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2.15 练习课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表格式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2.15 练习课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表格式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3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3-08-14 21:04: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5课时 练习课
课题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课型 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6-37页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以及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 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本单元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 学 过 程 备 注
一、知识梳理,温故知新教师:上节课我们对本单元的知识点进行了梳理和复习,这节课我们来复习“解决问题”。回忆一下,解决问题需要按照哪几个步骤进行解答?课堂预设:引导学生说出“知道了什么”“怎样解答”“解答正确吗”这三个步骤。教师:先要认真审题、分析数量关系并解答,最后要注意反思检验,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可以画图来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二、专项练习,逐步提升 1.学习练习七第4题。课件出示第4题。教师:从题中你可以得出哪些信息?一班一共用去了多少米?学生1:100米长的丝绳一班先用去20米,又用去38米。学生2:要求一班一共用去了多少米,就是把先用去和又用去的米数合起来,用加法计算,列式为20+38=58(米)。教师:回答的很棒,哪位同学来解答第2小题呢?学生1:二班需要40米,要求剩下的丝绳够不够,就是用丝绳的总长度减去一班用去的长度,列式100-58=42(米);再与40比较大小,42>40,所以剩下的丝绳够。学生2:还可以把一班用去的米数与二班需要的米数合起来,列式58+40=98(米),再与丝绳的总长度比较大小,98<100,所以剩下的丝绳够。(设计意图:巩固学生用连贯思考分析问题的方法和思维方式解决问题,并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2.学习练习七第5题。课件出示第5题。教师:从题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这里要求什么问题?引导学生整理信息,明确有两个问题,画图解决问题,汇报解答方法。教师:要求妈妈今年多少岁,必须知道谁的年龄?(明确要求第一个问题的结果)请画图表示出问题中的信息,再列式解答。学生自主解答后再展示交流。师生:求“爸爸今年多少岁”,就是求比13多28的数是多少,用加法计算,列式为13+28=41。求“妈妈今年多少岁”,就是求比41少3的数是多少,用减法计算,列式为41-3=38。课堂小结:教师: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用加法计算;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是多少,用减法计算。 3.学习练习七第9题。课件出示第9题。教师:从图中你们读懂了什么?“满50元减10元”是什么意思?学生1:消费到了50元就可以少10元。学生2:消费超过50元就可以减10元。教师:哪位同学来解答一下第(1)题呢?学生:求买一辆小汽车和一盒积木24元是否能减10元,就是把26和24合起来,再与50比较大小。若大于或等于50,即可减10元。列式26+24=50(元),50=50,能减10元。教师:你会解答第(2)题吗?学生:求买一个布娃娃和一个玩具熊要花多少钱,就是把28和35合起来,列式28+35=63(元),63>50,所以要花63-10=53(元)。教师: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指名汇报。(设计意图:解决含有丰富条件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体现了对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三、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用加法和减法解决连续两问的应用题要先分析数量关系,通过题中给出的已知条件求出第一个问题,然后把第一个问题的结果当成新的已知条件解决第二个问题。你有什么收获呢?学生谈收获,教师根据学生谈话归纳整理成板书。四、布置作业课本第36-37页练习七其他题目。 可以通过引导学生画图分析,明确数量关系。
板书设计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教后反思 本节课主要复习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用正确的语言表达图意,将所学的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为学生创造独立思考和解题的机会,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