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第8课《荷花淀》《小二黑结婚(节选)》《党费》(课件)(共5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第8课《荷花淀》《小二黑结婚(节选)》《党费》(课件)(共5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14 21:44: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8张PPT)
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
学习目标
1
3
2
4
学习中国革命传统作品,深刻认识革命传统;了解旧中国人民的苦难和革命先驱的斗争历程,体会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志士和广大群众为国家解放和民族新生而英勇奋斗的革命精神。
把握作品的思想主题,分析文中塑造的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品味小说以传神的对话、生动的细节描写和细腻的心理描写刻画人物的手法。
学习用人物对话、典型细节来刻画人物形象的表现手法。
学习重点
品味小说以传神的对话、生动的细节描写和细腻的心理描写刻画人物的手法。
学习中国革命传统作品,深刻认识革命传统;了解旧中国人民的苦难和革命先驱的斗争历程,体会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志士和广大群众为国家解放和民族新生而英勇奋斗的革命精神。
学习难点
教法与学法
比较阅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4课时
学习课时数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一个中秋节的晚上,嫦娥偷吃了仙药后不由自主地往上飘,就在她离月宫还差一步的时候,随身佩戴的宝镜却掉了下来,这块宝镜摔成了大大小小的99个碎片,于是地上便有了大大小小99个水淀。荷花淀便是其中的一个淀泊,它属于白洋淀水域。《荷花淀》可以说是以战争为题材的小说,一提起战争,我们首先想到的是硝烟弥漫、血肉横飞,但在本文里又是怎样一副截然不同的战争画面呢?
背景资料
孙犁(1913-2002),中国小说家、散文家。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人。延安时期发表《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回冀中农村从事写作,并参加土地革命工作,写有《钟》《碑》《嘱咐》等短篇小说和一些散文。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小说与散文集《白洋淀纪事》等。
二、晓作者,识背景
背景资料
他的作品显示出作家成熟的、独特的艺术风格:淡雅疏朗的诗情画意与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完美统一。这一独特风格对当代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形成了一个数量相当可观的作家群,被当代文坛誉为“白洋淀派”。由于他这一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小说又被称为“诗体小说”。
背景资料
白洋淀地区属于冀中抗日根据地,卢沟桥事变后不久国民党放弃这一带土地,仓皇南逃,当地人民遭到了日本帝国主义铁蹄的蹂躏。在共产党和八路军的领导下,白洋淀人民积极投入了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该地军民利用白洋淀的河湖港汊,同侵略者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出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事迹。孙犁以此为基础,在延安窑洞里的一盏油灯下,用草纸和自制的墨水写成了这篇小说,1945年发表于延安《解放日报》。
《荷花淀》在延安发表后,重庆《新华日报》和各解放区的报纸转载,新华书店发行单行本,香港的书店也予以出版。孙犁小说荷花一样清新独特的艺术风格引起了文坛的广泛关注。
20世纪50年代,一大批青年作者积极学习孙犁的风格,效仿孙犁的方式写小说,即通过描写儿女情、家务事反映时代的变化。成绩突出的有刘绍棠、从维熙、韩映山、房树民等,形成了一个很有实力的作家群体。后来,人们把这个作家群体称为“白洋淀派”(也称“荷花淀派”)。该派作品,一般都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和乐观精神,情节生动,语言清新、朴素,富有节奏感,描写逼真,心理刻画细腻,抒情味浓,富有诗情画意。
白洋淀派
“荷花淀”也就是现在的河北省中部的湖泊白洋淀的一部分,抗日战争时期属于冀中抗日根据地。以“荷花淀”为题,点明了小说故事发生的地点,给人以诗情画意的联想。
题目解说
背景资料
不可以删掉。
如没有这一段,她们就如普普通通的传统妇女一样,表现的只是深明大义和爱丈夫、爱家庭。有了这段,反映了在党的领导下,发动全民战争,妇女同样能在战斗中锻炼成长,保家卫国。
三、文本探究
1.从“几个青年妇女划着她们的小船赶紧回家”至文末,这一部分能否删去?为什么?
她编席子又快又好,可以看出她的能干与勤快。丈夫是游击组长,大部分家务劳动得由她承担。她上要奉养公公,下要养育孩子,是传统的贤妻良母型的妇女。
背景资料
2.小说中最突出的人物是水生嫂。她既有中国妇女的传统美德,又具有根据地妇女的特征,试加以分析。
丈夫工作晚归,她首先“站起来要去端饭”。丈夫说要参军,她“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表现出对丈夫的依恋。丈夫参军没几天,她心里思念丈夫,又偷偷和众伙伴去看望丈夫,对丈夫一往情深。
丈夫参军,她并没有拖丈夫的后腿,虽然她不想让丈夫走。丈夫去别人家做动员工作,她一直坐在院子里等他,要听听丈夫的“嘱咐”。
①勤劳善良
②温柔体贴
③深明大义
作者对水上伏击战的经过用简笔数语带过,而对于荷花淀的旖旎风光,却不惜浓墨重彩加以渲染。无论是夫妻话别时月下的荷花淀,还是探夫路上展现出的水上的荷花淀,甚或是伏击战中的荷花淀,都是那么优美迷人,充满诗情画意。小说中对乡土的描写,既饱含着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感,又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典型环境。
背景资料
3.孙犁先生说过:“看到真善美的极致,我写了一些作品。”《荷花淀》一文便呈现出多角度、多层次的美,请结合文本探讨这篇小说表现了怎样的美。
水生嫂为了丈夫的嘱托可以牺牲生命;青年妇女牵挂丈夫,她们可以冒着敌人的炮火去探夫;我们的战士在顺手一丢中温柔关爱尽显无余。这就是荷花淀青年男女的淳朴而忠贞的爱情。
①乡土美
②爱情美
如“爹哩?”“小华哩?”如果说这是水生每次回家必问的话,那么这一次会不会带有一丝不舍?因为第二天他就要去大部队了。谁说战士无情?谁说战士不顾家?他们心疼家人,梦萦故乡,然而国难当头,他们只有舍小家而顾大家。“水生,你干的是光荣事情,我不拦你,你放心走吧。大人孩子我给你照顾,什么也不要惦记。”这就是父子亲情。
背景资料
为了保卫家乡,打退敌人,男人积极上前线,女人支持丈夫,父亲支持儿子,乡亲支持战士。有这样的爱国情怀,有这样的凝聚力,我们的抗日战争能不胜利吗?忠贞的爱情,浓郁的亲情,都统一在高尚的爱国情中。
③亲情美
④家国情美
“你总是很积极的。”短短一句话,看似平常,其实内涵极为丰富:既透露出水生嫂舍不得丈夫离开的绵绵情意,又表现出她为丈夫积极投身革命而感到骄傲。
背景资料
4.本文的对话描写极其传神,试举例分析对话的作用。
商量看丈夫的对话描写是相当精彩的。她们都想去看看自己的丈夫,可是在语言表达上却迥然不同,充分表现了各人不同的性格特征。同时,这一段人物对话描写又为下面妇女们突遇敌船情节的展开做了铺垫,埋下了伏笔。
①深入细致地刻画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
②揭示各个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展开并推动情节发展。
背景资料
回家途中的对话,表现了她们经过战斗的考验,思想觉悟都有了一定的提高。她们也渴望参加战斗,对话中充满了战斗的激情,同时也看到了自己的力量,认识到妇女并不比男人弱,她们提出了“我们也成立队伍”的响亮口号,突出了小说的主题。
③注重表现人物发展变化的思想性格,深化小说的主题。
背景资料
小说以冀中抗日根据地广大人民群众的斗争生活为背景,塑造了以水生嫂为代表的一群勤劳纯朴、通情达理而又勇敢机智、积极向上的农村劳动妇女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根据地军民英勇抗日的爱国精神和热爱生活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小结
《荷花淀》的语言具有独特的美感,读罢全文,我们会禁不住心驰神往地进入美丽的荷花淀。请用“芦苇”“微风”这两个词语写一段情景交融的文字,要求想象合理,语意连贯,200字左右。
作业
第二课时
一、情境导入
在中国百年文学发展中,只有鲁迅和赵树理都曾被作为中国作家学习的“方向”提出。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发表后,很快得到高度评价。郭沫若称《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等作品“为抗战以来文艺作品的杰出者”,茅盾认为《李有才板话》“标志了向大众化的前进的一步,这也是标志了进向民族形式的一步”。1947年,晋冀鲁豫边区文联召开座谈会,号召文艺工作者“向赵树理方向迈进”。
背景资料
赵树理(1906-1970),原名赵树礼,山西沁水人,中国现代小说家。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中篇小说《李有才板话》,长篇小说《李家庄的变迁》《三里湾》等等,大多反映四五十年代中国农村难得变革的题材。他的作品乡土气息浓厚,有一种新鲜活泼、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大众化风格,形成一个俗称“山药蛋派”的文学流派。
二、晓作者,识背景
背景资料
1943年,赵树理来到左权县调研。一天,有人来县里告状。他对赵树理说,他的侄儿岳冬至与村里姑娘智英祥要好,而村干部垂涎于智英祥的美色,却屡次碰壁。他们迁怒于岳冬至,想办法将他害死。赵树理立即带着这位老乡到县司法公安部门立案,还协助公安部门到村里进行调查,终使案情真相大白,原来杀害岳冬至的凶手正是村干部。杀人凶手受到了法律的严惩,但村里人认为村干部打死岳冬至固然不对,而岳冬至有了童养媳还与智英祥好,败坏了村里的风气,教训教训他也是应该的。
赵树理深感农村迫害婚姻自由问题的严重,于是决定用通俗小说形式来加强婚恋自由意识的宣传。他以岳冬至案件为原型,添加了“二诸葛”“三仙姑”这两个带有喜剧色彩的人物,将原型故事改写为在民主政权支持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结局。
山药蛋派
“山药蛋派”是中国当代小说流派之一,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指以赵树理为代表的一个当代的文学流派。主要作家还有马烽、西戎、李束为、孙谦、胡正等,人称“西李马胡孙”,他们都是山西农村土生土长的作家,有比较深厚的农村生活基础。“山药蛋派”继承和发展了我国古典小说和说唱文学的传统,以叙述故事为主,将对人物情景的描写融于故事叙述之中,结构顺当,层次分明。人物性格主要通过语言和行动来展示,善于选择和运用内涵丰富的细节描写。语言朴素、凝练,作品通俗易懂,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
题目解说
《小二黑结婚》是体现赵树理创作思想的代表作。“小二黑”是人物,“结婚”是事件。小说讲述了解放区一对青年男女小二黑和小芹争取婚姻自主的故事。
①这是小二黑与小芹在卧房里说玩话的情形,表现了“有情人终成眷属”后的欢乐,使人物形象更完整。
背景资料
三、文本探究
1.课文结尾,为什么写小二黑唱“前世姻缘由天定”,而小芹又说“区长恩典,命相不对”?
②小芹的话照应了前文小二黑的老爹刘修德被传到区上与区长对话的情节,小二黑的话则照应了三仙姑将小芹许给老兵遭到小芹反对时装神弄鬼的情节,使小说结构上前后呼应,更严谨缜密。
③满足了读者的阅读心理,中国文学传统讲究“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大团圆”结局,小说以金旺、兴旺受到应有的惩罚,小二黑、小芹结婚为结局,符合这一传统,使读者的阅读期待得到了满足。
④小说以解放区进步青年取得婚姻自由、幸福新生活的圆满结局,歌颂了农民中的先进思想对愚昧落后迷信思想斗争的胜利,这一结局,深化了作品主题。
背景资料
2.课文塑造了哪些人物形象?他们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
(1)新一代农民的代表——小二黑和小芹。课文中的小二黑和小芹反对父母、反对金旺兄弟的斗争,不仅是追求自由恋爱和个人幸福的斗争,而且是联系着社会的思想斗争和阶级斗争。小二黑和小芹都是以新人的形象出现在作品中的。在恋爱婚姻的问题上,他们摆脱了封建迷信思想和传统旧观念的束缚,敢于理直气壮地表明自己的态度和要求。最后在党和民主政府的支持下,克服了旧思想和旧道德,树立了新思想和新道德,取得了斗争的胜利。
小说主要塑造了小二黑、小芹、二诸葛、三仙姑以及金旺、兴旺等人物形象。根据他们的所作所为以及性格特点,又可以将其分为三类:
背景资料
(2)老一代农民形象——二诸葛和三仙姑。二诸葛和三仙姑是深受封建势力压迫和封建思想毒害、以旧观念处世,最终有所转变的老一代农民形象。他们两个是小说中塑造得最为出色的人物。作者通过他们阻挠小二黑、小芹自由恋爱的不同动机和心态,凸显了他们各自的性格特征。二诸葛是受封建迷信愚弄的典型,他反对小二黑和小芹谈恋爱,除了因为迷信“命相”,担心儿子被小芹克死之外,还在于嫌三仙姑名声不太好,不愿意与她结亲,因此他就自作主张,给小二黑收养了一个童养媳。但二诸葛的“天命”思想在自己儿子的婚姻上被彻底推翻了。被区长批评后,他回家又被老婆奚落了一番,见老婆都不信自己的阴阳,也就不好意思再到别人跟前卖弄他那一套了”。三仙姑是一个好逸恶劳的妇女,她贪财出卖女儿;她心理扭曲,讲究不合时宜的穿戴打扮,虽然已经四十五岁,却偏爱当个老来俏,小鞋上仍要绣花,裤腿上仍要镶边,每天都要涂脂抹粉,梳妆打扮一番。但经过区长的批评以及在区上被人“围现”后,她终于下了决心。把自己的打扮从顶到底换了一遍,弄得像个当长辈人的样子,把三十年来装神弄鬼的那张香案也悄悄拆去”。
背景资料
(3)封建残余势力——金旺和兴旺。金旺和兴旺两兄弟,是农村中封建残余势力的代表人物。他们身为村干部,却横行霸道、祸害乡里,乡亲们“有给他们花过钱的,有被他们逼着上过吊的,也有产业被他们霸了的,老婆被他们奸淫过的;他两人还派上民兵给他们自己割柴,拨上民夫给他们自己锄地;浮收粮,私派款,强迫民兵捆人……”乡亲们没有人不恨他们,但又因为长期受到他们的压迫而惧怕他们,谁也不敢说半句话,都恐怕扳不倒他们,自己吃亏。
背景资料
3.课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课文内容简要分析。
①形象化。课文的语言带有人民群众所熟悉的形象性,经过作者的艺术加工,具有通俗晓畅、简洁生动、质朴明快、幽默风趣的特点。如小说在刻画三仙姑的形象时写道:“刚才跑出去那个小闺女,跑到外边一宣传,说有个打官司的老婆,四十五了,擦着粉,穿着花鞋。邻近的女人们都跑来看,挤了半院,唧唧哝哝说:“‘看看!四十五了!’‘看那裤腿!’‘看那鞋!’三仙姑半辈子没有脸红过,偏这会儿撑不住气了,一道道热汗在脸上流。交通员领着小芹来了,故意说:‘看什么?人家也是个人吧,没有见过?闪开路!’一伙女人们哈哈大笑。”这段话,无疑都是群众的语言,而这些语言却充满了魅力。
赵树理作为具有新颖独创的大众风格的人民艺术家,其作品善用生动活泼的群众语言。
课文的语言具有以下特点:
②口语化。课文中还采用了大量的群众口头语言,是作者进行了精心的加工和艺术锤炼而形成的质朴平实、简洁畅达、诙谐风趣、雅俗共赏的语言,如当三仙姑经过一番精心打扮来到区上而被众人围观议论时,她羞愧得“恨不得一头碰死”。
③叠音词的使用。一是AABB式叠音词,如唧唧哝哝、断断续续等。二是ABAB式叠音词,如打听打听、恩典恩典、管教管教、和说和说等。三是ABAC式的叠音词,如啰里啰嗦等。
④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如课文结尾的“三仙姑叫‘前世姻缘’,二诸葛叫,‘命相不对’”,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铿锵悦耳,体现了语言的整齐美和音乐美,把相对称的两部分内容凸显出来,相互补充、映衬,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
背景资料
4.分析二诸葛这个人物在当时中国农村社会的普遍意义。
二诸葛在旧社会生活了很长时间,中国旧式农村社会缺乏民主传统,处在封建专制与旧迷信的熏陶下。黑暗中他由于麻木迟钝、愚昧守旧而对周围的黑暗失去了反应力。一方面他有着严重的迷信观念。相信天命观,认为自己的人生祸福由神仙操纵而自己不可变更。因此在他身上看不到主动改造农村、社会历史以及自己的热情和积极性。另一方面,对外他对横暴的宗法专制势力逆来顺受,乞求高抬贵手,对内则代表着维护封建礼法的家长,包办子女婚姻,无视子女自己的个人意愿,是落后的封建势力的有力维护者。
小结
《小二黑结婚》讲述了根据地青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追求婚姻自主、走向新生活的故事。节选部分主要围绕二诸葛和三仙姑展开,他们是旧中国农村深受封建迷信思想影响的落后愚昧的老一代农民的典型形象。作者通过他们形象地反映了旧中国农村落后、愚昧等种种陋习。他们的转变形象地说明了新思想、新风气在农村的巨大影响及胜利。
课后阅读赵树理的其他小说,并写成读书笔记。
作业
第三课时
立志写尽革命长征故事:他深入革命根据地,几次重走长征路,访问当地群众和红军老战士、老赤卫队员;他采访了100多位第一次授衔的老将军和9位元帅,并在其中的几位元帅身边生活了一段时间;他每到一处,凡有革命历史博物馆,必去参观,并把他认为有用的资料仔细地记录下来;只要是有关红军题材的资料,他都要借来抄写成册,那时没有复印机,他都是在业余时间、工作间隙用钢笔抄写。他就是被人称为“故事篓子”的王愿坚。
一、情景导入
二、晓作者,识背景
王愿坚(1929年—1991年),山东省相州镇七村人,当代作家。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解放军艺术学院艺术系(作家班)主任。1944年7月到抗日根据地,1945年1月参加八路军,参加革命工作。在部队里当过宣传员,文工团员,报社编辑和记者。1956年至1966年,参加了“解放军30年征文”——革命回忆录选集《星火燎原》的编辑工作,有机会系统地学习了党和军队的历史,接触到更多老一辈革命者,使他的创作题材更丰富,文笔更洗练。
王愿坚的短篇小说中,《党费》《粮食的故事》《支队政委》等描写了老革命根据地人民的斗争;《七根火柴》《三人行》《赶队》等歌颂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事迹;《普通劳动者》《妈妈》《休息》等塑造了老一辈革命家的形象。其它还有《早晨》《征途》和改编的电影文学剧本《闪闪的红星》等。其它的创作还有《足迹》《标准》《草》《歌》等短篇小说,其中《足迹》获人民文学杂志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背景资料
小说创作于“十七年文学”时期。“十七年文学”是指1949年至1966年这一阶段的中国文学历程,属于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时期。这一阶段的作品题材大约有三个:歌颂、回忆、斗争。即歌颂党、领袖、社会主义、人民;回忆战争岁月,回忆苦难年代,回忆过去生活;和帝国主义、资本主义旧思想、旧观念做斗争。就小说这种文学体裁来说,突出体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刻画上。本文属于三大类题材中的“回忆”类题材作品。
题目解说
《党费》是王愿坚的成名作和代表作,多次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影响深远。小说记录了红军留守部队一段关于党费的故事。以“党费”为题,点明了结构小说的核心对象,间接表现了作品的立意和主旨。
三、文本探究
1.小说中如果删去有关黄新孩子的内容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
①内容方面:小说中写黄新的孩子蘸盐水、抓腌豆角等事,表现了在敌人封锁以后,农村群众生活的困苦。
②人物方面:黄新为了缴党费,不给孩子吃咸菜,通过对比映衬,侧面表现了黄新对党的忠诚。
③主旨方面:孩子在小说中也有象征意义,让“我”将孩子带上山,意味着党和红军后继有人。
原因
2.有人认为“我”是线索,有人说“咸菜”是线索,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观点一
观点二
“我”在小说中起到了线索的作用。小说以“我”缴党费引出回忆,以“我”的见闻构成小说的素材,从“我”的角度叙述故事。“我”是连缀小说材料的线索。
“咸菜”在小说中起到了线索作用。开头写黄新整理腌好的咸菜,中间她托付“我”将咸菜带上山,最后“我”将咸菜交给魏政委。围绕咸菜展开故事情节。
3.小说表现了黄新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①热爱党,忠于党:在极端困难的环境里,她用咸菜来代替银洋缴党费,将一颗滚烫的心与党紧紧贴在一起。
②机智果敢:当白匪闯进门后,她用话语与敌人巧妙周旋,保护了革命同志。
③勇于献身:敌人知道了她的身份,但她毫无畏惧,沉着冷静,义无反顾。
4.探究对小说中黄新从女儿手中夺下一根腌豆角这一细节描写,有人认为真实生动,使黄新这一人物形象更加感人;有人则认为不够真实,影响了黄新形象的丰满性。你赞成哪一种观点?简要说说理由。
观点一:赞成第一种观点
①在革命战争的特殊年代,这类舍小家、顾大家的崇高行为屡见不鲜。为了让山上的队伍能多吃一口咸菜,黄新从女儿手里夺下一根腌豆角的细节,充分展示出她为了党、为了革命作出的无私牺牲,使人物形象更加感人。
②咸菜是在敌后坚持斗争的诸多革命群众和共产党员千方百计凑集的,黄新作为一名思想觉悟很高的党员,不让自己的女儿吃集体凑集的咸菜,是理所当然的,符合人物性格特征,增强了人物的真实性。
观点二:赞成第二种观点
①塑造一个光辉的形象,要想达到感人的目的,就要让人物形象丰满生动,而不能是“高大全”式的扁平化的形象。从“细长的脖子挑着瘦脑袋,有气无力”的女儿手里夺下一根腌豆角,固然可以表现黄新一心为了党、为了革命的崇高品质,但让她失去了一个年轻母亲应有的慈爱和柔美的一面,影响了人物形象的丰满,使人物趋于扁平化。
②具有人性美的形象更能感人。然而,黄新的这一动作,显然是置幼小、病弱女儿的健康和生命于不顾,虽然让她身上的革命性和崇高感得到了强化,却失去了人性美的一面,让人物失去了感人的血肉,显得不够真实,给人以虚假的感觉。
5.在两次与黄新会面时,作者都提到了与咸菜有关的细节。找出来并思考其作用。
①“我”一进门,看见三个人在摘菜叶子,黄新对同伴们说:“这些菜先分分拿回去;盐,等以后搞到了再分!”点到了菜和盐,为下面的情节发展做了铺垫。
②当“我”要向黄新传达县委指示时,黄新弄东西给“我”吃,她拉出一个破坛子,在里面掏了半天,摸出一块咸萝卜,说明咸萝卜已经不多了,非常宝贵。然后作者顺便交代了山上同志们瘦黄的脸色,因为缺盐缺得凶啊。点明黄新用咸菜交党费支援武装斗争的意义。
③当“我”完成任务要回山时,黄新掏出党证和丈夫留下来的两块银洋要交党费,“我”不收,黄新说了一句“还是实用的东西好些”暗示要用钱来买盐。这些细节为后面发生的壮烈事件埋下了伏笔。
④ “我”从黄新家墙缝里看到的,小妞儿伸手抓腌豆角而妈妈给拿了回来这一细节,激发了读者对黄新的无限崇敬。敌人来搜捕时,发现了多种颜色的咸菜,黄新的身份暴露,她机智果断地引开了敌人,保护了同志的安全,却牺牲了自己的生命。
⑤作品的结尾,“我”把咸菜挑到山上,魏政委面对着黄新交来的“党费”心潮起伏,难以写下她所缴纳党费的数目,因为“一个共产党员爱党的心怎么能够计算呢?”
小结:关于咸菜的细节贯穿始终。从黄新整理腌好的咸菜,托付“我”将咸菜带上山,到最后“我”将咸菜交给魏政委,结构紧凑。
小说描写了一位年轻女共产党员在敌后艰苦环境里坚持斗争,为了缴纳党费和掩护游击队的同志,献出自己生命的故事,塑造了一个信仰坚定、斗争顽强、富有牺牲精神的共产党员形象,赞美了她对党的忠诚,讴歌了她为革命事业勇于牺牲的精神。
小结
作业
课后阅读王愿坚的其他小说,并写成读书笔记。
第四课时
《荷花淀》《小二黑结婚(节选)》《党费》三篇小说都抒写了革命历史进程中革命者的情怀,表达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但在展示革命斗争和生活画面时各有侧重,人物形象个性鲜明,创作风格也各具特色。
一、情景导入
二、对比阅读
《荷花淀》中的 《小二黑结婚(节选)》中的 《党费》中的
性格特征
典型环境
哪类典型人物
人物描写手法
你喜欢的原因
1.阅读《荷花淀》《小二黑结婚(节选)》《党费》三篇文章,完成下表。
《荷花淀》中的水生嫂 《小二黑结婚(节选)》中的小二黑、小芹 《党费》中的黄新
性格特征 勤劳善良、深明大义 热情纯朴、活泼乐观 自信乐观、果断刚毅
典型环境 抗日战争时期冀中水乡 抗日战争时期山西某根据地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
哪类典型人物 中国传统劳动妇女 抗日根据地进步青年 新型农民 党性与人性完美统一的革命者
人物描写手法 语言描写、外貌描写 白描、排比 比喻、对比 语言描写、细节描写
你喜欢的原因 温柔体贴、思想进步 敢于斗争、追求新生活 对党忠诚、忘我
2.阅读《荷花淀》《党费》两篇文章,完成下表。
在《荷花淀》与《党费》这两篇课文中分别找出女主人公的语言描写,分析其性格特点,并完成下列表格。
语言描写 性格特点
水生嫂
黄新
3.阅读《荷花淀》《小二黑结婚(节选)》《党费》三篇文章,比较作家创作风格,完成下表。
《荷花淀》 孙犁 《小二黑结婚(节选)》 赵树理 《党费》
王愿坚
创作风格
文学流派
代表作家
我喜欢的句子
《荷花淀》 孙犁 《小二黑结婚(节选)》 赵树理 《党费》
王愿坚
创作风格 清新优美 富有诗情画意 通俗生动 乡土气息浓烈 简约明了
情节节奏紧张
文学流派 荷花淀派 山药蛋派 革命现实主义
代表作家 刘绍棠、梁斌、沙千里等 马烽、西戎、束为等 王愿坚、峻青等
我喜欢的句子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历经苦难,但没有任何一次苦难能够打垮我们,最后都推动了我们民族精神、意志、力量的一次次升华。这三篇小说着重表现战争中的民族正气,表现农民的觉醒与美好心灵的闪光,这正是革命精神的指引。
小结
作业
从小学、初中到高中,我们在语文课本中读过很多反映革命文化的作品,在政治课、历史课上也接触过不少革命斗争的事迹,同学们自己也可能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到一些英雄人物和革命故事。以小组为单位,汇集这样的材料,分工协作,编辑一本红色作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