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0张PPT)
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
能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通读选文,理解并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积累文中相关的古代文化常识。
学习通过对比论证来论证文章中心论点的写作手法。
了解作者的政治主张,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作者居安思危、忧国忧民的思想。
能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通读选文,理解并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积累文中相关的古代文化常识。
学习通过对比论证来论证文章中心论点的写作手法。
比较阅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3课时
历史上有一些朝代,“其兴也勃焉,其忘也忽焉”(《左传》),如秦朝,如五代之后唐,其勃兴而速亡的历史教训令后人十分关注,分析其兴亡的文章层出不穷。论秦亡,以《过秦论》最为著名;论后唐,以《五代史伶官传序》为佼佼者。
壹 情境导入
1.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熟读两篇课文,做到初步疏通文意(翻译)。
学习活动:结合课下注释,自主学习交流
贰 自主学习
据崤(xiáo)函之固
①应注意的字音。 逡(qūn)巡而不敢进
隳(huī)名城,杀豪杰
《过秦论》
②应注意的重点词语。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黔首,秦朝对百姓的称呼。
百越之君,俯首系颈。——俯首系颈:愿意降服。
《五代史伶官传序》
①《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应注意的字音:
及仇雠(chóu)已灭,天下已定
逸豫(yù)可以亡身
《五代史伶官传序》
及仇雠(chóu)已灭,天下已定
①应注意的字音。 逸豫(yù)可以亡身
《五代史伶官传序》
①《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应注意的字音:
及仇雠(chóu)已灭,天下已定
逸豫(yù)可以亡身
②应注意的重点词语。
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告庙,天子或诸侯遇出巡、战争等重大事件而祭告祖庙。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所溺,所溺爱的人或物。
2.阅读文本,填写文言字词梳理表,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文言字词梳理表
原文 用法 含义
通假字
一词多义
古今异义
词类活用
特殊句式
《过秦论》叙史的特点是在观点的统率下对史实作出高度概括,根据已学的知识,背诵单独小段,尝试找出段与段之间的逻辑联系,最后连起来背诵《过秦论》。
秦,究竟为何从大一统的盛世急速走向了灭亡,一直是史学家、政治家们关注和研究的重点。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篇对其追本溯源的一篇文章《过秦论》。
壹 情境导入
贰 晓作者,识背景
(前200年-前168年),汉族,洛阳(今河南洛阳东 )人,西汉初年著名政论家、文学家,世称贾生。贾谊少有才名,十八岁时,以善文为郡人所称。文帝时任博士,迁太中大夫,受大臣周勃、灌婴排挤,谪为长沙王太傅,故后世亦称贾长沙、贾太傅。三年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贾谊深自歉疚,抑郁而亡,时仅33岁。司马迁对屈原、贾谊都寄予同情,为二人写了一篇合传,后世因而往往把贾谊与屈原并称为“屈贾”。
其辞赋皆为骚体,形式趋于散体化,是汉赋发展的先声,以《吊屈原赋》《鵩鸟赋》最为著名。
散文的主要文学成就是政论文,评论时政,风格朴实峻拔,议论酣畅,鲁迅称之为"西汉鸿文",代表作有《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等。
贾谊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深受庄子与列子的影响。
贾谊所处的时代,属西汉的“太平盛世”,许多人认为当时天下“已安已治”了,但实际上却是矛盾重重,危机四伏,按照贾谊的说法是“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治安策》)由于大地主大商人势倾王侯,土地高度集中,农民大批逃亡,农业生产遭到破坏,阶级矛盾日益加深。作为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贾谊从秦灭亡的历史教训中,认识到人民力量的强大,他目睹现实,深感忧虑。写作《过秦论》,名为“过秦”,实为“规汉”,希望汉朝统治者以秦为鉴,施行仁政,改革政治,缓和矛盾,避免社会危机。
“论”是文体的一种,属议论文。论是论述,即发表自己的主张,阐明事物的道理,其目的主要在于立。陆机《文赋》:“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如《过秦论》《六国论》等。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句话是对秦王朝所犯过失的总结,秦王朝“仁义不施”结果导致亡国。
叁 文本探究
1.读全文后回答,这一篇史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如何理解这句话?
观点一:我认为贾谊的这一观点是从维护封建统治阶级利益的角度出发的,但因为这一主张与反对暴政相联系,所以符合当时人民的要求,加上作者充分肯定了商鞅变法,主张儒法并用,所以他的主张是带有进步性的。
2.对于秦朝灭亡的原因,众说纷纭,贾谊认为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请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认识。
观点二:作者在一定程度上揭露、批判了秦朝统治者的残暴罪行,但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他还看不到封建统治阶级的本质,却要求封建统治阶级真正施行仁义,消除阶级矛盾,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这是不可能的。
①启示:治国安邦,施行仁政。
②贾谊生活在汉文帝时代。其时,社会经济已渐渐恢复,人民生活也较安定,但是阶级矛盾却在不断地滋生,统治阶级日益滋长“淫侈之俗”,并横征暴敛,加重人民负担,以至逼迫农民卖妻鬻子。贾谊担心“大命将泛,莫之振救”,于是借此文,警示汉文帝吸取秦亡的教训,施行仁政,免蹈秦亡之覆辙。
③贾谊是个对政治功名有强烈愿望的人,他想通过这篇文章引起皇帝的注意,实现其政治抱负。
3.强秦的速亡给后人的启示是什么?汉初的社会情形如何?贾谊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4.《过秦论》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试找出并分析其作用。
对比内容 对比作用
对比内容 对比作用
秦国本身先强后弱、先盛后衰、先兴后亡的对比 几种对比交织在一起,结构宏伟,角度清晰。主客观形势不同,强弱、盛衰、难易不同,都从几方面的对比中显现出来,有力地突出了中心: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秦国与九国之师的对比
秦王朝与陈涉起义力量的对比
陈涉起义力量与九国之师的对比
《过秦论》是一篇内容非常丰富,语言极有特色的史论。用层层对比的手法着重叙述秦王朝的兴亡过程,揭露秦始皇的暴虐无道,指出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以此来劝谏汉文帝对人民实行宽松的政策。
根据《过秦论》的叙述,并利用好手中的资源,做一份秦的兴亡简史。
时期 人物 疆域范围 事件 分期的依据
唐太宗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过秦论》中贾谊以秦警醒,“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那么欧阳修的《五代史伶官传序》又有何深意呢?今天我们就来一探究竟。
壹 情境导入
贰 晓作者,识背景
(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被世人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
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
他的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词风进行了革新。在史学方面,也有较高成就。
五代(907年-960年),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王朝,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六姓十四君,篡弑相寻,战乱频起,后唐庄宗就是被弑的一个。
庄宗称帝后,迷恋伶人,“常身与俳优(杂耍艺人)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被败政乱国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包围。
庄宗同光四年(926)贝州将领皇甫晖兵变,叛乱四起,拥有兵权的史彦琼拒不发兵,旋又单骑逃逸,导致乱军大败。
庄宗亲征败回,众叛亲离,郭从谦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庄宗。
100多年后欧阳修著《新五代史》,就此事发出感想,借事论理,指出兴亡不在“天命”,主要在于“人事”。
“序”作为一种文体,相当于今天某些文章的“前言”或者编者的“按语”,它的内容或是提纲挈领地评价该书内容,或者叙述著书作文的缘由,以便有助于读者理解下面有关书或文的内容。
按照《新五代史》的编写体例,多数传文的开头都有一段序论,新五代史发论皆以“呜呼”开头,足见五代历史之可悲可叹,这一篇也不例外。由于写得比较出色,后代让它独立成篇,加上一个标题,叫《五代史伶官传序》,或简称《〈伶官传〉序》。
文章开头提出“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个论点,具有提挈全文的作用。紧接着举出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来证明这一论点。
第二段叙述庄宗接受并执行其父遗命的事例。
第三段从庄宗极盛和极衰两种情形的对比中,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这就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进行了有力的论证,揭示了所谓“人事”的内涵。
第四段承接上文进一步议论,总结出“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历史教训,强调可以使人逸豫亡身的绝不仅仅限于伶人。深化了人们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的理解。
叁 文本探究
1.全文是如何围绕“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展开的?
第一段,以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史实为论据。在具体选材上,文章以“晋王三矢”为事例,充分体现了庄宗的“忧劳",突出了“人事”的作用,再辅之以庄宗盛衰时所涉及的点滴史实,就使人们对于庄宗由“盛”而“衰”,由“忧劳”到“逸豫”的转变了然于胸,达到了以材料论证观点的目的。
2.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本文是如何使用事实论证的。
文本从“盛”“衰”两个方面,围绕“人事”进行层层深入的对比论证,着眼于“盛”“衰”与“忧劳”“逸豫”的因果关系,从中心论点到论据,从论证过程到结论,不论是所用的事例或史实,还是作者抒发的感慨或议论,都是具有对比性的。文章通过正反两方面的鲜明对比,既突出了中心论点,使说理深刻、透彻,也使文章一气贯通,前后呼应,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3.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文章是如何围绕“盛衰”进行对比论证的。
文章总结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了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的道理。欧阳修写《伶官传》并冠以短序,是为了告诫北宋统治者吸取后唐庄宗李存勖宠信伶人而身死国灭的历史教训,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4.在一百多年后的北宋中叶,作者重新提这件史实,有何意义?
《过秦论》 《五代史伶官传序》 我的体会
陈述历史的角度
陈述历史的方法
得出结论的方式
文字风格
其他
肆 对比阅读
1.阅读《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两篇文章,完成下表。
2.《过秦论》和《五代史伶官传序》同为史论,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尝试分析其区别。
①从两文写作的背景和目的来看,《过秦论》是贾谊按皇帝拟定的题目写的,是应制之作。而在欧阳修的时代,统治阶级并未明确地向文人学者提出类似的政治要求,《五代史伶官传序》的写作,则显然带有自发的性质,是一种文学的自觉。
②从文章的思想内容来看,虽然都是借古讽今,但贾谊是“论秦”,欧阳修是“说唐”。
③从文章写法来看,《五代史伶官传序》更像是一篇严密规范的政论文。
《五代史伶官传序》总结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又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了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讽谏北宋统治者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对《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有人说其有历史和阶级局限性,你怎么看待?请写一段300字左右的简短评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