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七上 第一单元《科学入门》达标检测卷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
题号 一 二 三 四 总分
评分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下列现象不属于自然现象的是 ( )
A.雨后彩虹 B.“神舟十三号”上天
C.流星划破夜空 D.大雁南飞
2.科学要求我们不断地探索和发现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推进科学与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下列不属于科学问题的是(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A.种子为什么会长出幼苗
B.哪种品牌牛奶的味道好
C.鸟蛋为什么会孵出小鸟
D.插在水中的铅笔为什么会“折断”
3.新冠疫情在全球流行,疫情防控不能松懈。下列出入公共场所查看的信息,不能用来判断是否需要隔离观察的是( )www-2-1-cnjy-com
A.体温是否正常 B.行程码是否到过高风险地区
C.健康码是否绿码 D.是否带上口罩
4.在实验室遇到下列情况时,处理方法正确的是( )
A.甲图中被化学试剂灼伤时,马上用纱布包扎灼伤处
B.乙图中做完实验后将有毒试剂直接倾倒在水槽中
C.丙图中烧伤或烫伤,用大量热水冲洗受伤处
D.丁图中燃着的酒精灯打翻在地上着火时,用湿抹布覆盖灭火
5.下列符合实验室实验操作规范的是( )
A.应该用酒精灯的焰心给物质加热
B.轻微烧伤或烫伤时用大量冷水冲洗受伤处
C.实验完毕后应整理好仪器,用过的废水直接倒入水槽中
D.用胶头滴管往试管中滴加液体时,滴管口应伸入试管中
6.酒精容易燃烧,它的标签上应贴上的标志是( )
A. B.
C. D.
7.借助仪器和工具能拓展观察内容和范围。下列实验中,仅借助放大镜无法观察到的是( )
A.人的指纹 B.蜗牛的外形
C.蔗糖颗粒的形状 D.细胞的结构
8.海难发生后,许多因素威胁着遇险者的生命,表中列出了人浸在不同温度的海水中预期可能的存活时间。据表分析以下判断错误的是( ) 【版权所有:21教育】
海水温度 低于0℃ 0℃-4℃ 4℃-10℃ 10℃-15℃ 15℃-20℃
预期存活时间 少于15分钟 少于1.5小时 少于3小时 少于6小时 少于12小时
A.海水温度低于20℃,温度越低预期存活时间越短
B.海水温度越接近正常体温,越不利于遇险者存活
C.海水温度为6℃,海难搜救时间应在3小时以上
D.除海水温度外,其他因素也可能影响预期存活时间
9.观察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我们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观察就是用眼看,用耳听
B.单凭我们的感觉,不能对事物作出可靠的判断
C.借助各种仪器可以大大扩大我们的观察范围
D.在学习、生活和科学研究中,取得成功的往往是善于观察的人
10.小科在建立健康档案时,用到以下几个数据,其中换算正确的是( )
A.1.6米=1.6×1000=1600毫米
B.2.8小时=2.8×3600秒=10080秒
C.45千克=45千克×1000=45000克
D.2.2升=2.2升×1000毫升=2200毫升
11.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小石块的体积时,先将小石块放入量筒里,再往量筒中倒入20mL蒸馏水后俯视液面测得体积为25mL,那么小石块的体积为( )
A.小于 5cm3 B.大于5cm3 C.等于 5cm3 D.无法判断
12.小俊在使用水银体温计给同学测量体温,在给甲同学测量前他看了读数为 37℃ ,直接给 甲同学测量结束后是 37℃ ,甩了之后给乙同学测量温度为 37℃ ,然后直接给丙同学测量的 温度为 37.5℃ ,测量的体温准确的是 ( )
A.甲 乙 丙 B.甲 丙 C.甲 乙 D.乙 丙
13.长时间玩手机会影响视力,学校每学期都会对学生进行视力检查,以评估学校学生视力变化情况。“视力检查”这一过程相当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
A.提出问题 B.建立假设
C.设计实验方案 D.收集事实与证据
14.著名的科学家奥斯特在整理器材时偶然发现了电流能使磁针发生偏转的现象,从而进行持续研究,最终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他的最初发现来源于( )
A.实验 B.调查 C.观察 D.阅读
15.小金和小明分别购买了两种橡胶球。小金说:“我的橡胶球弹性比你好。”小明回答说:“我希望你能证实你的说法。”请你帮助小金选择下列哪个方案来解决这个问题( )
A.把两球向墙掷去,测量它们反弹时离墙的距离
B.用手触摸两球,看哪一个球较硬
C.把两球向地面掷下,测量它们反弹的高度
D.让两球从离地等高处释放,测量哪一个反弹得高
二、填空题(每题1分;共27分)
16.科学促进了 ______的发展与进步,技术的成果又改变了我们的生产与生活。科学技术给我们带来美好生活的同时,由于 也会给我们带来不利的影响。
17.下图是实验室常用的实验仪器,请按要求填空。
(1)写出仪器名称:A ,D ,G 。
(2)用于加热约10毫升液体需要用到哪些仪器 (填名称)。
18.观察是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也是我们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观察分为两种形式,直接观察是指凭借人们的感官直接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间接观察是指借助仪器设备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
①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②用放大镜观察蜗牛;③用手摸病人的额头,判断发热程度;
④用耳辨听是哪种乐器发音:⑤用天文望远镜探测星系;⑥用眼观看叶片的形状和构造;
⑦用红外线测温仪快速测量旅客的体温:⑧用刻度尺测科学书厚度
上述观察属于直接观察的是 。
19.体温计是利用液体 的性质制成的。小科用体温计测量自己的体温,如图甲,此时小科的体温为 ℃。由于一时疏忽,忘记甩一下就直接测量小军的体温,结果如图乙所示 _______(填“准确”或“不准确”)。
21cnjy.com
20.生活中经常会进行各种测量,测量是将待测量与公认的标准进行比较的过程。
(1)请将如图所示的测量结果填写在相应空格处。
甲:物体的长度是 cm
乙:温度计的示数是 ℃
丙:液体的体积是 mL
(2)小华对一支铅笔的长度进行4次正确测量,记录数据如下:17.58cm、17.57cm、17.56cm、17.67cm,该铅笔的长度是 cm。
21.以下是某同学开展探究活动的几个步骤,请阅读并回答下列问题。
①明发现池水中有小白点在浮动,仔细看了很久。 ②他想这事什么生物呢?
③是取出一滴池水,做成破片标本,用显微镜观察。 ④原来是草履虫。
以上叙述中,属于提出问题的是 ,属于进行试验的是 。
22.科学实验是学习科学的基础,请将体现下列实验操作目的的正确选项填在横线上。
A.防止药品污染 B.防止试管炸裂 C.减小实验误差 D.防止液体溅出
(1)加热试管时,先均匀加热,后集中加热。 (填字母,下同)
(2)滴管使用完毕后,及时清洗并放在烧杯中。
(3)蒸发液体时,用玻璃棒不停搅拌。
23.读图,回答问题。
(1)请分别填写各部分的名称:A. ;B. 。
(2)能分泌黏液的是[ ] ,它是蜗牛的 器官。
(3)对蜗牛自身起保护作用的是[ ] 。
(4)通过“观察蜗牛”的活动可知,蜗牛对 刺激不产生反应。
A.触摸 B.强光 C.米醋 D.拍手声
24.酒精灯是实验室常用的热源,某课题组对酒精灯火焰温度进行探究,如图是他们利用实验数据绘制成的温度曲线图。
(1)由上面的曲线可知,酒精灯火焰温度最高点出现在 (填“焰心”“内焰”或“外焰”)部分。
(2)课题组记录观察结果的方法是 。
(3)从图像分析可知,酒精灯的各层火焰温度不同,相同火焰层温度也有差异,造成所测相同火焰层温度差异的原因可能是 (写出一点即可)。
三、实验探究题(每空2分;共24分)
25.酒精灯是实验室中常用的仪器。为探究酒精灯火焰的温度,如图小外同学取一根小木棒放在酒精灯的焰心部位,一定时间后观察现象。
(1)对于“一定时间”较合理的是( )
A.2分钟 B.20秒 C.2秒 D.0.2秒
(2)小外要判断火焰不同部分温度的高低,需观察的是 ;
(3)由实验现象可以得出酒精灯火焰温度最高的部位是 。
26.教室的窗玻璃是双层的。课间,同学在窗外敲玻璃时,小明感觉双层玻璃与单层玻璃的振动情况不一样。于是 他想探究“受敲击时,双层玻璃和单层玻璃的振动强弱情况” 。为此,小明进行了以下实验:
①将单层玻璃板固定在有一定倾角的斜面上,把玻璃球靠在玻璃板的右侧,把橡胶球悬挂在支架上,使其靠在玻璃 板的左侧(如图)。
②随意拉开橡胶球,放手后让其敲击玻璃板,玻璃球被弹开,记下玻璃球被弹出的距离。共做 10 次。
③换成双层玻璃板重复上述实验。
实验后,发现玻璃球被弹开距离的数据比较杂乱,这与实验中的哪一操作不当有关__________
?
21*cnjy*com
(2)小明改进后,重做了实验,获得了如下数据:
实验次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平均值
玻璃球被弹开的距离(厘米) 单层 79 78 82 80 73 84 84 82 81 80 80
双层 20 23 24 24 24 25 22 22 21 25 23
受到橡胶球的敲击时,玻璃板振动的强弱是通过 来反映的。
(3)根据上表中的实验数据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27.小楷打开一罐椰汁发现里面的椰汁并没有装满,于是他怀疑里面的椰汁体积比包装上标 注的 245mL要少,他将椰汁全部倒入量筒后测得体积为 242mL,于是他认为椰汁净含量不足 245mL,小英观察后发现罐内还有残留的椰汁,导致测量不准确,于是她提出了一种新的办 法可以准确测量椰汁的体积,步骤如下 (如图甲乙丙丁,部分未画出): www.21-cn-jy.com
⒈重新打开一罐椰汁,还是没有装满
⒉
⒊倒出椰汁,擦干,确保罐内无残留
⒋用量筒准备体积为V2的椰汁,倒入空罐直至加满,量筒内剩余的椰汁体积为V3
⒌计算椰汁的实际体积为 V=
⒍得出结论
实验反思:仅通过该次实验测得数据所得出的结论存在的问题是
28.在研究“气泡运动规律"实验时,小禾在细玻璃管中注入水,管中留一个小气泡,让玻璃管与水平面间保持不同的倾角,观察气泡的运动情况,如图所示。气泡的运动快慢到底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她做出了如下猜想:
2-1-c-n-j-y
气泡长度约2cm
实验序号 倾角/° 气泡经过AB段的时间/秒
1 15 22.5
2 30 14.9
3 45 12.2
4 60 13.8
5 90 19.9
猜想一:跟气泡的长度有关;
跟玻璃管与水平面的倾角有关。
为了便于研究,她在玻璃管上做上记号A、B,测出气泡经过AB段的时间。实验数据记录如上表。
(1)实验中,除刻度尺、量角器外,还需要的测量器材为 ;
(2)分析表中数据,可得出气泡运动的快慢随倾角的变化规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
(3)若用上述器材探究气泡的运动快慢与气泡长度的关系,则需要控制 相同。
四、解答题(共19分)
29.(5分)实验时,即便采取了必要的安全措施,有时也会发生意外,这时一定要保持镇定,并立即向老师报告,试把下面发生的意外跟应变方法配对。2·1·c·n·j·y
A.手指烫伤 ①用蒸馏水冲洗
B.化学试剂溅进眼睛里 ②用蓝油烃涂抹
C.化学试剂沾到手臂上 ③用灭火器扑灭
D.实验桌发生大面积着火 ④用湿抹布扑盖
E.酒精洒到桌面上小范围起火 ⑤用大量自来水冲洗
30.(6分)小红做实验时发现一支温度计不准确。把它和标准温度计一同插入水中,发现当实际温度为 2℃时它的示数是4℃,82℃时的示数是80℃ 。仔细观察,它的刻度是均匀的。
(1)这支温度计的示数为 61℃时,实际温度是多少?
(2)在什么温度时这支温度计的示数等于实际温度?
31.(8分)烧烤深受大家喜爱,烤制中会产生一定量的致癌物苯并芘,我国限定食物中苯并芘含量不超过5μg/kg。某实验人员从市场上购买了鲜猪肉,切取猪肉绞碎均匀,称取每份10g,分别在200℃、280℃温度下烤制一段时间。测定烧烤制品中苯并芘含量,记录数据绘制右图:
21*cnjy*com
(1)该实验研究烧烤制品中影响产生苯并芘含量的因素是 。
(2)测定烤制前生猪肉中苯并芘含量的起 作用。
(3)小金根据上图得出结论:其他条件相同时,温度越高、烤制时间越久, 烤制品中产生的苯并芘含量都越高。有同学认为如此实验得出结论不够可靠,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根据实验结果,给烧烤制品在烤制过程的科学建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点及两点以上)
答案解析部分
1.B
自然现象是指自然界中由于大自然的运作规律自发形成的某种状况,其完全不受人为主观能动性因素的影响。
有选项可以看出来不是自然现象的是”神舟十三号上天“。
故答案为:B.
2.B
科学问题是科学认识主体与客体之间矛盾的表现,是科学认识中需要探讨和解决的课题。
A:种子为什么会长出幼苗,属于科学问题。
B:哪种品牌牛奶的味道好,不是科学问题。
C:鸟蛋为什么会孵出小鸟,属于科学问题。
D:插在水中的铅笔为什么会“折断”,属于科学问题。
故选B。
3.D
根据疫情防控相关的措施分析解答。
A:体温是否正常,能用来判断是否需要隔离观察。
B:行程码是否到过高风险地区,能用来判断是否需要隔离观察。
C:健康码是否绿码,能用来判断是否需要隔离观察。
D:是否带上口罩,不能用来判断是否需要隔离观察。
故选D。21·cn·jy·com
4.D
A. 甲图中被化学试剂灼伤时,用先采用紧急处理,涂上药品后再用纱布包扎,不符合题意;
B. 乙图中做完实验后将有毒试剂直接倾倒在水槽中 ,会污染水体,需处理后排放,不符合题意;
C. 丙图中烧伤或烫伤,用大量冷水冲洗受伤处,不符合题意;
D.丁图中燃着的酒精灯打翻在地上着火时,用湿抹布覆盖灭火,使酒精隔离氧气熄灭,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根据化学实验时的一些紧急处理方法及隔离氧气的灭火原理分析。
5.B
①酒精灯的火焰可分为外焰、内焰和焰心三层,外焰温度最高,用外焰进行加热。
②被烧伤或烫伤应先用大量冷水冲洗受伤处,被化学试剂灼伤,应用缓缓流水冲洗1分钟以上。
③实验完毕后应整理好仪器,用过的废水应倒入废液缸专门处理。
④a.使用滴管时,胶头在上,管口在下。b.滴管口不能伸入受滴容器。c.滴管用后应立即冲洗,未经洗涤的滴管严禁吸取其他试剂。d.胶头外挤内吸,竖直悬空在受滴容器上方。
A.酒精灯外焰温度最高,用外焰进行加热,故A错误;
B.轻微烧伤或烫伤时用大量冷水冲洗受伤处,故B正确;
C.用过的废水应倒入废液缸专门处理,故C错误;
D.胶头滴管滴加液体时,滴管口不能伸入试管中,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6.B
根据各个标志的含义分析判断。
A为剧毒品标志,B为易燃品标志,C为爆炸品标志,D为腐蚀品标志。
因为酒精容易染上,属于易燃品,因此应该贴的标志为B。
故选B。
7.D
放大镜用来观察细小的物体,肉眼可见;显微镜用来观察微小的物体,肉眼不可见;
A. 人的指纹 ,可以用放大镜观察,不符合题意;
B. 蜗牛的外形 ,可以用放大镜观察,不符合题意;
C. 蔗糖颗粒的形状,可以用放大镜观察,不符合题意;
D.细胞的结构 ,应该用显微镜观察,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8.B
此题考察学生根据图表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A. 海水温度低于20℃,温度越低预期存活时间越短 ,正确;
B.海水温度越接近正常体温,越有利于遇险者存活,错误;
C. 海水温度为6℃,海难搜救时间应在3小时以上 ,正确;
D. 除海水温度外,其他因素也可能影响预期存活时间 ,正确;
故答案为:B.
9.A
在很多情况下,观察会受环境与心理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单凭我们的感官进行观察还不能对事物做出可靠的判断,因此经常要借助于一些仪器和工具来帮助我们做出准确的判断。
自然界中,仅靠我们感官观察的范围有很多局限。我们的肉眼看不到很远的物体和微小的物体,也看不清运动极快的物体。为了扩大我们观察的内容和范围,科学家们研究和发明了很多方法,设计与研制了许多观测仪器,极大地拓展了人类的观察能力。
自然界中,仅靠我们感官观察的范围有很多局限。我们的肉眼看不到很远的物体和微小的物体,也看不清运动极快的物体。为了扩大我们观察的内容和范围,科学家们研究和发明了很多方法,设计与研制了许多观测仪器,极大地拓展了人类的观察能力。
故答案为:A。
10.B
单位换算时,高级单位化低级单位时乘以进率,低级单位化高级单位时除以进率。在换算过程中,只能有一个单位,即换算成的单位,要写在进率的后面。
A.换算过程中应该有单位毫米,故A错误;
B.小时化秒,为高级单位化低级单位,乘以进率3600,将换算成的单位秒写在进率3600的后面,故B正确;
C.换算过程中的单位应该是克,故C错误;
D.换算过程中只能有一个单位毫升,故D错误。
故选B。
11.A
根据“俯视大仰视小”的规律分析解答。
根据题意可知,量筒内原来水的体积为20mL,这是准确的;而放入石块后量筒后浸没,根据“俯视大仰视小”可知,此时读出的示数偏大,而实际体积小于25mL。根据V=V2-V1可知,小石块的体积小于5cm3,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12.D
根据体温计的结构特点分析判断。
体温计的液泡上方有一端细小的弯曲,因此温度降低时,水银柱不能通过这个位置流回液泡,那么体温计的液泡只能上升,不能下降。根据题意可知,测量甲的体温时示数保持不变,则甲的体温可能低于或等于37℃。在测量乙的体温前甩了几下,因此乙的体温正确,为37℃。测量丙的示数为37.5℃,大于体温计原来的示数37℃,因此水银柱上升,则丙的体温就是37.5℃。
因此体温准确的是乙和丙。
故选D。21教育网
13.D
科学探究的六个步骤主要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视力检查”这一过程相当于科学探究环节中属于科学探究中的收集事实与证据;
故答案为:D.
14.C
根据奥斯特留心观察首先发现了电流磁效应进行解答即可。
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在课堂上做实验时偶然发现:当导线中通过电流时,它旁连的磁针发生了偏转,他又做了大量实验,终于证实电流的周围存在着磁场,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首先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即电流能产生磁场的现象。
故选C。
15.D
科学探究的六个步骤:提出问题-建立猜想和假设-制定实验方案-收集事实与证据-检验与评价-合作与交流。
材料中小明回答说:“我希望你能证实你的说法。”,所以小金应该是进行一个实验来验证自己的说法, 让两球从离地等高处释放,测量哪一个反弹得高,该实验方案可以证明小金自己的观点;
故答案为:D.
16.技术;不合理的使用
根据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结合实际解答。
科学促进了技术的发展与进步,技术的成果又改变了我们的生产与生活。科学技术给我们带来美好生活的同时,由于不合理的使用也会给我们带来不利的影响。
17.(1)胶头滴管;试管;镊子
(2)酒精灯,试管,试管夹
(1)根据所指仪器的名称解答;
(2)根据加热液体的实验操作过程分析解答。
(1)根据图片可知,A为胶头滴管,D为试管,G为镊子;
(2)加热液体时,要将液体装在试管中,用试管夹固定后放在酒精灯上,则需要仪器为:酒精灯、试管和试管夹。
18.③④⑥
观察的类型:直接观察:用肉眼观察。间接观察: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或用照相机、摄像机等工具,据此解答。
①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②用放大镜观察蜗牛;⑤用天文望远镜探测星系;⑦用红外线测温仪快速测量旅客的体温:⑧用刻度尺测科学书厚度,都是利用工具来观察,因此属于间接观察。
③用手摸病人的额头,判断发热程度;④用耳辨听是哪种乐器发音,⑥用眼观看叶片的形状和构造;属于直接观察。
19.热胀冷缩;37.8;准确
(1)根据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解答;
(2)根据图片确定体温计的分度值,再根据液面位置读出小科的体温。
(3)根据体温计的结构特点分析解答。
(1)体温计是利用液体热涨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2)根据图甲可知,体温计的分度值为0.1℃,则小科的体温为37.8℃。
(3)体温计的液泡上方有一段细小的弯曲,这导致温度降低时,水银柱体积缩小,但是不能通过这个位置流回液泡,即体温计的示数要么不变,要么升高。根据乙图可知,小军的体温为38.2℃。因为38.2℃>37.8℃,水银柱升高,所以小军的体温是准确的。
20.(1)1.30;-13;30
(2)17.57
(1)①长度的测量结果=准确值+估读值;
②根据乙图确定温度计的分度值,然后根据液面位置读出示数;
③根据图丙确定量筒的分度值,然后根据凹形液面的最低处读出示数。
(2)同一把刻度尺测量同一物体长度时,测量结果略有差异,但是相差不大。据此排除错误数据,最后计算剩余数据的平均值即可。
(1)甲: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则准确值为:7.3cm-6.0cm=1.3cm,估读值为0.00cm,则测量结果为:1.3cm+0.00cm=1.30cm;
乙: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刻度值向下增大,则实际温度在0℃以下,那么温度计的示数为-13℃。
丙:量筒的分度值为1mL,则液体的体积为30mL。
(2)比较可知,17.67cm明显偏大,为错误数据,将其去掉。
则该铅笔的长度为:。
21.②;③
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科学探究的方法有很多,像观察、调查、实验、收集资料和分析资料等都属于科学探究常有的方法。
从题干的叙述中,可以看出,①是观察,②是提出的问题, ③ 是设计实验并实施实验,④是结论。
22.(1)B
(2)A
(3)D
1、加热试管时先均匀加热后集中加热,可防止试管炸裂;
2、滴管使用完毕后,及时清洗并放在烧杯中可以防止污染试剂瓶中的药品;
3、蒸发液体时,用玻璃棒不停搅拌可以使液体受热均匀防止液体溅出。
(1)加热试管时,先均匀加热,后集中加热。可防止试管炸裂,选B;
(2)滴管使用完毕后,及时清洗并放在烧杯中。可防止药品污染,选A;
(3) 蒸发液体时,用玻璃棒不停搅拌,可防止液体溅出,选D。
故答案为(1)B(2)A(3)D
23.(1)眼;;触角
(2)D 足;运动
(3)E贝壳
(4)D
A是眼,B是触角,C是口,D是足,E是贝壳;蜗牛有触觉,视觉,嗅觉但是无听觉;
(1)A是眼,B是触角;
(2)能分泌粘液的是足,它是蜗牛的运动器官;
(3)E是蜗牛的贝壳,对蜗牛自身起保护作用;
(4)蜗牛有触觉,视觉,嗅觉但是无听觉;所以蜗牛对D拍手声刺激不产生反应;
故答案为:(1)眼;触角(2)D 足;运动(3)E贝壳(4)D.【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4.(1)内焰
(2)图像记录法
(3)酒精浓度不同(或与氧气接触的程度不同,合理即可)
根据上面的曲线图可知,酒精灯火焰温度高达600℃--700℃,该范围所对应的火焰高度处于内焰部分;
本题根据题中信息的分析判断能力,难度较小。
(1)由上面的曲线可知,酒精灯火焰温度最高点出现在内焰部分。
(2)课题组记录观察结果的方法是图像记录法。
(3)从图像分析可知,酒精灯的各层火焰温度不同,相同火焰层温度也有差异,造成所测相同火焰层温度差异的原因可能是酒精浓度不同。
25.(1)C
(2)木棒的颜色变化(变焦程度)
(3)外焰
(1)根据木棒放在火焰上后随加热时间的变化规律判断;
(2)将木棒放在火焰上后,在开始燃烧前会碳化,且温度越高,碳化的越厉害,颜色越深。
(3)木棒碳化程度最高的位置,火焰的温度最高。
(1)将木棒放在火焰中时,如果时间过短,那么还没有开始碳化,无法区分;加热时间过长,木棒开始燃烧,也无法判断,而加热几秒是最合适的,故选C。
(2)小外要判断火焰不同部分温度的高低,需观察的是:木棒的颜色变化(变焦程度);
(3)根据实验可知,将木棒放在外焰的位置时碳化程度最高,因此火焰温度最高的部位为外焰。
26.(1)随意拉开橡胶球, 放手后让其敲击玻璃板
(2)玻璃球被弹开的距离
(3)受到相同敲击时,单层玻璃比双层玻璃的振动强
(1)玻璃球被弹开距离的大小与玻璃震动强弱和橡胶球撞击力度的大小有关。实验时,应该控制拉开橡胶球的高度相同,从而保证撞击力度相同,然后再通过玻璃球移动的距离判断震动的强弱。
(2)根据题意可知,玻璃球被弹开的距离越大,说明玻璃板的振动越强;
(3)根据表格数据,分析哪种玻璃振动更强一些即可。
(1)实验后,发现玻璃球被弹开距离的数据比较杂乱,则实验中的不当操作为:随意拉开橡胶球, 放手后让其敲击玻璃板。
(2)受到橡胶球的敲击时,玻璃板振动的强弱是通过玻璃球被弹开的距离来反映的。
(3)根据表格数据可知,玻璃球被弹开的距离单层玻璃始终大于双层玻璃,那么得到结论:受到相同敲击时,单层玻璃比双层玻璃的振动强。
27.用量筒准备体积为V0的椰汁,倒入罐直至加满,量筒内剩余的椰汁体积为V1;V= V2-V3-V0+V1;实验次数过少,存在偶然性
要准确测量椰汁的体积,关键是测量出罐内残留部分的体积。可以先将椰汁灌满,通过前后体积之差的方式计算出罐内有残留时注入罐内椰汁的体积。再用相同的方法测量罐内无残留时注入罐内椰汁的体积,而前后注入罐内椰汁的体积之差就是罐内残留椰汁的体积。
①根据题意可知,步骤②应该测量有残留时注入罐内椰汁的体积,内容为:用量筒准备体积为V0的椰汁,倒入罐直至加满,量筒内剩余的椰汁体积为V1。
② 根据题意可知,有残留时注入罐内椰汁的体积为:V0-V1;
无残留时注入罐内椰汁的体积为:V2-V3;
则罐内椰汁残留的体积为:V=(V2-V3)-(V0-V1)=V2-V3-V0+V1。
③仅通过该次实验测得数据所得出的结论存在的问题是:实验次数过少,存在偶然性。
28.(1)秒表
(2)气泡运动的速度随着倾角的增大而加快;
(3)倾角
控制变量在进行科学实验的概念,是指那些除了实验因素(自变量)以外的所有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这些变量不是本实验所要研究的变量,所以又称无关变量、无关因子、非实验因素或非实验因子。只有将自变量以外一切能引起因变量变化的变量控制好,才能弄清实验中的因果关系。控制变量衍生到生活中的作用是控制一定影响因素从而得到真实的结果。【出处:21教育名师】
(1)从表格数据中可以看出,还需要的器材是秒表;
(2)分析表中数据,可得出气泡运动的快慢随倾角的变化规律:气泡运动的速度随着倾角的增大而加快;
(3) 若用上述器材探究气泡的运动快慢与气泡长度的关系,则需要控制倾角相同。
故答案为:(1)秒表(2)气泡运动的速度随着倾角的增大而加快;(3)倾角;
29.
做实验时,如果被火烫伤,应先用冷水冲洗烫伤处,再涂上烧伤膏(题目中的蓝油烃是一种烧伤膏),必要时要请医生治疗;若化学试剂溅入眼睛,应先用大量水冲洗,然后不停的眨眼睛,万不可用手揉眼睛,题目中蒸馏水比普通的水更干净,更适合用于冲洗眼睛;若化学试剂溅到手臂上应立即用大量的水冲洗,最好再涂上弱碱或弱酸性的物质;实验桌发生大面积着火 ,此时用湿抹布或沙子已经来不及灭火,叙永灭火器;若酒精洒到桌上小范围着火,立即用湿布覆盖,可隔绝氧气使火熄灭。
故答案为:A---2;B---1;C---5;D---3;E---4。
实验中要注意安全:当酸、碱的溶液不小心沾到身上或衣服上,要先用大量水清洗,最好再涂上弱碱、弱酸性的物质;若酒精灯着火,立即用湿抹布覆盖;如果被火烫伤,要先用冷水冲洗再涂上烧伤膏。
30.(1)当t'=61℃时,根据得到:
;
解得:t=62℃。
(2)当实际温度等于显示温度时,根据得到:
;
解得:t=42℃。
温度计上的刻度是均匀的,则刻度的变化量与温度的变化量成正比。设实际温度为t,显示温度为t',则它们之间存在这样的关系:,据此分析解答。
31.(1)电烤温度、电烤时间
(2)对照
(3)应该增加其他食物重新实验:没有用更多的样品实验,存在偶然性。
(4)温度低烧烤时间可适当延长:温度高烧烤时间适当缩短:不食用未烤熟的食物,不食用烤焦的食物,尽量切掉烤糊发黑的部位:烤制时间过长,苯并芘含量过高,可能致癌21·世纪*教育网
(1)该实验研究烧烤制品中影响产生苯并芘含量的因素是电烤温度、电烤时间。
(2)测定烤制前生猪肉中苯并芘含量的起对照作用。
(3)小金根据上图得出结论:其他条件相同时,温度越高、烤制时间越久, 烤制品中产生的苯并芘含量都越高。有同学认为如此实验得出结论不够可靠,理由是应该增加其他食物重新实验:没有用更多的样品实验,存在偶然性。.
(4)根据实验结果,给烧烤制品在烤制过程的科学建议是:温度低烧烤时间可适当延长:温度高烧烤时间适当缩短:不食用未烤熱的食物,不食用烤焦的食物,尽量切掉烤糊发黑的部位:烤制时间过长,苯并芘含量过高,可能致癌。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