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落说课

文档属性

名称 聚落说课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4-11-27 15:11:26

文档简介

《聚落》说课稿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学生在学习了地形地势、世界气候、气候与人类活动、世界语言和宗教基础上的学习,学生对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有了一定的了解。聚落的外部形态,组合类型无不深深的打上了自然环境的烙印,本课是对所学地理知识的综合应用。同时,聚落的学习对本章第四节“探究聚落发展与景观变化”以及区域地理人口分布的学习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从教材结构来看,主要是通过展示聚落景观图片,从而引导学生分析聚落的景观差异和职能特点,侧重引导学生自己通过对所学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理解,分析其对聚落形成的影响,培养人地协调发展的意识,让学生懂得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
1、知道聚落的定义和聚落的两种基本类型
2、能够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3、能说出自然环境对聚落的影响
4、了解保护传统聚落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本课内容按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旨在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针对这一教学理念安排了“聚落与环境”的教学,使学生懂得聚落的形成和发展要与当地自然环境相适应,不同的环境下有不同的聚落。同时也安排了合作探究以及角色扮演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理解地理知识的同时,树立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并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懂得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培养学生对人文科学的兴趣
2、渗透生存教育,环境教育,培养人地协调发展的意识
3、重点难点
根据新课标及教材内容,确定聚落的两种基本类型和景观差异,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保护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民居的意义为重点。
本节主要查考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综合应用及分析能力,概括性很强,需要在师生的共同探讨下完成。因此将探究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保护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民居的意义作为本节课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
知识储备:通过前几章知识的学习,学生对世界各地的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都有所了解,这为研究本节聚落与环境的关系打下了良好的知识基础。
年龄特点:初中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阶段,同时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和想象力也在迅速发展。好奇、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思维活跃,爱发表见解,易于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
学习能力:初中学生对于如何从图片、文字资料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以及分析、归纳问题能力比较薄弱,需要恰当地启发及引导。
教法与学法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教师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对要学的新知识有了期待感,化被动为主动,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效率。所以本课教法设计指导理念是: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发挥每个同学的自主性,以问题情景为主线,学生活动为主体,多媒体图片教学与探究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协作、动手、动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努力培养学习地理的基本技能。在这种指导思想下,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了两种主要的教学方法:1、直观教学法:通过课件的直观教学手段,创设地理微观世界,激起学生的感性认识,促进对知识比较全面、比较深刻地掌握和理解。2、目标导向法:围绕教学目标,步步激疑启思,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程序发现问题,使学生逐层探索获取知识。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认知规律等实际出发,我主要制定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比较法三种学习方法:1、自主学习: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独立思考,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合作探究: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问题、解决疑难,通过合作探究,学生可以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加深理解,提高认识,同时还可以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对问题的钻研精神和训练语言表达的能力。 3、比较法:通过对比分析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差异,使学生对不同聚落的认识和理解比单纯的直观观察更进一步。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环节
学生活动
创设意图
激情导入
展示古文“家”字,并介绍“家”字的由来,让学生体会家与聚落的关系,同时思考:什么叫聚落?
学生观察图片进行比较,并思考:聚落的定义
展示古文“家”字,并介绍“家”字的由来,让学生体会家与聚落的关系,同时思考:什么叫聚落?让学生带着对汉字的探究走进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并渴望以愉快的心情去学习、探索,进而引入新课的学习。
探究新知
乡村和城市
活动一:大家来找茬
观察多媒体出示的几幅图片分析:聚落分为哪几种类型?它们的特征有哪些不同?并填出下列表格。(表格见课件)
学生通过观察聚落图片,采用分组讨论的学习方法归纳总结聚落的类型以及景观差异
在“探究一”中,我直观的展示图片,突出的是两个问题,让学生观察上面几幅图片,全班分成两个大组采用列表比较法探讨聚落的类型以及不同聚落的景观差异,并展示结果。这部分学习不仅让学生通过列表比较法清晰的认识到不同聚落的景观差异,侧重重点教学。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互助合作、读图、分析、比较、归纳的能力。
判断图中哪些是乡村聚落?哪些是城市聚落?为什么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的景观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图片见课件)
学生通过观察景观图片,区分聚落类型,并思考造成景观差异的原因
通过分析图片,可以更加直观的感受到不同聚落由于在生产和生活上的差异所造成的景观差异,突出了本节课重点,降低了学习难度。
讨论二:猜猜看
猜猜看展示的乡村聚落分别是哪个大洲的(亚洲、欧洲、非洲),判断的理由是什么?(图片见课件)
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聚落的大洲位置
第一小节的学习我是按照“读图--比较图--归纳图--判断图--回到现实生活”的模式进行的,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同时考查学生对地理环境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知道同一种聚落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下景观也是有差异的,从而为第二个标题“聚落与环境”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和过渡作用。
(二)聚落与环境
探究三:爱我家园
假如光阴回到5000年前,你作为某原始部落的首领,你会带领大家寻找什么样的理想居住地?图中① 至④四地中,你不会选择哪个?哪个最有可能发展成为城市聚落?
根据问题寻找理想的居住地,并思考聚落形成的有利因素。
聚落与环境是本章节的重难点,我采用的是一个“穿越”的案例分析材料,设计了三个问题与学生进行探究。第一个问题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假设给自己选择一个理想的居住地,分析探讨影响聚落的环境因素,并展示结果,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逻辑分析能力,形成正确人地观,体现“对终身发展有用的”课改理念。
第二问和第三问重在分析环境对聚落分布和发展的影响,同时考查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迅速反馈学习效果,及时查漏补缺。
接着我以武汉为例让学生观察论证环境对聚落分布和发展的影响,本小节采用的是假设----分析----论证的思路进行的,改变了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不断的探索和论证中突破本节课重难点。
本小节设计的三个问题,紧扣重点,层层递进,采用的是假设----分析----论证的思路进行的,改变了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不断的探索和论证中突破本节课重难点。
(三)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探究五:角色扮演
以北京四合院为例。将学生分成四大组,每个组扮演一种角色,请学生讨论,然后从各自的角度出发,谈谈对北京四合院保护与开发的观点
角色1:中外游客
角色2:北京房地产开发商
角色3:北京城建局长
角色4:四合院居民
根据角色的不同,对北京四合院的保护欲开发各抒己见
聚落的发展与保护这一小节,首先给大家欣赏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聚落图片,让同学们感知人与自然的伟大佳作。但随着世界各地区人口的增加,经济的发展,道路的新建等,使聚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面对聚落的“留存”问题提出探究活动“角色扮演”,通过这个活动,学生可以换位思考,从四个不同方面发表自己的观点,师生一起总结并归纳:传统聚落是先辈遗留给我们的重要历史文化遗迹,这些遗产不但记录了当时社会的经济,文化和政治信息,也给现代人创建了一个学习、游览的场所,各个国家、各个名族的历史文化遗迹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我们应该做到“完整保存、谨慎修复、慎重重建”。
角色扮演活动不仅可以改变单一学习方式,发散学生的思维,达到师生情感共鸣。同时,也渗透了生存教育,环境教育,培养人地协调发展的意识,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教学环节中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本节课重难点。
课堂小结
交流学习收获,补充完成笔记
引导学生理清思路,整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有助于学生间的相互交流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良好学习习惯。
当堂检测
选择题
连线题
课外延伸
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考查学生对当堂知识的掌握状况,通过课外延伸名人的话语,引伸本课内容,使传统文化在学生心目的中地位得以升华,进一步加深巩固学生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
板书设计
优美清晰、图象规范、色彩艳丽的幻灯片,不能代替规范的板书,它从静态的角度体现知识之间的联系,提示重点,强化记忆,有利于知识的系统化。故而设计如下
教学反思
本节课目的性强,层次感强,实践性强。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动贯穿始终,用合作交流学习经验的形式让学生们学得自在,真正的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动手操作的机会,我们只有在教学活动中做到不断的总结自己的优缺点,才能让自己成为一名更加优秀的人们教师。
以上就是我对《聚落》这一节的理解与教学设计,恳请各位领导和老师能给予批评和指正!
课件7张PPT。播放热带地区建筑---高架屋课件30张PPT。聚落 2013 中图版地理 八年级上册 第三章 第三节第1课时 地位和作用 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探究聚落发展与景观变化,区域地理
教材分析——(1)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地形地势,世界的气候,气候与人类活动,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知道聚落的定义和聚落的两种基本类型
2、能够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3、能说出自然环境对聚落的影响
4、了解保护传统聚落的意义 本课内容按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旨在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针对这一教学理念安排了“聚落与环境”的教学,使学生懂得聚落的形成和发展要与当地自然环境相适应,不同的环境下有不同的聚落。同时也安排了合作探究以及角色扮演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理解地理知识的同时,树立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并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精神。1、使学生懂得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培养学生对人文科学的兴趣
2、渗透生存教育,环境教育,培养人地协调发展的意识教材分析——(2)教学目标分析
教材分析——(3)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前几章知识的学习,学生对世界各地的地形、
气候等自然环境都有所了解,这为研究本节聚落与
环境的关系打下了良好的知识基础。
初中学生对于如何从图片、文字资料中获取有价值
的信息,以及分析、归纳问题能力比较薄弱,需要
恰当地启发及引导。学生思维活跃,课堂发言的主动性、积极性较
高,易于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1、直观教学法:通过课件的直观教学手段,创设地理微观世界,激起学生的感性认识,促进对知识比较全面、比较深刻地掌握和理解。
2、目标导向法:围绕教学目标,步步激疑启思,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程序发现问题,使学生逐层探索获取知识。学法分析教法分析1、自主学习: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独立思考,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合作探究: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问题、解决疑难,通过合作探究,学生可以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加深理解,提高认识,同时还可以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对问题的钻研精神和训练语言表达的能力。
3、比较法:通过对比分析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差异,使学生对不同聚落的认识和理解比单纯的直观观察更进一步。
142 3 激情导入探究新知 巩固小结反馈练习一 、激情导入
设计意图:展示古文“家”字,并介绍“家”字的由来,让学生体会家与聚落的关系,同时思考:什么叫聚落?让学生带着对汉字的探究走进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并渴望以愉快的心情去学习、探索,进而引入新课的学习。 二、探究新知展示平台 设计意图:直观的展示图片,突出的是两个问题,让学生观察上面几幅图片,全班分成两个大组采用列表比较法探讨聚落的类型以及不同聚落的景观差异,并展示结果。这部分学习不仅让学生通过列表比较法清晰的认识到不同聚落的景观差异,侧重重点教学。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互助合作、读图、分析、比较、归纳的能力。


判断下图中哪些是乡村聚落?哪些是城市聚落?为什么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的景观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劳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不同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图片,可以更加直观的感受到不同聚落由于在生产和生活上的差异造成了景观差异,突出了本节课重点,降低了学习难度。 设计意图:第一小节的学习我是按照“读图--比较图--归纳图--判断图--回到现实生活”的模式进行的,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观察能力,知道同一种聚落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下景观也是有差异的。通过对比观察,了解自然环境对聚落的分布和景观差异也有着很大的影响,从而为第二个标题“聚落与环境”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和过渡作用。 假如光阴回到5000年前,你作为某原始部落的首领,你会带领大家寻找什么样的理想居住地?图中① 至④四地中,你不会选择哪个?哪个最有可能发展成为城市聚落?④ 设计意图:聚落与环境是本章节的重点、难点,我采用的是一个“穿越”的案例分析材料,设计了三个问题与学生进行探究,紧扣重点,层层递进。
第一个问题:假如光阴回到5000年前,你作为某原始部落的首领,你会带领大家寻找什么样的理想居住地?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假设给自己选择一个理想的居住地,分析探讨影响聚落的环境因素,并展示结果,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逻辑分析能力,形成正确人地观,体现“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课改理念。 第二个问题:图中① 至④四地中,你不会选择哪个?和第三个问题:哪个最有可能发展成为城市聚落?重在分析环境对聚落分布和发展的影响,同时考查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武汉
三环 设计意图:以武汉为例观察论证环境对聚落分布和发展的影响。本小节采用的是假设----分析----论证的思路进行的,改变了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不断的探索和论证中突破本节课重难点。
典型聚落欣赏他们做的对吗? 以北京四合院为例。将学生分成四大组,每个组扮演一种角色,请学生讨论,然后从各自的角度出发,谈谈对北京四合院保护与开发的观点
角色1:中外游客 角色2:北京房地产开发商
角色3:北京城建局长 角色4:四合院居民
设计意图:角色扮演,可以改变单一学习方式,发散学生思维完整保存
谨慎修复
慎重重建
展示平台 设计意图:聚落的发展与保护这一小节,首先给大家欣赏了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聚落图片,让同学们感知人与自然的伟大佳作。但随着世界各地区人口的增加,经济的发展,道路的新建等,使聚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面对聚落的“留存”问题提出探究活动“角色扮演”,通过这个活动,学生可以换位思考,从四个不同方面发表自己的观点,师生一起总结并归纳:传统聚落是先辈遗留给我们的重要历史文化遗迹,这些遗产不但记录了当时社会的经济,文化和政治信息,也给现代人创建了一个学习、游览的场所,各个国家、各个名族的历史文化遗迹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我们应该做到“完整保存、谨慎修复、慎重重建”。
角色扮演活动不仅可以改变单一学习方式,发散学生的思维,达到师生情感共鸣。同时,也渗透了生存教育,环境教育,培养了学生对人文科学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教学环节中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本节课重难点。
二、聚落与环境三、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一、乡村和城市
聚落的定义
聚落的分类
乡村景观和城市景观的主要差异
聚落的职能
: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三、巩固小结四、反馈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有关聚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聚落只是人们的居所
B、只有几十人的小村庄不能称为聚落
C、聚落就是指原始部落
D、人们集中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聚落
2、关于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叙述正确的是( )
A、在河流的中上游的河谷两岸地区,聚落分布比较密集
B、在河流下游三角洲地区易被海水淹没,聚落分布比较分散
C、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D、在一些矿产地由于开矿占有大量土地,所以聚落较少二、把下列地区与相应的建筑用线连接起来
东南亚 冰屋
西亚 高架屋
北极 厚墙小窗
我国的黄土高原 竹楼
云南的西双版纳 窑洞
北京 四合院三、课外延伸
“北京如果变成纽约,100年就可以,但想要把纽约变成北京,1000年也做不到。”——克林顿对城市文化属性的评论。
请你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设计意图:通过名人的话语,引伸本课内容,使传统文化在学生心目的中地位得以升华,进一步加深巩固学生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 本节课目的性强,层次感强,实践性强。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动贯穿始终,用合作交流学习经验的形式让学生们学得自在,真正的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动手操作的机会,我们只有在教学活动中做到不断的总结自己的优缺点,才能让自己成为一名更加优秀的人们教师。
谢谢! 利于聚落形成于发展的环境因素展示平台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