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三联教育集团2022 年秋季学期高一年级质量检测考试(二)
历 史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2 页,满分100 分,考试用时50 分钟。
2.答卷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在条形码粘贴区域规范贴条形码。
3.答卷时,请认真读题,客观题必须使用2B 铅笔填涂,主观题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 的位置,字迹工整,笔迹清晰。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作答,在试卷上答题无效。
5.请保持答题卡平整,不能折叠,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试卷不用收回)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 分,共48 分)
1. “古代的住宅,东偏是祠堂,即庙,西偏是家屋,即寝。古代的家庭,最重要的……祭祖自属大事。” 材
料揭示了( )
A.分封制的巩固 B.宗法制的影响
C.宰相制的实行 D.内朝制的推行
2.电视剧《老大的幸福》热播后,引发了一场关于幸福的大讨论,老大“拿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比,越比
越憋屈;拿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比,越比越幸福”的观点体现了一种“知足常乐”的洒脱。与之最为接近的思
想是( )
A.孟子“民贵君轻”的儒家思想
B.墨翟“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
C.韩非“严刑峻法”的法家思想
D.老子“清静无为”的道家思想
3.汉初察举的名目有孝廉、茂才异等、贤良方正、孝悌力田,它反映出当时察举制度选官的主要标准是( )
A.品行、才学 B.家庭背景
C.个人声望 D.考试成绩
4.西汉太中大夫东方朔上书汉武帝,所写材料需两人抬进宫,后来这种情况得到极大改变,其首先得益于( )
A.造纸技术 B.雕版印刷
C.制墨技术 D.活字印刷
5.汉武帝时主父偃称:“齐临淄十万户,市租千金,人众殷富,巨于长安。”这反映了当时的临淄( )
A.农业发达 B.牧业发达
C.商业繁荣 D.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6.习近平强调:“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在下列中国古代官职中,最
早体现“对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的是( )
A.通判 B.御史大夫
C.刺史 D.监察御史
7.《好了歌》:“人人都说皇帝好,其实皇帝也苦恼;宰相权大睡不好,选才选官更难搞;要是官吏选不好,贪
污腐败治不了;最怕地方造反了,身家性命也难保。”为解决诗歌中的“苦恼”,统治者曾采取的措施有( )
①三省六部制 ②皇位继承制 ③科举制 ④刺史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8.电视连续剧《水浒传》第一集的片头展现了北宋都城汴梁日常生活的繁华景象,此片头取材于当时的一副著
名绘画,该画可能是( )
A.《女史箴图》 B.《山径春行图》
C.《清明上河图》 D.《送子天王图》
9.在中国古代文学发展过程中,如果设《诗经》代表1,明清小说代表7,那么6代表的是( )
A.楚辞 B.汉赋
C.宋词 D.元曲
10.军机处设在隆宗门内,乾清门西侧,严禁外人进入。皇帝召见军机大臣时,连太监也须退出。这说明军机
处的特点是( )
A.快捷性 B.保密性
C.集权性 D.辅助性
11.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现象。“机工”是( )
A.资本家 B.雇佣工人
C.奴隶 D.地主
12.“在激进的理想主义背后,隐藏着狭隘的农民意识;在基督上帝的外衣下,其实质反映的却是小农的现实
需要与儒家的大同理想。”这段话评论的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
13.叶圣陶在一则日记中写到:“课毕后阅报纸,见专电栏中有云:武昌已为革(命)党所据,新军亦起而相应……
从此而万恶之政府即以推倒,亦未可知也。”日记中的“万恶之政府”指( )
A.清政府 B.南京临时政府
C.北洋政府 D.南京国民政府
14.古罗马普林尼在其《自然史》中写道:“中国产丝,织成锦绣文绮,运至罗马……裁成衣服,光辉夺目,
人工巧妙达到极点。”材料反映出( )
A.当时中国与罗马有直接贸易往来
B.苏州是当时著名丝织业中心
C.中国的丝织业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D.当时罗马朝廷生活奢侈腐化
15.法国文学家雨果曾经写道:“两个强盗闯进圆明园,一个抢了东西,一个放了火。……这个胜利者把口袋
装满,那个把箱箧装满,他们手拉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在历史面前,这两个强盗就是( )
A.俄、法 B.德、法
C.英、德 D.英、法
16.陈独秀认为只有“德先生”和“赛先生”才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和思想上的一切黑暗。
这两位“先生”指的是( )
A.民主和科学 B.新道德和新文学
C.美国和法国革命 D.两位无产阶级革命家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17题22分,18题15分,19题15分,共 52分)
17.(22 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尚书省领二十四司,尚书令一员。正二品。武德中,太宗为之,自是阙而不置。令总领百官,仪刑端揆,其属
有六尚书。凡庶务,皆会而决之。……门下省侍中二员。……凡军国之务,与中书令参而总焉,坐而论之,举而行 之,此其大较也。……给事中掌陪侍左右,分判省事。凡百司奏抄,侍中审定,则先读而署之,以驳正违失。……中书省,中书令二员。……中书令之职,掌军国之政令,缉熙帝载,统和天人。入则告之,出则奉之,以厘万邦, 以度百揆,盖佐天子而执大政也。……凡诏旨敕制,及玺书册命,皆按典故起草进画。既下,则署而行之。
材料二
太祖问:“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故何也?”赵普回答:“此非
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材料三
明太祖认为:“自秦以下,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三省分工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8 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赵普认为唐末以来政局动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他提出了哪些解决的办法(6 分)
(3)依据材料三,分析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的原因是什么?并分析宰相被废后带来的影响。(8 分)
18.(15 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中国古代人口地理分布变化表
年代 人口状况 区域 西汉(2 年) 唐(752 年) 南宋(1210 年) 明(1491 年)
总人口 (千人) 人口 密度 总人口 (千人) 人口 密度 总人口 (千人) 人口 密度 总人口 (千人) 人口 密度
黄河中下游地区 38256 42.8 28898 32.3 47541 53.2 21217 30.4
江淮地区 7871 15.2 12137 23.4 23650 45.6 39275 75.7
(1)西汉时,我国人口主要集中在哪一地区?为什么?(5 分)
(2)从汉朝至唐朝,中国古代人口分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5 分)
(3)明朝时,我国人口分布最明显的变化是什么?为什么?(5 分)
19.(15 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792年英国马嘎尔尼使团携带蒸汽机、远洋战舰模型与高倍望远镜等礼物访华,向乾隆祝寿,同时希望中英互
通有无,发展贸易,并在京建立大使馆。乾隆以“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断然拒绝。 英国使团无功而返。
材料二
(1)马嘎尔尼使团来华时中国奉行什么对外政策?分析奉行这种政策的政治、经济、思想方面的原因。(8分) (2)据材料二指出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7分)
贵州省三联教育集团2022 年秋季学期质量检测考试(二) 第 2 页 共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