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戊戌变法
班级: 姓名: 成绩:
一、选择题
1.《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一书中介绍说,1840 年以来,中国因外患而遭受的每一次失败都产生过警悟的先觉者,但他们的周围和身后没有形成一个群体。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由此开始。请判断,这里“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的标志性事件是( )
A.虎门销烟 B.洋务运动 C.公车上书 D.新文化运动
2.1895年,在北京应试的各省举人1300多人,联名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由此揭开了戊戌变法的序幕。“公车上书”的发生与下列哪一事件直接有关( )
A.鸦片战争中国战败
B.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C.《马关条约》的签订
D.清政府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3.1895年5月10日《申报》发文:“昨接京电悉,公车孝廉(指参加会试的举人)千余人,上书二万言,力拒议和,叩求都察院代奏”。该文描述的历史事件( )
A.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B.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C.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 D.是一场伟大的社会革命运动
4.某人在《三十自述》中说:“明年乙未和议成。…南海先生联公车三千人,上书请变法,余亦从其后奔走焉。”这里所说的“乙未和议”是指( )
A.中英和议签订《南京条约》 B.中国与列强和议签订《辛丑条约》
C.中日和议签订《马关条约》 D.中国与英法和议签订《北京条约》
5.在中国请求变法图强的维新派代表人物是( )
A.康有为、梁启超 B.李大钊、胡适
C.李鸿章、张之洞 D.曾国藩、奕?
6.近代中国曾有人指出:“(土耳其)不变旧法,遂为六大国割地废君,而柄其政。日本一小岛夷耳,能变旧法,乃能灭我琉球,侵我大国。前车之辙,可以为鉴。”“伏惟皇上……破除旧习,更新大政。”由此可知此人主张( )
A.学习西方、发展科技 B.变法维新、救亡图存
C.解放思想、宣扬民主 D.发动民众、进行革命
7.戊戌变法期间,湖南《湘报》发表了《醒世歌》:“若把地球来参详,中国并不在中央,地球本是浑圆物,谁是中央谁四旁?”这首诗歌所表达的主要思想是,劝导国人( )
A.放弃天朝观念
B.学习西方技术
C.拥护民主共和
D.反抗列强侵略
8.赫德于1898年10月24日在《致马士函)中说:“皇帝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是他的顾问康有为和其他人等都缺乏工作经验,简直是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他们把足够九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内都填塞给它吃了。”赫德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
A.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B.维新派政治经验不足且急于求成
C.顽固守旧势力过于强大 D.将变法的希望寄托在光绪帝身上
9.以下可以作为研究戊戌变法的一手(直接)史料是( )
A.学者所著《戊戌变法史事考》 B.历史教科书中的相关内容
C.影视作品中“公车上书”的片段 D.维新派创办的《时务报》
10.“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世纪。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落日的紫禁城里突然热闹起来。几个读书人呼号:‘变亦变,不变亦变’。”在读书人的呼吁下,皇帝“不甘作亡国之君”,实行变法,其具体措施有( )
A.废除科举制
B.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C.创办福州船政局
D.颁布剪辫法令
11.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说:“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于是他组织参与了( )
A.查禁鸦片,虎门销烟
B.力陈变法,推行维新
C.组织起义,推翻清朝
D.宣传礼教,主张复辟
12.小华同学在图书馆读到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中的段文字:“变则能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他据此判断康有为主张( )
A.实行洋务运动
B.推行维新变法
C.进行暴力革命
D.开展新文化运动
13.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说:“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他强调的是( )
A.学习西方的技术 B.西方的学校教育
C.学习西方的制度 D.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
14.戊戌政变后,除下列哪项措施外,各项变法措施均随之被取缔( )
A.奖励创造发明 B.改科举,废八股
C.取消旗人特权 D.设立京师大学堂
15.下列维新变法的措施中,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是( )
A.训练新式军队 B.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
C.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D.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
16.近代史上哪位清朝皇帝“富有青年人的进取精神,愿意接受新思想,不甘做亡国之君,积极支持变法”?( )
A.康熙帝 B.道光帝 C.光绪帝 D.宣统帝
17.“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这是戊戌六君子中哪位在就义之前说的 ( )
A.谭嗣同 B.康有为
C.梁启超 D.杨锐
18.“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这主张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哪一派别的观点( )
A.地主阶级顽固派 B.地主阶级洋务派
C.资产阶级维新派 D.资产阶级革命派
19.生产之要素三:曰土地,曰劳力,曰资本。我国土地劳力皆居胜优,惟苦乏资本……故利用外资,诚为中国今日生计政策之最妙法门。在此,梁启超着重强调( )
A.发展工业以工立国 B.发展商业争夺市场
C.引进外资发展生产 D.学习西方君主立宪
20.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说“变法之本,在于人才,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他认为变法从根本上要变革( )
A.教育制度 B.科举制度 C.文化制度 D.政治制度
21.有学者认为,戊戌变法所传播的西方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将统治中国人几千年的封建思想打开了缺口。这说明戊戌变法( )
A.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 B.使西方政治学说深入人心
C.创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D.动摇封建思想的统治
22.对以下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①维新派在北京组织强学会,在上海创办《时务报》
②戊戌变法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但是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其作用远不是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
A.①属于历史结论 B.①说明戊戌变法废除了旧制度
C.②属于历史史实 D.②肯定了戊戌变法的历史作用
23.有学者认为∶甲午中日战争"以清政府惨败而宣告结束。于是,(中国)近代化的新陈代谢过程骤然加快。"材料中的"加快"主要表现在( )
A.开始传播马克思主义 B.开始制度变革的尝试
C.大力倡导实业救国 D.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
24.在中国被日本打败举国同仇敌忾之时,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冒着千夫所指、身败名裂的风险,冷静地提醒人们要看到敌人的长处,进而提出向仇敌学习。他们的意图是( )
A.吸取经验进行革命
B.仿效日本变法强国
C.维新变法推翻清朝
D.学习西方抵御侵略
二、材料分析题
25.1840年以来,一些先进的中国人为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强盛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虽然遭遇了各种挫折,却仍然在孜孜以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场持续了约三十五年的运动(注:指洋务运动),是一种浮于表面的近代化尝试;它只采纳了西方文明中那些具有直接实用价值的东西,而另一些更为可取的东西,却完全被忽略了。”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在近代中国变革的道路上,19世纪最后几年的时代象征是康有为。从1898年6月到9月,光绪帝按维新派意图,发布了一系列变法法令,主要内容有: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训练新式军队等。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并联系所学知识,说出这场运动的口号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的历史事件是?写出这一事件中维新派的任意一位代表人物。
(3)比较资产阶级维新派和洋务派在近代化探索道路上有什么不同?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8年,顽固派教训康有为说:祖宗之法是不能变的!康有为应辩道:祖宗之法是用来治理祖宗之地的,时代变了,祖宗之法非变不可!
材料二 康有为求学之初,就特别留心中国政治制度的沿革和各种经世之学。他到过香港、上海,看见西洋人地方行政整齐,觉得这种行政必有文化思想的背景和渊泉。
材料三维新变法运动失败了,但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在那个时期的新式学堂和开设西学的书院里,出过黄兴、蔡锷等民主革命的风云人物;而随之兴起的学会,为广开民智介绍了西方的科学知识,这些知识在近代中国几乎必然地会转化为政治力量;维新人士还提出了“论白话为维新之本”的主张,早了胡适20年,可以说,后来的许多进步主张,在戊戌维新的时候都已露出了端倪。
(1)材料中的“祖宗之法”主要指什么?维新派为改变“祖宗之法”所做的努力有哪些?
(2)据材料和材料二,概括指出康有为主张变“祖宗之法”的原因。
(3)据材料三,谈谈你如何理解维新运动在社会上的“思想启蒙”作用。
参考答案
1.C
2.C
3.B
4.C
5.A
6.B
7.A
8.B
9.D
10.B
11.B
12.B
13.C
14.D
15.B
16.C
17.A
18.C
19.C
20.D
21.A
22.D
23.B
24.B
25.(1)自强、求富。
(2)戊戌变法。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
(3)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26.(1)封建君主专制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
业;改革科举制度,创办京师大学堂;创办报刊,开放言论;学习西方君主立宪制。(
答任意2点)
(2)甲午战争战败,洋务运动破产;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空前加深;受启蒙运
动影响,维新思想广泛传播;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维新派敷亡图存。
(3)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运动,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
人民的觉醒;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封建制度进行了猛烈抨击,促进
了资产阶级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意思正确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