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寄东鲁二稚子①
李白
吴地桑叶绿,吴蚕已三眠。
我家寄东鲁,谁种龟阴②田。
春事已不及,江行复茫然。
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
楼东一株桃,枝叶拂青烟。
此树我所种,别来向三年。
桃今与楼齐,我行尚未旋。
娇女字平阳,折花倚桃边。
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
小儿名伯禽,与姊亦齐肩。
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
念此失次第,肝肠日忧煎。
裂素写远意,因之汶阳川。
[注]①这首诗作于金陵。②龟阴:地名,与后文的“汶阳川”都在鲁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先说“吴蚕已三眠”,后又说“别来向三年”,表现出自己离家已久,对家人的思念。
B.李白思念一双儿女,追忆昔日春游漫步的场景,不禁泪下如泉。
C.“念此失次第,肝肠日忧煎”,意思是想到孩子们缺失父爱,诗人心中纷乱焦虑。
D.这首诗展现李白柔情的一面,其风格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不同。
2.这首诗多处写到桃树。请分析桃树在诗中的意义与作用。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余干旅舍
刘长卿
摇落暮天迥,青枫霜叶稀。
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
渡口月初上,邻家渔未归。
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
【注】此诗是刘长卿从岭南潘州南巴贬所北归时途经余干所作。
3.下面对诗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开头写诗人独自在旅舍门外伫立凝望,由于草木摇落,整个世界显得清旷疏朗起来。
B.“独鸟背人飞”暗喻着诗人的孤苦,蕴含着宦途坎坷的深沉感慨。
C.从全诗来看,诗人是按照由近及远的顺序来展开景物的描写。
D.诗人在前三联中的景物描写,已将乡情旅思写足,尾联翻出新境,把诗情又推进一层。诗人捕捉“捣寒衣”的砧声入诗,更加真切感人地抒发了他满怀的悲愁痛苦。
4.首联用什么意象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浦①途中
杜牧
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②无?
【注】①秋浦:唐时为池州州治所在,诗人被贬官外放时途经此地。②杜陵:在长安西南,诗人家乡樊川所在地。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中“穷秋”点出此行季节是晚秋;“萧萧”二字既形容落叶纷纷,也兼写山路上秋雨之萧瑟。
B.第二句不用动词,却引人想象那两岸蒲草在风雨中摇曳的动态,给读者留下很大的艺术联想空间。
C.第三句运用拟人手法,把南飞的大雁看成是带来家乡音讯的使者,显现出诗人旅程的孤独与岑寂。
D.结尾急切的询问,把作者对故乡亲人的怀念,把宦途的感触、羁旅的愁思,直接强烈地表现出来。
6.本诗前两句,与杜甫《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两句,在语言表达上有哪些相同点?在意境、情感两方面又有哪些不同点?请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一剪梅
蒋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容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注:秋娘渡、泰娘桥是当地两处有名景点。
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阕开篇写诗人触景生情,无法排解,就想找寻酒家,希望能够借酒消愁。
B.“舟摇”写出漂泊之感,“帘招”写见酒楼心喜,两处描写表露了诗人心迹。
C.洗袍、调笙、烧香这一系列动作,写出了诗人回家之后宁静而又闲适的生活。
D.上阕白描写景,景中带情;下阕正面写情,情中有景,表达了倦游思归之情。
8.词下阕中“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笆蕉”是流传千古的名句,请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客中闻雁
(清)黄仲则
山明落日水明沙,寂寞秋城感物华。
独上高楼惨无语,忽闻孤雁竟思家。
和霜欲起千村杵,带月如听绝漠笳。
我亦稻粱愁岁暮,年年星鬓为伊加。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先写景,再写作者自身的感受,秋天,城里的自然景物因季节更替渐渐地由生机盎然走向枯萎凋谢,显得空寂寥落。
B.颔联写作者登上高楼,看到自然景物失去生机,内心凄惨,这时偏偏又听见孤独的大雁发出凄凉的叫声,让作者顿起情思。
C.颈联第一句实写眼睛看到的景象,紧承颔联的雁鸣叙述,雁鸣声伴随着霜露,千家万户都响起了捣衣声,家家为远方的亲人赶制棉衣。
D.颈联第二句描写大雁在月亮的伴随下发出的凄鸣哀歌,就好像在一望无际、渺无人烟的沙漠里传来的悲凉的胡笳声。
10.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新秋夜寄诸弟①
韦应物
两地俱秋夕,相望共星河。
高梧一叶下,空斋归思多。
方用忧人瘼②,况自抱微疴。
无将③别来近,颜鬓已蹉跎。
[注]①此诗是诗人在滁州刺史任上所作。②人瘼:即“民瘼”,民生疾苦。③无将:不要。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秋夕”“秋夜”相应,“相望”“诸弟”相关,首联呼应题目,思念之情呼之欲出。
B.对家乡浓浓的思念之情让诗人不禁想到了家乡随风而下的梧桐叶、空荡满的房间。
C.颈联由“忧人瘼”一转,表明念弟思归毕竟是个人小事,从政爱民才是职责大事。
D.诗歌语言浅近,对仗自然,情深而又不独溺于己情,表现了诗人娴熟的写作技巧。
12.此诗与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相比,在主要表现手法上有何不同?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夜旅舍寓怀
薛能
庭锁荒芜独夜吟,西风吹动故山心。
三秋木落半年客,满地月明何处砧。
渔唱乱沿汀鹭合,雁声寒咽陇云深。
平生只有松堪对,露浥霜欺不受侵。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通过“庭”“荒芜”“西风”等意象渲染了一种荒凉、凄冷的氛围。
B.颔联的“木落”既写出了深秋叶落的特点,又暗合诗人作客他乡的处境。
C.颈联描绘渔舟唱晚、白鹭成群、雁阵声寒、陇云深深的图景,辽阔苍茫。
D.本诗写景综合采用了“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手法,显得自然隽永。
14.《唐七律隽》评诗说“于写景中有多少情致纡回其间,自能动人”。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其中的情致。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闽关①
张以宁②
独步青云最上梯,八闽如井眼中低。
泉鸣万鼓动哀壑,山饮双虹垂远溪③。
家近尚无鸿雁信,客愁复有鹧鸪啼。
书生未老疏狂意,更欲昆仑散马蹄。
[注]①闽关:即分水关,又名“大关”,位于“福建屋脊”武夷山的最高峰黄岗山闽赣交界处,为闽赣交通要冲,自古有“八闽第一关”之称。此诗系诗人流落江淮期间一次回乡途中过分水关时所作。②张以宁:元末明初文学家,古田(今属福建宁德)人。官至翰林侍读学士,明灭元,复授侍讲学士。③远溪:黄岗山峰脊有一水源分成两股,流入东面者为闽水,流入西面者为赣水。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闽关俯瞰,八闽大地低如井坎,从而反衬出闽关地势高峻的特点。
B.山中流泉震动深谷;水源分作两股流向闽、赣,好似双虹伸向远溪。
C.尾联以景结情,表达了诗人的强烈愿望,也呼应首联的“独步青云”。
D.此诗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意象壮美,境界雄浑,气势耸拔,余韵悠长。
16.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午憩道傍人家①
张孝祥
一崦人家竹树凉,午阴深处着胡床。
石泉政似煮茗沸,稻花已作炊粳香。
梦到家园归自好,起寻官路去何长。
尘埃满面迎西日,底处青山是故乡?
【注释】①此诗作于1165年,作者赴静江(桂林)任路上。
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了休憩的时间、地点以及周围的环境。
B.颔联从听觉、嗅觉角度写了煮茗、做饭场景。
C.颈联写到梦中自己归乡后又外出做官的情形。
D.尾联以处处青山是故乡之语来表达豪迈之情。
18.下列诗句中的“青山”与“底处青山是故乡”的“青山”内涵不同的一项是( )
A.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司空曙《贼平后送人北归》)
B.青山朝别暮还见,嘶马出门思旧乡。(李颀《送陈章甫》)
C.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许浑《金陵怀古》)
D.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戴叔伦《题稚川山水》)
19.有人评此诗为“梦思故园也”,此诗是怎样表达这种情感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0.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柳堤
【明】 金銮①
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
十里笼晴苑,千条锁故营。
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
更欲劳攀折②,年年还自生。
【注】①金銮:明代散曲家,陇西(今甘肃)人。嘉靖年间随父侨寓南京,游吴楚淮扬之间。②攀折:折取。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含蓄点题,写“春江”暗含江边之“堤”,写“密树”点出堤上之“柳”。
B.颔联写柳堤晴日的静景,一个“锁”字形象地写出柳树之多和层叠,遮蔽了旧时的营垒。
C.“啼莺”“飞燕”“风暖”“落花”“密树”具体生动地描绘出早春时节的美丽景色。
D.尾联一个“更”字把对柳树的赞扬与对柳堤美景的描写联系起来,使全诗成为一个整体。
(2)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这是一首即景抒情诗,初看起来给人以温馨、愉悦之感,实则语淡情浓、哀情极深。请结合尾联,解析作者是如何传达“哀情”的。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早发焉耆怀终南别业
岑参
晓笛引乡泪,秋冰鸣马蹄。
一身虏云外,万里胡天西。
终日见征战,连年闻鼓鼙。
故山在何处,昨日梦清溪。
病马
杜甫
乘尔亦已久,天寒关塞深。
尘中老尽力,岁晚病伤心。
毛骨岂殊众?驯良犹至今。
物微意不浅,感动一沉吟。
2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岑诗首联用“晓笛”,“秋冰”,“马蹄”交织成一幅单纯而又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的塞外秋晓行旅图。
B.杜诗所写之马曾经毛骨出众,即使现在又老又病,也驯良有素,还依旧为诗人尽心尽力,这不能不让诗人替它伤心。
C.岑诗和杜诗情感丰富而含蓄,岑诗的“怀”,杜诗的“沉吟”,都书写了诗人对统治者愤懑不满的情绪。
D.岑诗长于描写边塞富有特色的景物,善于寓情于景,杜诗长于选取典型意义的事物,语言凝练,风格沉郁。
22.这两首诗中,“马”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寒食寄京师诸弟
韦应物
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①寒食草青青。
【注释】①杜陵:诗人的故乡,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
2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从近处着笔,围绕“冷”字层层叠加,突出环境气氛,令人倍感萧索凄冷。
B.第二句中的“独”字,既是上句“冷”字语意上的延伸,又是下句“想”字的伏笔。
C.第三句既点明了题目,又说明了前两句诗人倍感寂寞的原因,还自然过渡到结句。
D.前三句写诗人所见之景,末句转入想象之景,从远方落想,遥念故园寒食的景色。
24.本诗与李商隐的《夜雨寄北》都是怀人的佳作,但两首诗抒发情感的方法有所不同。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新年作①
刘长卿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
老至居人下②,春归在客先。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
已似长沙傅③,从今又几年?
【注】①至德三年(758)春,刘长卿因事被贬为南巴尉,身处异乡适逢第二年新年,有感而发作下此诗。②居人下:指遭贬。③长沙傅:指西汉贾谊曾为大臣嫉妒,被贬为长沙王太傅。这里是作者借以自喻。
2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中“新岁”照应标题中“新年”,“切”“独”二字奠定全诗孤苦悲凄的情感基调。
B.颔联中诗人将自己与春作对比,春天已经先归来了而自己还未还乡,感叹春归人前。
C.颈联描绘了天畔荒山水乡的风光,“同”“共”二字表现了诗人孤独无依的凄苦情状。
D.整首诗写景多于抒情,意境深远,用词精炼,情景合一,情感哀切深至,感人至深。
2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旅夜书怀①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注】①公元765年,杜甫带家人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漂泊。这首诗大概写于诗人出川途中。
27.下列对本诗和《登高》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旅夜书怀》诗,标题概括了诗歌的主要内容。“旅夜”交代时间,点明诗人处境;“书怀”即抒发情感。
B.《旅夜书怀》的尾联是诗人发自肺腑的呐喊,表明诗人决心像沙鸥一样,展翅飞翔,对未来充满了豪情壮志。
C.《登高》一诗精选意象,多处写景抓住了深秋时节的典型特征,由情选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D.《登高》被后人赞为古今七律第一,其尾联的“繁霜鬓”与“浊酒杯”写尽诗人艰难苦恨的人生境遇和悲凉之情。
28.王国维曾言:一切景语皆情语。请比较本诗颔联和《登高》颔联在景、情关系上的不同之处。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目。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①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夜雨寄北②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注释】①当时杜甫的家属在鄜州的羌村,杜甫在长安。②写诗寄给北方的人。当时诗人在巴蜀,他思念的人在长安,所以说“寄北”。
29.以下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月夜》开头就从想象妻子思念自己时的情状入笔。
B.《月夜》第二联是为了表达了作者对自己孩子的深深思念。
C.《夜雨寄北》开头就表达了因夜雨阻隔,作者无法归家。
D.《月夜》侧重对人物的实写;《夜雨寄北》注重对虚境的开拓。
30.《夜雨寄北》的结尾划线句有对《月夜》结尾划线句的传承和超越,请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晚次鄂州① 卢纶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
注:①鄂州:唐时属江南道,在今湖北鄂州市。安史之乱前期,诗人为避战乱浪迹天涯,本诗是他在南行途中所写。
3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是( )
A.首联“远见”“犹是”写行了一日路程,云开雾散终于远远望见汉阳城,将要到达目的地的喜悦之情。
B.颔联简笔白描船中日常情景,同船商贾白日酣然入梦和夜晚船夫呼唤,透露出作者昼夜不宁的纷乱思绪。
C.颈联写鬓发衰白与三湘的秋色辉映,离家万里一片归心伴着明月前行。“逢”将愁情与秋色凄凉联系起来。
D.本诗风格淡雅含蓄,截取漂泊生活的一个片段,通过诗人切身感受表现战乱,以小见大地反映广阔的社会现实。
32.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这首诗主要抒写厌战、伤老、思归之情,“归心”是全诗之眼,写思归的同时显露出对战争的厌恶和伤时之情。
B.“鼙鼓声”用借喻手法,指战争。作者交代了漂泊的原因,将羁旅的无聊、厌倦,理想的落空和战争联系起来。
C.上句动中写静,白日舟行水上,商贾酣然入睡足见江上风平浪静;下句静中写动,忽闻舟人低语可知江潮涨起。
D.本诗即景抒怀,围绕“晚次鄂州”先写心情,接着写景况,之后写联想,最后写感慨,善于用典,构思巧妙。
秋风(其二)
杜甫
秋风淅淅吹我衣,东流之外西日微。
天清小城捣练急,石古细路行人稀。
不知明月为谁好,早晚孤帆他夜归。
会将白发倚庭树,故因池台今是非。
3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的第一句直陈题目,写秋风的声响,又以“我衣”二字代人入境,让人似感身上寒意,为全诗奠定基调。
B.第二句和“不尽长江滚滚来”都表达了时光流逝、桑榆晚景的感伤,都营造了凄婉、压抑之境。
C.诗的前四句重在写景,诗人身上所感到的,眼中所见到的,耳中所听到的,天地四方,暮景处处,寒冷凄绝。
D.第七句中“白发”运用了借代的手法,代指白发苍苍的老人:“庭树”则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眄庭柯以怡颜”。
34.赏析颔联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鹊桥仙
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3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涉江采芙蓉》全诗从游子这一角度叙写漂泊异地失意者的离别相思之情,感人至深。
B.“长路漫浩浩”,借漫漫无尽的“长路”,曲折地表达了游子回家希望渺茫的惆怅之情。
C.《鹊桥仙》中用纯洁美好的意象“金风”“玉露”喻指牛郎和织女,赞美两人相逢的美好。
D.“柔情似水,佳期如梦”,运用比喻表现了七夕相会的美好和短暂,为不忍分别铺垫。
36.两首诗都以夫妇远离和相思为题材,请简要分析两者思想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差别。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旅夜书怀①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注】①“安史之乱”时,杜甫一度寄住在成都,此诗作于作者出川途中。
3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就写景来说,“细草微风岸”可谓明暗交织,明写“细草”,暗写当晚星月之光璀璨。
B.“危樯”暗示船体较高,与“夜舟”和“独”字叠加,更加突出诗人所处的境况之悲凄。
C.“名岂文章著”是反问句,说明杜甫不重视自己的诗文创作,他初心是“但使风俗存”。
D.尾联是设问,也是比喻,更是以景结情,“天地一沙鸥”中寄寓着杜甫的落寞与孤独。
38.从景情关系角度,对“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进行赏析。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除夜作
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
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
霜鬓明朝又一年。
【注】《月夜》是杜甫在“安史之乱”中被禁于长安时所作。
39.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诗首联一个“独”字,写尽了妻子孤单落寞的凄楚情状,也与颔联的“未解忆长安”、尾联的“双照”照应。
B.杜诗与高诗中的“寒”字都渲染了冷清孤寂的氛围。杜诗表现出妻子望月之久,思念之切;高诗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凄寂。
C.《月夜》一诗构思新颖,用语精工,笔法婉曲。《夜作》用语质朴浅近,精炼含蓄,寓情深微悠远。
D.杜诗和高诗都表达出诗人思乡怀人的情感,也含蓄地表达出诗人希望结束天下乱离的悲哀,期待能四海安定。
40.杜甫的《月夜》在表达情感时采用了“对写法”,即诗人从对方落笔,通过对方来反照自己,从而委婉含蓄地抒发深挚的情感。高诗在这一点上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就此赏析两首诗。
参考答案:
1.B 2.①桃树为诗人亲手所种,是家的象征。②桃树不断长高,是时光流逝的象征。③桃树是抒情的线索,诗人由酒楼边的桃树想到桃树下的儿女。④桃树是构造意境的要素,酒楼春景、娇女流泪、儿女行走,这些画面都包含桃树,形成优美的意境。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B.“李白……不禁泪下如泉”错误,“娇女字平阳,折花倚桃边。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我的娇女名叫平阳,手折花朵倚在桃树边盼我回家。折下桃花不见父亲的面,眼泪哗哗如同泉水流淌。“泪下如流泉”的不是作者,而是作者的女儿。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中重要物象的意义和作用的能力。
结合本诗的具体内容,考虑象征意义,答题时还要是注意两个方面分开答,意义和作用。
意义:“此树我所种,别来向三年”,说明这是作者亲手在家种植的桃树,桃树被赋予了家的含义;“桃今与楼齐,我行尚未旋”,说明桃树已经和楼一样高了,而作者却还在外未回家,表明时光流逝,我漂泊在外已久。
作用:桃树是组织意象的重要内容,家中的桃树被作者赋予了思念之意,由桃树想到了家中的儿女。诗中想象儿女的体态、动作、神情、心理活动,都惟妙惟肖。一连串生动逼真、情韵盎然的想象,使诗歌充溢着极其炽热的感情。桃树是作者思念家乡、家人的重要场景,娇女在桃树下盼作者归家,儿女在桃树下行走等场景都是在桃树下完成的,构成了优美的意境。
3.C 4.作者用草木摇落、淡淡悠远的暮色、稀稀落落的青枫描绘了一幅萧瑟秋景图。
这一番秋景描写,既暗示了时光节令的流逝推移,又烘托了诗人情怀的凄清冷寂,隐隐透露出一种郁郁的离情乡思。
【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C.“由近及远”错误。从全诗来看,诗人是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展开景物的描写。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以及蕴含的情感的能力。
“摇落暮天迥,青枫霜叶稀”翻译为:叶落草枯暮色中天显得清旷悠远,原先茂密的青枫现在的霜叶稀稀落落。首联描绘出一幅西风落叶图。由于草木摇落,整个世界显得清旷疏朗起来。淡淡的暮色,铺展得那样悠远,一直漫到了天的尽头。原先那一片茂密的青枫,也早过了“霜叶红于二月花”的佳境,眼前连霜叶都变得稀稀落落,眼看就要凋尽了。
诗人通过描写暮色中特有的秋景,展现了辽旷凄凉的自然景色,春去秋来,时间飞逝,既暗示了时光节令的流逝推移,又烘托了诗人内心的凄清孤寂,隐隐透露出一种郁郁的离情乡思。这样萧条的环境也为后边的抒情蓄势,做了铺垫。
5.D 6.相同点:
①都运用了融情于景的写法。借秋景营造一种寒冷凄清氛围,融入了诗人内心之悲情。②运用拟声词入诗,不仅诉诸视觉,也诉诸听觉。
不同点:①意境上:杜牧诗中描写山路上萧萧瑟瑟的秋雨下个不停,淅淅沥沥的溪风吹着蒲苇,营造出寒冷凄迷的氛围,意境更加萧索凄寒;杜甫诗中描写落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而下,奔流不尽的长江汹涌澎湃而来,描绘出秋天肃穆萧杀、空旷辽阔的景色,境界壮阔磅礴,意境更加深远。②情感上:杜牧诗勾画出一幅风雨凄迷的行役图,表达了作者被贬官时的痛苦,抒发了作者在旅途中的孤寂烦闷之情;杜甫诗在萧瑟的景物和深远的意境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以及对生命有限、宇宙永恒的感怀。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艺术手法的能力。
D.“直接强烈”错误,“来时还下杜陵无?”你们来时经过我的老家杜陵一带了吗?这一急切的询问,把诗人的宦游漂泊之感、故园之思,一并曲折传达以出,所以应该是“曲折委婉”。
故选D。
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相同点:
手法上:都运用拟声词入诗,不仅诉诸视觉,也诉诸听觉。“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中运用“萧萧”、“淅淅”的象声词入诗,使萧索凄寒之景不仅诉诸视觉,也诉诸听觉,使诗人之愁苦况味更显浓重。“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运用“萧萧”、“滚滚”的象声词入诗,这两句描写了秋天肃穆萧杀、空旷辽阔的景色,一句仰视,一句俯视,一句听视,一句视觉,有疏宕之气。
都运用了融情于景的写法。杜牧诗中“萧萧”“雨”、“淅淅”“风”,寥寥几笔,就把山程水驿、风雨凄迷的行旅图画生动地勾勒出来了,表达了诗人落寞暗淡情怀。杜甫诗中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奔流不尽的长江,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这两句描写了秋天肃穆萧杀、空旷辽阔的景色,在写景的同时,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不同点:
意境上:杜牧诗歌“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山路上萧萧秋雨下个不停,淅沥溪风吹着溪边的蒲苇。“萧萧”“雨”、“淅淅”“风”,寥寥几笔,就把山程水驿、风雨凄迷的行旅图画生动地勾勒出来了。意境上更加萧索凄寒。杜甫诗歌“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奔流不尽的长江,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无边”,放大了落叶的阵势,“萧萧下”,又加快了飘落的速度。“不尽”写出了长江激流不息,“滚滚”渲染了长江磅礴的气势。境界上更加壮阔磅礴。
情感上:“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山路上萧萧秋雨下个不停,淅沥溪风吹着溪边的蒲苇。“萧萧”“雨”、“淅淅”“风”,寥寥几笔,就把山程水驿、风雨凄迷的行旅图画生动地勾勒出来了。秋风凄雨,落木寒蒲,迷蒙萧索,虽不着一情语,而诗人落寞暗淡的情怀,被贬官时的痛苦,旅途中的孤寂烦闷之情,都已隐然蕴于其内。杜甫诗“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奔流不尽的长江,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这两句描写了秋天肃穆萧杀、空旷辽阔的景色,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以及对生命有限、宇宙永恒的感怀。
7.C 8.①“抛”运用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突出时光流逝之快。
②“红”“绿”形容词作动词,准确贴切地展示了颜色的动态变化。
③三句话化抽象为具象,把看不见的时光流逝转化为可以捉摸的形象,抒发了作者对年华流逝的感慨。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C.“写诗人回家之后宁静而又闲适的生活”错误。“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是词人想象回家后的情景,属于虚写。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能力。
从内容上看,诗句大意是说春光容易流逝,使人追赶不上,樱桃才红熟,芭蕉又绿了,春去夏又到。
从修辞上看,“流光容易把人抛”使用了拟人手法,把人的行为动作“抛”赋予流光,生动形象地表达时光流逝之快,感叹青春或美好时光不常在。
从用词炼字上看,“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中“红”“绿”二字用得巧妙,这两个字本是形容词,在诗句中用作动词,准确贴切地展示出樱桃和芭蕉这两种植物的颜色变化,借以表现时光流逝之快。
从思想内涵或情感态度上分析,诗人抓住夏初樱桃成熟时颜色变红,芭蕉叶子由浅绿变为深绿,把看不见的时光流逝转化为可以捉摸的形象,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地抒发了年华易逝,人生易老的感叹。
9.C 10.①悲秋之情:作者看到秋天萧瑟的景象,顿生感慨。②思乡之情:孤独寂寞,漂泊在外,孤身一人。③为生计而愁:岁末为温饱奔波。④感慨年华老去:每年白发增加,越显苍老。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颈联第一句实写眼睛看到的景象”错。结合颔联的大雁的叫声分析,知道下霜的季节就要到了,千村万户都响起捣衣声,开始制作冬天的衣服。“千村杵”是作者想象的,不是实写。
故选C。
10.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①“山明落日水明沙,寂寞秋成感物华”一句中,先写明亮的落日和水,却马上转为萧瑟,接着写秋天城市的萧瑟寂寞,感叹四周的美好景物已经变得苍凉,可以读出诗人的悲秋之情;
②“独上高楼惨无语,忽闻孤雁竟思家”一句,“高楼”有遥望故乡之意,“孤雁”南归,引发诗人归乡之情,“思家”一词更直接点出诗人的思乡之情;“和霜欲起千村杵,带月如听绝漠笳”一句,写千家万户捣衣声衬托诗人漂泊在外的孤独,月下雁声如“绝漠笳”的凄凉,更刻画出诗人漂泊在外的羁旅之思;
③“我亦稻梁愁岁暮”一句写出诗人为“稻梁”而年年在外奔波,为又是一年结束而发愁,体现为温饱奔波不断的愁苦;
④“年年星鬓为伊加”句中“星鬂”可知,诗人为自己增添白发而感慨,是在感慨年华老去。
11.B 12.①韦诗主要运用借景抒情手法,前四句借眼前之景抒发思念之情。
②王诗主要运用侧面描写(对写法),间接抒情,后两句不写自己如何思念亲人,而写亲人如何想念自己。
【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B.“不禁想到了家乡随风而下的梧桐叶、空荡满的房间”说法错误,“随风而下的梧桐叶、空荡荡的房间”是作者眼前之景,而非想象之景。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表达技巧的能力。
韦诗主要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前四句主要写眼前之景:相隔两地都是秋天的夜晚,在这晚上,能与诸弟共望的,只有天上星河而已;在这高大的梧桐树上,秋风偶吹黄叶落地。秋风萧索之夕,烘衬出一层悲凉之色,“共星河”的“共”字,反衬出除“星河”而外,其他别无可共,反衬出诗人极其寂寞之感;“一叶下”对“秋思多”,诗人因“叶下”而生“归思”之想,由此衬出诗人思念诸弟之殷切。
王诗主要运用间接抒情的手法。后两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采用了“对写法”,不写自己如何思念亲人,反过来写自己“遥想”这一天“兄弟”们想念自己的情景和“少一人”的心理活动,烘托出对兄弟的思念之情,情感曲折有致,更浓郁,更鲜明。
13.D 14.(1)孤独凄凉:西风吹拂,木叶飘零,庭院荒芜,诗人寓居旅舍,深夜独吟,倍感孤独凄凉。
(2)思乡念亲:诗人漂泊半载,眼看明月满地,鹭合沙汀,耳闻砧声雁声,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D.“虚实结合”说法错误,本诗在写景上没有使用虚实结合的手法。
故选D。
14.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情感的能力。
首先要理解“于写景中有多少情致纡回其间,自能动人”的含义,即“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在诗句中表达的情感必然是通过写景;然后分析本诗所描写的景物中蕴含的情感即可。
前两联写西风吹过荒芜的庭院,营造出一种孤寂的氛围,更能牵动诗人的思乡情绪;又写“木落”“月明”这类思乡客常用的景物寄予情感,加上独自旅居客店深夜独吟,更加抒发了诗人寓居旅舍倍感孤独凄凉的情感。
颈联描绘了渔舟唱晚、白鹭成群、雁阵声寒、陇云深深的辽阔苍茫图景,再结合颔联中“半年客”可知,诗人在外漂泊半载,当他眼见蕴含思乡情愫的“明月”,耳闻“砧声”“雁声”时,思乡之情油然而生,抒发了诗人思乡念亲的情感。
15.C 16.①思乡之情。离家虽近,但音信全无,不知家中近况,更加思念家乡。
②羁旅之愁。流落江湖,本易生愁,山中鹧鸪的悲啼,更加深了愁情。
③对未来充满雄心壮志。自言书生意气未减,豪放豁达,以纵马昆仑作比,希望在仕途上一展壮志。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C.“以景结情”错,本诗结尾直抒胸臆。
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①“家近尚无鸿雁信”是在写离家虽然很近,却没有一封书信,音信全无,不知家中近况,更加思念家乡,表现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②“客愁复有鹧鸪啼”中,客是指漂泊在外的诗人自己。“愁”写出了诗人此时的心情。“鹧鸪啼”属于环境描写,以意象“鹧鸪”的悲哀啼鸣进行烘托,更抒发了作者的羁旅之愁。
③“书生未老疏狂意,更欲昆仑散马蹄” 意思是说自己作为一介书生,虽然年老,但豪爽豁达,更想像纵马昆仑一样,表现了诗人为国效力的强烈愿望,表现了诗人对未来充满雄心壮志。
17.A 18.C 19.①运用联想的手法,由眼前所见的石泉、稻花等美好事物,联想到用泉水煮茶、用稻谷做饭等日常生活之事,引发作者对家乡的思念;
②通过虚实结合(对比)手法,虚写梦中回到家乡之状,实写梦醒后依旧要长途奔波前往任地就职,体现其思乡而不得归的无奈心情;
③通过外貌描写,刻画了夕照下满面尘埃的宦游人形象,以任职途中的疲倦之态来反衬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④直抒胸臆,以问句“什么地方的青山才是故乡呢”结尾,直接表达对归乡的渴望之情。
【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
B.“听觉”错误。颔联“石泉政似煮茗沸”意思是看见石泉汩汩流水,是从视觉角度进行描写。
C.“又外出做官的情形”错误。“外出做官”并不是作者梦中的情形。
D.“豪迈之情”错误。尾联抒发的是久别家园的思乡之情。
故选A。
18.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意象的把握能力。
“底处青山是故乡”意思是什么地方的青山才是故乡呢?本句中的“青山”是故乡的象征,抒发的是思乡之情。
C.意思是历代的帝王一去不复返了,豪华的帝王生活也无踪无影;惟有那些环绕在四周的青山,仍然和当年的景物相同。“青山”一词抒发了诗人对于繁华易逝的感慨。
故选C。
19.本题考查学生对表现手法的把握能力。
“泉政似煮茗沸,稻花已作炊粳香”意思是看见石泉汩汩流水,犹如煮茶时水开沸腾,空气中弥漫着稻花的米香。由眼前所见的石泉、稻花等美好事物,联想到用泉水煮茶、用稻谷做饭等日常生活之事,引发作者对家乡的思念,所以运用了联想的手法。
“梦到家园归自好,起寻官路去何长”意思是梦中回到自己家园的美好,睡醒之后又要起身踏上漫漫的官路。将梦中的情景和醒后的情景进行了对比,虚实结合,虚写梦中回到家乡之状,实写梦醒后依旧要长途奔波前往任地就职,体现其思乡而不得归的无奈心情。
“尘埃满面迎西日”写到自己在富仁的途中,夕阳之下尘埃满面的情景。所以通过外貌描写,刻画了夕照下满面尘埃的宦游人形象,以任职途中的疲倦之态来反衬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底处青山是故乡”意思是什么地方的青山才是故乡呢?本句直抒胸臆,以问句“什么地方的青山才是故乡呢”结尾,直接表达对归乡的渴望之情。
20.(1)C
(2)春天江水充沛,快要漫过堤岸,堤上浓密的树林中传来黄莺清脆悦耳的啼叫声。首联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图。
(3)①借用“柳”这一意象,谐音谐意,传达离别相思之愁(或思乡、怀人之情)。
②“劳攀折”运用拟人手法,表面赞扬柳树善解人意、为解离人相思才长得如此繁茂,实则表现自己浓烈的思乡之情。
③“还自生”表现内心的思乡之情悠远绵长,不可断绝。
【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C.“描绘出早春时节的美丽景色”错误。“啼莺”“飞燕”“密树”,描绘的不一定是早春时节的景象,“落花”是暮春时节的景象。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首联“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前句侧重写“堤”,后句侧重写“柳”。描绘了春天江水充沛,快要漫过堤岸,堤上浓密的树林中传来黄莺鸟雀的啼叫声。其中,“平”取“与堤岸齐平”之意,一个“平”字,写尽了春江水涨、放眼望去漫漫无边的气势。“密树”表现了堤上植柳之多,生长之茂盛;密树里有黄莺啼叫,悦耳动听,且绿树黄莺,色彩对比也很鲜明,有视觉上的也有听觉上的,都给人以美的感受。可见,首联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图。
(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尾联“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是说“堤上烟柳真美啊,折柳留情多风雅。想折你就折去吧,反正明年还发芽”,此联转入抒情,阐发主题。作者虽然有意避开“柳”字而只说“攀折”,其实还是使用“折柳”这一传统意象来表达离别相思的主题。“柳”有“留”的谐音,唐代有“折柳送别”的典故,此句谐音谐意,是借用典型意象“柳”传达离别相思之愁(或思乡、怀人之情)。
从抒情方式看,作者不是直接说离别相思有多苦多深,而是把柳拟人化,“更欲劳攀折”运用拟人手法,赞扬柳树很善解人意,说柳树是为了慰劳离别想思之人,才一年年长得这么茂盛的。表面写柳树枝叶茂盛,实则表现自己浓烈的思乡之情。
“还自生”加上“年年”,给人以年年岁岁如此,循环往复不断的感受。再联想注释①“嘉靖年间随父侨寓南京,游吴楚淮扬之间”可知,诗人客居江南的时间很长,早已习惯了江南的生活,长期的客居使他只能把自己的对故乡的思念深深埋在心底,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思乡之情悠远绵长,不可断绝。
21.C 22.(1)岑诗:马意味着边塞上数不尽的战争,与“晓笛”,“秋冰”,“马蹄”共同构成一个塞外秋晓行旅图,营造寂寥苍凉意境,诗人借以表达对战争的厌倦之情。
(2)杜诗:诗中所咏之马是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了对病马同病相怜的感慨,令人如见到一个的老诗人的艰难落魄的憔悴形象。病弱的老马,尚且驯良,还在为主人尽力。自己虽已年迈衰老,也依旧想为君主效力。
【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C.“书写了诗人对统治者愤懑不满的情绪”错误,属于过度解读。岑诗是“怀乡”“厌战”,杜甫诗是以“病马”喻晚年落魄。
故选C。
2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事物形象的能力。
岑诗:首联“晓笛引乡泪,秋冰鸣马蹄”破晓的笛声催下我思乡的泪滴,秋日的冰水响过了奔驰的马蹄。边地的拂晓,深秋的塞外,天气寒凉,诗人又跨上战马,踏着秋日的冰水出发了。晨风送来笛声,这笛声不由引起诗人对故乡的怀念,两行热泪滚滚流下。“晓笛”,“秋冰”,“马蹄”,交织成一幅单纯而又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的塞外秋晓行旅图,营造寂寥苍凉意境。马意味着边塞上数不尽的战争,诗人借以表达对战争的厌倦之情。
杜诗:这是一首有寄托的咏物诗,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吟咏那“老尽力”的病马,来表现自己晚年那种落魄的心态,表达自己虽已年迈衰老,也依旧想为君主效力。首联是说自己和这匹马共渡患难相处的时间已经很久了,建立了很深厚的感情。颔联是具体描写马现在的状态:老了且病了。但是,在艰苦路途上,依旧还在为诗人卖力;在当岁晚天寒的时候,况且又生病,不能不让人为它伤心。老尽力,用《韩诗外传》典故。颈联两句用先抑后扬的手法,抒发对病马的浓浓深情。尾联说:马之为物虽然低微,可是对人的情分却是十分深厚,使诗人禁不住为它感动、沉吟起来。
23.B 24.①《寒食寄京师诸弟》:在前两句写景的层层烘染、反复衬托下,第三句直抒胸臆,表达了对“诸弟”的怀想;结句以景结情,进一步烘托出诗人对诸弟与故园的怀念之情。诗人在下笔时把“想诸弟”的情意贯串、融合在全诗之中,使四句诗成为一个极和谐的整体。②《夜雨寄北》:前两句用问答的形式和对眼前之景的描写,表现出诗人的羁旅之愁和不得归之苦;三、四句又借助想象描写未来团聚时的情景。全诗通过时空变换,将现在的痛苦和未来的喜悦交织在一起,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妻子的无限思念和思归的急切心情。
【解析】2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B.“既是上句‘冷’字语意上的延伸”分析错误。“独”字是上句“空”字语意上的延伸。
故选B。
24.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阅读,鉴赏诗歌抒情手法的能力。
《寒食寄京师诸弟》前两句写景,“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乍暖还寒时候,天空下着蒙蒙的细雨,在这家家户都禁绝烟火的节日里,空荡荡的旅斋更显得孤凄冷清,独坐岸石,杨柳枝头的流莺飞来飞去,还不时呼朋引伴地鸣叫着。清脆如歌的啼叫声,为何竟如此令人怅然?这两句写景的诗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寒食禁火,万户无烟,本来已经够萧索的了,更逢阴雨,又在空斋,再加气候与心情的双重清冷,这样层层叠加,写足了环境气氛,令人倍感萧索与凄冷。“流莺”是自由翻飞、悦耳欢啼的黄莺,与上句所写的萧索景象截然不同,本是充满生机,令人振奋愉悦的景象,但在本句中却用一个“独”字又折转回来,再美好的景象,独看独听反而更添寂寞和惆怅。而第三句“把酒看花想诸弟”直抒胸臆,表达了对“诸弟”的怀想。而第四句“杜陵寒食草青青”,运用联想,又是写景,诗人宕开诗笔,寄想象于故园的寒食景色,进一步托出了“想诸弟”之情,由人及物,融情于景,更烘托出诗人对诸弟、对故园的怀念之情。所以,诗人将“想诸弟”的情意贯串、融合在全诗之中,使四句诗成为一个极和谐的整体。
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前两句“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你问我回家的日期,我还没有确定的日期,此刻巴山的夜雨淅淅沥沥,雨水已涨满秋池。,“君问归期未有期”,一问一答,先停顿,后转折,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
而三、四句又借助想象描写未来团聚时的情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诗人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灯花。他们剪去灯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将现在的痛苦和未来的喜悦交织在一起,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妻子的无限思念和思归的急切心情。
25.D 26.①新岁怀乡的心切。身处异乡,却逢新年,伤感之情,油然而生。“乡心新岁切”与“春归在客先”两句,将作者的思乡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②漂泊在外的悲苦。“天畔独潸然”的“独”字写出了诗人流落天畔,孤苦无依,潸然泪下的情状;颈联两句即景生情,写诗人在荒僻的南巴只能旦暮与岭猿相为伴,与江柳共风烟,流露出天畔流落而孤苦悲愁的心绪。③横遭贬谪的愤懑。“老至居人下”一句满含年老失意的辛酸,尾联又以曾因大臣嫉妒被贬为长沙王太傅的贾谊自比,迁谪的悲愤跃然纸上。④前途未卜的忧思。诗歌最后一句说道:不知自己还要在这贬谪之地滞留几年?一句便道尽了诗人对贬谪生活的不满、对仕途的担忧。
【解析】2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D.“整首诗写景多于抒情”错误。“乡心新岁切”“独潸然”“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已似长沙傅”均为叙事抒情,只有颈联写景,可见全诗抒情多于写景。
故选D。
2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是说新年来临,作者思乡的心情格外迫切,想到自己漂泊在外不禁潸然落泪;“春归在客先”,是说连春天也脚步匆匆走在我这个游子的前头,表达了作者在新年之际在外漂泊对家乡的无限思念之情和自己漂泊的悲苦之情。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是说在岭南早晚只能与猿猴相依做伴,或与江边杨柳共同领受风烟侵吹,谪居异乡,只能同无情的动物为伍,只能与无感的植物结伴,岭猿声哀,江柳意迷,纵有万般心事,又何处得说?自身遭遇的凄苦,前途未卜的迷惘,全在景中。
“老至居人下”,是说年老了反而被贬谪他处居于人下,联系诗下的注释“刘长卿因事被贬为南巴尉,身处异乡适逢第二年新年,有感而发作下此诗”,作者在单纯的思乡之情中,融入仕宦身世之感,扩大了容量,增强了情感的厚度,满含年老失时的辛酸和仕途失意的悲愤。
“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是说我已和被贬为长沙太傅的贾谊同遭遇,不知今后还要几年才能还乡?诗人借用贾谊的典故,洛阳才子贾谊,有济世匡国之志,脱颖初露,而为权贵宿老谗毁,疏放为长沙太傅,而诗人自忤权门,担心滞此难返,不免生出“从今又几年”的忧虑,体现前途未卜的忧思。
27.B 28.①《旅夜书怀》颔联以乐景写哀情,其描写的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反衬出诗人孤苦伶仃的形象和漂泊无依的凄怆心情。
②《登高》颔联以哀景写哀情,用沉郁悲凉的秋景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悲怆。
【解析】2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表明诗人决心像沙鸥一样,展翅飞翔,对未来充满了豪情壮志”说法错误。此句描写水天空阔、沙鸥飘零的景象,暗示自己人似沙鸥、转徙江湖的苦境,抒发了诗人飘泊无依的无限感伤。
故选B。
2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写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描写了一幕雄浑壮阔的美景,在如此壮阔美景之下,作者一叶孤舟独自漂泊,显得更加渺小孤苦,这是以乐景衬哀情;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描写了秋季万木凋零的悲凉景象,又用长江水势来表达时光流逝的悲哀,这是以哀景写哀情。
29.A 30.①传承:两首诗的结尾都通过想象未来美好的团聚,表达此刻的思念之情。
②超越:杜诗结尾虽然寄希望于美好的未来,但诗人心中的愁苦依然深重。而李诗结尾想象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在情感上超越了今天的愁苦,更有希望与期待。
【解析】2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是为了表达了作者对自己孩子的深深思念”错。妻子看月,并不是欣赏自然风光,而是“忆长安”,而小儿女未谙世事,还不懂得“忆长安”啊!用小儿女的“不解忆”反衬妻子的“忆”,既表达了对儿女的思念,更突出了对妻子的惦念。
C.“开头就表达了因夜雨阻隔,作者无法归家”错,“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一问一答,先停顿,后转折,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诗歌开头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思念。
D.“《月夜》侧重对人物的实写”错,不说自己望月而思念妻子,而是从对面写起,写妻子在家中如何思念自己,借助想象,抒写妻子对自己的思念,也写出自己对妻子的思念。
故选A。
3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分析比较诗歌情感的能力。
既然是“传承”,说明两者有相似之处;而“超越”则意味着有不同之处,且《夜雨寄北》尾句是在《月夜》基础上的升华。
先看相同之处。《月夜》结尾“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意思是,什么时候才能和她一起倚着窗帷,仰望明月,让月光照干我们彼此的泪痕呢?尾联想象与妻子团聚,共看明月的情景,寄托希望,以将来相聚共同望月,反衬今日相思之苦。《夜雨寄北》尾联“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意思是,如果有那么一天,我们一起坐在家里的西窗下,共剪烛花,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那该多好!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由此可见,两首诗的结尾都通过想象未来美好的团聚,表达此刻的思念之情。
再看不同之处,也就是《夜》对《月》的超越体现在哪里。“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双照”而泪痕始干,则“独看”而泪痕不干,“独看”的泪痕里浸透着天下乱离的悲哀。虽然寄希望于美好的未来,但诗人心中的愁苦依然深重。而“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想象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他们剪去蕊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结尾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此时的痛苦,是为了将来团聚的喜悦,在情感上超越了今天的愁苦,更有希望与期待。
31.A 32.B
【解析】3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能力。
A.“将要到达目的地的喜悦之情”错误。由“犹是孤帆一日程”中的“犹是”可以感受到写的是诗人的急切思归之情,“孤”字流露了旅途的寂寞情绪。
故选A。
3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鼙鼓声’用借喻手法”错误。“鼙鼓声”借指战争,运用的应是借代手法。
故选B。
33.B 34.①视听结合,通过秋风中传来的捣衣声和眼前山路上行人稀少,渲染寂寥之景;②借景抒情,表达漂泊的孤寂之感和秋风暮景中的思归之情。。
【解析】3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B.“都营造了凄婉、压抑之境”错误。本诗此句写“西日微”确实凄婉、压抑,然而“不尽长江滚滚来”营造的却是雄浑壮阔之景。
故选B。
3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天清小城捣练急,石古细路行人稀”,写秋风起天气清,风中传来声声捣衣之声;山高路窄,小径少人行,四周一片寥落。诗中,“天清”天空澄清;“石古细路”古代的石块铺就狭窄的小路;“行人稀”,行人稀少。这些都是视觉所见之景。
“捣练”是捣洗丝绢,意指家中人为远行人备置寒衣。这是听觉所听之声。诗歌颔联运用了视听结合,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强化了作者暮年漂泊的心里感受,写出作者在秋风暮景中的思归之情。
35.C 36.《涉江采芙蓉》运用虚写和白描的手法,写游子采撷芳草要送给所思之人却不能,回望旧乡却又长路漫漫,表现分隔两地的无奈,抒发了羁旅怀乡之情。《鹊桥仙》运用比拟、对比和比喻等艺术手法,表现爱情的美好和相聚的甜蜜,更表达出爱情要经得起长久分离的考验的爱情观。
【解析】3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鹊桥仙》中“金风玉露”指秋风白露,是七夕鹊桥会所在的季节。
故选C。
3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情感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从思想情感和艺术手法两个角度分析两首诗的差别。
《涉江采芙蓉》此诗借助他乡游子和家乡思妇采集芙蓉来表达游子和思妇的相思之情,全诗分别从游子和思妇两个角度表达了游子思念家乡,想念家中妻子却不能相见的相思与愁苦。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运用景物描写,“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运用白描手法,抒写漂泊异地失意者的离别相思之情;从游子和思妇两个角度交错叙写,表现游子思妇的强烈情感,抒发了羁旅怀乡之情。“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写游子采撷芳草要送给所思之人却不能,回望旧乡却又长路漫漫。运用悬想手法,在虚实结合中强化了夫妻之爱以及妻子对丈夫的深情,表现分隔两地的无奈。
《鹊桥仙》则主要借牛郎织女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来歌颂坚贞诚挚的爱情。上片写牛郎织女聚会,下片写他们的离别。“纤云弄巧,飞星传恨”运用拟人手法,赋予云和星人格色彩;“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对比人间,歌颂了牛郎织女爱情的高尚纯洁和超凡脱俗;“柔情似水,佳期如梦”运用比喻写出两情相会的绵绵情意与无限惜别之情。“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揭示了爱情的真谛:爱情要经得起长久分离的考验,只要能彼此真诚相爱,即使终年天各一方,也比朝夕相伴的庸俗情趣可贵得多。这两句成为爱情颂歌当中的千古绝唱。
37.C 38.①寓情于景,在壮美景色中寄寓热爱之情(热爱如画风景,或热爱祖国壮丽山河);
②触景生情,触发意欲为国建功立业的豪情;
③以乐景衬哀情,衬托身世之悲(孤独、漂泊、落寞、潦倒等)。
【解析】3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C.“说明杜甫不重视自己的诗文创作”错误。“名岂文章著”有点名声,哪里是因为我的文章好呢?这是正话反说,诗人的名声因文章而显赫,抒发休官的忧愤。
故选C。
38.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炼句的能力。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意思是:星星低垂在辽阔的天际,月亮倒映在江面上,随波涌动。
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这两句寓情于景,写景雄浑阔大,在壮美景色中寄寓热爱之情(热爱如画风景,或热爱祖国壮丽山河),且触景生情,触发意欲为国建功立业的豪情。
这首诗是写诗人暮年飘泊的凄苦景况的,而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怆心情。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衬托了诗人身世之悲(孤独、漂泊、落寞、潦倒等)。
39.D 40.①《月夜》中,明明是诗人在长安望月思念妻子和儿女,却从对方着笔,想象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思念困守长安的丈夫。颈联进一步写妻子“忆长安”,在蒙蒙雾气中,在冷冷月光下,妻子久久伫立遥望长安,通过对写法,更加表达出对妻子儿女的深切的思念。
②《除夜作》中,诗人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想念家里人,而从对方落笔,想象故乡的亲人在这个除夕定是想念着千里之外的“我”。虚实结合,更加突出了客居在外的诗人此时对家人的思念。
③两首诗都运用对写法,表达情感委婉含蓄,真切动人,耐人寻味。
【解析】39.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D.“含蓄地表达出诗人希望结束天下乱离的悲哀,期待能四海安定”错,高诗是一首思乡诗作,通过除夜表达乡思之苦。没有表达选项所说的主题。
故选D。
4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对写法”是我国古典诗歌中的一种特殊的表现手法。就是诗中主人公明明在苦苦思念着对方,诗人却不进行直接地描述,而是从对方着笔,将这种深挚的思念之情委婉含蓄地表达出来。
杜诗,“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意思是今夜里鄜州上空那轮圆月,只有你在闺房中独自遥看。联系注解我们知道,此时诗人被叛军囚禁在长安,生死未卜。诗人从妻子的角度着笔,写妻子在月夜为自己担忧,从侧面衬托出诗人的身处险境生死未卜的处境。诗人采用“对写法”,明明是自己在月夜思念着远方的妻子,却想象妻子在月夜遥望,牵挂着自己。明明是自己记挂着孩子妻子,在夜深不寐的时候,伤心落泪,却想象妻子在深夜伫立,鬓发被雾气打湿,玉臂生寒。这样的写法,新颖而独特,使得我们更能感知到他们夫妻之间深厚的感情,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孤身在。外,对独居妻子的怜爱之情。
高诗,“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首句营造了一个凄冷孤寂的意境,次句转入自身直白凄然的内心世界。这是实写诗人自身的境况,除夕之夜,远离家人,身居客舍,在寒灯只影的客舍之中,那孤寂凄然之感便油然而生了。后两句却撇开自己,想象故乡的亲人,“故乡今夜思千里”意思是说,故乡的亲人在这个除夕之夜定是想念着千里之外的我,想着我今夜不知落在何处,想着我一个人如何度过今夕。这漫漫无边的思念之苦,又要在霜鬓添新的白发。
诗人巧妙地运用“对写法”,把深挚的情思抒发得更为婉曲含蕴,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