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4张PPT)
诫
子
书
诸葛亮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结合十分完美。书信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也可以写景,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也可以谈论文学,谈论政治。本文是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文章。
诫子书
父亲
儿子
诫
诸葛亮
诸葛瞻
劝诫、劝勉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先生,琅琊阳都人。
三国时期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朗读,读出韵味
悟读,读出情味
研读,读出理味
夫(fú)语气助词;
代词,相当于“他”或“这”“那”。
夫(fū )名词,成年男子。
泊(bó)动词,停泊; 形容词,淡泊。
泊(pō)名词,湖泊。
遂(suì)表承接,就。
遂(suí)半身不遂。
朗读,读出韵味——读准字音
朗读,读出韵味——读准字音
夫(fú)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yín)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suì)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lú),将复何及!
请同学们结合注释,理解句子含义并划分节奏,力争读得节奏分明。
朗读,读出韵味——节奏分明
行
日月之行 与友期行 行舟绿水前
高山景行 君子之行
操守,品行。
身
身先士卒 以身作则 大显身手
奋不顾身 静以修身
自身——人的品格
拓展成语,理解词义
勾连所学,理解词义
俭
《说文,人部》:“俭,约也。”本义为思想行为上能约束节制自己。
后多与“奢”相对,重在物质生活上约束自己而不奢华。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约束,不放纵。
结合语境,推断词义
成
非志无以成学
遂成枯落
①完成,实现。 ②变成,成为。
③成熟。 ④成全
查阅资料,辨析词义
完成,实现。
变成,成为。
勾连所学,理解词义
拓展成语,理解词义
结合语境,推断词义
查阅资料,辨析词义
理解文言词语的方法
请同学们结合注释,理解句子含义并划分节奏,力争读得节奏分明。
朗读,读出韵味——节奏分明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君子的行为操守,以宁静来修养身心,以约束和不放纵自己来培养品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不能淡泊自守,就无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的目标。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才干来自于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定下远大的目标就无法学有所成。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年纪随同时光而急速逝去,意志同随岁月而消失,最终凋落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什么贡献,只能悲哀的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那时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静以修身
此句包括两个意思群体,即“静”和“以修身”,所以停顿应为“静∕以修身”
悲守穷庐
按照朗读习惯(也就是语感)进行停顿,即“悲守∕穷庐”。
节奏划分例举
节奏划分
意群——意思群体
语感——朗读习惯
夫∕君子之行,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以: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
借用虚词,理清意群虚词前后,注意停顿
借助虚词理意群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
则:连接分句,表示连贯关系。那么,就。
以:介词,和,跟,同。
无以:表承接,就。
借用虚词,理清意群虚词前后,注意停顿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借助句式理意群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借助句式理意群
借用句式,理清意群;对称句式,结构一致
朗读,读出韵味——节奏分明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抑扬顿挫,节奏分明
小结
理解标题,把握内容
疏通文意,读出韵味
分句与分句之间要换气,但分句内要保持气息连贯。
“夫”要短暂停顿,以引出下文;“也”要读得要读得悠长,表示肯定。
虚词要读得轻而短,实词要读得重而长。
情感角度来说,阴阳上去四声,阴平亲和,阳平高昂,上声强烈,去声哀伤。(不绝对,根据文意来理解)
读得抑扬顿挫
年与时驰(声调略微上扬),意与日去(声调下沉),遂成枯落(声调继续下沉,叹息地),多不接世(声调仍然下沉,压抑地),悲守穷庐(声调反弹,痛苦地),将复何及(声调上扬,无力地)。
悟读,读出情味——由声入情
重心落在去声,“悲”字更明确情感基调为悲伤和感叹。
临终前作《诫子书》
“瞻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
节奏缓慢、语调舒缓、情真意切
父欲令子善的深情
悟读,读出情味——结合背景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悟读,读出情味
古文是没有标点的,我们现在看到的标点是后人加的,此文的标点还有其他版本。将下面的标点方式与教材比较,说说你的看法。
提示:可从标点用法、句意理解、句间关系远近、作者情感表达等角度体会。
研读,读出理味——逻辑严密
夫君子之行:①静以修身,俭以养德;②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③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④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⑤
研读,读出理味——逻辑严密
句号 。 1.用于陈述句的末尾。
2.用于语气舒缓的祈使句末尾。
叹号 ! 1.用于感叹句的末尾。
2.用于语气强烈的祈使句末尾。
逗号 , 1.句子内部主语与谓语之间如需停顿,用逗号。
2.句子内部动词与宾语之间如需停顿,用逗号。
3.句子内部状语后边如需停顿,用逗号。
4.复句内各分句之间的停顿,除了有时要用分号外,都要用逗号。
分号 ; 1.用于复句内部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
2.用于分行列句的各项之间。
冒号 : 3.用于总说性话语的后边,表示引起下文的分说。
4.用于需要解释的词语后边,表示引出解释或说明。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教材)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冒号,起解释说明的作用,合理。
分号,“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与“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文意上,形成正反对比,也可以。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教材)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分号,不合理。
“才须学也”与“非学无以广才”文意上,形成正反对比,但“非志无以成学”仍是从反面对“学须静也”进行补充,是说学须静而有志。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教材)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叹号,不合理。
此句是从反面讲道理,用句号更能表达诸葛亮的智慧理性和渊博才学。
将复何及!(教材)
将复何及。
句号,不合理。
这一句是告诫儿子不珍惜时间的后果,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用叹号更能表现诸葛亮的殷殷教诲和无限期望。
研读,读出理味——逻辑严密
君子之行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正)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反)
学须静且有志(正反)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反)
告诫儿子不珍惜时光的后果。
修身
明志
成学
惜时
研读,读出理味——君子品行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周易》
君子怀德…… ——《论语》
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公孙丑上》
“君子”是做人的理想,是德才兼备的人。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研读,读出理味——君子品行
会意字。从图1的甲骨文形体来看,它的左边是“彳”(chì),它在古文字中多表示“行走”之义;右部是“直”字,其字形像一只眼睛上面有一条直线,表示眼睛要看正;二者相合就是“行得要正,看得要直”之义。
西周金文的形体与甲骨文的形体基本相似,只是有的字形在右边的眼睛下加了一颗“心”(图4),这时的人们又给“德”字的含义加了一条标准,即除了“行正、目正”外,还要“心正”。(君子之德)
研读,读出理味
诸葛亮为只有8岁的儿子,确立了“君子之德”的人生目标,指出了修身之道在静与俭,并阐释了成才需要具备的条件——立志、学习、惜时。结合你对这三者关系的思考,说说你对“君子之德”的认识。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夫学
须静也,才须学也。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立志
学习
惜时
研读,读出理味
静以修身
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
研读,读出理味——君子品行
沉静稳重,不尚浮华
清静淡泊,不慕名利
静心专一,不慕名利
静 俭
前提
基础
保障
外在节制欲望
内心宁静专一
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隆中对》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出师表》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后出师表》
诸葛孔明真君子也
诸葛亮去世之后,魏国邓艾出袭阴平,诸葛瞻率军抵抗,后退守今天的绵竹。邓艾派人来劝降,意欲封诸葛瞻为琅琊王,被诸葛瞻大骂,并斩杀使者,与诸葛尚率军抵抗,后英勇牺牲。
诸葛亮在给8岁的儿子说这段话的时候,他的每句话会用怎样的语气呢?如果你是诸葛亮,你会用怎样的语气语调和感情来传达这份厚重的期待?
研读,读出理味——殷殷教诲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开篇以“夫”领起,诸葛亮明确跟儿子提出修身养德的要求,并指出修身养德的具体途径。这句高度凝练的劝诚名言,立意深远、用心良苦,显现一位典型的智父和慈父形象,所以语气应该是铿锵有力且慈爱柔和、语重心长的。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用双重否定句,明确如果没有“淡泊”“宁静”的修养,就不可能“明志”“ 致远”,强调“决泊”“宁静”为“明志”“致远”的必要条件。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殷切期许,语气应该是诚挚、劝诚的。
夫学须静也, 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郑重、劝慰的语气)
淫受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告诚、警示的语气)
年与时驰, 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语重心长、谆谆告诚、不舍、略带悲伤)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古代君子的行为准则。作为智者的代表人物,诸葛亮在施行君子人生的实践中为我们做出了表率。为国,前、后《出师表》可鉴其心;为家,有《诫子书》《诫外生书》这样的经典。
《诚子书》《诫外生书》写作的侧重点虽有所不同,但其中论及的修身、学习、立志、做人之间却是相通的。《诫子书》的学习让我们明确了修身与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诫外生书》会让我们知晓立志与做人之间的关系。
请同学们阅读《诚外生书》,谈谈你的理解。
诫外生书
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恐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
一个人应该树立远大的理想,追慕先贤,节制情欲,抛开疑难困惑的羁绊,使自己发奋成才的志向,显露崛起而有所依存,诚恳笃行而感动他人。要能够适应顺逆不同境遇的考验,摆脱琐碎事务的纠缠,广泛地向贤人请教,除去个人仇怨和贪财吝啬之情,这样,虽然也有可能在事业上暂时停步不前,但又何损于自己美好的志趣,何患于事业不成功呢?如果志向不刚强坚定,意气不慷慨高昂,就只会被凡俗庸习牵制而碌碌无为,被私情邪欲束缚而默默无闻,永远混杂在平庸的人群之中,难免就会沦落为地位卑贱的人。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小结
分析标点,理清思路
揣摩语气,感悟情理
联读类文,内化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