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新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1.4地球的圈层结构同步测试(提升卷)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1.4地球的圈层结构同步测试(提升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8-11 23:31:34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1.4地球的圈层结构同步测试(提升卷)
一、选择题
1.(2015高一上·金山期中)地震发生时,下列各地得到从莫霍界面传来的地震波最迟的是(  )
A. B.
C. D.
【答案】A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分析】从莫霍面到地表,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差异不大,根据图中四地的地壳厚度,地壳厚度越大,传播到地表用的时间就越长。图中A点是山峰,是地壳最厚的地方,传播到山顶时经过的路程最远,用时间最长,得到地震波的时间最迟,A对。B、C海拔低,地壳厚度小,传播到地表路程近,用时间短。D是大洋地壳,厚度最薄,用时间最短。
【点评】地震波的特点,地壳厚度差异。
2.不属于地球外部圈层的是(  )
A.水圈 B.生物圈 C.地壳 D.大气圈
【答案】C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地球的外部圈层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外部圈层的相关知识。地壳属于外部圈层。故答案选C。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外部圈层的知识,在做此题时要注意紧紧结合所学知识,认真进行分析。
3.岩石圈的范围是指(  )
A.地壳 B.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C.软流层及其以上部分 D.地壳和上地幔
【答案】B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内部圈层的相关知识。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即软流层以上部分,而不是整个软流层。选B正确。故答案选B。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内部圈层的知识,在做此题时要注意紧紧结合所学知识,认真进行分析。
4.下列事物在地球圈层结构中属同一圈层的是(  )
A.岩浆、地下泉水 B.南极冰盖、黄山云雾
C.岩石与表面的苔藓 D.瀑布溪流、天山积雪
【答案】D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地球的外部圈层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外部圈层的相关知识。岩浆位于上地幔软流层,地下泉水位于地壳蓄水岩层中,A错。南极冰盖属于水圈,黄山云雾属于大气圈,B错。岩石是地壳,地面的苔藓属于生物圈,C错。瀑布溪流属于水圈,天山积雪属于水圈,D对。故答案选D。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外部圈层的知识,在做此题时要注意紧紧结合所学知识,认真进行分析。
5.地壳最薄的地方一般在(  )
A.盆地 B.峡谷 C.大洋 D.大陆断层
【答案】C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内部圈层的相关知识。地壳的平均厚度为17千米,大陆部分平均厚度约为33千米,大洋部分的平均厚度为约6千米,故四个选项中,大洋的地壳最薄,故答案选C。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内部圈层的知识,在做此题时要注意紧紧结合所学知识,认真进行分析。
6.地质学家常利用地震波来寻找海底油气矿藏,下列四幅地震波示意图中表示海底储有石油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A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内部圈层的相关知识。纵波能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石油为液态,故横波不能在其中传播,所以横波遇到石油就消失了,图中①横波突然消失,故储有石油。故答案选A。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内部圈层的知识,在做此题时要注意紧紧结合所学知识,认真进行分析。
7.下列四种物质的组成排列中,合理的一组是(  )
A.地壳→化学元素→岩石→矿物 B.地壳→矿物→化学元素→岩石
C.化学元素→矿物→岩石→地壳 D.矿物→化学元素→岩石→地壳
【答案】C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内部圈层的相关知识。化学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岩石则是由不同的矿物成分组成的,地壳主要是由不同类型的岩石构成,所以C正确。故答案选C。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内部圈层的知识,在做此题时要注意紧紧结合所学知识,认真进行分析。
(2021高一上·钦州期末)读地震波波速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和某地自然景观图,右图中①②③④表示地球内部圈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①和②合在一起为岩石圈
B.②③之间的分界面为古登堡面
C.地震波在②和③层之间传播速度减慢,直至为零
D.③层物质呈固态
9.地质学家常利用地震波来寻找油气矿藏。下列四幅图中,表示地下储有石油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8.B
9.A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点评】地壳:厚度不均(陆地平均33千米,海洋平均6千米,全球平均17千米);硅铝层不连续分布。地幔:上地幔顶部存在软流层(深度范围约为80—400km),软流层是岩浆发源地,软流层以上部分为岩石圈(地壳+上地幔顶部)。地核: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原因是横波不能传播。
8.据图可知,①为地売,②为地幔,3为外核,4为核,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之上的部分,故A错,②为地幔,3为外核,之间的界线为古登堡面,故B正确,地震波在②和(3③层之间传播时,纵波速度减慢,横波速度为零,说明3为液态,故C错,D错。故答案为:B。
9.石油是液态物质,地震波探测石油时,横波消失,纵波减慢,A正确,BCD错误。故答案为:A。
(2022高一上·浙江期中)下图为2022年10月16日新疆喀什地区地震时离震中距离不同的各地震观测站测得的地震波传播时间变化图。完成下面小题。
10.地震波W1能通过的地球圈层有(  )
A.地壳与地幔 B.地幔与地核
C.地壳与地核 D.所有内部圈层
11.关于此次地震,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W1和W2在莫霍面附近时传播速度最大
B.地震时W2的破坏性比W1的破坏性更大
C.地震时震动和摇晃由W2和W1先后导致
D.地震预警利用W2比W1传播速度慢特点
【答案】10.A
11.C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点评】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1)S、P两类地震波的区别
代码 类型 传播速度 能通过的介质
S波 横波 较慢 固体
P波 纵波 较快 固体、液体和气体
(2)两个不连续界面
①C界面——莫霍界面,两类地震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
②D界面——古登堡界面,S地震波完全消失,P地震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
(3)内部圈层的划分
圈层位置 圈层名称
C以上部分 地壳
C、D之间部分 地幔
D以内部分(E和F) 地核
(4)岩石圈由两部分构成: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特别提醒 地壳厚薄不均,陆地部分地壳厚,海洋部分地壳薄。在陆地上,高原、山地的地壳厚,平原、盆地的地壳薄。
10.图中显示,地震波W1、W2相比,W1的传播时间耗费较长,应为速度慢的横波。横波可在地壳与地幔中传播,但不能通过地核的外核。A正确,BCD错误。故答案为:A。
11.图中显示,地震波W1、W2相比,W1的传播时间耗费较长,应为速度慢的横波,W2的传播时间耗费较少,应为速度快的纵波。纵波传播速度最大出现在古登堡面处,A错误;横波的破坏性大于纵波,因此地震时W2的破坏性比W1的破坏性更小,B错误;地震时震动和摇晃是由纵波(W2)和横波(W1)先后导致,C正确;地震预警利用横波(W1)比纵波(W2)慢的特点,D错误。故答案为:C。
(2021高一上·浙江月考) 2020年11月10日,我国研发制造的“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创造了我国载人深潜的新纪录。左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右图为“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出水瞬间照片。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小题。
12.地震波从地表向地心传播过程中横波消失,纵波速度减慢的界面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3.“奋斗者”号坐底的海域环境,表述正确的是(  )
A.高温高压 B.低温低压 C.黑暗高压 D.黑暗低压
【答案】12.B
13.C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点评】地球内部共分三层,地壳、地幔、地核。
地壳:地幔以上的部分。地壳以莫霍面分两部,上部为花岗岩层,富含硅铝,下部为玄武岩层,富含硅镁。地壳表层受水、大气、生物及温度变化的作用和影响,形成土壤层、风化壳和沉积岩石层。
地幔:从2900km到莫霍洛维奇面(简称莫霍面)为地幔。莫霍面深度不一,大陆处平均深度为30-40km,大洋则只有5-10km。以1000km为界分为上、下地幔,上部以橄榄岩为主要成分,下部以金属氧化物、硫化物为主。
地核:从地心至地表2900km的地方为地核。因地震波在该处的传播速度与在高压下铁中的传播速度相近,故推测可能是高压状态下铁、镍成分的物质。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不同,可分为内核和外核。外核深度为2900-5100km,地震波横波不能通过,推测为液体。内核从5100km到地心,地震横波又重新出现,推测为固体。
12.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地震波从地表向地心传播过程中横波消失,纵波速度减慢的界面是是古登堡面;由所学知识可知,图中①位于地核之中,应为内核与外核的界面,不符合题意,A错误;图中②位于地核与地幔之间,应为古登堡界面,符合题意,B正确;③是莫霍面,是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不符合题意,C错误;图中④位于地壳之中,在海洋上基本消失,应为硅铝层与硅镁层的界面,不符合题意,D错误。故答案为:B。
13.由所学知识可知,整体上是海水越深,太阳辐射的透过能力减弱,海水温度降低,光越弱越黑暗;海水越深,产生的压力越大;因此通常情况下载人潜水器在万米深潜过程中,感受到到海水黑暗高压,C正确,ABD错误。故答案为:C。
(2021高一上·安徽月考) 2021年9月16日凌晨4时33分,四川省泸州市泸县(北纬29.2度,东经105.34度)发生6.0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当地居民收到了倒计时预警信息,民众及时提前进行疏散,减少了伤亡,根据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14.地震发生以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约12秒,这就是地震救援领域所说的“黄金12秒”。泸州地区根据这一原理,进行倒计时预警疏散。据此推断“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是(  )
A.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B.横波和纵波传播速度的差异
C.横波和纵波的传播介质差异
D.人体对紧急事件的生理反应能力
15.本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
A.地壳 B.上地幔 C.下地幔 D.软流层
【答案】14.B
15.A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点评】一、地震波按传播方式分为:纵波、横波。
纵波在地壳中传播速度为5.5~7千米/秒,最先到达震中,又称P波,它使地面发生上下振动,破坏性较弱。 横波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为3.2~4.0千米/秒,第二个到达震中,又称S波,它使地面发生前后、左右抖动,破坏性较强。 面波又称L波,是由纵波与横波在地表相遇后激发产生的混合波。其波长大、振幅强,只能沿地表面传播,是造成建筑物强烈破坏的主要因素。
二、地球内部共分三层,地壳、地幔、地核。
地壳:地幔以上的部分。地壳以莫霍面分两部,上部为花岗岩层,富含硅铝,下部为玄武岩层,富含硅镁。地壳表层受水、大气、生物及温度变化的作用和影响,形成土壤层、风化壳和沉积岩石层。
地幔:从2900km到莫霍洛维奇面(简称莫霍面)为地幔。莫霍面深度不一,大陆处平均深度为30-40km,大洋则只有5-10km。以1000km为界分为上、下地幔,上部以橄榄岩为主要成分,下部以金属氧化物、硫化物为主。
地核:从地心至地表2900km的地方为地核。因地震波在该处的传播速度与在高压下铁中的传播速度相近,故推测可能是高压状态下铁、镍成分的物质。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不同,可分为内核和外核。外核深度为2900-5100km,地震波横波不能通过,推测为液体。内核从5100km到地心,地震横波又重新出现,推测为固体。
1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震的能量是通过地震波传播的,其中地震波有两种类型,横波和纵波。它们到达地表后表现的形式不同。如果纵波到达地面,地表就会上下颠簸。如果横波到达地表,地面就会水平晃动。横波传播速度慢,纵波传播速度快。而横波与纵波由于速度差引起的传播时间的间隔正好相差12秒。这就意味着,地震发生时,房屋先会随着地面上下颠簸,这时还不太容易导致倒塌,12秒之后,横波到达地面,房屋开始前后左右的摇晃,危险就大了。这就是地震救援领域所说的“黄金12秒”。故B正确;A、C、D错误。
15.根据材料可知,此次震源深度10千米,陆壳较厚,平均厚度为33千米,因此震源位于地壳中,A正确;B、C、D错误。
(2021高一上·河南期中)北京时间2020年6月4日16:49在印尼哈马黑拉岛附近海域(2.88°N,128.26°E)发生6.7级地震,震源深度100千米。下图示意地球圈层部分结构。完成下面小题。
16.哈马黑拉岛附近海域地震震源可能位于(  )
A.① B.② C.③ D.④
17.地震发生后,图中船只上的人员(  )
A.只感受到上下颠簸
B.先感受到上下颠簸,后感受到左右摇晃
C.只感受到左右摇晃
D.先感受到左右摇晃,后感受到上下颠簸
18.图中所示的外部圈层共有(  )
A.1层 B.2层 C.3层 D.4层
【答案】16.D
17.A
18.C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地球的外部圈层
【解析】【点评】地球内部圈层:地壳(平均厚度17km,大陆地壳33km,海洋地壳6km。)、地幔、地核。(以莫霍面、古登堡面为界)地壳的特点:厚度不均;硅铝层的不连续分布。岩浆的发源地在软流层。岩石圈的范围: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地震的震源:地壳或岩石圈;地震一般发生在板块与板块的消亡边界(挤压碰撞地带)。
16.据图可知,图中①圈层为生物圈,②圈层为水圈;③圈层位于莫霍面以上,为地壳;④位于莫霍面以下,为地幔。震源不会在水圈和生物圈,AB错误。本次震源深度为100千米,地壳平均厚度约为17千米,且海洋相对较薄,故排除③圈层,C错误。软流层深度在80~400km之间,而震源深度为100千米,故最可能位于④圈层,D正确。故答案为:D。
17.地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横波只能在固态中传播,地震后纵波到达水面后,使得船只上的人员只能受到纵波的影响,只感觉到上下颠簸,A正确,BCD错误。故答案为:A。
18.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主要有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图中所示的外部圈层有水圈、生物圈、大气圈三层,C正确,ABD错误。故答案为:C。
二、综合题
19.(2021高一上·文山期末)读 “地球内部圈层图”,完成下列要求。
(1)A为   界面,B为   界面,G为   。
(2)近年,我国在渤海湾发现储量逾10亿吨的大油田。该油田储量的探明是采用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结果。地震波分为纵波与横波,根据地震波传播原理,在通过含油层时,消失的是   波。
【答案】(1)莫霍;古登堡;内核
(2)横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分析】(1)A为莫霍界面(地壳和地幔分界面),B为古登堡界面(地幔和地核分界面),G为内核。
(2)近年,我国在渤海湾发现储量逾10亿吨的大油田。该油田储量的探明是采用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结果。地震波分为纵波与横波,根据地震波传播原理,在通过含油层时,消失的是横波(横波只能在固态传播,纵波可以再固态气态和液态传播)。
【点评】地球圈层结构分为地球外部圈层和地球内部圈层两大部分。地球外部圈层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球内圈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岩石圈 。
20.(2021高一上·安庆期末) 2020年5月6日印尼班达海发生7.2级地震,震源深度110千米。下图示意班达海震中所在位置的“地球内部圈层结构”,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m、n分别代表地球内部的两个不连续界面,则:m为   ;n为   。这两个界面是通过研究   而被发现的。
(2)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圈层),地震引发的   (次生灾害)威胁周边国家和地区。
(3)此次地震,甲、乙两地最先测得   (横波、纵波),两地分别测得的震级   。
A.小于7.2级B.甲震级小于乙C.均为7.2级D.无法确定
(4)震前准备是个人和家庭开展地震自救最为重要的一环。震前准备包括:   、   、   等。
【答案】(1)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地震波
(2)地幔;海啸
(3)纵波;C
(4)准备应急救援包;经常参加地震撤离演习;学习防震减灾知识;树立防震意识:牢记地震撤离路线;熟悉附近应急避难场所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分析】(1)该图是地球内部圈层结构,根据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由外向里分为地壳、地幔、地核。m为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为莫霍面;n为地幔和地核的分界面,为古登堡面。
(2)该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10km,地壳的平均厚度为33km,地幔的深度为2900km,因此该震源位于地幔。印尼属于群岛国家,四面临海,海底地震易诱发海啸等灾害威胁周边国家和地区。
(3)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纵波速度快于横波,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而纵波能在固体、液态和气体中传播。因此地震发生后先测得的是纵波,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甲、乙两地均测得震级为7.2级。
(4)地震的防灾减灾中措施中,震前应该准备的包括:学习地震基本急救知识,制订应急预案,准备好防震应急包,包内配齐应急物品(如药品、食品、饮料、电筒、口罩等),开展紧急避险、撤离与疏散的演练活动等。
【点评】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纵波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横波的速度比纵波慢。地球物理学家通过对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研究,将地球内部大致分为三个主要圈层:地壳、地幔、地核。它们的分界面分别为:莫霍界面(横波和纵波速度增加)、古登堡界面(横波突然消失,纵波速度突然下降)。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圈之上的地幔部分)。
21.(2021高一上·乾安期末)科幻电影《地心历险记》讲述了主人公在旅行时意外发现了一个洞穴,并沿着洞穴深处走去,不小心掉入了神秘的地心世界的故事。读地球内部部分圈层结构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示A、B共同构成的地球圈层名称是   ,依据图示分析A、B所在圈层厚度的特点。   
(2)主人公掉入地心最先穿过的地球内部圈层名称是   ,由图示   (填字母)共同组成。
(3)图示D圈层名称是   ,是   的发源地,C+D+E都是   (填圈层名称)的一部分。
(4)图示A、C之间的不连续界面F是   ,地震波波速在此处的变化是   (填“增加”或“减慢”);主人公在越过不连续界面G后直至地心穿过的物质状态依次是   态、   态。
【答案】(1)地壳;地壳的厚度不均,A是大陆地壳,B是大洋地壳,大洋地壳比大陆地壳薄
(2)岩石圈;ABC
(3)软流层;岩浆;地幔
(4)莫霍面;增加;液;固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分析】(1)根据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和图示深度判断可知,D为软流层,C为上地幔的顶部,AB共同构成了地壳,图示显示的特征主要有:厚度不均,A为大陆地壳,B为大洋地壳,大陆地壳明显比大洋地壳厚。
(2)由上题分析可知,主人公掉入地心最先穿过的地球内部圈层名称是岩石圈,由图示ABC共同组成。
(3)根据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和图示深度判断可知,D为软流层,一般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读图可知,G界面的深度是2900千米,为古登堡面,故CDE构成的圈层是地幔。
(4)根据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和图示深度判断可知,D为软流层,C为上地幔的顶部,AB共同构成了地壳,故图示AC之间的不连续界面F是莫霍面,地震波波速在此处的变化是横波和纵波波速明显增加;读图可知,G界面的深度是2900千米,为古登堡面,主人公在越过不连续界面G后直至地心依次穿过外核和内核,物质状态依次为液态和固态。
故答案为:(1)地壳;地壳的厚度不均,A是大陆地壳,B是大洋地壳,大洋地壳比大陆地壳薄;
(2)岩石圈;ABC;
(3)软流层;岩浆;地幔;
(4)莫霍面;增加;液;固。
【点评】莫霍面: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古登堡面:地幔与地核的分界面;距离地表约2900千米;纵波传播速度明显下降,横波则突然消失;地壳的特点:①厚度不均;(平均厚度17km,大陆地壳33km,海洋地壳6km。)②硅铝层不连续分布;岩石圈的范围:上地幔顶部和地壳,即软流层以上部分。震源一定在岩石圈中;软流层:分布在上地幔的上部,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地下400km左右);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判断依据是横波不能在外核中传播。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1.4地球的圈层结构同步测试(提升卷)
一、选择题
1.(2015高一上·金山期中)地震发生时,下列各地得到从莫霍界面传来的地震波最迟的是(  )
A. B.
C. D.
2.不属于地球外部圈层的是(  )
A.水圈 B.生物圈 C.地壳 D.大气圈
3.岩石圈的范围是指(  )
A.地壳 B.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C.软流层及其以上部分 D.地壳和上地幔
4.下列事物在地球圈层结构中属同一圈层的是(  )
A.岩浆、地下泉水 B.南极冰盖、黄山云雾
C.岩石与表面的苔藓 D.瀑布溪流、天山积雪
5.地壳最薄的地方一般在(  )
A.盆地 B.峡谷 C.大洋 D.大陆断层
6.地质学家常利用地震波来寻找海底油气矿藏,下列四幅地震波示意图中表示海底储有石油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7.下列四种物质的组成排列中,合理的一组是(  )
A.地壳→化学元素→岩石→矿物 B.地壳→矿物→化学元素→岩石
C.化学元素→矿物→岩石→地壳 D.矿物→化学元素→岩石→地壳
(2021高一上·钦州期末)读地震波波速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和某地自然景观图,右图中①②③④表示地球内部圈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①和②合在一起为岩石圈
B.②③之间的分界面为古登堡面
C.地震波在②和③层之间传播速度减慢,直至为零
D.③层物质呈固态
9.地质学家常利用地震波来寻找油气矿藏。下列四幅图中,表示地下储有石油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022高一上·浙江期中)下图为2022年10月16日新疆喀什地区地震时离震中距离不同的各地震观测站测得的地震波传播时间变化图。完成下面小题。
10.地震波W1能通过的地球圈层有(  )
A.地壳与地幔 B.地幔与地核
C.地壳与地核 D.所有内部圈层
11.关于此次地震,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W1和W2在莫霍面附近时传播速度最大
B.地震时W2的破坏性比W1的破坏性更大
C.地震时震动和摇晃由W2和W1先后导致
D.地震预警利用W2比W1传播速度慢特点
(2021高一上·浙江月考) 2020年11月10日,我国研发制造的“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创造了我国载人深潜的新纪录。左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右图为“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出水瞬间照片。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小题。
12.地震波从地表向地心传播过程中横波消失,纵波速度减慢的界面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3.“奋斗者”号坐底的海域环境,表述正确的是(  )
A.高温高压 B.低温低压 C.黑暗高压 D.黑暗低压
(2021高一上·安徽月考) 2021年9月16日凌晨4时33分,四川省泸州市泸县(北纬29.2度,东经105.34度)发生6.0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当地居民收到了倒计时预警信息,民众及时提前进行疏散,减少了伤亡,根据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14.地震发生以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约12秒,这就是地震救援领域所说的“黄金12秒”。泸州地区根据这一原理,进行倒计时预警疏散。据此推断“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是(  )
A.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B.横波和纵波传播速度的差异
C.横波和纵波的传播介质差异
D.人体对紧急事件的生理反应能力
15.本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
A.地壳 B.上地幔 C.下地幔 D.软流层
(2021高一上·河南期中)北京时间2020年6月4日16:49在印尼哈马黑拉岛附近海域(2.88°N,128.26°E)发生6.7级地震,震源深度100千米。下图示意地球圈层部分结构。完成下面小题。
16.哈马黑拉岛附近海域地震震源可能位于(  )
A.① B.② C.③ D.④
17.地震发生后,图中船只上的人员(  )
A.只感受到上下颠簸
B.先感受到上下颠簸,后感受到左右摇晃
C.只感受到左右摇晃
D.先感受到左右摇晃,后感受到上下颠簸
18.图中所示的外部圈层共有(  )
A.1层 B.2层 C.3层 D.4层
二、综合题
19.(2021高一上·文山期末)读 “地球内部圈层图”,完成下列要求。
(1)A为   界面,B为   界面,G为   。
(2)近年,我国在渤海湾发现储量逾10亿吨的大油田。该油田储量的探明是采用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结果。地震波分为纵波与横波,根据地震波传播原理,在通过含油层时,消失的是   波。
20.(2021高一上·安庆期末) 2020年5月6日印尼班达海发生7.2级地震,震源深度110千米。下图示意班达海震中所在位置的“地球内部圈层结构”,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m、n分别代表地球内部的两个不连续界面,则:m为   ;n为   。这两个界面是通过研究   而被发现的。
(2)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圈层),地震引发的   (次生灾害)威胁周边国家和地区。
(3)此次地震,甲、乙两地最先测得   (横波、纵波),两地分别测得的震级   。
A.小于7.2级B.甲震级小于乙C.均为7.2级D.无法确定
(4)震前准备是个人和家庭开展地震自救最为重要的一环。震前准备包括:   、   、   等。
21.(2021高一上·乾安期末)科幻电影《地心历险记》讲述了主人公在旅行时意外发现了一个洞穴,并沿着洞穴深处走去,不小心掉入了神秘的地心世界的故事。读地球内部部分圈层结构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示A、B共同构成的地球圈层名称是   ,依据图示分析A、B所在圈层厚度的特点。   
(2)主人公掉入地心最先穿过的地球内部圈层名称是   ,由图示   (填字母)共同组成。
(3)图示D圈层名称是   ,是   的发源地,C+D+E都是   (填圈层名称)的一部分。
(4)图示A、C之间的不连续界面F是   ,地震波波速在此处的变化是   (填“增加”或“减慢”);主人公在越过不连续界面G后直至地心穿过的物质状态依次是   态、   态。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分析】从莫霍面到地表,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差异不大,根据图中四地的地壳厚度,地壳厚度越大,传播到地表用的时间就越长。图中A点是山峰,是地壳最厚的地方,传播到山顶时经过的路程最远,用时间最长,得到地震波的时间最迟,A对。B、C海拔低,地壳厚度小,传播到地表路程近,用时间短。D是大洋地壳,厚度最薄,用时间最短。
【点评】地震波的特点,地壳厚度差异。
2.【答案】C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地球的外部圈层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外部圈层的相关知识。地壳属于外部圈层。故答案选C。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外部圈层的知识,在做此题时要注意紧紧结合所学知识,认真进行分析。
3.【答案】B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内部圈层的相关知识。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即软流层以上部分,而不是整个软流层。选B正确。故答案选B。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内部圈层的知识,在做此题时要注意紧紧结合所学知识,认真进行分析。
4.【答案】D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地球的外部圈层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外部圈层的相关知识。岩浆位于上地幔软流层,地下泉水位于地壳蓄水岩层中,A错。南极冰盖属于水圈,黄山云雾属于大气圈,B错。岩石是地壳,地面的苔藓属于生物圈,C错。瀑布溪流属于水圈,天山积雪属于水圈,D对。故答案选D。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外部圈层的知识,在做此题时要注意紧紧结合所学知识,认真进行分析。
5.【答案】C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内部圈层的相关知识。地壳的平均厚度为17千米,大陆部分平均厚度约为33千米,大洋部分的平均厚度为约6千米,故四个选项中,大洋的地壳最薄,故答案选C。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内部圈层的知识,在做此题时要注意紧紧结合所学知识,认真进行分析。
6.【答案】A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内部圈层的相关知识。纵波能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石油为液态,故横波不能在其中传播,所以横波遇到石油就消失了,图中①横波突然消失,故储有石油。故答案选A。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内部圈层的知识,在做此题时要注意紧紧结合所学知识,认真进行分析。
7.【答案】C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内部圈层的相关知识。化学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岩石则是由不同的矿物成分组成的,地壳主要是由不同类型的岩石构成,所以C正确。故答案选C。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内部圈层的知识,在做此题时要注意紧紧结合所学知识,认真进行分析。
【答案】8.B
9.A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点评】地壳:厚度不均(陆地平均33千米,海洋平均6千米,全球平均17千米);硅铝层不连续分布。地幔:上地幔顶部存在软流层(深度范围约为80—400km),软流层是岩浆发源地,软流层以上部分为岩石圈(地壳+上地幔顶部)。地核: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原因是横波不能传播。
8.据图可知,①为地売,②为地幔,3为外核,4为核,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之上的部分,故A错,②为地幔,3为外核,之间的界线为古登堡面,故B正确,地震波在②和(3③层之间传播时,纵波速度减慢,横波速度为零,说明3为液态,故C错,D错。故答案为:B。
9.石油是液态物质,地震波探测石油时,横波消失,纵波减慢,A正确,BCD错误。故答案为:A。
【答案】10.A
11.C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点评】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1)S、P两类地震波的区别
代码 类型 传播速度 能通过的介质
S波 横波 较慢 固体
P波 纵波 较快 固体、液体和气体
(2)两个不连续界面
①C界面——莫霍界面,两类地震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
②D界面——古登堡界面,S地震波完全消失,P地震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
(3)内部圈层的划分
圈层位置 圈层名称
C以上部分 地壳
C、D之间部分 地幔
D以内部分(E和F) 地核
(4)岩石圈由两部分构成: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特别提醒 地壳厚薄不均,陆地部分地壳厚,海洋部分地壳薄。在陆地上,高原、山地的地壳厚,平原、盆地的地壳薄。
10.图中显示,地震波W1、W2相比,W1的传播时间耗费较长,应为速度慢的横波。横波可在地壳与地幔中传播,但不能通过地核的外核。A正确,BCD错误。故答案为:A。
11.图中显示,地震波W1、W2相比,W1的传播时间耗费较长,应为速度慢的横波,W2的传播时间耗费较少,应为速度快的纵波。纵波传播速度最大出现在古登堡面处,A错误;横波的破坏性大于纵波,因此地震时W2的破坏性比W1的破坏性更小,B错误;地震时震动和摇晃是由纵波(W2)和横波(W1)先后导致,C正确;地震预警利用横波(W1)比纵波(W2)慢的特点,D错误。故答案为:C。
【答案】12.B
13.C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点评】地球内部共分三层,地壳、地幔、地核。
地壳:地幔以上的部分。地壳以莫霍面分两部,上部为花岗岩层,富含硅铝,下部为玄武岩层,富含硅镁。地壳表层受水、大气、生物及温度变化的作用和影响,形成土壤层、风化壳和沉积岩石层。
地幔:从2900km到莫霍洛维奇面(简称莫霍面)为地幔。莫霍面深度不一,大陆处平均深度为30-40km,大洋则只有5-10km。以1000km为界分为上、下地幔,上部以橄榄岩为主要成分,下部以金属氧化物、硫化物为主。
地核:从地心至地表2900km的地方为地核。因地震波在该处的传播速度与在高压下铁中的传播速度相近,故推测可能是高压状态下铁、镍成分的物质。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不同,可分为内核和外核。外核深度为2900-5100km,地震波横波不能通过,推测为液体。内核从5100km到地心,地震横波又重新出现,推测为固体。
12.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地震波从地表向地心传播过程中横波消失,纵波速度减慢的界面是是古登堡面;由所学知识可知,图中①位于地核之中,应为内核与外核的界面,不符合题意,A错误;图中②位于地核与地幔之间,应为古登堡界面,符合题意,B正确;③是莫霍面,是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不符合题意,C错误;图中④位于地壳之中,在海洋上基本消失,应为硅铝层与硅镁层的界面,不符合题意,D错误。故答案为:B。
13.由所学知识可知,整体上是海水越深,太阳辐射的透过能力减弱,海水温度降低,光越弱越黑暗;海水越深,产生的压力越大;因此通常情况下载人潜水器在万米深潜过程中,感受到到海水黑暗高压,C正确,ABD错误。故答案为:C。
【答案】14.B
15.A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点评】一、地震波按传播方式分为:纵波、横波。
纵波在地壳中传播速度为5.5~7千米/秒,最先到达震中,又称P波,它使地面发生上下振动,破坏性较弱。 横波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为3.2~4.0千米/秒,第二个到达震中,又称S波,它使地面发生前后、左右抖动,破坏性较强。 面波又称L波,是由纵波与横波在地表相遇后激发产生的混合波。其波长大、振幅强,只能沿地表面传播,是造成建筑物强烈破坏的主要因素。
二、地球内部共分三层,地壳、地幔、地核。
地壳:地幔以上的部分。地壳以莫霍面分两部,上部为花岗岩层,富含硅铝,下部为玄武岩层,富含硅镁。地壳表层受水、大气、生物及温度变化的作用和影响,形成土壤层、风化壳和沉积岩石层。
地幔:从2900km到莫霍洛维奇面(简称莫霍面)为地幔。莫霍面深度不一,大陆处平均深度为30-40km,大洋则只有5-10km。以1000km为界分为上、下地幔,上部以橄榄岩为主要成分,下部以金属氧化物、硫化物为主。
地核:从地心至地表2900km的地方为地核。因地震波在该处的传播速度与在高压下铁中的传播速度相近,故推测可能是高压状态下铁、镍成分的物质。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不同,可分为内核和外核。外核深度为2900-5100km,地震波横波不能通过,推测为液体。内核从5100km到地心,地震横波又重新出现,推测为固体。
1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震的能量是通过地震波传播的,其中地震波有两种类型,横波和纵波。它们到达地表后表现的形式不同。如果纵波到达地面,地表就会上下颠簸。如果横波到达地表,地面就会水平晃动。横波传播速度慢,纵波传播速度快。而横波与纵波由于速度差引起的传播时间的间隔正好相差12秒。这就意味着,地震发生时,房屋先会随着地面上下颠簸,这时还不太容易导致倒塌,12秒之后,横波到达地面,房屋开始前后左右的摇晃,危险就大了。这就是地震救援领域所说的“黄金12秒”。故B正确;A、C、D错误。
15.根据材料可知,此次震源深度10千米,陆壳较厚,平均厚度为33千米,因此震源位于地壳中,A正确;B、C、D错误。
【答案】16.D
17.A
18.C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地球的外部圈层
【解析】【点评】地球内部圈层:地壳(平均厚度17km,大陆地壳33km,海洋地壳6km。)、地幔、地核。(以莫霍面、古登堡面为界)地壳的特点:厚度不均;硅铝层的不连续分布。岩浆的发源地在软流层。岩石圈的范围: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地震的震源:地壳或岩石圈;地震一般发生在板块与板块的消亡边界(挤压碰撞地带)。
16.据图可知,图中①圈层为生物圈,②圈层为水圈;③圈层位于莫霍面以上,为地壳;④位于莫霍面以下,为地幔。震源不会在水圈和生物圈,AB错误。本次震源深度为100千米,地壳平均厚度约为17千米,且海洋相对较薄,故排除③圈层,C错误。软流层深度在80~400km之间,而震源深度为100千米,故最可能位于④圈层,D正确。故答案为:D。
17.地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横波只能在固态中传播,地震后纵波到达水面后,使得船只上的人员只能受到纵波的影响,只感觉到上下颠簸,A正确,BCD错误。故答案为:A。
18.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主要有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图中所示的外部圈层有水圈、生物圈、大气圈三层,C正确,ABD错误。故答案为:C。
19.【答案】(1)莫霍;古登堡;内核
(2)横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分析】(1)A为莫霍界面(地壳和地幔分界面),B为古登堡界面(地幔和地核分界面),G为内核。
(2)近年,我国在渤海湾发现储量逾10亿吨的大油田。该油田储量的探明是采用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结果。地震波分为纵波与横波,根据地震波传播原理,在通过含油层时,消失的是横波(横波只能在固态传播,纵波可以再固态气态和液态传播)。
【点评】地球圈层结构分为地球外部圈层和地球内部圈层两大部分。地球外部圈层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球内圈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岩石圈 。
20.【答案】(1)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地震波
(2)地幔;海啸
(3)纵波;C
(4)准备应急救援包;经常参加地震撤离演习;学习防震减灾知识;树立防震意识:牢记地震撤离路线;熟悉附近应急避难场所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分析】(1)该图是地球内部圈层结构,根据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由外向里分为地壳、地幔、地核。m为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为莫霍面;n为地幔和地核的分界面,为古登堡面。
(2)该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10km,地壳的平均厚度为33km,地幔的深度为2900km,因此该震源位于地幔。印尼属于群岛国家,四面临海,海底地震易诱发海啸等灾害威胁周边国家和地区。
(3)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纵波速度快于横波,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而纵波能在固体、液态和气体中传播。因此地震发生后先测得的是纵波,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甲、乙两地均测得震级为7.2级。
(4)地震的防灾减灾中措施中,震前应该准备的包括:学习地震基本急救知识,制订应急预案,准备好防震应急包,包内配齐应急物品(如药品、食品、饮料、电筒、口罩等),开展紧急避险、撤离与疏散的演练活动等。
【点评】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纵波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横波的速度比纵波慢。地球物理学家通过对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研究,将地球内部大致分为三个主要圈层:地壳、地幔、地核。它们的分界面分别为:莫霍界面(横波和纵波速度增加)、古登堡界面(横波突然消失,纵波速度突然下降)。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圈之上的地幔部分)。
21.【答案】(1)地壳;地壳的厚度不均,A是大陆地壳,B是大洋地壳,大洋地壳比大陆地壳薄
(2)岩石圈;ABC
(3)软流层;岩浆;地幔
(4)莫霍面;增加;液;固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分析】(1)根据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和图示深度判断可知,D为软流层,C为上地幔的顶部,AB共同构成了地壳,图示显示的特征主要有:厚度不均,A为大陆地壳,B为大洋地壳,大陆地壳明显比大洋地壳厚。
(2)由上题分析可知,主人公掉入地心最先穿过的地球内部圈层名称是岩石圈,由图示ABC共同组成。
(3)根据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和图示深度判断可知,D为软流层,一般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读图可知,G界面的深度是2900千米,为古登堡面,故CDE构成的圈层是地幔。
(4)根据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和图示深度判断可知,D为软流层,C为上地幔的顶部,AB共同构成了地壳,故图示AC之间的不连续界面F是莫霍面,地震波波速在此处的变化是横波和纵波波速明显增加;读图可知,G界面的深度是2900千米,为古登堡面,主人公在越过不连续界面G后直至地心依次穿过外核和内核,物质状态依次为液态和固态。
故答案为:(1)地壳;地壳的厚度不均,A是大陆地壳,B是大洋地壳,大洋地壳比大陆地壳薄;
(2)岩石圈;ABC;
(3)软流层;岩浆;地幔;
(4)莫霍面;增加;液;固。
【点评】莫霍面: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古登堡面:地幔与地核的分界面;距离地表约2900千米;纵波传播速度明显下降,横波则突然消失;地壳的特点:①厚度不均;(平均厚度17km,大陆地壳33km,海洋地壳6km。)②硅铝层不连续分布;岩石圈的范围:上地幔顶部和地壳,即软流层以上部分。震源一定在岩石圈中;软流层:分布在上地幔的上部,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地下400km左右);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判断依据是横波不能在外核中传播。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