
引导学生总结:牛顿第二定律公式中对合力进行说明。
引导学生总结:牛顿第二定律公式中对合力进行说明。
小组讨论学生展示: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目的:加强学生同伴互助,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引导学生总结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思路。
目的:培养学生发现一般规律的能力。
师生互动解决问题:加深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
目的:感受认识上的本质性、深刻性、有效性。
课堂训练巩固知识并检查学生的学习成果。
进行课堂小结。
PART 07
作业设计
(1)完成导学案85页
素养达标1-4题
(2)完成课后固学案
47-48页1-13题
七、作业设计
PART 08
板书设计
八、板书设计
4.3 牛顿第二定律
1.内容: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它受到的作用力成正比,跟它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作用力的方向相同。
2.表达式:F合=ma 单位:牛顿 符号:N
3.对牛二的理解
①因果性 ②同体性 ③独立性 ④矢量性 ⑤瞬时性
PART 09
教学反思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设计,让学生自主学习,在教师的指导点拨下,充分放手让学生利用创造学的“集体思考法”,努力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课堂教学的主人。将教学活动变成了学生的一种创造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造力。
九、教学反思
注重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方法。课堂教学的真正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而能力的形成需要通过学生方法的获得去实现。在本节的教学过程中,不失时机地传授给学生一些思维方法、研究方法,并大胆地让学生运用这些方法去进行学习活动,从而实现了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