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时 0的认识和加减法
课题 0的认识和加减法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0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与实践活动,使学生知道0的两种含义:表示没有和起点。规范0的写法,使学生能规范整洁的书写0。 2.培养学生的想象、合作、探究的能力和认真书写的好习惯。 3.通过紧密联系生活的实践活动,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初步认识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教学重点 掌握0的意义,会计算有关0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 理解有关0的加减法的算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直尺(学生自备)。
教 学 过 程 备 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你知道小猴子最喜欢吃什么水果吗? 学生:桃子。 教师:(课件出示教科书第30页第1幅情境图)没错,就是桃子。一天,猴妈妈给小猴子准备了2个桃子做早餐。小猴子可高兴了! 教师:一共有几个桃子?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在图下写上相应的数字2。 教师:(课件出示教科书第30页第2幅情境图)接着它高高兴兴地吃了一个,还剩几个?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在图下写上相应的数字1。 教师:(课件出示教科书第30页第2幅情境图)接着它又吃完了最后1个桃子,现在盘子里一个也没有了,在数学上,一个也没有就用“0”表示。今天我们就来认识0以及0的加、减法计算。(板书:0)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认识0 教师:同学们想一想,你们在哪里见到过“0”呢? 课堂预设:学生可能说到电话号码、温度计、直尺等。 教师:同学们真棒,说得都对。请你拿出直尺找一找,直尺上的“0”在哪儿? 学生1:“0”排在第一个。 学生2:“0”在直尺的最开头。 学生3:“0”在直尺的最左边。 教师:同学们说得都对,0可以表示“起点”。(板书:起点) 2.0的写法 教师:我们已经认识了0,你们觉得0像什么? 学生1:0像鸡蛋。 学生2:0像气球。 …… 教师示范在田字格中书写0。在教学0的写法时,教师要进行指导:写0的时候,要从上到下,从左向右,写得要圆滑,起笔处和收笔处要相连,不能出头。 课堂小结: 教师:0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还可以表示起点。 3.0的计算 教师:鸟窝里还有几只小鸟?你能用一道算式来表示吗?(课件出示教科书第30页小鸟图) 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然后列出算式并计算出结果。 课堂预设:鸟窝里有3只小鸟,3只都飞走了,鸟窝里一只小鸟也没有了,学生写出3-3=0应该不难。这里教师要强调用数字“0”表示一只也没有,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要表达清楚、完整。(板书:3-3=0) 教师:我们可以发现:相同的两个数相减,得数是0。 教师:左边有4只青蛙,右边有0只青蛙,求两边一共有几只青蛙,你们会列式吗?(课件出示教科书第30页青蛙图) 学生:求两片荷叶上一共有几只小青蛙就是把几和几合起来,求一共是多少,列式为4+0=4。(教师板书:4+0=4) 教师: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数加上0,还等于这个数。 教师:想一想,5-0=?5减0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就是从5个里面去掉0个,也就是说5个东西一个也没有减少,还是5个。 教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所以5-0=5。 教师: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数减去0还得这个数。 课堂小结: 教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相同两个数相减,得数是0;一个数加0或减0仍得这个数。 三、当堂训练 1.课件出示教科书P30“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2.课件出示教科书P31“练习六”第1题。 从有到没有,使学生再次感受0的含义。 3.课件出示教科书P31“练习六”第2题。 3幅连续性的摘苹果图,要求学生根据图意回答3-1、3-2、3-3的结果各是多少,在加深理解同数相减得数是0的同时渗透函数思想。 4.课件出示教科书P31“练习六”第3题。 要求学生根据图意写减法算式,直观感受原有的4朵花与划去的花、剩下的花之间的关系,巩固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同数相减得0的道理,渗透函数思想。 5.课件出示教科书P31“练习六”第4题。 通过看图,使学生明白3+0和0+3含义相同,计算结果也相同。 6.课件出示教科书P31“练习六”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总结 教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并学会读写了数字“0”,掌握了0的意义,会计算有关0的加减法。你有什么收获呢? 学生谈收获,教师根据学生谈话归纳整理成板书。 五、布置作业 1.从课后习题中选取; 2.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习题。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描述发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让学生观察直尺,读直尺上的数,加深对于“0”表示“起点”的理解。
板书 设计 0的认识和加减法 1.0的意义 2.0的加减法 (1)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 (1)相同两个数相减,得数是0 (2)表示起点 (2)一个数加0或减0仍得这个数
教后 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深入了解数字0的概念和作用,并且能够正确地运用数字0进行数学运算。同时,教师通过启发式等多种教学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没有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