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时 9加几
课题 9加几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9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9加几的算理,经历9加几加法的计算研究过程。 2.使学生能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并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有序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会用“点数法”“接数法”“凑十法”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教学难点 理解“凑十法”的算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棒(学生自备)。
教 学 过 程 备 注
一、回顾复习,导入新课 教师:我们前面已经学过了2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课件出示下题) 7+10= 11+2= 4+12= 5+5+1= 14+2= 13+6= 5+4= 4+6+8= 教师:刚才同学们很快得都很快,你们应该已经熟练的掌握了前面的加法计算。若是遇到要用9加上几的情况,同学们还能正确计算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9加几。(板书课题:9加几)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理解题意,列出算式。 教师:一年一度的秋季运动会开始了,运动场上热闹非凡。跑道上赛跑的同学们像离弦的箭一样向前冲;跳绳的同学们飞快地摇动手中的跳绳,跳绳上下飞舞,他们也随之跳跃着……啦啦队的同学们为运动员们呐喊助威,有的同学还为他们准备了酸奶。(课件出示教科书第88页情境图) 教师:(课件出示教科书第89页情境图)仔细观察,你发现了哪些信息?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箱子里有9盒酸奶,箱子外面有4盒酸奶,一共有多少盒酸奶? 教师:要解决这个问题应该怎样列式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9+4。 2.探究9加几的计算方法 教师:你能算出9+4的得数吗?你是怎样想的?也可以借助手中的学具完成。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了解学生已有的经验和方法。 课堂预设: 学生1:我是数出来的。1、2、3、……12、13,一共有13盒。 学生2:我是看箱子里有9盒酸奶,然后再接着数10、11、12、13,一共有13盒。 学生3:把外面的1盒拿到箱子里凑成10盒,10盒再加上剩下的3盒,一共就是13盒。 教师:这些方法都正确。同学3能上来用小棒代替酸奶摆一摆吗? 指名学生上台边摆边说。 课堂预设:从右边的4根小棒里拿出1根放在左边,左边就有了10根,右边还剩3根,一共就是13根。 教师:为什么拿1根呢?2根行吗?把9和1合在一起,好在哪里? 引导学生说出9和1凑成10,10加3就等于13。 教师:像这样,先把一个加数凑成10再计算的方法叫“凑十法”。谁能把刚才用凑十法计算9+4的过程说一说? 学生汇报用“凑十法”计算9+4的思维过程,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课堂小结: 教师:计算9加几,可以用点数法、接着数法、凑十法计算,其中用“凑十法”比较简单。 三、当堂训练 1.课件出示教科书P89“做一做”第1题。 教师:请你先圈一圈,再算一算。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汇报。 2.课件出示教科书P89“做一做”第2题。 指导学生说清自己的想法,例如计算9加3时,看到9就想1,把3拆成1和2,9+1=10,10+2=12。 3.课件出示教科书P91“做一做”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讨论。 引导学生感受“一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加数变大,和也随着变大”,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四、课堂总结 教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习了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你有什么收获呢? 学生谈收获,教师根据学生谈话归纳整理成板书。 五、布置作业 1.从课后习题中选取; 2.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习题。 回顾已学的知识,激活学生已有的经验。 鼓励学生说说自己的计算方法。
板书 设计 9加几 用凑十法计算。
教后 反思 本节课创设情境,体现“算法多样化”,利用摆小棒的方法计算得数。教师通过9+4重点说明。“凑十法”是一种简捷的计算方法,本节课的教学并不要求学生必须用“凑十法”进行计算,但是学生应该会“凑十”的计算方法。初步掌握“凑十”的计算方法,做“做一做”时再通过圈一圈、看图计算和算一算,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凑十”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