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 11《老王》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下册 11《老王》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14 13:34: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老王》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通过关注文中我和老王的交往片段,品析对老王的细节描写并补写老王的内心独白,感受老王的“幸”与“不幸”,理解作者对老王心怀“愧怍”的深刻原因。
课前导入
师:教材第一单元带我们走进历史的星空,见识了群星闪耀的先哲伟人;本单元则带领我们去发掘身边平凡人的伟大。今天,我们来追随另一位当代女作家杨绛先生,去认识一位黄包车夫,他是谁?杨绛对这个车夫是一种怎样的感情?
屏显: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师:我们一起读读这句话。幸运的人是?不幸者是?
——杨绛、老王。
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杨绛和老王的故事。
课堂学习
【一、认识老王,感其不幸】
师:老王是一个不幸者,老王的不幸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请大家读读课文的1-4段,注意关注老王的职业、住所、外貌和亲属。我们一起在学案上填一填。
明确:副词“只”强调了是一个身体有残疾的人,强调了老王的残,这是——身体之苦。
明确:副词“只”强调了一辆破旧的三轮是老王存活下来的唯一的工具,强调了老王的穷,这是——生活之苦。
明确:“住那儿多年了”老王在此答非所问,可见老王的心里是没有归宿的,那里对老王来说只是容身之所,并不能称得上家。“死了”、“没出息”强调了老王的无依无靠,这是——精神之苦。
小结:
老王是一个不幸者:塌败小屋,三轮为生,这是生活之苦;弯腰曲背,瞎眼残年,这是身体之苦;孤独无亲,无依无靠,这是精神之苦。
【二、认识杨绛,制作名片】
师:老王的命是苦的,但却不乏一丝甜蜜。是杨绛一家的出现给老王的生活增添了一抹甜。
下面我们通过阅读几段背景资料来认识杨绛。请默读资料,根据资料为杨绛制作名人卡。
助读资料:
杨绛1911年生于北京,本名杨季康,是中国现代作家、文学翻译家。
1932年春天,杨绛考入清华大学并与钱钟书相识。1935年,杨绛与钱钟书成婚,后随丈夫出国留学。1937年,他们的女儿钱瑗出生。1938年回国后,杨绛一家人同甘共苦,度过了战火纷飞的艰难岁月。1949年后,杨绛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
“文化大革命”期间(1966-1976)遭受冲击。杨绛在其作品中写道:“(1966年)8月9日,我被‘揪出’,在研究所扫厕所。8月16日,钱钟书被‘揪出’。8月27日晚间,在宿舍被剃‘阴阳头’。每月只发生活费若干元,而存款都已冻结,我们两人的生活费实在很紧。”1969年钱钟书和杨绛下放至干校,接受劳动改造。1977年二人才回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
杨绛坚忍于知识分子的良知与操守,坚贞于伟大女性的关怀与慈爱,固守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淡泊与坚韧。(新华网评)
杨先生(杨绛)一直笔耕不辍,她不像一般作家是为写作而写作,而是一直伴随着对人生、对生命、对人间情感的思考、总结和表达。(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评)
最贤的妻,最才的女。(钱钟书评)
师:请关注第三段和第六段、七段,课文中的杨绛处于哪个阶段?
明确:杨绛自称幸运者,从身体层面看,杨绛身体没有残缺,是健全人,而老王是一个一只眼看不见的残疾人;从生活层面看,杨绛有固定的收入,工作体面,而老王仅靠拉车为生;从精神层面看,杨绛有丈夫有女儿,而老王孤独无亲,没有依靠。但其实她和老王一样,也正经历着不幸。文化大革命期间杨绛也遭受着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折磨。
小结:老王和杨绛的故事,是两个不幸者之间的故事,是两个不幸者之间互相照顾、互相取暖的故事。
【三、回忆交往,感受情谊】
1.细节品析,感受情谊
师:杨绛一家为老王做了什么?
师:杨绛一家对老王的关心与照顾让他感受到了暖暖的情谊。为了报答杨绛一家,老王为杨绛一家做了什么?杨绛是如何回应的?
师:品析以上关键词,感受人物心理,明确人物的形象特点。
明确:
老王:知恩图报、善良淳朴 杨绛:乐于助人、不图回报
屏显: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师:你有何疑问?杨绛的愧怍从何而来?
明确:杨绛以钱作为回应,背后是对老王的同情,而老王的回报是因为他也不想占杨绛的便宜,老王想要的是与杨绛的平等,最后都被杨绛一次又一次地拒绝了。
师:可杨绛的同情与帮助就是错的吗?
明确:
她愧怍,不是因为她做错了什么。而是因为她没能做到更好。
师:杨绛还有机会做到更好吗?
明确:
她愧怍,不是因为她不愿意弥补,而是因为她没有机会弥补。
【四、补全小诗,弥补遗憾】
师:如果可以重来,杨绛一定愿意让老王免费送钱钟书上医院;如果可以重来,杨绛一定会接受老王送冰减半车费的美意。如果可以,杨绛一定愿意收下老王的大鸡蛋和好香油。
师:如果你是杨绛,面对送来鸡蛋和香油的老王,你会说什么、做什么来回应他?
运用第一人称,通过心理、动作、语言、神态描写再现这一场景。
生补写,师点评
师:无疑,老王如果地下有知,他是会原谅杨绛出于善良的无心伤害的。临终前的老王是不会觉得杨绛为香油和鸡蛋付的钱是一种侮辱的。
明确:
她愧怍,不是因为对方不原谅她,而是她不能原谅自己。
师:其实,哪些人更该对老王感到愧怍?
——嘲笑他、诋毁他的人
师:我们看到杨绛对自己生命的反思,一个正直心灵的痛苦自审,一个无责任者对自己责任的拷问,这种知识分子的自省精神,这种难能可贵的责任担当,这种伟大的人性光辉令人肃然起敬。
师小结:这种愧怍,责己过严;这种愧怍,拷问你我;这种愧怍,令人尊敬。杨绛有言:人虽渺小,人生虽然短,但是人能学,人能修身,人能自我完善。对于老王的愧怍,正是杨绛的自我完善的努力。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要活得善良,活得清醒,时常反省,追求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