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64张PPT。第13课 动荡的中东地区
中东:
泛指地中海东岸和南岸地区一、战火频仍的中东 中东地区”或“中东” 是指地中海东部与南部区域,从地中海东部到波斯湾的大片地区,“中东”地理上也是非洲与欧亚大陆的亚区。 “中东”不属于正式的地理术语。一般说来包括巴林、 埃及、 伊朗、伊拉克(专题,图库)、 以色列、 约旦、 科威特、 黎巴嫩、 阿曼、 卡塔尔、 沙特、叙利亚、阿联酋和也门,巴勒斯坦、马格里布国家(阿尔及利亚、利比亚、摩洛哥、突尼斯)以及苏丹、毛里塔尼亚和索马里,由于其历史文化原因一般认为属于中东国家,土耳其和塞浦路斯尽管地理上属于中东地区的一部分,但是他们自身认为属于欧洲;北边的阿富汗有时也与中东联系密切。 政治概念上的中东问题系指阿拉伯国家(包括巴勒斯坦)与以色列之间的冲突问题,也称阿以冲突。中东问题是列强争夺的历史产物,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地区热点问题,至今已半个多世纪。中东问题的核心是巴勒斯坦问题。 古代居民 公元前3000多年,闪族的迦南人从阿拉伯半岛移居到巴勒斯坦,建立了迦南国。公元前1200多年,闪族的希伯来人从埃及来到巴勒斯坦,征服了迦南人,建立过诸多国家,统称犹太人。公元前64年,罗马帝国占领巴勒斯坦,屠杀反抗的犹太人,使之成为流亡民族。古代阿拉伯人 7世纪时巴勒斯坦地区成为阿拉伯帝国的一部分,阿拉伯人成为这一地区的主要居民。至今阿拉伯人在此已经生活约一千三百年。近代以来阿拉伯民族和犹太民族中世纪欧洲各国,基督教居于统治地位,而犹太教被视为异端邪说,它们对犹太人实行种族歧视、迫害甚至屠杀。
1920年英国以约旦河为界把巴勒斯坦分为东西两部份,东部称外约旦(即今约旦王国),西部仍称巴勒斯坦(即今以色列、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为英国委任统治地。殖民统治导致阿拉伯世界的衰落、贫困16世纪起巴勒斯坦成为奥斯曼帝国的一部分19世纪中期以后,阿拉伯世界的大半部分地区在欧洲殖民狂潮中成为殖民地半殖民地近代以来巴勒斯坦地区近代以来犹太民族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巴勒斯坦成为英国的“委任统治地”。在英国的支持下,犹太人开始向巴勒斯坦大批移民。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要求限制犹太人移民。犹太移民凭借其雄厚的资金和技术,以及英国委任统治当局的庇护,在巴勒斯坦建立了许多城市和工业。19世纪末,欧洲犹太资产阶级发起“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并于
1897年成立了复国主义组织。这一年被认为是巴以争端的肇启之年。 二战期间,犹太人遭到杀戮,导致战后犹太复国主义运动迅速发展,大批犹太移民不断涌入巴勒斯坦地区,并同正在兴起的阿拉伯民族解放运动产生磨擦。犹太民族需要生存和发展,与同样缺乏独立地位,同样需要生存和发展的阿拉伯民族发生了矛盾。犹太复国主义和《贝尔福宣言》西奥多·赫茨尔是奥地利记者和作家,政治犹太复国主义的创始人,世界犹太复国主义组织的缔造者。1860年5月2日生于布达佩斯,从小生长在一个被同化的犹太家庭中。1904年7月3日,44岁的西奥多-赫茨尔去世。他创立了犹太复国主义运动,致力于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国家。
1897年8月29日~31日,第一届犹太复国主义者代表大会在巴塞尔召开。它通过了犹太复国主义的纲领,创立了犹太复国主义组织,赫茨尔任主席,他任这个职务直到去世。
现代巴以关系巴以分治方案的出台 1947年11月,联合国通过《关于巴勒坦将来治理(分治计划)问题的决议》(181号决议),在巴勒斯坦建立阿拉伯国、犹太国和耶路撒冷国际特别政权。
阿拉伯国面积为1、1 万平方公里,占巴勒斯坦总面积的44、2%,犹太国面积为1、5万平方公里,占巴勒斯坦总面积的55%。当时巴勒斯坦阿拉伯人130万,犹太人60万。2018/12/22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位置巴勒斯坦以色列 1947年,美国、英国、前苏联和法国等国,操纵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巴勒斯坦分治决议矛盾形成以色列国 (The State of Israel) 长与宽之比约为3∶2。旗地为白色,上下各有一条蓝色宽带。蓝白两色来自犹太教徒祈祷时用的披肩的颜色。白色旗面正中,是一个蓝色的六角星,这是古以色列国王大卫王之星,象征国家的权力。 为长方形盾徽。蓝色盾面上有一个七杈烛台,据记载此烛台为耶路撒冷圣殿中点燃祭坛的物件。烛台两旁饰以橄榄枝,象征犹太人对和平的渴望。烛台下方用希伯莱文写着“以色列国”。 巴勒斯坦国(The state of Palestine) 长与宽之比为3∶2。靠旗杆一侧为红色等腰直角三角形,右侧自上而下为黑、白、绿三色横条。对这面旗帜有不同的解释,其中一种为:红色象征革命,黑色象征勇敢和顽强,白色象征革命的纯洁性,绿色象征对伊斯兰教的信仰。还有一种说法是:红色代表本土,黑色代表非洲,白色象征西亚的伊斯兰世界,绿色象征地势平坦的欧洲;红色和其他三色相接,标志着巴勒斯坦地理位置的特征及其重要性。 第一次中東戰爭(1948-1949)
以色列國父班固倫在特拉維夫藝術館宣佈以色列成立。1947年11月第二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巴勒斯坦分治决议。规定在巴勒斯坦建立阿拉伯、犹太两个国家和耶路撒冷市国际化。阿拉伯各国坚决反对分治决议与建立犹太国家。1948年5月14日英国结束对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犹太人于当日下午宣布建立以色列国。次日晨,埃及、外约旦、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等阿拉伯国家出动4万军队(后增至6万)向以色列进攻,占领耶路撒冷东城区(旧城)、比尔谢巴等大片土地,逼近以“临时首都”特拉维夫。开战时,以色列武装力量约3万人,经紧急扩军,采购武器,统一各派武装力量,最后发展到10万人,并于7月、10月和12月展开反攻与进攻。阿方由于内部矛盾,缺乏统一指挥,且受帝国主义掣肘,结果战败。阿军亡约1.5万人;以军亡约6000人。1949年2~7月,埃、黎、约、叙分别同以签订停战协定。巴勒斯坦除加沙地区和约旦河西岸部分地区外,均被以色列占领。近百万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赶出家园。
第二次中東戰爭(1956-57)
埃及總統納瑟結束英國對吆拥目刂啤U?诮德涞挠??勘?S?鴪罂?系穆?嫞?S刺首相艾登是披著狼皮的羊。被稱為「稻草人」的英國首相艾登向群眾揮手致意起因: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 过程: 1956年 英国、法国、以色列 VS 埃及
结果:占领西奈半岛第三次中東戰爭(1967)以色列空軍襲擊埃及空軍,這是三架正在燃燒的米格戰機以色列國防部長戴揚穿過獅門,進入耶路撒冷舊城以軍裝甲部隊向戈蘭高地挺進过程: 以色列
VS 埃及、叙利亚、约旦
结果:占领埃及、叙利亚领土
第四次中東戰爭(1973)
埃及士兵以高壓水龍頭沖開以色列在吆訉Π兜母邏巍赴俜蜷L」式戰車向戈蘭高地發動攻擊以色列總理梅厄夫人視察埃以邊界正在吆忧耙暡斓陌<翱偨y沙達特總統,沙達特的本意是透過戰爭為和平解決中東問題條件原因:收复失地
过程: 1973年 埃及、叙利亚
VS 以色列
结果:收回部分失地
第五次中東戰爭(1982)以色列裝甲部隊向黎巴嫩挺進1982年6月6日,以色列借口打击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从陆 地、空中和海上大举入侵黎巴嫩。到6月11日,以军占领了从贝鲁特到大马士革的国际公路 以南2800平方公里的黎巴嫩土地。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在这一地区的基地被全部摧毁,武装力 量的主力也遭到重大损失。驻贝卡谷地的叙利亚军队也受到以色列空军的重创,萨姆导弹设 施和空军力量遭到到重大损失。6月11日,叙利亚与以色列达成停火协议。接着,以色列调 集重兵对巴解总部所在地贝鲁特西区进行了长达两个多月的包围和攻击,后在联合国的调解 下,在维持和平部队的监督下,巴解总部及其万余名武装人员不得不撤出贝鲁特,分散到突 尼斯等8个阿拉伯国家。叙利亚在贝鲁特的1000多名部队也同时撤走。 严重阻碍了中东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给人民带来严重灾难;
以色列占领了巴勒斯坦的几乎全部领土和其它阿拉伯国家的部分领土,却无法使阿拉伯邻国承认它在中东的合法地位;
阿拉伯国家和巴勒斯坦无法通过战争收得失地五次中东战争的后果二、中东地区错综复杂的矛盾 巴以冲突的历史由来 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国宣告成立。巴勒斯坦国却未能诞生。 1964年5月,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简称“巴解组织”)宣告成立,开始反对以色列入侵的武装斗争。 1988年11月15日,巴解组织全国委员会第19次特别会议通过《独立宣言》,宣布建立以耶路撒冷为首都的巴勒斯坦国。此后有130多个国家先后承认巴勒斯坦国。由于没有自己的领土,巴勒斯坦国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家。 巴勒斯坦位于亚洲西部地中海沿岸,古称迦南,包括现在的以色列、加沙、约旦河西岸和约旦。历史上,犹太人和阿拉伯人都曾在此居住过。 三洲五海之地位置:亚洲西南部和非洲东北部三洲五海之地:亚洲、欧洲、非洲; 阿拉伯海、红海、 地中海、黑海、里海交通枢纽:苏伊士运河地中海红海土耳其海峡地中海黑海中东地区石油储量、产量和出口量占世界的百分比 (1999年)世界上石油储量最大、生产和输出石油最多的地区歷史、文化、宗教方面1. 歷史、文化差別極大忌諱、節日、習俗不同2. 猶太復國主義和回教基本教義把異教徒趕盡殺絕哈瑪斯聲明外國
人撤以色列保命。以巴流血衝突再起
十一人喪生兩萬多名以色列人在耶路撒冷舉行大規模示威集會,抗議總理沙龍領導的聯合政府接受中東和平「路線圖」計劃。 动荡的中东地区
——中东的过去
耶路撒冷城圣城犹太教
基督教
伊斯兰教宗教纷争耶路撒冷??中文意为“和平之城”。阿拉伯人称该城为“古德斯”,即“圣城”。 无论是犹太教哭墙,抑或是穆斯林的万人背天朝拜,这里的宗教气氛叫你惊叹。信仰真的可以这么深刻地改变生活。背负着基督的圣名令这里成为世界焦点。如亲往这圣地感受一下那份人际间的怨气与罪疚,那种假和平,真物质的道理,可叫我们反省…… 救赎希望政治方面 以色列認為耶路撒 冷是其「不可分割的永久首都」。
巴勒斯坦則堅持東耶路撒冷(舊城區)是屬於他們的。當年主耶穌進京之路。耶路撒冷主權是以巴其中一個互不退讓的要題。 耶路撒冷主權問題外國勢力介入? 美國每年給予以色列的30億援助,18億為軍方
援助。
? 中東各國對恐怖份子提供武器及經濟援助。美國總統布殊稱,推翻薩達姆政權, 可消除伊拉克中針對以色列恐怖份子 的支持力量,有助巴勒斯坦人建國。 以色列先后吞并或占领的土地有原来根据联合国分治决议划给巴勒斯坦的领土,包括耶路撒冷、约旦河西岸、加沙地带,还有埃及的西奈半岛、叙利亚的戈兰高地、黎巴嫩的南部地区等土地问题 以色列前总理佩雷斯:“中东地区的水比石油更重要。” 以巴情报研究中心主任:缺水的压力将影响谈判双方。归还戈兰高地是一个棘手问题,因为那里提供了以色列的40%饮用水。而让叙利亚放弃对戈兰高地水源的权利也是不可能的。水源问题
巴以对抗阶段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与阿拉法特
1964年6月,法塔赫、哈马斯 、“人阵”、“民阵”等八个组织组成反抗以色列占领的统一战线,即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开始了巴勒斯坦人有组织的反抗斗争。
巴勒斯坦全国委员会是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最高权力机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执行委员会是巴解组织的最高执行机构,由巴解全国委员会选举产生,负责巴解组织的全面行政事务,并对全国委员会负责。 亚西尔·阿拉法特 (Yasser Arafat) 1929年8月4日生于耶路撒冷,是一位逊尼派穆斯林。 1948年以色列占领他的家乡,他随家人逃亡埃及。 1950年,阿拉法特进入开罗大学土木工程系学习。1952年,阿拉法特通过竞选成为巴勒斯坦学生联合会主席。他在这个位置上表现出卓越的领导才能。1954年,阿拉法特以学生联合会主席的身份第一次公开提出要建立独立的巴勒斯坦国,却遭到埃及当局以及革命后上台的纳赛尔的反对。1955年,巴勒斯坦学生联盟首次应邀参加在华沙举行的世界青年代表大会,阿拉法特第一次踏上国际讲坛,向世界人民宣布巴勒斯坦人民的建国心愿。 “我带着橄榄枝和自由战士的枪来到这里,请不要让橄榄枝从我手中落下” 1959年 组建巴勒斯坦解放运动,阿拉伯字母简写为“法塔赫” ,《古兰经》里的意思恰恰是“打开胜利之门” 。1964年 “法塔赫”归属巴解组织领导。同年底,他亲手组建了“法塔赫”的军事组织“暴风”突击队。1965年1月1日,他领导游击队在巴勒斯坦北部打响了反抗以色列的游击战争的第一枪。
1969年阿拉法特任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执委会主席,并在此后长期担任此职。并从1971年起兼任巴勒斯坦革命武装力量总司令。
中东和平进程原因:美苏争霸,美国干涉
进程:
1、埃以和谈
1978年 《戴维营协议》 以归还埃及领土
萨达特 伊斯兰原教旨主义
2、巴以和谈
1993年 《奥斯陆协议》 允许巴在加沙地区自治
1995年 拉宾被刺 利库德集团上台 态度强硬
2003年 “中东和平路线图”计划 接受
2004年 阿拉法特逝世 阿巴斯继任(VS奥尔默特)艰难 曲折政治解决阶段1、“以土地换和平”原则的提出
?1991年10月,马德里中东和会确立了“以土地换和平”的基本原则,阿拉法特领导的巴解组织随之作出历史性的决定:通过谈判实现巴以和平。
2、《奥斯陆协议》
1992年,拉宾领导的工党上台,以巴关系出现转机。
1993年8月,拉宾和阿拉法特经过14轮艰苦磋商终于在挪威的奥斯陆签署了关于和平解决巴以问题的决议。
1993年9月13日,巴以双方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白宫南草坪正式签署了巴勒斯坦自治《原则宣言》,允许巴勒斯坦人在加沙-杰里科地区先行自治。阿拉法特与拉宾实现了历史性握手,掀开了中东和平进程新的一页。
1993年9月13日,巴勒斯坦领导人阿拉法特在美国白宫与以色列总理拉宾在签定和平协议后握手致意。 拉宾说“我们曾经和你们巴勒斯坦人浴血奋战过,今天在这里,我要大声宣布,我们已经流了足够的血和泪,足够了。”
阿拉法特也说,“今天我们在这里达成的协议是一个需要用巨大的勇气去达成的协议。” 1922年3月1日,拉宾出生在耶路撒冷一个热衷于犹太复国事业的俄国犹太移民的家庭。1974年和1992年两次当选以色列总理。 拉宾执政后采取积极、灵活、务实的外交方针,支持参加中东国际和会,表示同意以“部分领土换取和平”的主张。他提出首先分阶段解决巴勒斯坦问题。但他反对归还耶路撒冷,认为耶城是以色列的主权范围,表示不接受恢复1967年“六.五”战争以前的边界线, 1995年11月2日,在特拉维夫拉宾广场,三颗子弹射入了拉宾的胸膛,鲜血染红了他口袋里《和平终将实现》的演讲稿。终年73岁。在最后一次演讲中拉宾呼吁:“让我们的心为和平跳动,让我们的眼睛期待和平”。 由于以色列国内右翼势力反对拉宾,同时巴勒斯坦的一些激进组织反对与以色列和谈,频繁进行恐怖袭击,拉宾梦想的“以土地换和平”的局面未能出现,反倒出现了“以土地换炸弹”情景。这使拉宾的处境更加艰难. 1995年11月2日,在特拉维夫拉宾广场,三颗子弹射入了拉宾的胸膛,鲜血染红了他口袋里《和平终将实现》的演讲稿。终年73岁。在最后一次演讲中拉宾呼吁:“让我们的心为和平跳动,让我们的眼睛期待和平”。
中東和平路線圖
2003年5月1日,美國公佈由美國、歐盟、俄羅斯和聯合國共同制定的「中東和平路線圖」,以建立巴勒斯坦國及解決以巴雙方的問題為最終目的。以軍撤出加薩走廊 美國國務卿鮑威爾努力推進中東和平計畫,企圖突破僵局中东“路线图”计划“路线图”计划主要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公布之日至5月),巴以双方实现停火;巴方将打击恐怖活动,进行全面的政治改革,建立新的政治体制,并在安全问题上与以合作;以方则应撤离2000年9月28日以后占领的巴方领土,冻结定居点的建设,拆除2001年3月以后建立的定居点,并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使巴勒斯坦人的生活恢复正常。
第二阶段(2003年6月至12月)为过渡期,重点是在2003年底,建立一个有临时边界和主权象征的巴勒斯坦国。
此后的两年为第三阶段,即在2005年完成巴以最终地位谈判并达成协议,建立巴勒斯坦国。 衝突再起
~ 2001年1月24日以色列部隊開進加薩市中心,造成十二名巴勒斯坦人死亡及五十人受傷,據說傷勢都很嚴重。
VS阿里埃勒·沙龙(Ariel Sharon)于1928年生于特拉维夫附近的马拉勒村。他14岁参加巴勒斯坦犹太防卫组织“哈加纳”的活动,1999年9月8日正式当选利库德集团领导人。2001年2月以利库德集团领导人身份参加了以色列总理竞选并获胜,当选以色列总理, 2001年3月7日宣誓就职。同时兼任移民部长。2002年11月,沙龙在利库德集团选举中战胜内塔尼亚胡连任利库德集团主席。2003年1月,沙龙领导的利库德集团在大选中获胜,成为议会第一大党,再次成为以色列总理。 ?巴以再生龃龉 以军打死巴女童哈马斯迫击炮报复
?巴激进组织哈马斯领导人称已准备好同以色列停火
巴勒斯坦呼吁与以色列通过谈判实现停火 ?
自杀式爆炸打破巴以间短暂平静 阿巴斯迎来考验
巴勒斯坦青年开车送怀孕妻子上医院被以军射杀
?巴以冲突造成5人丧生 ?
巴勒斯坦一警察在加沙被以军打死 不断升级的巴以暴力冲突 以色列坦克猛烈炮轰阿拉法特官邸 由于各方反对, 中东和平“路线图”始终无法实现。阿拉法特最终没有看到巴以冲突和平解决,于2004年11月11日去世。阿拉法特时代结束。哈马斯时代?被西方普遍称为“恐怖组织”的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在2005年1月25日的巴立法委员会选举中获胜,赢得132个席位中的74席,巴领袖阿拉法特创建40多年的执政组织法塔赫仅获43席,失去一统天下。
2月18日,新立法委宣誓就职,巴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巴斯授权哈马斯组阁。按照有关规定,哈马斯应在5周内完成组阁。哈马斯已提名伊斯梅尔·哈尼亚为下任总理人选。
为了能够继续推进“单边行动计划”,按着自己的意愿解决以巴冲突问题,沙龙退出利库德集团,组建了“前进党”,迎接2006年3月28日的以色列议会选举。遗憾的是,沙龙于2006年1月初因中风住院,已无法继续工作。奥尔默特担任代总理。
令沙龙欣慰的是,刚刚结束的以色列议会选举,由奥尔默特领导的“前进党”在选举中获胜。未来展望和启示巴以和平,大势所趋 犹太人和巴勒斯坦人原本就是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的和平的民族,几千年前她们的文化乃至基因都是同根源的,今天为什么不能和平相处呢?被仇恨和报复淹没了的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看来没有时间理智地思考。“和平”似乎注定成为中东地区用得最多、却实现得最少的一个词。留给我们的是…… 国家之间冲突的根源是利益的竞争。
无诚意的和谈将是漫长而无意义的。
真正公平的国际经济政治秩序远没有建立。
世界焦点地区的冲突背后隐藏着大国的称霸的野心。处理国际关系的三种途径冲突合作竞争 现今的社会,无时无刻都在进行着一种淘汰制的比赛,是弱肉强食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规则下,才有“落后就要挨打”“适者生存”等被人们所信奉的名言。
“发展是硬道理”。只有发展生产力,使国家强大了,才不会被人欺负。只有国家强大了,人民才能安居乐业,才能不受战争的威胁。
在借鉴这场冲突的同时我们也期待着巴以战场上飞来渴望已久的和平鸽!组织法塔赫(FATEH?)是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的简称。它是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中的主流派别。其武装力量称为“暴风部队”。?阿拉法特一直担任主要负责人。?
伊斯兰抵抗运动是在巴勒斯坦被占领土上成立的激进组织,简称“哈马斯”,既是宗教组织,也是政治组织。拒绝承认以色列生存权利。 相关网址:
1、巴以冲突的历史由来:南方新闻网国际新闻www.southcn.com/news/international/ zhuanti/byct/lsyy/200403120819.htm - 46k
2、中学历史在线>> 备课>> 历史主题探究>> 巴以冲突www.ls11.com/Article_Class2.asp?ClassID=26 - 101k –
3、巴勒斯坦大选·巴以和平·南方网国际新闻
www.southcn.com/news/international/zhuanti/byct/ - 52k - 2005年2月23日 - 课后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