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课件(共45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文档属性

名称 6《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课件(共45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14 21:45: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5张PPT)
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
01
了解时代背景,梳理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厘清文章的思路。
02
学习文章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03
学习爱国青年的革命精神,总结历史教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学习目标
学习难点
学习重点
学习文章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学习爱国青年的革命精神,总结历史教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教法与学法
比较阅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3课时
学习课时数
01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历史是公正的,只为一己私利而活着的人,会被历史的大浪冲走;那些活着是为了别人更好地活着的人,将在人民心中永生。年仅22岁的刘和珍,在“三一八”惨案中牺牲了,而她的名字,连同她的高尚精神,永远刻在了人民心中。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感受英雄的品质和精神。
二、晓作者,识背景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的作品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 ;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等。他的作品有数十篇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并有多部小说被先后改编成电影。其作品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926年3月,奉系军阀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进兵关内,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同奉军作战。日本帝国主义公开援助奉军,派军舰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日本帝国主义便向当时的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提出抗议,又联合英、美、法、意、荷、比、西等国驻北京公使,借口维护《辛丑条约》,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并且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
背景资料
杂文,是一种特殊的议论文,是直接而迅速地反映社会事件,对“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抨击的文艺性论文。它介于“论说”和“文学”之间,其特点是:现实性十分强烈,倾向性十分鲜明,语言犀利,论证有力,风格多样,不拘一格,“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因此,人们称它为“感应的神经”“攻守的手足”,又称为“匕首”“投枪”。杂文的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有关日常生活、文化动态及政治事件等的杂感、随笔都可归入这一类。
杂文
题目中的“记”字相当于“纪”,鲁迅当时用“记念”一词,实际上就是今天的“纪念”。“君”是对人的尊称。刘和珍,江西南昌人,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学生,学生自治会主席,遇害时年仅22岁。
“记念”有两层含义:一是对死难的革命青年的沉痛悼念,赞扬其英勇的壮举;二是对反动派的无比痛恨,揭露反动派虚伪、残酷的本性。“记念刘和珍君”的目的是以“记念刘和珍”为切入点,对“三一八”惨案做总结评述。
题目解说
三、本文探究
1.读完第一、二节后,思考本部分写作的缘由,文中是否有提示性的语句?如何理解这句话?作者为什么一再强调?
文中具有提示性的语句是“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两次。“必要”何在呢?其一是要悼念、祭奠遇害者刘和珍君,正如文中所言:“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其二则在于唤醒庸人,因为“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鲁迅先生为了让人牢记这笔血债,唤醒国人打破这“非人的世界”也“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2.如何理解“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这段文字?
“真的猛士”,指真正勇猛的革命战士;“惨淡的人生”和“淋漓的鲜血”指反动政府制造凶杀的这种黑暗现实。因此,第一句话可理解为:真正的革命者是敢于正视这种黑暗的现实的。这两句话的含义可理解为:真正的革命战士,面对国家和民族的惨淡前途和人民的悲惨命运感到哀痛,他们又为改变黑暗现实,以勇往直前、奋斗献身为最大的幸福。
3.第三段中,“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这里,为什么无话可说呢?
“无话可说”是因为“所住的并非人间”,这“并非人间”说明黑暗的社会现实压得人们喘不过气来。“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连呼吸都有困难,又怎能说出话?这里,暗含了鲁迅对段执政府的愤怒与控诉,只能在“痛定之后”,以写文章来代替哭泣。
4.如何理解“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这个并列复句,十分恰当地评价了“三一八”死难烈士对于将来的意义。尽管,在这“并非人间”的世上活着的,有许多是“苟活者”,但即使是“苟活者”,也将从壮烈的事件中看到一点希望,哪怕是“依稀”“微茫”的;而“真的猛士”将越来越多,先驱者的壮烈精神将激励、鼓舞他们更加勇猛坚定地去斗争、前进。
5.请分析《记念刘和珍君》中运用了哪些形象塑造的方法?塑造了刘和珍怎样的形象?
①选取有意义的小事来表现人物性格。
②善于抓细节来抒发感慨。如反复强调刘和珍“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③运用人物的肖像描写。
④运用反衬手法。如用刘和珍的善良可爱反衬反动派的凶残和反动文人的下劣。
⑤记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综合运用,思想深刻,感情强烈。
形象塑造方法:
①思想进步,追求真理。她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表现她自觉、坚定地追求思想进步。
②勇于反抗,乐观温和。她敢于反抗广有羽翼的一校之长。她并不桀骜锋利,而是常常微笑,态度温和。她具有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既勇猛顽强又温和善良。
③正义果敢,有责任心。“待到学校恢复旧观”,她担忧母校的前途,“黯然至于泣下”,说明她关心母校命运,体现了思想的深沉和胸怀的博大。
④勇敢坚强、忠贞爱国。“欣然前往”执政府门前请愿,说明她勇敢坚强,拥有一腔爱国热情。
刘和珍形象:
6.写法简析:综合运用记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
记叙、抒情、议论的完美结合。
三者的结合,使文章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高度的说服力。作者对文章开头参加追悼会的情景、刘和珍的生平以及遇难情况都作了简要记叙,展现了刘和珍的和蔼善良、刚毅从容;抒情部分体现了对烈士的尊敬与哀悼,而对反动派及其反动文人的凶残与下劣则表达了极大的愤慨;对斗争方式和死难的意义又有深刻的分析和议论。简练的记叙、强烈的抒情和深刻的议论,在各个部分虽各有侧重,但是基本上交错运用,甚至融为一体。
如课文第四节,开头先叙述听到噩耗,接着夹叙夹议,指出噩耗出人意料,然后又以死者的留有棍棒伤痕的尸骸作证,揭露当局者和流言家制造的谎言,最后作者又以极大的愤慨,抒发了自已对段祺瑞执政府的愤恨和对死难者的无比悲痛的感情。
本文通过回忆与刘和珍君的交往和对“三一八”惨案烈士遇难情形的描述,愤怒地控诉了段祺瑞执政府杀害爱国青年的暴行,痛斥了走狗文人下劣无耻的流言,赞颂了烈士们的崇高精神,并以无比沉痛的心情表达了自己的哀思和尊敬,严肃总结了“三一八”惨案的教训与意义,告诫爱国青年要注意斗争方式,激励人们“更奋然而前行”。
小结
细读《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尝试为两篇文章的章节加小标题,并说明理由。
作业
02
第二课时
一、情境导入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在旧中国救亡图存的斗争过程中,有这么一群青年人,他们不畏强权,不畏牺牲,以鲜血铺就了新中国的明天。今天,我们一起跟随鲁迅先生,走近《为了忘却的记念》。
1926年3月,奉系军阀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进兵关内,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同奉军作战。日本帝国主义公开援助奉军,派军舰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日本帝国主义便向当时的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提出抗议,又联合英、美、法、意、荷、比、西等国驻北京公使,借口维护《辛丑条约》,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并且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
背景资料
“左联”是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简称,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主要发起人有鲁迅、沈端先、冯乃超等,鲁迅在成立大会上作了著名的《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演讲,是其纲领。“左联”的成立,实际上形成了比较广泛的革命文学统一战线,推动了左翼文艺运动迅猛发展。左翼文学粉碎了国民党的文化“围剿”。“左联”十分重视理论批评。开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传播。开展了文艺大众化运动。文学创作十分繁荣,“左联”还重视培养青年文学作者。代表作家有:蒋光慈、柔石、殷夫、叶紫等。
“左联”
“左联”五烈士
柔石 男,(1902—1931) 原名赵平复,浙江宁海人。
共产党员,“左联”执行委员。 代表作品:《为奴隶的母亲》
胡也频 男,(1903—1931) 原名胡崇轩,福建福州人。
共产党员,“左联”盟员。代表作品:《到莫斯科去》
白莽 男,(1909—1931) 原名徐祖华,又名殷夫,浙江象山人。
诗人,“左联”盟员。代表作品:《孩儿塔》
李伟森 男,(1903—1931) 原名李国纬,又名李求实,湖北武昌人
共产党员,共青团中央宣传部长,“左联”盟员。代表作品:《社思退也夫斯基评传》
冯铿 女,(1907—1931) 原名冯岭梅,广东潮州人。
共产党员,现代女作家,“左联”盟员。代表作品:《重新起来》
1931年2月7日,柔石、胡也频、白莽、李伟森、冯铿五位“左联”作家被国民党秘密杀害于上海龙华,牺牲的这五位革命战士,史称“‘左联’五烈士”。五位烈士作为“革命文学”的代表,成为中国文坛中的一支新锐力量,积极促进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初期发展。他们虽然人生短暂,却以自己沸腾的热血,谱写了光辉的历史,也写出了革命文学的历史篇章。
“‘左联’五烈士”出身不同,经历不同,但有着同样的抱负。他们的文章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是对于前驱者的爱的大纛,也是对于摧残者的憎的丰碑”。
“忘却”即“摆脱”“搁置”,“将悲哀摆脱,给自己轻松一下”,将由战友牺牲而带来的无比悲痛暂时搁置一边,把情绪从始终支配着自己的悲痛中摆脱出来。“为了忘却”说明难以忘却,烈士的往事历历在目,烈士的鲜血如在眼前,“悲愤总时时袭击我的心,至今没有停止”。
“记念”,记住愤怒,纪念先烈,更好地去战斗。标题把“忘却”与“记念”两个意义相反的词联系在一起,看似矛盾,实际上寄予了作者深切的情感、坚强的斗志和必胜的信念。要摆脱悲哀,化悲痛为力量,以战斗来纪念五位青年作家。
题目解说
二、文本探究
1.通读全文,说说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是什么,并从文中找出几个体现作者感情的句子。
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是渗透在字里行间对五烈士的深情的悼念、热烈的颂扬;对国民党凶残卑鄙的法西斯暴行的强烈愤恨;对革命同志的真切激励和对革命未来的乐观。
这些感情在文章中都能找到印证的语句。如文章的首尾,“只因为两年以来,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我又沉重的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不是年青的为年老的写记念,而在这三十年中,却使我目睹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将我埋得不能呼吸”“这是怎样的世界呢”“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如第四部分中“他的身上中了十弹”“原来如此!……”等。
2.在行文中,作者用了几个典故?其目的和作用分别是什么?试加以说明。
①写柔石时作者想到了方孝孺。写柔石时作者运用了方孝孺宁死不草诏书这一典故,是为了更形象地突出柔石性格中的“硬气”和“迂”的特征;同时,联系当时现实,这一典故有其深刻用意,即用明成祖朱棣惨无人道、滥杀无辜的罪行,来暗示国民党反动派杀害革命青年的罪行,是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深刻的揭露和控诉。
本文有三处用了典故。
②讲官厅找寻作者时,引用了《说岳全传》中高僧“坐化”的故事。写反动派抓了柔石,只因为有一个“明明白白”的印书合同,又要抓鲁迅,作者引用《说岳全传》中高僧“坐化”的典故,目的在于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滥杀无辜与奸相秦桧没什么两样,表明自己不像高僧那样束手待毙,而是“逃走”,以保存实力,继续战斗。
③全文行将结束时,提到了作者年青时读向子期《思旧赋》的情况。作者用向秀以《思旧赋》悼念亡友这一典故与自己当时的处境相比,意在揭露蒋介石的反动统治与司马氏以杀夺手段建立的晋朝一样,在政治上都是极端黑暗腐朽的,用以说明在黑暗政治下正直的人是没有言论自由的。
这三则典故主要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拓展了叙事的深度和广度,较为含蓄地表现了对烈士们的深沉悼念和对黑暗政治的强烈不满。
3.怎样理解鲁迅的七律《悼柔石》?
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
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鲁迅在这首诗中满腔愤怒地揭露和控诉了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表达了对牺牲在敌人屠刀下的革命同志的沉痛哀悼之情,表现了作者坚贞不屈的革命意志和与敌人斗争到底的革命精神。
本文通过对白莽、柔石等五位烈士生平及遇难情况的回忆,高度赞扬了烈士们善良、执着、坚忍的优秀品质,抒发了对烈士的沉痛悼念和无限尊敬之情,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杀害革命作家的卑劣行径,表达了作者化悲痛为力量、与黑暗势力不懈斗争的坚定决心和必胜信念。
小结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鲁迅先生沉痛纪念的刘和珍、白莽、柔石、冯铿、李伟森、胡也频,又何尝不是中国的脊梁呢?假如他们其中的一位要参与“中国的脊梁”评选活动,你会选谁?请为他(她)写一段推荐词。要求: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200字左右。
作业
03
第三课时
一、情境导入
《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是同一作者的两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纪念性散文,让我们一起继续学习。
二、对比阅读
1.阅读《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两篇文章,完成下表。
项目 《记念刘和珍君》 《为了忘却的记念》 相同点
写作背景
作者思想立场
选材情况
表达方式
修辞手法
语言风格
项目 《记念刘和珍君》 《为了忘却的记念》 相同点
写作背景 段祺瑞执政府时期;刘和珍遇害后第14天,作者参加刘和珍追悼会后第7天 国民党反动派制造白色恐怖时期;五烈士遇害两周年 都处于黑暗时期
作者思想立场 表达对爱国青年的悼念与激励,对反动派的控诉抨击,意图唤醒麻木的民众 表达对“‘左联’五烈士”的怀念与尊敬,对反动派必然灭亡、人民必然胜利的坚定信念 都是为了悼念革命青年而作,都表现出了悲与痛、爱与恨交织的情感
选材情况 重点记叙刘和珍的有关事迹,表现对烈士的敬仰以及对烈士牺牲意义的理性思考 重点回忆了白莽和柔石,作者选取一些看似零碎却很能表现人物性格的小事,勾勒出两位烈士的崇高形象 都是以写人记事为主的纪念性散文
表达方式 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的手法。 抒情直露显豁、汪洋恣肆,“一字一泪,是用血泪写出了心坎里的哀痛,表达了革命者至情的文字”,字里行间蕴含着鲁迅先生的“至情” 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的手法。 为纪念“‘左联’五烈士”而作,使用了不少曲折隐晦的笔法,感情深挚沉痛 在表达感情时,都把记叙、议论、抒情融合在一起,都带有很强的抒情性
修辞手法 反语、比喻、引用、反复、通感 用典、反语、象征、比喻 都运用了比喻、反语等大量的修辞手法
语言风格 用词简约凝练而又强有力;词语的反复使用加强了作者的情感;排比、重复句式的交叉运用增强了语势,混合了散文的质朴与骈文的华美和气势 用笔委婉曲折,含蓄而不晦涩,委婉而富有情致 —
2.《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这两篇纪念性的文章都运用了白描手法,请具体分析。
《记念刘和珍君》在记叙刘和珍的事迹时,没有面面俱到地铺写,而是以片段式的白描,围绕作者与刘和珍的相识、交往,以点带面,勾勒出爱国青年的生平,再进一步叙述其遇害的经过,形成一种波澜起伏的叙述效果。如“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然而”表明刘和珍的与众不同,“生活艰难”却“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说明她追求真理、自强上进,这就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刘和珍勇毅奋斗、壮烈牺牲的思想基础。
《为了忘却的记念》写白莽和柔石,并没有全面地描写他们的身世、他们的文学事业、他们的喜怒哀乐,而只是写了他们的几件事、几个生活片段。如写初次与白莽见面,白莽来信说“很悔和我相见,他的话多,我的话少,又冷,好像受了一种威压似的”。这简明的一笔,却使人物具象化,表现了白莽的坦率和青年人常有的自尊。又如写鲁迅与白莽第三次相见,从白莽夏天穿厚棉袍说起,交代了他是一个刚从狱里出来的革命者,衣物被没收了,又无夹衫,只好向朋友暂借厚棉袍了。用平淡朴实的文字写出这件有点奇特的事,白描可谓到了逼真的程度,写出了革命者的艰难和乐观的情怀。“彼此都不禁失笑”一语,给人无穷的回味。
3.《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两篇文章都提到了“忘却”。说一说两篇文章中的“忘却”在含义、情感表达以及在文章中的作用等方面有没有相同之处。
①含义的丰富程度不同。《记念刘和珍君》中的“忘却”,就是指“忘却”的本义:忘记。而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中的“忘却”表达含有摆脱悲哀、化悲痛为力量的意思。
②表达情感特征不同。《记念刘和珍君》中“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中的“忘却”,表达对当时社会现实的讥讽和不满,表达的是一种旗帜鲜明的、强烈的、不加掩饰的讽刺和提醒。《为了忘却的记念》中“忘却”,表达一种浓烈的悲哀、悲凉、悲愤沉淀之后的内敛、冷峻与深沉意味,体现出一种悲哀转化出的更强烈的力量感。
③在文章中的作用不同。《记念刘和珍君》中的“忘却”,其指向是单一的,在文中的作用是局部的,与标题中的“记念”没有直接的或密切的联系。《为了忘却的记念》中的“忘却”,其指向不是单一的,具有统领、贯穿全文的作用,在文中的作用比在《记念刘和珍君》中重要得多。
观念一:没有相同之处
①含义有相同之处。《记念刘和珍君》中的“忘却”,是指忘记;《为了忘却的记念》中的“忘却”尽管含义丰富,但也有相同之处。标题中的“忘却”和“照直说,就是我倒要将他们忘却了”和“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两句中的“忘却”,是含有摆脱悲哀、化悲痛为力量的意思,而这种“摆脱悲哀”“化悲痛为力量”本身就含有忘记的意思,只不过《记念刘和珍君》中忘记的是惨案中的人和惨案的教训等,《为了忘却的记念》中忘记的是悲哀、悲痛等。
观念二:有相同之处
②表达的情感实质相同。《为了忘却的记念》除去两处不确指的“忘却”,其余三处的“忘却”,是“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而产生的悲哀、悲痛之情,是对反动派屠杀革命青年这种无耻行径的一种悲愤之情,体现出一种巨大的力量。《记念刘和珍君》中的“忘却”,是在讥讽一些庸人,表达作者对当时社会现实的讽刺与不满,但深究这种讥讽与不满的原因,仍在于作者对刘和珍等革命青年的罹难怀有一种锥心的悲哀、悲痛,对屠杀革命青年的段祺瑞反动政府以及污蔑进步青年的流言家的无耻行径感到无比悲愤。因此,他用这样充满辛辣讽刺意味的词语和句子来表达自己的期望:不要忘记这些为了国家和民族而付出生命的青年,不要忘记惨案带来的教训,这种表达同样是十分有力的。
③在文章中的作用有相同之处。两篇文章中的“忘却”,都和“记念”有着密切的联系。《为了忘却的记念》以“忘却”入题,这种联系自不必说。《记念刘和珍君》中的“忘却”,意在提醒人们不要“忘却”,其作用也是指向“记念”的。
《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都是鲁迅为纪念牺牲的进步青年所写的回忆性散文。两篇文章都表达了对青年革命烈士的哀悼、景仰之情以及对反动势力的痛恨之意。
小结
请以“忘记”为话题,写一段文字,综合运用记叙、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不少于300字。
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