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课堂同步特训(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课堂同步特训(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824.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8-14 19:12: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课堂同步特训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一、选择题
1.三国时期是中国由分裂到统一的过渡时期。三国结束的先后顺序是(  )
A.魏、蜀、吴 B.蜀、魏、吴 C.吴、蜀、魏 D.蜀、吴、魏
2.图示法可以使分散的知识系统化,直观、快速地获取历史信息。下面图示反映的是(  )

A.东汉末年军阀割据 B.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C.魏晋时期政权分立 D.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3.西晋时期,丞相何曾“帷帐车服,穷极绮丽,过于王者。食日万钱,犹曰无下著处。”鲁褒在《钱神论》讥讽道:“钱被奉为神物,……凡今之人,惟钱而已!”上述材料反映出西晋的社会风气是(  )
A.贵族当权,轻视功名 B.唯利是图,生活腐化
C.注重门第,鄙视富贵 D.能力至上,不计名利
4.“西晋时期的一场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内乱,导致了西晋亡国以及近三百年的内乱。”该“内乱”是指(  )
A.七国之乱 B.八王之乱 C.赤壁之战 D.官渡之战
5.八王之乱主要在洛阳一带展开。这场内乱对社会造成巨大灾害,当时米价飞涨,贵到一万钱一石,人民饱受痛苦。当时在位的皇帝是(  )
A.司马懿 B.晋武帝
C.司马睿 D.晋惠帝
6.《晋书》中写道:“乳酪养性,人无妒心。”魏晋时期,中原汉族改变了饮食习惯,大大增加了乳制品的摄入。这反映出(  )
A.区城经济得到迅速开发 B.中原地区畜牧业发达
C.国家统一是大势所趋 D.民族交融对饮食的影响
7.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断内迁,其中鲜卑族内迁地点是(  )
A.陕西关中 B.山东西南 C.辽宁、陕西及河套地区 D.山西一带
8.魏晋时期,北方的匈奴、羯、氐、羌、鲜卑等少数民族不断向黄河中下游迁徙。上述材料反映的是(  )
A.北方各民族战乱不断 B.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C.第一次大规模人口迁徙高潮 D.少数民族起兵反抗西晋统治
9.公元4~6世纪进入中国黄河流域的北方少数民族首领在建立政权后,都注重设立学校,传播儒学;如石勒曾立“太学”及“小学”10余所,并亲临太、小学,考诸学生经义;前秦苻坚“广修学官,召郡国学生通一经以上充之,公卿以下子女并遣受业”。这些情况的出现(  )
A.体现出北方传统经济结构出现重大调整 B.结束了农牧业地域分异的格局
C.利于促进民族融合和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D.表明儒学传播缓解了民族矛盾
10.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少数民族英勇顽强的尚武精神影响中原,中原地区的围棋、投壶等体育项目传入北方少数民族地区。这说明了(  )
A.民族的交融 B.江南的开发 C.文治的出现 D.科技的进步
11.在中国的某一历史时期,内迁的匈奴、鲜卑等族建立了前赵、前秦、成汉等政权,各国彼此攻战,经济遭严重破坏,人民颠沛流离。历史上这些政权被总称为(  )
A.三国 B.十六国 C.南朝 D.北朝
12.建立前秦政权的是下列哪个民族(  )
A.匈奴 B.鲜卑族 C.氐族 D.羌族
二、填空题
13.西晋的建立
(1)建立:266年, 建立西晋,定都 。
(2)统一: 年,西晋灭 ,实现了 。
(3)政权特点:统治阶级在政治上昏庸腐朽,生活上腐化、奢侈。
(4)衰落(转折点):晋惠帝时发生 ,西晋迅速走向衰落。
(5)灭亡:公元 ,内迁的 灭掉西晋。
14.东汉、魏、晋时期 内迁,主要有 、 、羯、氐、羌,促进了北方地区的 。
15.十六国:
(1)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先后建立15个政权,连同西南的成汉,称为 。
(2)4世纪后期,氐族 建立的 统一了黄河流域。
16.前秦统一黄河流域: 世纪后期,氐族苻氏建立的 逐渐强盛并统一了黄河流域,皇帝 任用汉人 为丞相,锐意改革,加强集权,招抚流民,兴办学校,提倡儒学,缓和了前秦境内胡汉之间的对立和矛盾。
三、综合题
17.阅读下列史料,回答问题。
史料一 (石崇)与贵戚王恺、羊琇之徒以奢靡相尚。恺以饴澳釜,崇以蜡代薪。恺作紫丝布步障四十里,崇作锦步障五十里以敌之。
——《晋书》
史料二 匈奴左贤王刘宣等私议:“今司马氏骨肉相残,四海鼎沸,兴邦复业,此其时矣。”
——《晋书》
史料三 “魏晋以来积蓄,扫地无遗。”
——《资治通鉴》
(1)史料一说明了当时流行什么样的社会风气?带来了怎样的社会影响?
(2)史料二中的“司马氏骨肉相残”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结合史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该事件带来了什么影响?
18.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材料一
魏晋以来,内迁各族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往来频繁,生产、生活方式逐渐汉化。十六国时期,各少数民族统治者认同华夏文化,往往自称华夏后裔。胡床为游牧民族的折叠坐塌,晋以后不仅流行于北方,而且推广到江南。胡床的使用促使高足家具的出现,玫变过去席地而坐的习惯。胡歌、胡乐、胡舞等在北方流行,给汉族为主体的中原文化增添新鲜色彩。
材料二
(1)依据两个材料,说说魏晋以来民族交流的表现,结合所学分析其影响。
(2)中华民族是各民族共有的大家庭。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参考答案及精析】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D B B D D C B C A
题号 11 12
答案 B C
【答案】B
【精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蜀国是在263年被魏所灭,魏国是在265年司马炎废帝自立的时候灭亡的,吴在280年灭亡,所以三国结束的先后顺序是蜀、魏、吴,B符合题意;ACD三项的顺序是错误的,不符合题意;故选B。
【答案】D
【精析】示意图反映的是东汉未年,政权分立,军阀混战到魏蜀吴三分天下到西晋统一全国的史实过程,可以看出,示意图反映的是统一趋势不断加强,D项正确;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只能反映第一幅图,排除A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只能反映第二幅图,排除B项;魏晋时期政权分立与西晋的统一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3.【答案】B
【精析】由材料“食日万钱,犹曰无下著处”“钱被奉为神物,......凡今之人,惟钱而已!”可知,题干材料反复强调和讥讽的是钱,材料反映了西晋社会道德沦丧,唯利是图,享乐之风盛行。西晋统一后,统治集团迅速腐败,B项正确;贵族当权,轻视功名在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出来,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享乐之风盛行,不可能鄙视富贵,排除C项;能力至上体现在用人上,而材料说到的是生活,排除D项。故选B项。
4.【答案】B
【精析】根据所学可知,西晋晋惠帝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B项正确;七国之乱是西汉政治事件,与西晋无关,排除A项;赤壁之战是东汉末年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与西晋无关,排除C项;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与西晋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5.【答案】D
【精析】根据所学可知,西晋时,晋惠帝昏庸无能,他在位时,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D项正确;综上所述,司马懿是三国时期魏国权臣、政治家、军事家;晋武帝于266年改国号为晋,史称“西晋”;司马睿于317年重建晋王朝,史称“东晋”,均不符题意,排除ABC项。故选D项。
6.【答案】D
【精析】根据“魏晋时期,中原汉族改变了饮食习惯,大大增加了乳制品的摄入”可知魏晋时期中原汉族接受了北方少数民族的风俗,反映出民族交融对饮食的影响,D项正确;魏晋时期,中原汉族改变了饮食习惯,大大增加了乳制品的摄入不能证明区城经济得到迅速开发、中原地区畜牧业发达、不能说明国家统一是大势趋,排除ABC项。故选D项。
7.【答案】C
【精析】根据所学知识,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断内迁,其中,鲜卑族有一部分迁到辽宁,有一部分迁到陕西及河套地区,C项正确;迁入陕西关中是氐族和羌族,排除A项;东汉、魏、晋时期,鲜卑族内迁地点没有山东西南,排除B项;迁入山西一带的是匈奴族和羯族,排除D项。故选C项。
8.【答案】B
【精析】根据所学知识,魏晋时期北方的匈奴、羯、氐、羌、鲜卑等少数民族不断向黄河中下游迁徙,进入中原并建立政权,其中匈奴、羯、氐、羌、鲜卑等少数民族均属于游牧民族,向黄河中下游迁徙反映的即是北方游牧民族向黄河流域内迁,发展生息的史实,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北方游牧民族向黄河中下游迁徙,不涉及战乱及起兵反抗西晋统治的内容,排除AD项;西晋后期,国家动荡、内乱不断,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浪潮中,更多的北方人迁到江南,并非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排除C项。故选B项。
9.【答案】C
【精析】根据材料“少数民族首领在建立政权后都注重设立学校,传播儒学”“亲临太、小学,考诸学生经义”“召郡国学生通一经以上充之,公卿以下子女并遣受业”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他们大力兴办学校,提倡儒学,加强中央集权,这些情况的出现利于促进民族融合,进而促进少数民族的封建化,C项正确;材料是少数民族受汉族文明影响,大力兴办学校,提倡儒学,“农作物种植结构”、“农牧工商经济结构”材料都未体现,排除A项;题干材料并无法直接说明这些情况的出现结束了农牧业地域分异的格局,排除B项;儒学的传播确实有利于缓解民族矛盾,但材料未反映儒学传播的效果如何,排除D项。故选C项。
10.【答案】A
【精析】由材料“我国北方少数民族英勇顽强的尚武精神影响中原,中原地区的围棋、投壶等体育项目传入北方少数民族地区”并结合所学可知,这说明了民族的交融。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不仅在经济上密切交往,在文化上的交流也日益频繁,A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民族交融没有涉及江南的开放,排除B项;题干没有涉及文治,排除C项;题干反映的是民族的交融没有体现科举的进步,排除D项。故选A项。
11.【答案】B
【精析】根据“内迁的匈奴、鲜卑等族建立了前赵、前秦、成汉等政权,各国彼此攻战,经济遭严重破坏,人民颠沛流离”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历史上这些政权被总称为十六国,B项正确;魏蜀吴被称为三国,南朝是南方的宋、齐、梁、陈四个王朝的合称,北朝是北方的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五个王朝的合称,排除ACD项。故选B项。
12.【答案】C
【精析】根据题干“建立前秦政权”和所学知识可知,4世纪后期,氐族人建立了前秦政权。前秦王苻坚重用汉人王猛为丞相,励精图治,前秦迅速强大起来,消灭了北方的其他割据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C项正确;匈奴建立的政权有前赵,北凉,夏等,排除A项;鲜卑建立的政权有前燕,后燕,西秦,南凉,南燕等,排除B项;羌建立的政权有后秦等,排除D项。故选C项。
二、填空题
【答案及精析】
13.司马炎;洛阳;280年;吴;统一;八王之乱;316年;匈奴人
14.北方少数民族;匈奴;鲜卑;民族融合
15.十六国;苻氏;前秦
16.4;前秦;苻坚;王猛
【精析】均是课文原文,不再陈列。
三、综合题
17.【答案】
(1)追求享乐、奢侈腐化的社会风气;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尖锐。
(2)八王之乱;影响:对社会造成巨大灾害,人民饱受痛苦,西晋走向衰落;使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大量幸存者迁往南方,形成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
【精析】
(1)根据材料“(石崇)与贵戚王恺、羊琇之徒以奢靡相尚。恺以饴澳釜,崇以蜡代薪。恺作紫丝布步障四十里,崇作锦步障五十里以敌之”可知,说明了当时社会上存在追求享乐、奢侈腐化的社会风气;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尖锐。
(2)根据“司马氏骨肉相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历史事件指的是八王之乱;根据“魏晋以来积蓄,扫地无遗。”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八王之乱对社会造成巨大灾害,人民饱受痛苦,西晋走向衰落;使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大量幸存者迁往南方,形成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
18.【答案】
(1)表现:内迁各族与汉族错居杂处;少数民族统治者认同华夏文化;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汉化;少数民族的生活和文化对汉族产生影响。
影响:促进了民族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2)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各民族都对中国疆域形成与发展作出了贡献。今天,我们各民族同胞要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同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言之有理皆可)
【精析】
(1)根据材料一“魏晋以来,内迁各族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往来频繁,生产、生活方式逐渐汉化。”可知,魏晋以来出现了内迁各族与汉族错居杂处;根据“十六国时期,各少数民族统治者认同华夏文化,往往自称华夏后裔。”可知,少数民族统治者认同华夏文化;根据“胡床为游牧民族的折叠坐塌,晋以后不仅流行于北方,而且推广到江南。胡床的使用促使高足家具的出现,玫变过去席地而坐的习惯。胡歌、胡乐、胡舞等在北方流行,给汉族为主体的中原文化增添新鲜色彩。”可知,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汉化;少数民族的生活和文化对汉族产生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以来民族交流促进了民族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2)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各民族都对中国疆域形成与发展作出了贡献。今天,我们各民族同胞要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同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言之有理皆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