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新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1.4地球的圈层结构同步测试(基础卷)
一、选择题
1.据有关的证据说明,地球内部圈层中物质为液态的是( )
A.上地幔 B.下地幔 C.外地核 D.内地核
【答案】C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分析】根据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而且经过不同介质的界面时,还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地震波在到达古登堡界面时,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则完全消失,所以推断外核物质为液态。
【点评】此题是对地震波传播介质的考查。
2.有关地球外部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大气圈是由大气组成的简单的系统
B.水圈是一个连续不规则的圈层
C.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全部、水圈的全部
D.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关系密切,但和地球的内部圈层没有关系
【答案】B
【知识点】地球的外部圈层
【解析】【分析】大气圈是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水圈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它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但和岩石圈的关系也较密切。
【点评】此题考查了有关地球外部圈层的知识。
3.地球上岩浆的发源地一般认为是在( )
A.外地核 B.内地核 C.软流层 D.上地幔
【答案】C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分析】一般认为岩浆的喷发地为软流层,而软流层分布在上地幔顶部,所以排除错误答案A、B。但软流层只是上地幔的一部分,而非整个上地幔全部为软流层,所以最准确的答案是C项。
【点评】此题考查了软流层的位置。注意软流层与上地幔的区别。
(2021高一上·北海期末) 2021年8月4日4时33分,日本本州东岸近海(36.20°N,141.95°E)发生5.8级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下图为地球部分圈层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4.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地球内部圈层中的( )
A.外核 B.岩石圈 C.软流层 D.下地幔
5.图示四地,地震波传播速度最快的位置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4.B
5.C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点评】岩石圈是由岩石组成的,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厚约60~120公里,为地震高波速带。由花岗质岩、玄武质岩和超基性岩组成。其下为地震波低速带、部分熔融层和厚度100公里的软流圈。岩石圈厚度不均一,通常认为在大洋中脊处岩石圈厚度接近于零,到大陆下部大约100-150公里处。
4.材料信息表明,此次震源深度20千米。外核位于地下2900千米以下,软流层位于地下平均100~110千米以下,下地幔位于地下670千米以下,因此此次震源不可能发生在这些圈层,排除ACD;岩石圈平均厚度约100~110千米,而此次地震震源深度为20千米,因此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岩石圈,B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
5.地震波传播速度因传播介质变化而变化,与地壳相比,地幔物质更加致密,因此地震波的传播速度较快,而向下传播速度增快。图中①、②位于莫霍界面以上,属于地壳部分,④位于莫霍界面上,③位于莫霍界面以下,属于地幔部分,因此四地中地震波传播速度最快的位置是③,C符合题意,排除ABD。故答案为:C。
6.(2021高一上·河南期中)地震发生以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约12秒,这就是地震救援领域所说的“黄金12秒”,在这12秒中人们可以决定是躲是逃。据此推断“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是( )
A.横波和纵波传播速度的差异
B.人体对紧急事件的生理反应能力
C.横波和纵波的传播介质差异
D.建筑物的抗震系数
【答案】A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震波按传播方式可分为纵波(P波)和横波(S波)两种类型,其中纵波传播速度快,可通过固态和液态物质传播,而横波传播速度慢,只能通过固态物质传播,纵波到达地表时会使物体上下颠簸,横波到达地表时会使物体左右摇摆,横波到达时建筑物容易倒塌。据此推断“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是横波和纵波传播速度的差异,A符合题意;人体对紧急事件的生理反应能力,建筑物的抗震系数,与“黄金12秒”关联度低,排除B、D;对于同一地点而言,同一个地震释放的地震波(横波和纵波)的传播介质是相同的,不会形成“黄金12秒”,排除C。故答案为:A。
【点评】地震波的特点:①横波传播速度慢,只能在固态中传播;②纵波传播速度快,能在固态、液态、气态三态中传播;③当横波和纵波传至莫霍界面以下时,其波速均显著上升;④当横波和纵波传至古登堡界面时,横波突然消失,纵波波速突然下降。
(2020高一上·辽宁期中)2020年北京时间5月6日21时53分,印度尼西亚班达海发生7.2级强震,震源深度110千米,震中位置如图1,随后多个国家相继发布海啸预警。图2为地震波传播速度变化与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回答下面小题。
7.此次地震的震源所在圈层,在图2中对应的字母是( )
A.A B.B C.C D.D
8.此次地震发生后,地震波横波(S波)和纵波(P波)的传播速度在向上经过莫霍界面时发生的变化是( )
A.S波、P波的波速都明显增加
B.S波完全消失,P波的波速突然下降
C.S波、P波的波速都明显下降
D.P波完全消失,S波的波速突然下降
【答案】7.B
8.C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点评】地球圈层分为地球外圈和地球内圈两大部分。地球外圈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球内圈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地壳(圈)、地幔(圈)、地核(圈)。
7.大陆地壳平均厚度33千米,海洋地壳的厚度约5至10千米,此次地震的震源深度110千米,对应图2中的深度可以判断,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图2中对应的字母是B(上地幔),B正确。ACD错误。故答案为:B。
8.据材料可知,此次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10千米,位于上地幔层,故地震波从下向上传播,则要经过莫霍界面,经过莫霍界面时,横波和纵波的波速都明显下降,C正确,ABD错误。故答案为:C。
9.(2020高一上·台州月考)下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的局部图”。回答以下小题。
(1)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地壳在海洋中常常缺失 B.①层和②层属于地壳
C.②是软流层 D.岩石圈的范围不包括③层
(2)在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最快的地方是( )
A.莫霍面附近 B.上、下地幔之间
C.古登堡面上部附近 D.内、外核之间
【答案】(1)B
(2)C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分析】(1)地壳在地球的各个位置都存在,大陆地壳厚,海洋地壳薄,但不会缺失,A错误;地壳和地幔的界线为莫霍面,①②位于莫霍面以上,均属于地壳,B正确;软流层位于上地幔顶部,②位于地壳,不是软流层,C错误;岩石圈的范围包括地壳和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③层有一部分是属于地壳的,D错误。故答案为:B。(2)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图示可知,其速度最快的位置为距地面2900千米附近位置,这个地方位于古登堡面附近,且速度最快点位于古登堡面的上方,C正确,A、B、D错误。故答案为:C。
【点评】软流层一般被认为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软流层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差异,总的规律是大洋之下位置较高(一般在60km以下),大陆之下位置较深(深度在120km以下)。软流层顶底界面不十分确定,与岩石圈之间无明显界面,具有逐渐过渡的特点。
10.(2020高一上·新津月考)读“地震波波速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回答下面小题下列两题。
(1)下列有关地球内部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地球内部由里向外可以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②地壳的厚度不均匀,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
③地幔以古登堡界面为界划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
④岩石圈位于①的全部和②顶部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我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级强震,造成巨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这次地震震中的人们会感觉到( )
A.只有上下颠簸,没有水平晃动 B.只有水平晃动,没有上下颠簸
C.先水平晃动,后上下颠簸 D.先上下颠簸,后水平晃动
【答案】(1)D
(2)D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分析】(1)地球内部由里向外依次划分为地核、地幔、地壳,①错;地壳的厚度不均匀,一般来说,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②对;古登堡界面为地幔和地核的分界线,③错;岩石圈是指地壳和上地幔顶部,④对;②④正确,故答案为:D。(2)四川省汶川县位于陆地,纵波、横波均有影响。地震波的传播横波速度较慢,纵波速度较快,故先感觉到上下颠簸,再感觉到左右晃动。故答案为:D。
【点评】地球圈层结构分为地球外部圈层和地球内部圈层两大部分。地球外部圈层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球内圈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岩石圈。
11.(2020高一上·长春月考)下图是地球圈层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图中序号①②③④代表四大圈层,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序号依次是( )
A.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B.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水圈
C.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
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2)“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反映的圈层关系是( )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答案】(1)C
(2)B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地球的外部圈层
【解析】【分析】(1)①向③供水,说明①是水圈;①向渗透,说明②是岩石圈;④向②降水,说明④大气圈;③向④供氧,说明③生物圈,选择C。(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这句话的意思从字面看,花不是无情之物,落在泥土里成了绿肥,还可以哺育花。这说明土壤(岩石圈)为生物(生物圈)提供营养,结合上题分析选择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圈层之间的关系,体现环境的整体性,学习要了解圈层之间的相互关系。地球圈层结构分为地球外部圈层和地球内部圈层两大部分。地球外部圈层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球内圈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岩石圈。
12.(2020高一上·吉林月考) 2019年1月21日凌晨,别济米扬内火山在俄罗斯堪察加地区开始爆炸性喷发,火山灰喷发到海拔1万米的高空。因该火山喷发,航空危险代码为最高“红色”级别。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火山喷出的岩浆来自( )
A.地表 B.地壳上部 C.地壳下部 D.地幔
(2)这些蔓延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 )
A.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物圈
C.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
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答案】(1)D
(2)A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地球的外部圈层
【解析】【分析】(1)火山喷出的岩浆来自于软流层,其位于上地幔的上部,故答案为:D。(2)由题干“蔓延的火山灰”知火山灰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不是从火山灰的来源开始,又根据“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最上面是大气圈,中间是水圈,最下面是岩石圈。其中,生物圈为于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岩石圈的上部。很显然火山灰漂浮在大气圈中慢慢会沉积下来进入到水圈、生物圈最终沉积下来到岩石圈。故蔓延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故答案为:A。
【点评】地幔(Mantle):地质学专业术语,是指地壳下面是地球的中间层,厚度约2865公里,主要由致密的造岩物质构成,这是地球内部体积最大、质量最大的一层。 地幔又可分成上地幔和下地幔两层。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地震波传播速度减慢的层,一般又称为软流层,推测是由于放射性元素量集中,蜕变放热,使岩石高温软化,并局部熔融造成的,很可能是岩浆的发源地。软流层以上的地幔是岩石圈的组成部分。下地幔温度、压力和密度均增大,物质呈可塑性固态。
13.(2020高一上·陕西期末)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我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级强震,造成巨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这次地震震中的人们会感觉到( )
A. 只有上下颠簸,没有水平晃动
B.只有水平晃动,没有上下颠簸
C.先上下颠簸,后水平晃动
D.先水平晃动,后上下颠簸
【答案】C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分析】解: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横波速度慢,给人的感觉是水平摇晃;纵波速度快,给人的感觉是上下颠簸;因此地震时人们先感觉到上下颠簸,再感受到水平摇晃,C正确。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地球内部圈层结构是通过地震波传播的,地震的分类及其特征如下:
地震波 传播速度 传播介质
纵波 快 固液气三态
横波 较慢 固 态
二、综合题
14.(2020高一上·福州期中)读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表示地震波,其中A表示 波,B表示 波。
(2)图中C~H分别表示地球内部构造,D表示 界面,其判断依据是 ;该面以上C代表 ,该面以下E代表 。
(3)图中F处,地震波A完全 ,地震波B速度 并继续往深处传播,F面是 界面。
(4)G层叫 。
【答案】(1)横;纵
(2)莫霍;横波和纵波在此处波速突然加快;地壳;地幔
(3)消失;突然变小;古登堡
(4)外核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分析】(1)地震波分横波和纵波,横波波速慢,纵波波速快。据图可知,A波波速较慢,为横波,B波波速较快,为纵波。
(2)地球内部圈层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部分。据图可知,D为地壳和地幔的界面,为莫霍面,经过该界面时,横波和纵波在此处波速突然加快。
(3)据图可知,F为地幔和地核的界面,为古登堡界面,经该界面时,横波消失,纵波波速下降。
(4)据图可知,G层在2900千米以内,可判断为外核。
【点评】地球地壳的平均厚度是17千米。地壳是地球固体地表构造的最外圈层,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其中大陆地壳厚度较大,平均约为39- 41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地壳更厚,最高可达70千米;平原、盆地地壳相对较薄。大洋地壳则远比大陆地壳薄,厚度只有几千米。
15.(2020高一上·蚌埠月考)读地球内部圈层图,回答问题。
(1)A为 界面,B为 界面。
(2)海洋地壳厚度比大陆地壳厚度要 ,地势越高,地壳越 。
(3)填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圈层名称:C为 ,D为 ,软流层以上称为 。
(4)近年,我国在渤海湾发现储量逾10亿吨的大油田。该油田储量的探明是采用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结果。地震波分为纵波与横波,根据地震波传播原理,在通过含油层时,消失的是 波,原因是 。
【答案】(1)莫霍;古登堡
(2)薄;厚
(3)地壳;上地幔;岩石圈
(4)横;横波在液体中不传播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分析】(1)依据地震波的传播将地球内部分为三大同心圈层,其中莫霍面为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古登堡面为地幔与地核的分界面,莫霍面埋藏较浅,古登堡面位于地面以下约2900千米深度处,因此A为莫霍面,B为古登堡面。(2)地壳结构的主要特点是地壳厚度不均,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地壳上层的硅铝层在大洋地壳中缺失,而下层的硅镁层则是完整的;硅铝层在大陆部分较厚,在海洋底部则显著变薄,甚至缺失,但并不是只分布在大陆部分。海拔越高,地壳越厚。(3)C位于地表到莫霍面之间,为地壳;D位于地幔上部,为上地幔;软流层以上称为岩石圈。(4)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不能通过气体和液体,纵波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均可传播,因此在通过含油层时,消失的是横波。
【点评】地球内部结构是指地球内部的分层结构。根据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传播速度的变化,一般将地球内部分为三个同心球层:地核、地幔和地壳。中心层是地核;中间是地幔;外层是地壳。地壳与地幔之间由莫霍面界开,地幔与地核之间由古登堡面界开。地震一般发生在地壳之中。地壳内部在不停地变化,由此而产生力的作用,使地壳岩层变形、断裂、错动,于是便发生地震。超级地震指的是指震波极其强烈的大地震。但其发生占总地震7%~21%,破坏程度是原子弹的数倍,所以超级地震影响十分广泛,也是十分具破坏力。
16.(2017高一上·江苏月考)结合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某年青海省玉树县(96.7°E.33.1°N)发生里氏7.1级地震,震源深度约33千米。
材料二:我国大陆部分地壳厚度线图。
(1)为探测莫霍面的情况,在下列四地同时进行了地震波的测定,最迟从莫霍面传来地震波的是( )
A.玉树 B.成都 C.上海 D.北京
(2)掌握地震发生规律可有效减少危害,我们要了解青海省地球各圈层组成物质和结构特征,目前主要的研究依据是 ,其研究原理是 。
(3)在地壳厚度线圈中,0千米表示 (面),根据我国大陆部分地壳厚度线可以推断出,玉树地震的震源(地震发生的地方)位于 (地壳、地幔或地核)。
【答案】(1)A
(2)地震波;地震波的传播速度随所通过的介质不同而变化
(3)莫霍面;地壳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分析】⑴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华北平原平均海拔都低于青藏高原,故在青藏高原到莫霍界面厚度最厚,地震波传播路程长所花时间最长,玉树位于青藏高原上,所以地震波最迟传来。
⑵由于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传播速度不同,所以可以根据地震波传播速度对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物质和结构进行研究。
⑶根据地震波传播速度将地球内部圈层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在地壳厚度线圈中,0千米为莫霍面,图中玉树的地壳厚度在44千米以上,而此次地震的震源深度为33千米,所以震源位于地壳。
故答案为:(1)A。(2)地震波;地震波的传播速度随所通过的介质不同而变化。(3)莫霍面;地壳。
【点评】地球内部圈层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其中大陆地壳厚度较大,平均为33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地壳更厚,最高可达70千米;平原、盆地地壳相对较薄。大洋地壳则远比大陆地壳薄,厚度只有几千米。
1 / 1高中地理新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1.4地球的圈层结构同步测试(基础卷)
一、选择题
1.据有关的证据说明,地球内部圈层中物质为液态的是( )
A.上地幔 B.下地幔 C.外地核 D.内地核
2.有关地球外部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大气圈是由大气组成的简单的系统
B.水圈是一个连续不规则的圈层
C.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全部、水圈的全部
D.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关系密切,但和地球的内部圈层没有关系
3.地球上岩浆的发源地一般认为是在( )
A.外地核 B.内地核 C.软流层 D.上地幔
(2021高一上·北海期末) 2021年8月4日4时33分,日本本州东岸近海(36.20°N,141.95°E)发生5.8级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下图为地球部分圈层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4.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地球内部圈层中的( )
A.外核 B.岩石圈 C.软流层 D.下地幔
5.图示四地,地震波传播速度最快的位置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6.(2021高一上·河南期中)地震发生以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约12秒,这就是地震救援领域所说的“黄金12秒”,在这12秒中人们可以决定是躲是逃。据此推断“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是( )
A.横波和纵波传播速度的差异
B.人体对紧急事件的生理反应能力
C.横波和纵波的传播介质差异
D.建筑物的抗震系数
(2020高一上·辽宁期中)2020年北京时间5月6日21时53分,印度尼西亚班达海发生7.2级强震,震源深度110千米,震中位置如图1,随后多个国家相继发布海啸预警。图2为地震波传播速度变化与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回答下面小题。
7.此次地震的震源所在圈层,在图2中对应的字母是( )
A.A B.B C.C D.D
8.此次地震发生后,地震波横波(S波)和纵波(P波)的传播速度在向上经过莫霍界面时发生的变化是( )
A.S波、P波的波速都明显增加
B.S波完全消失,P波的波速突然下降
C.S波、P波的波速都明显下降
D.P波完全消失,S波的波速突然下降
9.(2020高一上·台州月考)下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的局部图”。回答以下小题。
(1)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地壳在海洋中常常缺失 B.①层和②层属于地壳
C.②是软流层 D.岩石圈的范围不包括③层
(2)在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最快的地方是( )
A.莫霍面附近 B.上、下地幔之间
C.古登堡面上部附近 D.内、外核之间
10.(2020高一上·新津月考)读“地震波波速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回答下面小题下列两题。
(1)下列有关地球内部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地球内部由里向外可以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②地壳的厚度不均匀,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
③地幔以古登堡界面为界划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
④岩石圈位于①的全部和②顶部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我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级强震,造成巨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这次地震震中的人们会感觉到( )
A.只有上下颠簸,没有水平晃动 B.只有水平晃动,没有上下颠簸
C.先水平晃动,后上下颠簸 D.先上下颠簸,后水平晃动
11.(2020高一上·长春月考)下图是地球圈层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图中序号①②③④代表四大圈层,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序号依次是( )
A.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B.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水圈
C.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
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2)“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反映的圈层关系是( )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12.(2020高一上·吉林月考) 2019年1月21日凌晨,别济米扬内火山在俄罗斯堪察加地区开始爆炸性喷发,火山灰喷发到海拔1万米的高空。因该火山喷发,航空危险代码为最高“红色”级别。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火山喷出的岩浆来自( )
A.地表 B.地壳上部 C.地壳下部 D.地幔
(2)这些蔓延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 )
A.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物圈
C.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
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13.(2020高一上·陕西期末)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我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级强震,造成巨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这次地震震中的人们会感觉到( )
A. 只有上下颠簸,没有水平晃动
B.只有水平晃动,没有上下颠簸
C.先上下颠簸,后水平晃动
D.先水平晃动,后上下颠簸
二、综合题
14.(2020高一上·福州期中)读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表示地震波,其中A表示 波,B表示 波。
(2)图中C~H分别表示地球内部构造,D表示 界面,其判断依据是 ;该面以上C代表 ,该面以下E代表 。
(3)图中F处,地震波A完全 ,地震波B速度 并继续往深处传播,F面是 界面。
(4)G层叫 。
15.(2020高一上·蚌埠月考)读地球内部圈层图,回答问题。
(1)A为 界面,B为 界面。
(2)海洋地壳厚度比大陆地壳厚度要 ,地势越高,地壳越 。
(3)填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圈层名称:C为 ,D为 ,软流层以上称为 。
(4)近年,我国在渤海湾发现储量逾10亿吨的大油田。该油田储量的探明是采用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结果。地震波分为纵波与横波,根据地震波传播原理,在通过含油层时,消失的是 波,原因是 。
16.(2017高一上·江苏月考)结合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某年青海省玉树县(96.7°E.33.1°N)发生里氏7.1级地震,震源深度约33千米。
材料二:我国大陆部分地壳厚度线图。
(1)为探测莫霍面的情况,在下列四地同时进行了地震波的测定,最迟从莫霍面传来地震波的是( )
A.玉树 B.成都 C.上海 D.北京
(2)掌握地震发生规律可有效减少危害,我们要了解青海省地球各圈层组成物质和结构特征,目前主要的研究依据是 ,其研究原理是 。
(3)在地壳厚度线圈中,0千米表示 (面),根据我国大陆部分地壳厚度线可以推断出,玉树地震的震源(地震发生的地方)位于 (地壳、地幔或地核)。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分析】根据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而且经过不同介质的界面时,还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地震波在到达古登堡界面时,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则完全消失,所以推断外核物质为液态。
【点评】此题是对地震波传播介质的考查。
2.【答案】B
【知识点】地球的外部圈层
【解析】【分析】大气圈是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水圈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它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但和岩石圈的关系也较密切。
【点评】此题考查了有关地球外部圈层的知识。
3.【答案】C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分析】一般认为岩浆的喷发地为软流层,而软流层分布在上地幔顶部,所以排除错误答案A、B。但软流层只是上地幔的一部分,而非整个上地幔全部为软流层,所以最准确的答案是C项。
【点评】此题考查了软流层的位置。注意软流层与上地幔的区别。
【答案】4.B
5.C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点评】岩石圈是由岩石组成的,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厚约60~120公里,为地震高波速带。由花岗质岩、玄武质岩和超基性岩组成。其下为地震波低速带、部分熔融层和厚度100公里的软流圈。岩石圈厚度不均一,通常认为在大洋中脊处岩石圈厚度接近于零,到大陆下部大约100-150公里处。
4.材料信息表明,此次震源深度20千米。外核位于地下2900千米以下,软流层位于地下平均100~110千米以下,下地幔位于地下670千米以下,因此此次震源不可能发生在这些圈层,排除ACD;岩石圈平均厚度约100~110千米,而此次地震震源深度为20千米,因此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岩石圈,B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
5.地震波传播速度因传播介质变化而变化,与地壳相比,地幔物质更加致密,因此地震波的传播速度较快,而向下传播速度增快。图中①、②位于莫霍界面以上,属于地壳部分,④位于莫霍界面上,③位于莫霍界面以下,属于地幔部分,因此四地中地震波传播速度最快的位置是③,C符合题意,排除ABD。故答案为:C。
6.【答案】A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震波按传播方式可分为纵波(P波)和横波(S波)两种类型,其中纵波传播速度快,可通过固态和液态物质传播,而横波传播速度慢,只能通过固态物质传播,纵波到达地表时会使物体上下颠簸,横波到达地表时会使物体左右摇摆,横波到达时建筑物容易倒塌。据此推断“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是横波和纵波传播速度的差异,A符合题意;人体对紧急事件的生理反应能力,建筑物的抗震系数,与“黄金12秒”关联度低,排除B、D;对于同一地点而言,同一个地震释放的地震波(横波和纵波)的传播介质是相同的,不会形成“黄金12秒”,排除C。故答案为:A。
【点评】地震波的特点:①横波传播速度慢,只能在固态中传播;②纵波传播速度快,能在固态、液态、气态三态中传播;③当横波和纵波传至莫霍界面以下时,其波速均显著上升;④当横波和纵波传至古登堡界面时,横波突然消失,纵波波速突然下降。
【答案】7.B
8.C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点评】地球圈层分为地球外圈和地球内圈两大部分。地球外圈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球内圈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地壳(圈)、地幔(圈)、地核(圈)。
7.大陆地壳平均厚度33千米,海洋地壳的厚度约5至10千米,此次地震的震源深度110千米,对应图2中的深度可以判断,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图2中对应的字母是B(上地幔),B正确。ACD错误。故答案为:B。
8.据材料可知,此次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10千米,位于上地幔层,故地震波从下向上传播,则要经过莫霍界面,经过莫霍界面时,横波和纵波的波速都明显下降,C正确,ABD错误。故答案为:C。
9.【答案】(1)B
(2)C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分析】(1)地壳在地球的各个位置都存在,大陆地壳厚,海洋地壳薄,但不会缺失,A错误;地壳和地幔的界线为莫霍面,①②位于莫霍面以上,均属于地壳,B正确;软流层位于上地幔顶部,②位于地壳,不是软流层,C错误;岩石圈的范围包括地壳和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③层有一部分是属于地壳的,D错误。故答案为:B。(2)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图示可知,其速度最快的位置为距地面2900千米附近位置,这个地方位于古登堡面附近,且速度最快点位于古登堡面的上方,C正确,A、B、D错误。故答案为:C。
【点评】软流层一般被认为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软流层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差异,总的规律是大洋之下位置较高(一般在60km以下),大陆之下位置较深(深度在120km以下)。软流层顶底界面不十分确定,与岩石圈之间无明显界面,具有逐渐过渡的特点。
10.【答案】(1)D
(2)D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分析】(1)地球内部由里向外依次划分为地核、地幔、地壳,①错;地壳的厚度不均匀,一般来说,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②对;古登堡界面为地幔和地核的分界线,③错;岩石圈是指地壳和上地幔顶部,④对;②④正确,故答案为:D。(2)四川省汶川县位于陆地,纵波、横波均有影响。地震波的传播横波速度较慢,纵波速度较快,故先感觉到上下颠簸,再感觉到左右晃动。故答案为:D。
【点评】地球圈层结构分为地球外部圈层和地球内部圈层两大部分。地球外部圈层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球内圈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岩石圈。
11.【答案】(1)C
(2)B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地球的外部圈层
【解析】【分析】(1)①向③供水,说明①是水圈;①向渗透,说明②是岩石圈;④向②降水,说明④大气圈;③向④供氧,说明③生物圈,选择C。(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这句话的意思从字面看,花不是无情之物,落在泥土里成了绿肥,还可以哺育花。这说明土壤(岩石圈)为生物(生物圈)提供营养,结合上题分析选择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圈层之间的关系,体现环境的整体性,学习要了解圈层之间的相互关系。地球圈层结构分为地球外部圈层和地球内部圈层两大部分。地球外部圈层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球内圈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岩石圈。
12.【答案】(1)D
(2)A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地球的外部圈层
【解析】【分析】(1)火山喷出的岩浆来自于软流层,其位于上地幔的上部,故答案为:D。(2)由题干“蔓延的火山灰”知火山灰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不是从火山灰的来源开始,又根据“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最上面是大气圈,中间是水圈,最下面是岩石圈。其中,生物圈为于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岩石圈的上部。很显然火山灰漂浮在大气圈中慢慢会沉积下来进入到水圈、生物圈最终沉积下来到岩石圈。故蔓延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故答案为:A。
【点评】地幔(Mantle):地质学专业术语,是指地壳下面是地球的中间层,厚度约2865公里,主要由致密的造岩物质构成,这是地球内部体积最大、质量最大的一层。 地幔又可分成上地幔和下地幔两层。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地震波传播速度减慢的层,一般又称为软流层,推测是由于放射性元素量集中,蜕变放热,使岩石高温软化,并局部熔融造成的,很可能是岩浆的发源地。软流层以上的地幔是岩石圈的组成部分。下地幔温度、压力和密度均增大,物质呈可塑性固态。
13.【答案】C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分析】解: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横波速度慢,给人的感觉是水平摇晃;纵波速度快,给人的感觉是上下颠簸;因此地震时人们先感觉到上下颠簸,再感受到水平摇晃,C正确。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地球内部圈层结构是通过地震波传播的,地震的分类及其特征如下:
地震波 传播速度 传播介质
纵波 快 固液气三态
横波 较慢 固 态
14.【答案】(1)横;纵
(2)莫霍;横波和纵波在此处波速突然加快;地壳;地幔
(3)消失;突然变小;古登堡
(4)外核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分析】(1)地震波分横波和纵波,横波波速慢,纵波波速快。据图可知,A波波速较慢,为横波,B波波速较快,为纵波。
(2)地球内部圈层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部分。据图可知,D为地壳和地幔的界面,为莫霍面,经过该界面时,横波和纵波在此处波速突然加快。
(3)据图可知,F为地幔和地核的界面,为古登堡界面,经该界面时,横波消失,纵波波速下降。
(4)据图可知,G层在2900千米以内,可判断为外核。
【点评】地球地壳的平均厚度是17千米。地壳是地球固体地表构造的最外圈层,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其中大陆地壳厚度较大,平均约为39- 41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地壳更厚,最高可达70千米;平原、盆地地壳相对较薄。大洋地壳则远比大陆地壳薄,厚度只有几千米。
15.【答案】(1)莫霍;古登堡
(2)薄;厚
(3)地壳;上地幔;岩石圈
(4)横;横波在液体中不传播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分析】(1)依据地震波的传播将地球内部分为三大同心圈层,其中莫霍面为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古登堡面为地幔与地核的分界面,莫霍面埋藏较浅,古登堡面位于地面以下约2900千米深度处,因此A为莫霍面,B为古登堡面。(2)地壳结构的主要特点是地壳厚度不均,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地壳上层的硅铝层在大洋地壳中缺失,而下层的硅镁层则是完整的;硅铝层在大陆部分较厚,在海洋底部则显著变薄,甚至缺失,但并不是只分布在大陆部分。海拔越高,地壳越厚。(3)C位于地表到莫霍面之间,为地壳;D位于地幔上部,为上地幔;软流层以上称为岩石圈。(4)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不能通过气体和液体,纵波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均可传播,因此在通过含油层时,消失的是横波。
【点评】地球内部结构是指地球内部的分层结构。根据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传播速度的变化,一般将地球内部分为三个同心球层:地核、地幔和地壳。中心层是地核;中间是地幔;外层是地壳。地壳与地幔之间由莫霍面界开,地幔与地核之间由古登堡面界开。地震一般发生在地壳之中。地壳内部在不停地变化,由此而产生力的作用,使地壳岩层变形、断裂、错动,于是便发生地震。超级地震指的是指震波极其强烈的大地震。但其发生占总地震7%~21%,破坏程度是原子弹的数倍,所以超级地震影响十分广泛,也是十分具破坏力。
16.【答案】(1)A
(2)地震波;地震波的传播速度随所通过的介质不同而变化
(3)莫霍面;地壳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分析】⑴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华北平原平均海拔都低于青藏高原,故在青藏高原到莫霍界面厚度最厚,地震波传播路程长所花时间最长,玉树位于青藏高原上,所以地震波最迟传来。
⑵由于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传播速度不同,所以可以根据地震波传播速度对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物质和结构进行研究。
⑶根据地震波传播速度将地球内部圈层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在地壳厚度线圈中,0千米为莫霍面,图中玉树的地壳厚度在44千米以上,而此次地震的震源深度为33千米,所以震源位于地壳。
故答案为:(1)A。(2)地震波;地震波的传播速度随所通过的介质不同而变化。(3)莫霍面;地壳。
【点评】地球内部圈层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其中大陆地壳厚度较大,平均为33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地壳更厚,最高可达70千米;平原、盆地地壳相对较薄。大洋地壳则远比大陆地壳薄,厚度只有几千米。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