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芣苢》学案(含答案)统编版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6.1《芣苢》学案(含答案)统编版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14 09:25: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芣苢》学案
学习目标:
1.诵读诗歌,感受古代灿烂的文化,陶冶高尚的情操。
2.领会劳动之乐,体会劳动之美与劳动者之美,丰富对劳动生活的认识。
3.树立正确劳动观念,积极践行与发扬中华民族热爱劳动的传统美德。
学习重难点:
1.分析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
2.深刻理解劳动的价值和意义。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
1.字音
芣苢(fú yǐ) 薄言掇之(duō)
薄言捋之(luō)薄言袺之(jié)
薄言襭之(xié)
2.古今异义
薄言采之(古义:助词,无实义。今义:浅薄的话,多用作谦辞。)
3.一词多义
(1)有①薄言有之(动词,取得,获得)
②邹忌修八尺有余(通“又”,加在整数和零数之间)
(2)薄①薄言采之(助词,无实义)
②薄情寡义(形容词,感情不深、冷淡)
③厚此薄彼(动词,轻视、看不起)
二、资料链接
了解《诗经》:
(1)时间与篇数。《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现存305篇,此外有目无诗的6篇,共311篇。
(2)作者与名称。《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3)内容。《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被誉为古代社会的人生百科全书。
(4)“六义”。所谓《诗经》中的“六义”,即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 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风,即国风,是各地的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十五国风。比较常见的篇目有《关雎》《蒹葭》《氓》等。
雅,包括大雅和小雅,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祈丰年、颂祖德,一般看作“正声”。常见的篇目有《采薇》《鹿鸣》等。
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颂中的诗歌对于考查早期历史、宗教与社会有很大价值。
《诗经》的艺术技法被总结成“赋”“比”“兴”。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赋,是直接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如“死生契阔,与子成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
比,即比喻。如《魏风·硕鼠》都是通篇用比的。
兴,即起兴,用其他东西引出歌咏的内容。比兴手法可增强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加韵味和形象的感染力。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即是用雎鸠鸟在河中叫起兴。
三、文本鉴赏
(一)整体感知
《诗经》全集三百余篇,虽篇篇皆为奇葩之作,却不是每篇都深入人心。唯《芣苢》最搏人喜爱,无论是从其简练的语言还是其独特的艺术手法,都堪称十五国风中的经典篇章。《芣苢》是一首描写妇女们采摘芣苢的劳动歌谣,全诗洋溢着欢愉之情。
“芣苢”即车前子,古人认为车前子可以治妇女不孕或难产之症,这使得文中的主角是妇女变得顺理成章,同时也由此映射当时社会和谐稳定,才会出现这样洋溢欢乐的景象。《芣苢》中采用叙述平凡的事物,以表达情感寄意的方式为主,通篇无一“乐”字,却无不让人感受到其中呼之欲出的愉悦气氛。
文脉梳理
(三)文本探究
1.《诗经》在句式上有何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朗读《芣苢》一诗,寻找声韵及用词上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芣苢》一诗句式上的鲜明特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芣苢》一诗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文本特色
重章叠唱,回环往复
(1)重章叠句,回环往复。
通篇“采采”二字重叠最多,可以解释为“采而又采”,亦可解释为“各种各样”。就整首诗来说,还是“采而又采”这个解释比较恰当。第二句,“薄言”是无实义的助词,“采之”与前句相比,意义也相近。第三句重复第一句,第四句较第二句只改动一字,第二章、第三章也只改动了第二、四句中的动词。也就是说,全诗三章十二句,只用六个动词——采、有、掇、捋、袺、襭来变换语意,其余全是重叠。在这样的回环往复中,使得诗歌有了递进感和动作美,发乎自然,来自生活,活现了采摘场景。
(2)形象、质朴、凝练的语言。
这首诗虽然只换了六个字,但实际上在回环往复中演唱了一个故事。用了最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一幅饶有情致、自由欢畅的劳动场面,令人身临其境。而且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五、检测练习
1.下列加粗的字词,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芣苢(fú yǐ)  拾掇(duō)   场圃(pǔ)
B.捋袖子(lǚ) 袺(jié) 赋诗(fù)
C.襭(xié) 阴霪(yín) 怜汝(rǔ)
D.大雅(yǎ) 仓廪(lǐn) 依赖(lài)
2.下列加粗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采采芣苢  采采:茂盛的样子
B.薄言掇之 掇:拾取,摘取
C.薄言袺之 袺:提起衣襟兜东西
D.薄言襭之 襭:采摘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被儒家列为五部经典著作之首。
B.《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又叫“国风”,大都是劳动人民创作的歌谣。“雅”分为“大雅”“小雅”,大多为周代宫廷乐曲歌辞。“颂”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多为周天子及诸侯们祭祀时的乐歌。
C.《诗经》中,“风”代表了《诗经》的最高成就,它或揭露社会政治的黑暗,或反映徭役、兵役的痛苦,或表现劳动生活的苦乐,或描述爱情婚姻的悲欢,从各个侧面展示了古代社会政治和日常生活的图景。
D.《诗经》全部都是四言诗,普遍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芣苢》一诗,采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描写了一群劳动妇女采芣苢的情景,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
B.《芣苢》全诗通过“采”“有”“掇”“捋”“袺”“襭”六个动词的变换运用,在重章复沓中展现出劳动妇女从采摘到收获的全过程以及愉悦欢快的心情。
C.《芣苢》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此诗采用赋的方式,直叙其事,通过妇女们采野菜的过程,描绘了一幅其乐融融的劳动画面。
D.《芣苢》一诗,将劳动者的精神和情绪自然地吟唱出来,从节奏、意境、韵味等方面,显示出相当高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5.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举办《诗经》读书交流活动。主题是“《诗经》鉴赏”。请为主持人写一段开场白。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紧扣主题,表达得体,富有文采,不写称呼语、问候语,不超过9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文本探究)
1. 作为配乐吟唱的诗歌,《诗经》在句式上斑斓丰富,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其间夹杂二言八言不等。《芣苢》中尤为明显,通篇短促的四字句显得节奏感鲜明,易于传诵吟唱,是构成全文整齐韵律的基本单位。
2. (1)声韵上的特点。
灵活运用了双声叠韵之手法,全诗总共变换了六个字,在声韵上都存在着显著的特点。第一句中的“采”和第二句中的“有”由于古代语音演变,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具有双声和叠韵的特点,但第三句中的“掇”,第四句中的“捋”,第五句中的“袺”,第六句中的“襭”,至今仍然具有双声和叠韵的特点,这使得其节奏舒卷徐缓,也在内容中形成了动作的进程和情感的变化循序渐进之效,在意义表达和修辞以及情感体验上都耐人寻味。
(2)用词上的特点。
灵活多样的用词,把采摘芣苢的动作描绘得具体准确而生动,几个环节分置于三章之中,三章互为补充,在意义上形成了一个整体,一长三用,曼妙非常,无不体现出诗人敏锐细致的洞察力以及纯熟的语言驾驭能力。
3. 重章叠句是《芣苢》中尤为重要的艺术手法,全篇共三章相叠,在不同的诗章里又叠用相同的诗句,“采采芣苢”四字的反复叠用,占据了全篇的半壁江山。此种巧妙的复沓结构,使诗歌围绕同一旋律反复咏唱,易于流传,节奏轻盈舒缓,不乏余音袅袅之效,尽显其音乐之美感。
4. 《芣苢》全篇以赋为主要手法,描写妇女采摘芣苢这一简单的事件,表现人民热爱劳动的勤劳朴素的品质。全篇没有出现一个表达主观情感色彩的词,但表现出来的却是一种欢快的劳动节奏,氛围是极为和谐的。这样的和谐也体现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只有在太平盛世,百姓才能安居乐业,才会有闲情逸致享受劳动的美好,才会出现和睦的集体劳作景象。因此,诗人对当时和谐社会的社会氛围的喜爱之情也不言自明。
参考答案(检测练习)
1.【答案】B
【解析】B项,“捋”应读“luō”。
2.【答案】D
【解析】D项,襭的意思是把衣襟掖在腰带上兜东西。
3.【答案】D
【解析】D项,“全部都是四言诗”错误。《诗经》的语言形式形象生动,丰富多彩。雅、颂多数篇章运用严整的四言句,极少杂言,国风中杂言比较多。小雅和国风中,重章叠句运用得比较多,在大雅和颂中则比较少见。
4.【答案】A
【解析】A项,“采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错误,诗歌开头说“采采芣苢,薄言采之”,开篇就是说采芣苢,并没有用他物起兴。
5.【答案】《诗经》是我国诗歌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经典名句脍炙人口,耐人寻味,让我们走进《诗经》,去鉴赏其中无穷的璀璨与绚丽吧。
【解析】既然是《诗经》读书交流活动的开场白,那么可以从《诗经》的重要性说起,除了说到《诗经》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还可以引用《诗经》中的名句。注意一定要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注意字数上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