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课堂同步特训(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课堂同步特训(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8-14 19:12: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课堂同步特训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一、选择题
1.下图所示文,物发现于甘肃嘉峪关,反映了魏晋以来北方内迁民族(  )

牧马图(魏晋墓壁砖画) 耕牛图(魏晋墓壁砖画)
A.生活习俗转变 B.思想观念转变 C.饮食爱好转变 D.生产方式转变
2.从东汉桓帝(永寿二年)到西晋统一前的125年间,全国人口减少了3390多万,平均每年减少近28万。这时期人口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
A.政局动荡战乱频繁 B.人口南迁土地荒芜
C.北方自然条件恶劣 D.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3.西晋灭亡后,司马睿于317年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  )
A.后晋 B.南晋 C.东晋 D.后周
4.东晋初年,祖逖率军北伐,经四年苦战,收复黄河以南广大失土。正当他厉兵秣马,准备进军河北时,朝廷派戴渊为都督指挥祖逖,并扼制祖逖后路。材料描述的是,东晋初年(  )
A.政府决意收复中原 B.政府阻挠将领北伐
C.政权被文臣所控制 D.政权落入武将手中
5.《晋书》记载东晋后期南方的情形是:“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该记载表明当时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是(  )
A.民族的大交融 B.海外贸易日益繁盛
C.社会相对安定 D.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6.420~589年,中国南方政权更迭频繁,相继出现四个王朝,都以建康为都城,历史上统称“南朝”。这四个王朝应该是(  )
A.宋齐梁陈 B.秦汉唐宋 C.梁唐晋汉 D.宋元明清
7.“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该诗是唐朝诗人韦庄对曾为“六朝”(吴、东晋、宋、齐、梁、陈)古都的感慨。该古都是今天的(  )
A.北京 B.西安 C.洛阳 D.南京
8.读图说史:读图,解读正确的是(  )
A.北方自然环境非常恶劣 B.江南地区经济相对发达
C.民族交融和江南的开发 D.北方民族学习中原文化
9.“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使自然条件优越的江南地区得到开发。”这则材料说明的是(  )
A.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 B.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目的
C.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意义 D.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结果
10.《水经注》载,交州一年两熟,“恒为丰国”;“江湖诸州并得休息,开田六千顷。二年之后,仓廪充实”。这表明东晋南朝时期(  )
A.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 B.铁农具和牛耕已出现
C.手工业技术日益成熟 D.统治者倡导戒奢从简
11.下图文材料说明(  )
南朝青瓷莲花尊 《宋书》记载南朝“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A.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B.文学艺术繁荣发展业
C.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D.南方经济超过北方
12.两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水稻由原来的直播变成育秧移栽,普遍实行麦稻兼作,还发展种桑养蚕、培植果树、种植药材等。这表明(  )
A.南方赋轻役稀,社会相对安定 B.南方农业发达,经济重心南移
C.江南开发加速,农业多种经营 D.南方商业活跃,城市经济繁荣
13.东晋初期,大量避乱南迁的北方贵族定居浙东,他们主要参与制造业、商业和运输业等经济活动,很少涉足大土地农业经营。这表明北方贵族(  )
A.缺乏生产工具和技术 B.可支配的劳动力不足
C.难以获得广阔的田地 D.排斥南方的本地贵族
14.据史书记载,东晋时与西方的大秦、波斯和印度支那半岛上的国家有往来贸易。南朝时,对日本和朝鲜半岛的贸易增多,与东南亚地区的交往更加频繁,还与西亚、欧洲、非洲等地区有商品贸易往来。根据材料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海上丝绸之路开始于东晋
B.东晋和南朝时期航海业发达
C.此时江南地区的开发,促进了海外贸易的发展
D.此时发达的海外贸易促进了东西方文化和经济的交流
15.南朝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是(  )
A.建康 B.洛阳 C.长安 D.成都
二、判断题
16.阅读以下材料后判断:
三国时期,吴国和蜀国控制着南方,北方人民携带着种子、工具,大批迁往南方。孙吴政权组织军队和百姓屯田、开垦荒地,推行牛耕。长江沿岸和太湖周围的稻田产量明显提高,在江南手工业中,会稽的越布是著名的特产,制瓷和造船技术已达到较高水平。
西晋灭亡后,从4世纪初到6世纪末,东晋和南朝先后统治南方,这时,北方人口继续南迁。南方人民广种水稻,并推广种植原产北方的麦、豆等农作物,促进农业的发展,南方手工业中织锦、制瓷和造船技术有很大提高。建康(今江苏南京)是南朝的政治经济中心和最大的都会。
以下表述是从以上材料中得出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填涂“A”;违背了以上材料内容所表达的意思,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填涂“B”;是以上材料内容没有涉及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填涂“C”。
(1)南方在三国时期和东晋南朝时期都得到了开发。(  )
(2)秦汉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一直在北方。(  )
(3)北方人民大量南迁是三国及东晋、南朝时期南方开发的重要原因。(  )
(4)三国及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粮食产量都有明显提高。(  )
(5)建康是三国及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的政治中心。(  )
三、综合题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东吴经东晋到南朝,南方各区域的经济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和进步,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发展速度明显快于长江上游地区。这样,整个长江流域在事实上形成了一个新兴的富有生机的经济带,这与北方黄河流域经济遭受严重破坏、恢复与发展缓慢的状况形成了鲜明对比。
材料二 东汉末年至魏晋之际,北方兵祸连连,战乱频发。这使人口密度最大的黄河中下游地区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关中、中原两大经济区的人口急剧减少。战乱以及由此造成的饥馑、瘟疫等,使北方士民纷纷背井离乡,举家南迁。
材料三 东晋南朝时,人们在太湖、鄱阳湖和洞庭湖一带开辟出了大量湖田。人们还把北方农作物的栽培、施肥、牛耕等先进技术与南方水田种植经验相结合,在江南地区普遍实行麦稻兼作,五岭以南则种双季稻。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出现材料一所述现象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东晋南朝时北方人口南迁,将哪些先进技术带到了南方?
(4)江南地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了开发,经济迅速发展。这对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有何启示?
【参考答案及精析】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A C B C A D C A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答案 C C C C A
1.【答案】D
【精析】据“牧马图”“耕牛图”可知,图片反映了农业上生产方式的转变,故选D项;材料主要涉及农业领域,与生活、思想、饮食等无关,排除A项、B项、C项。
2.【答案】A
【精析】东汉末年的农民起义和军阀割据,结束了两汉大一统的局面。魏、蜀、吴三国的鼎立,使分裂的中国走向局部的统一。在此期间,战争频繁,政局动荡不安,是造成这一时期人口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因此,答案为A。
3.【答案】C
【精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晋灭亡后,皇族司马睿于重建晋朝,定都建康,史称东晋,C项正确;公元936年,太原留守、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勾结契丹,认契丹皇帝耶律德光为父,并以幽云十六州为代价,在契丹扶持下于太原登基称帝,国号为晋,史称后晋。排除A项;司马睿建立的是东晋,不是南晋,排除B项;951年后周太祖郭威灭后汉建立后周,定都东京开封府,排除D项。故选C项。
4.【答案】B
【精析】根据材料描述,朝廷派遣戴渊为都督指挥祖逖,并扼制其后路,可以推断出政府阻挠了将领北伐的行动。这表明政府在某种程度上阻挠了祖逖的北伐计划,B选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明确提及政府决意收复中原的情况。虽然祖逖率军北伐,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失土,但并没有明确说明这是政府的决策,排除A选项;材料中没有明确提及政权被文臣所控制的情况。虽然材料中提到朝廷派遣戴渊指挥祖逖并扼制其后路,但并没有说明这是文臣掌握了政权,排除C选项;材料中也没有明确提及政权落入武将手中的情况。尽管祖逖是一位武将,但并没有说明他掌握了整个政权,排除D选项。
5.【答案】C
【精析】从材料“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可知天下太平,为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了和平稳定的环境,促进了经济发展和人们安居乐业,故选C项;民族交融、海外贸易和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来,与题意无关,排除A、B、D项。
6.【答案】A
【精析】本题以420~589年,中国南方政权更迭频繁,相继出现四个王朝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南朝。宋、齐、梁、陈总称为南朝。420年东晋大将刘裕自立为帝国号“宋”。此后,南方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总称为南朝,它们的都城都在建康。
7.【答案】D
【精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国鼎立时期,吴国都城建业,也就是今南京;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都城建康,建康即今南京。从420—589的170年里,南方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统称“南朝”,它们的都城都在建康,即今南京,故D符合题意,A、B、C与题干“六朝”的都城无关,排除。故选D项。
8.【答案】C
【精析】结合所学知识,题目给出的是人口南迁示意图,东晋南朝时江南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东汉末年以来,许多北方人为躲避战乱,逃往江南地区,西晋后期以来,更多北方人迁到江南。给南方地区带去了劳动力、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这期间人口的大量迁移也促进了民族交融,所以C选项符合题意。
9.【答案】A
【精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使自然条件优越的江南地区得到开发。”这表述的是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东晋南朝时江南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东汉末年以来,许多北方人为躲避战乱,逃往江南地区,西晋后期以来,更多北方人迁到江南。给南方地区带去了劳动力、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此外,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南北方劳动人民的共同努力等也是重要因素。
10.【答案】A
【精析】《水经注》载,交州一年两熟,“恒为丰国”;“江湖诸州并得休息,开田六千顷。二年之后,仓廪充实”,这表明东晋时期农业发展迅速。北方人口南迁,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和农业的发展,故选A项;铁农具和牛耕出现是在春秋后期,排除B项;材料表述的是农业,不是手工业,排除C项;统治者倡导戒奢从简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
11.【答案】C
【精析】根据题干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晋末年以来,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南下,推动了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江南得到了开发,故选C项;材料体现了江南地区的开发,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文学艺术繁荣发展业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B项;南方经济超过北方是在宋朝,排除D项。
12.【答案】C
【精析】结合所学知识,根据材料“江南地区水稻由原来的直播变成育秧移栽,普遍实行麦稻兼作,还发展种桑养蚕、培植果树、种植药材等。”结合所学可知由于北方人口南迁,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农业生产技术得到了改进,实行农业的多种经营,故C项正确。
13.【答案】C
【精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选项A缺乏生产工具和技术,与史实不符,故排除。B可支配的劳动力不足,材料并未体现,故排除。C难以获得广阔的田地,是北方贵族参与制造业、商业和运输业经济活动的原因,C正确。D排斥南方本地贵族,材料未体现,故排除。
14.【答案】C
【精析】本题考察学生对于基本史实的对应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选项,海上丝绸之路开始于汉武帝时期,故排除。宋元时期造船和航海技术有了较大的发展,海上丝绸之路在元朝时进入鼎盛时期,故B、D两项说法错误。C选项。魏晋时期,北方战乱,北方人大量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刺激了海外贸易繁荣。故C符合题意。
15.【答案】A
【精析】根据所学知识,南朝时期南方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交流和城市的繁荣,这是的建康,人口众多,是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故选A。
二、判断题
【答案及精析】
16.(1)A(2)C(3)A(4)A(5)B
【精析】
(1)依据题干材料“三国时期,吴国和蜀国控制着南方,北方人民携带着种子、工具,大批迁往南方。……长江沿岸和太湖周围的稻田产量明显提高……西晋灭亡后,从4世纪初到6世纪末,东晋和南朝先后统治南方,这时,北方人口继续南迁。南方人民广种水稻,并推广种植原产北方的麦、豆等农作物,促进农业的发展,南方手工业中织锦、制瓷和造船技术有很大提高……”可知,南方在三国时期和东晋南朝时期都得到了开发。此题干表述是从材料中得出的,故填涂A。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汉时期,北方和南方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黄河流域经济发达,是全国经济重心;而江南地区地广人稀,农业生产落后。所以秦汉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一直在北方。但此表述在题干材料中并没有涉及,故填涂C。
(3)依据题干材料“三国时期,……北方人民携带着种子、工具,大批迁往南方。……长江沿岸和太湖周围的稻田产量明显提高……制瓷和造船技术已达到较高水平……西晋灭亡后,从4世纪初到6世纪末,……北方人口继续南迁。南方人民广种水稻,并推广种植原产北方的麦、豆等农作物,促进农业的发展,南方手工业中织锦、制瓷和造船技术有很大提高……”可以看出,北方人民大量南迁是三国及东晋、南朝时期南方开发的重要原因。此题干表述是从材料中得出的,故填涂A。
(4)依据题干材料“三国时期,……北方人民携带着种子、工具,大批迁往南方。……长江沿岸和太湖周围的稻田产量明显提高……西晋灭亡后,从4世纪初到6世纪末,……北方人口继续南迁。南方人民广种水稻,并推广种植原产北方的麦、豆等农作物,促进农业的发展……”可以看出,三国及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粮食产量都有明显提高。此题干表述是从材料中得出的,故填涂A。
(5)依据题干材料“三国时期,吴国和蜀国控制着南方,……西晋灭亡后,从4世纪初到6世纪末,东晋和南朝先后统治南方,……建康(今江苏南京)是南朝的政治经济中心和最大的都会”可知,建康(今江苏南京)是南朝的政治经济中心,而不是三国及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的政治中心。题干表述违背了以上材料内容所表达的意思,故填涂B。
三、综合题
17.【答案】
(1)现象: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2)原因:北方战乱不休,南方相对安定;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南下移民和当地民众的共同努力;等等。
(3)技术: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
(4)启示:社会稳定是前提,国家要维护社会稳定;人才和科技是保障,要坚持科教兴国战略;政策的指引很重要,国家应立足于国情,制定适当的政策。
【精析】
(1)现象:根据材料一“自东吴经东晋到南朝,南方各区域的经济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和进步,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发展速度明显快于长江上游地区。”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江南地区的开发。江南地区的发展为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2)原因:根据材料二内容“东汉末年至魏晋之际北方兵连祸接,战乱频仍。这使人口密度最大的黄河中下游地区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关中、中原两大经济区的人口急剧减少,战乱以及由此造成的饥谨、瘟疫等,使北方士民纷纷背井离乡,举家南迁。”和所学知识可知,江南地区发展的原因是北方战乱,南方相对稳定,北人南迁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统治者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南下移民和当地民众的共同努力等。
(3)技术:根据材料三“栽培、施肥、牛耕等先进技术与南方水田种植经验相结合”可知北方人口南迁,将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带到了南方。
(4)启示:本题为开放型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稳定是前提维护社会稳定;人才和科技是保障,科教兴国,政策的指引很重要,立足于国情,制定适制定适当的政策等。
试卷第1页,共3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