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3-08-15 16:02: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同步练习(含答案)
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 产生的。
二、声音的传播
1.形式: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我们把它叫做声波。
2.条件:声音的传播需要 ,传声的介质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真空 (选填“能”或“不能”)传声。
3.声速: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 m/s。()
4.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如果遇到障碍物,就会被 ;利用:回声定位、声呐;回声测距离:(t为发出声音至反射回来所用的时间)。
一、单选题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只要听到物体发声,那么物体一定在振动
B.只要物体在振动,人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C.只要人听不到声音物体就一定没有振动
D.以上说法都正确
2.如图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被弹开。它说明了(  )
A.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最快 B.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C.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D.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如图所示为宇航员景海鹏和陈冬进入天宫二号内的情景,他们在空间站外面工作时,必须借助无线电通讯设备才能通话。以下解释正确的是(  )
A.太空中太吵了 B.声音只能在地面附近传播
C.空间站外是真空,不能传声 D.太空中声带无法振动产生声音
4.甲同学将耳朵贴在一根足够长的铁管的一端,乙同学在另一端用力敲一下铁管,甲同学能听到(  )
A.1次敲击声 B.2次敲击声 C.3次敲击声 D.4次敲击声
5.如图是一款新型蓝牙跑步耳机,将耳机贴在颞骨两侧而不是堵塞住耳朵,既可以听到耳机发出的声音,也不影响听到周围环境的声音。以上听到的声音,传播介质分别是 (  )
A.固体 固体 B.固体 气体
C.气体 固体 D.气体 气体
6.在一篇古文中的这样一句话:“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表达了作者对这里的声音的喜爱之情,这是由于(  )
A.屋梁的振动 B.声音的混响 C.声音的共鸣 D.回声
7.关于声速,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回声的传播速度小于原声的传播速度
B.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大
C.声音的传播速度是
D.声音在同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可能不同
8.关于回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回声总是加强原声
B.回声总是使我们听到两次声音
C.声音被障碍物反射回来,声速变小
D.回声是声音的一种反射现象
9.如图所示的是古代青铜“鱼洗”,注入半盆水后,用双手搓把手,会发出嗡嗡声,盆内水花四溅。传说众多“鱼洗”发出的声音能汇集成千军万马之势,曾吓退数十里外的敌军。下列分析中错误的是(  )
A.“水花四溅”说明发声的“鱼洗”正在振动
B.发出嗡嗡声的声源是“鱼洗”
C.“鱼洗”发出的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
D.众多“鱼洗”发出的声音汇集使声音的传播速度加快
二、填空题
10.豫剧是我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如图所示,演唱时常用梆子进行伴奏,梆子受敲击时发出声音是由于梆子   而产生的;人们听到的唱词是通过   传入人耳的。
11.小明在阅读了“贝尔发明电话”的故事后,对此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于是他和小亮两人用细棉线将两个纸杯连接起来制成了一个简易“电话”。他们两人在相隔数十米远的地方可以通话,是因为   ;如果在用“电话”棉线没有拉直而处于松弛状态,则听的一方通过棉线   (“能”或“不能”)听到对方的讲话声。
12.在科幻小说《太空之旅》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开阳号”飞船在太空中将来犯的“瑶光号”击中,“开阳号”的航天员听到“轰”的一声巨响,见“瑶光号”被炸毁,立即调头离开。请你指出这段描写中的一处科学性错误:   ;判断的依据是   。
13.如图,将一块正在发声的小音乐芯片放在注射器中,再将活塞推到底端,用橡胶帽封闭注射口,然后用力往外拉活塞,这时听到注射器中音乐芯片的声音会变   ;其声音是通过   传入人耳.
14.如图所示,新疆手鼓队正在表演。鼓声是由鼓面的   产生的,通过   (填具体的介质)传到我们的耳朵里的,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   m/s,当鼓声传到水中时速度会变   (填“快”或“慢”),在月球上漫步的宇航员须借助无线电通讯设备才能进行交谈,其原因是   。
15.小丽同学在学习声现象时做了几个探究实验:
(1)如甲所示,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能观察到音叉周围溅起许多水花,这说明发出声音的音叉在   ,用到的试验方法是:   。
(2)如图乙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左边完全相同的音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   可以传声。
(3)如图丙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所听到的铃声将会逐渐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并由此推理可知:如果玻璃罩内抽成真空后,就听不到闹钟响铃的声音了,最后得出结论:真空   (选填“能”或“不能”)传声。
(4)通过丙实验的结论可知,若在月球上做图乙实验,泡沫塑料球   弹起(选填“能”或“不能”)。
三、计算题
16.有一根长为884m的金属管,在其一端敲击一下,在另一端先后听到两个声音,两声相隔2.43s,求:声音在该金属管中的传播速度是多少m/s?(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是340m/s)
17.某“和谐号”列车运行时,起点站为长沙,终点站为广州。列车运行速度为180km/h,途径相距为90km的A、B两站。在即将到达终点站广州时,该车发出一鸣号声,持续时间为8s,(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求:
(1)列车经过A、B两站所用时间为多少小时;
(2)在8秒内,列车行驶的距离为多少米;
(3)终点站台上的人听到鸣号声的持续的时间为多少秒?(设该车在这段时间内速度不变,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参考答案
1.A
2.D
3.C
4.B
5.B
6.B
7.D
8.D
9.D
10.振动;空气
11.固体可以传声;不能
12.“开阳号”的航天员听到“轰”的一声巨响;真空不能传声
13.小;空气
14.振动;空气;340;快;真空不能传声
15.(1)振动;转换法
(2)气体
(3)变小;不能
(4)不能
16.解: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时间
声音在金属管内传播的速度比空气中传播的快,所以声音在金属管内传播的时间t2=t1-Δt=2.6s-2.43s=0.17s
声音在金属管内传播的速度
答:声音在该金属管中的传播速度是5200m/s
17.(1)解:由v= 可得,列车经过A、B两站所用时间:
t= = =0.5h
答:列车经过A、B两站所用时间为0.5h
(2)解:列车的速度v=180km/h=180× m/s=50m/s,
在8秒内,列车行驶的距离:s′=vt′=50m/s×8s=400m。
答:在8秒内,列车行驶的距离为400m
(3)解:设鸣号时列车与站台上人的距离为s″,鸣号期间车走的路程为s1,
则鸣号结束时车到人的距离为:s2=s″﹣s1=s″﹣vt′,
从鸣号开始到人听到声音结束用的总时间:t总=t′+ ,
开始声音传播的时间:t0= ,
站台上的人听到鸣号声持续的时间:
t2=t′+ ﹣ = t′= ×8s≈6.82s
答:终点站台上的人听到鸣号声的持续的时间为6.8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