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3张PPT。什么是新闻?从广义上说,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
从狭义来讲,就是指消息,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报道。本课就是一片报道及时的消息。新闻通常分为四类动态新闻
综合新闻
典型报道
新闻评述《新闻两则》毛泽东电厂中学 袁慧教学目标一、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
二、理清文章层次,体会文章准确、简洁的语言。
三、体会作者蕴含字里行间的思想情感。
四、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诗人、书法家。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他逝世的1976年间,毛泽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领导人。他对马列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他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毛泽东被视为是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
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创作背景 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日,国民党
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当夜,解放
军在东起江苏江阴,西起江西湖口的
千里长江上,分三路强行渡江。一九
四九年四月二十一日,由总前委书记
邓小平等统一指挥的人民解放军第二、
第三野战军的百万大军,即在西起江
西湖口、东至江苏江阴的一千余里的
战线上强渡长江,并于四月二十三日
晚,东路陈毅的第三野战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听到这个消息后欢欣鼓舞,于
是写下了有名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
京》。最早发表在人民文学出版社一
九六三年十二月版《毛主席诗词》。观看相关视频一、请同学们先将生字圈出。
二、认真观看视频,并在视频中朗诵的帮助下将生字标注拼音。请给下面蓝色字词注音 鄂 豫 绥靖 阻遏 泄气 芜湖 荻港
溃退 歼灭 管辖
上当 锐不可当
要塞 瓶塞 阻塞
èyùsuízǔxièkuìjiāndàngsàisāisèxiádāngwúdíjìng自读课文我是小小军事家:请同学们对照地图,
用简洁的语言概述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江阴安庆芜湖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35万)(30万)(35万)九江思考题请你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这则新闻的内容。
读新闻要抓住记叙的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作为读者,你能在看了这则新闻后找出它的六要素吗?请概括出来。
你从中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
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与结果: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江南岸。
西路军—三十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
东路军—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
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把握新闻结构五个基本结构标题——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
导语——扼要的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
主体——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
背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结语——新闻结尾
(背景和结语常常暗含在主体中)
(新闻这种体裁,主要采用记叙的表达方式。)
新闻五个基本结构小知识:电头电头就是在报道开头用括号或黑体字表示,交代稿子的来源和发稿时间。
在报道的开头
用括号或黑体字表示
交代稿子的来源和发稿时间分析[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这则电头所含的信息量。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中“新华社”是通讯社的名称,交代了稿子的来源;“长江前线”交代了发稿的地点,说明稿子的真实性;“22日22时”交代了发稿的时间,说明了新闻的及时性;“电”说明了发稿所采用的形式。问题讨论请找出本文的导语和主体,说说导语从哪几个方面概括了全文?
主体可分为哪几个层次?它们之间的关系又是如何衔接的呢?
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渡江作战兵力:多战线:长 所向披靡
战况:无坚不摧
战绩辉煌主体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议论句(分析原因)承上启下句课文结构人民解放军
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标题第1、2两句其余部分导语主体中路军
西路军
东路军质疑析疑一、为什么先叙述中路军?
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
二、东路与西路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
中路军和西路军都从时间说起,层次分明而又紧相衔接。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最后说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
三、找出本文的议论句,看看它属新闻结构的哪个部分,有什么表达果?
“此种情况……都很泄气”,属“背景”部分。分析了敌溃我胜的原因,突出了文章中心。(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1.这部分内容从结构上看是__________,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是电头,交代了通讯社的名称、地点和时间,能否删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概括写出人民军队所向无敌、战绩辉煌的两个短语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4.“百万”是夸张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一句中的“(不含)”、“均”有何表达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文阅读分析题导语 简述渡江战役
胜利成功,引起下文不能,这样写表明材料真实准确,报道及时冲破敌阵横渡长江不是,因三路军加起来是一百万“不含”指不包括,体现语言确凿无误的特点。“均”指“全”,体现战线之长、胜利之大,洋溢着自豪之情。小结 本文是一篇消息(狭义新闻),它真实、及时、简要地报道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情况。全面介绍了渡江三路军的进军的时间、地点、战线、战况,使人对震惊中外的渡江战役之概貌有所了解。这则新闻的标题、导语和主体部分的结构安排等都颇有讲究,值得细心体味。文中的语言准确精练,铿锵有力。
课后作业找出本文议论句,思考讨论:
议论句写了什么内容?
议论句详写了什么内容?略写了什么内容?为什么?
议论句为什么把国民党反动派与广大官兵区分开?
为什么用“南京拒绝和平”而不用“蒋介石政府拒绝和平”?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毛泽东相关链接和背景 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的第一年就歼灭了国名党军112万人,从1947年6月底起,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一部挺进中原,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灭国名党军,以部分主力和地方武装坚持内线作战,收复失地。10月10日,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战争第二年,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152万人,攻克大批国民党军重点设防的城市,为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创造了条件。1948年到1949年1月,解放军连续进行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这则新闻的发电日期是1948年11月5日,当时辽沈战役已经结束,淮海战役的枪声于次日就要打响。
请在文中划出这则新闻的的六个要素。
请找出本则新闻的导语和主体。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整体感知:
1、根据新闻的结构,划分本文的结构。
2、思考本文主体可划分几个层次?
3、归纳出本文的新闻“六要素”?第一层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南阳守敌弃城南逃的背景和时间。第二层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的重要战略地位。第三层回顾过去一年中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弃
城南逃的变化。第四层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第五层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体会本文语言表达的一些特点。(真实准确简明
)思考课后第三题。
三、朗读两则新闻,然后联系上下文,比较下边每组中
的两个句子,说说哪一句好,并说说理由。 第①句好。语言生动形象,通过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的表明共产党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并扩大了根据地,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拥护。(提示:注意从语言的生动形象性上比较。) 内容探究:
1、南阳解放战争中取得哪些成就?
2、为什么不报道解放南阳的消息,而要概述一年多来南线我军的战况?
①恢复和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创立了七个军区,扩大了老根据地。
②歼灭了大量的国民党正规部队,发展了我党武装力量。
③纠正了“左”的策略,采取了正确的策略,孤立了敌人,巩固了根据地。南阳的解放,是南线我军一年多来取得伟大胜利的必然结果,所以南阳解放之日正是一年多来伟大胜利的最好时机。其次,总结一年多来的战绩,也可以说明将军为什么弃城南逃。小结 ?? 《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
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
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学习这两则新闻,使
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
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两则新闻气
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彩鲜明。给
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学们把今天
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
体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
提高认识水平。
作业布置运用所学有关新闻知识,写一则新闻,报道学校或班级里某人、某事或某项活动,或发生在你身边的新鲜事。要求:1、拟出恰当的标题。2、注意导语的概括性和准确性。3、要简洁明了,字数在300左右。
完成语文作业本中第一课的作业。
预习《芦花荡》,扫清字词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