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9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
文化自信:阅读古诗,从中体会传统文化孕育的爱国主义情感。
语言运用:会写5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思维能力:理解诗中的重难点字词,学会串联整首诗的意思。
审美创造: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
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写5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难点: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
教学过程:
学习任务一:搜集资料
课件出示:图片
在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事物的样子也是不同的。我们领略过李白笔下庐山的壮观,今天我们再来欣赏苏轼诗中描写的庐山。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主要作品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密州出猎》等。
题壁诗是古代诗歌中的瑰宝,历史悠久,始于两汉,南北朝时渐多,盛于唐、宋。因为题壁简单易行,只要把作品写在墙壁上,天南海北的过往行人便可读到,作品也就可以传播开来。千百年来,题壁诗不胜枚举,最有名的要数唐代崔颢的《黄鹤楼》了。
听读古诗,注意停顿。听准字音,朗读古诗。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学习任务二:字词检测
1.课件出示:
缘
(1)字源识字:缘
(2)识字游戏
2.书写生字;
题 侧 峰 庐 缘
点拨:“缘”,注意写好撇折和横撇。右上边撇折和横撇相接,“豕”弯钩从首撇中点起笔,最后两笔撇、捺相接。
题:日字窄小,下横起笔稍斜,下边撇短,捺要长。两部分要写紧凑。
侧:要写紧凑,亻和刂的竖钩要长。贝字稍短,下点要小。
峰:山字要扁小。下边三横中,下横要长,一竖贯穿三横。
庐:外边是广。里边是户字,上边的框要扁小。
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1.请同学按照正确的姿势习字本上描红、临写生字。
2.看准每个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
3.看清每个字的结构,放慢速度。
4.严格按笔顺描写。
学习任务三:品读释疑
1.解诗题
《题西林壁》题目是什么意思?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今江西庐山脚下。
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2.横看成岭侧成峰
从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巍峨耸立。
思考:“岭”和“峰”的区别是什么?横看庐山和侧看庐山,有什么不同呢?
岭:相连的山。坡度缓,连绵。
峰:高而尖的山。坡度大,细长高耸,孤立。
横看庐山成岭,侧看庐山成峰。
3.远近高低各不同
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出的景象各不相同。
课件出示:不同角度的庐山面目
4.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意: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貌,是因为我正身处在庐山之中。
思考:为何身在庐山,却不识庐山的真面目呢?
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思考: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来看结果会怎样呢?
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看,结果也不相同。
5.我的感悟
这启我们认识一个人生的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位置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事物的认识就会不同。
6.小结: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包含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
学习任务四:检测评价
1、《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 )的诗作,是一首诗中有画的( )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 )之中。
2、从《题西林壁》这首诗中,我们得到的启发是:( )。
A、对于复杂的事物,只要看到一方面,就可以推断出其它方面。
B、对于复杂的事物,应从多角度观察,多方面调查了解,抓住主要的方面思考。
C、既要多方面观察,调查了解,又要亲身去体会、去分析。
评价:①熟练朗读课文。 ②课堂专注度高。
让学生根据课堂表现给每个学生评价,并发放小星星。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1.朗读古诗并背诵。 2.完成课后习题。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9张PPT)
统编版四年级上册
9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
单元主题
连续观察
单元主题
教学重点
◎体会文章准确生动地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
◎进行连续观察,学写观察日记。
任务设计
学习任务一:搜集资料
学习任务二:字词检测
学习任务四:检测评价
学习任务三:品读释疑
新知导入
学习任务一
搜集资料
新知讲解
在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事物的样子也是不同的。我们领略过李白笔下庐山的壮观,今天我们再来欣赏苏轼诗中描写的庐山。
新知讲解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主要作品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密州出猎》等。
新知讲解
题壁诗
题壁诗是古代诗歌中的瑰宝,历史悠久,始于两汉,南北朝时渐多,盛于唐、宋。因为题壁简单易行,只要把作品写在墙壁上,天南海北的过往行人便可读到,作品也就可以传播开来。千百年来,题壁诗不胜枚举,最有名的要数唐代崔颢的《黄鹤楼》了。
新知讲解
初读感知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新知讲解
学习任务二
字词检测
新知讲解
认读字词
缘
yuán
(缘由)
新知讲解
(缘)
糸,丝绳
彖,代动物
用绳线捆绑动物。
古文识字
新知讲解
识字望月
题
侧
峰
庐
缘
新知讲解
练习写字
题
侧
峰
庐
缘
新知讲解
题
tí
结构:半包围
组词:主题 习题
部首:页
笔画:十五
易错提示:
是半包围结构,不要写成左右结构哦!
日字窄小,下横起笔稍斜,下边撇短,捺要长。
两部分要写紧凑。
新知讲解
侧
cè
结构:左右
组词:侧面 旁敲侧击
部首:亻
笔画:八
易错提示:“贝”字的捺变成点哦!
要写紧凑,亻和刂的竖钩要长。
贝字稍短,下点要小。
新知讲解
峰
fēng
结构:左右
组词:山峰 峰回路转
部首:山
笔画:十
易错提示:“夆”下面是三横哦!
山字要扁小。
下边三横中,下横要长,
一竖贯穿三横。
新知讲解
庐
lú
结构:半包围
组词:庐山 三顾茅庐
部首:广
笔画:七
易错提示:里面是“户”不是“卢”哦!
外边是广。
里边是户字,上边的框要扁小。
新知讲解
缘
yuán
结构:左右
组词:缘故 无缘无故
部首:纟
笔画:十二
易错提示:右上边不是“互”哦!
左窄右宽。
右上边撇折和横撇相接,“豕”弯钩从首撇中点起笔,最后两笔撇、捺相接。
新知讲解
1.请同学按照正确的姿势习字本上描红、临写生字。
2.看准每个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
3.看清每个字的结构,放慢速度。
4.严格按笔顺描写。
新知讲解
学习任务三
品读释疑
新知讲解
《题西林壁》题目是什么意思?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今江西庐山脚下。
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新知讲解
从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巍峨耸立。
横看成岭
侧看成峰
横看成岭侧成峰
新知讲解
思考:“岭”和“峰”的区别是什么?
横看庐山和侧看庐山,有什么不同呢?
岭:相连的山。坡度缓,连绵。
峰:高而尖的山。坡度大,细长高耸,孤立。
横看庐山成岭,侧看庐山成峰。
新知讲解
远近高低各不同
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出的景象各不相同。
新知讲解
远近高低各不同
从远、近、高、低不同位置看庐山,庐山呈现不同的样子。
新知讲解
近看
远看
侧看
横看
新知讲解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意: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貌,是因为我正身处在庐山之中。
新知讲解
思考:为何身在庐山,却不识庐山的真面目呢?
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新知讲解
思考: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来看结果会怎样呢?
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看,结果也不相同。
新知讲解
这启迪我们认识一个人生的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位置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事物的认识就会不同。
我的感悟
新知讲解
课堂总结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包含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
新知讲解
学习任务四
检测评价
新知讲解
1、《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 )的诗作,是一首诗中有画的( )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 )之中。
苏轼
写景
对庐山景色的描绘
新知讲解
2、从《题西林壁》这首诗中,我们得到的启发是:( )。
A、对于复杂的事物,只要看到一方面,就可以推断出其它方面。
B、对于复杂的事物,应从多角度观察,多方面调查了解,抓住主要的方面思考。
C、既要多方面观察,调查了解,又要亲身去体会、去分析。
C
新知讲解
评价内容 评星
☆☆☆☆☆
☆☆☆☆☆
书写正确
书写规范整洁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
远近高低——姿态不同
不识庐山面,身在此山中
借景说理
侧看——成峰
作业布置
1.朗读古诗并背诵。 2. 完成课后习题。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