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时 认识米
课题 认识米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页例4、例5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2.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掌握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知道1米=100厘米。3.能合作测量出整米长度的物体,培养合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1米的长度表象,掌握用米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米和厘米之间的联系,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厘米尺、米尺、绳子等(学生自备)。
教 学 过 程 备 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谁愿意拿着自己的厘米尺来测量一下黑板的长度?课堂预设:测量时,学生发现尺子太短了,需要多次移动尺子进行测量,感觉很麻烦,而且测量结果不准确。教师:有没有更快、更方便的方法来测量黑板的长度?课堂预设:学生会想到用更长的尺子测量。教师:拿这把米尺试试(拿出米尺)。待学生测量完成后——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米”。(板书:认识米)二、自主活动,探索新知 1.学习例4。(1)认识米尺。教师:(出示米尺或课件)这是一把米尺,也就是长度是1米的尺子。让我们一起来测量黑板的长度吧!课堂预设:教师演示测量过程,学生观察。测量时教师要强调一边测量一边标记,做到不重不漏。学生会发现用米尺测量比用厘米尺测量快多了,而且也准确多了。课堂小结:
教师: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米可以用“m”表示。(2)认识1米。教师:拿一把米尺,在身上量一量,看看什么地方的长度是1米?(同桌之间互相测量)课堂预设:学生测量后回答,两只胳膊打开的长度大约是1米,站直后脖子以下的长度大约是1米……教师:在我们身边找一找,有没有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用米尺量一量。(小组活动,并交流测量结果)课堂预设:学生测量,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观察自己身边的物体,如教室门的宽度、讲台的高度等。(3)结果汇报。教师:大家测量的怎么样啦?谁来分享一下自己的测量结果?学生踊跃发言表达自己的结果,教师要给予鼓励。 2.学习例5.(1)课件出示米尺。教师: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1米里面有多少个1厘米?说一说你是怎样知道的。给学生充足的数的时间,再交流。(2)结果汇报。教师:哪位同学来分享一下自己的数法?课堂预设:学生1:一个格一个格地数,1米是100厘米。学生2:从1到10之间有10个小格,是10厘米,10厘米、10厘米地数。课堂小结:教师:通过刚才大家数的结果,发现米尺上有100个1厘米,那就是说1米=100厘米。(板书)设计意图:通过米尺认识“1米”的实际长度,既直观又简便。用自己的方式描述,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让学生经历“米”和“厘米”之间关系的探索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三、当堂训练教科书P4下面的“做一做”。(1)拿一根绳子,请两名同学互相配合,把这根绳子慢慢拉开。(2)请一名同学用米尺测量1米、2米……的长度,其他同学认真观察。四、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认识了“米”,还学会了用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方法,知道1米=100厘米。你有什么收获呢?学生谈收获,教师根据学生谈话归纳整理成板书。五、布置作业课本第8页练习一3题、4题;第10页9题。 台上同学测量黑板长度时,组织其他学生认真观察。(尽可能让学生多测量,更好调动学生课堂的积极性)测量时,一般用米尺刻度0对齐物体的一端,尺子要放平放直。
板书设计 认识米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1米=100厘米
教后反思 本节课主要教学长度单位米,并教学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课始,运用让学生用厘米尺量黑板感受到太麻烦和太累,从而产生学习用大长度单位量长度较大的物体的兴趣。接着出示米尺,让学生直观感受米尺的长度就是1米。然后采用小组合作用米尺测量物体等活动,通过比较,建立1米的表象,在学生头脑中留下1米到底有多长的深刻印象。再让学生比比看看,探索出1米=100厘米,最后让学生联系生活进行实践活动,明确测量长度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