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苏武传》课件(共31张PPT)2023-2024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0《苏武传》课件(共31张PPT)2023-2024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14 21:46: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



能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通读选文,理解并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体会文中典型环境描写、细节描写的作用。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了解苏武忠贞守节的精神,学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贵品格。
能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通读选文,理解并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体会文中典型环境描写、细节描写的作用。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法
2课时
一、情境导入
一个远离我们两千多年的灵魂,在北海之上,在苦寒之地,渴饮雪,饥吞毡,以一个囚者的身份,在那里牧羊19年!他的名字跨越历史长河而彪炳史册,两千多年来,苏武崇高的气节,成为中国伦理人格的榜样。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苏武,听听他尘封的心曲,感受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的人生。
二、晓作者,识背景
(32—92),字孟坚,东汉史学家、文学家。其父班彪曾续司马迁《史记》作《史记后传》,未成而卒。班固立志继承父业,他在《后传》基础上,进一步广搜材料,编写《汉书》。后因有人向汉明帝诬告他私修国史,被捕入狱。其弟班超上书解释,他始得获释,被任命为兰台令史。经过二十多年努力,他写成了《汉书》。汉和帝永元元年,班固随窦宪出征匈奴,不久窦宪因“谋反案”被诛,班固也受牵连被捕,死于狱中。
汉武帝时期汉朝不断讨伐匈奴,双方多次派使节互相侦察。匈奴扣留了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批人,汉朝也扣留匈奴使节以相抵。
天汉元年(前100年),且鞮侯单于即位,害怕受到汉朝攻击,于是说:“汉朝天子是我的长辈。”送还了之前扣押的汉使路充国等。
武帝为了赞许之,于是遣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持节护送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者回国,并赠送单于礼物,以答谢单于。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29年的史实。《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班昭、马续续写的。
《汉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突出,不仅在中国历史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文学史上也有着重要影响。它写社会各阶层人物都以“实录”精神,平实中见生动,堪称后世传记文学的典范。《汉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旧时“班马”并论,“史汉”相提,自然不无道理。
三、自主学习
1.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熟读课文,做到初步疏通文意(翻译)。
结合课下注释,自主学习交流
稍迁至栘(yí)中厩监
①应注意的字音。 浞(zhuó)野侯
左伊秩訾(zī)
②应注意的重点词语。
凿地为坎,置缊火——缊火:没有火焰的微火。
匈奴诡言武死——诡言:欺骗。
2.阅读文本,填写文言字词梳理表,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文言字词梳理表
原文 用法 含义
通假字
一词多义
古今异义
词类活用
特殊句式
1.疏通文意,并给每一部分添小标题。
要求:小标题要准确概括情节变化,并尽量展现人物性格特点,同时注意语言的通顺凝练。
小组合作,学习交流
2.通读课文,厘清脉络。
苏武出使
奉命出使匈奴,以通和好(1)
(开端)
苏武被拘
虞常谋反(2—3)
以死全节(4)
卫律劝降(5—6)
李陵劝降(7—8)
(转折)
(发展)
(高潮)
苏武归汉
历尽磨难,终归汉朝(9—10)
(结局)
课文先后记叙了苏武的两次自刎、两次反劝降和北海牧羊几件事,表现了苏武坚定的信念、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以及富贵不淫、威武不屈、贫贱不移的大丈夫气节。
《苏武传》中关于苏武的一段记述是:“匈奴以为神。 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结合课文内容,展开联想和想象,描写苏武牧羊的情景。要求: 不少于60字。
一、情境导入
孔子云:“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确,艰难困苦中最能见出一个人的品性,沧海横流中方显出一个英雄的本色。面对人生穷途危难是卑躬屈膝还是傲骨在腰,这是一个涉及心灵的选择。在这样的选择前,志士仁人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苏武传》。
二、文本探究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按时间顺序
奉命出使
因变被扣
自杀殉汉
卫律劝降
幽置大窖
苦守北海
李陵劝降
获释归汉
2.卫律是怎么对苏武进行劝降的 苏武又是如何应对的
卫律的劝降方式是软硬兼施、威逼利诱。先以副使张胜获罪,苏武“当相坐”来胁迫他,遭拒绝后又举剑来威通,然“武不动”。威逼不成,又来利诱。卫律原来是汉朝的武将,是被匈奴俘虏后投降的。
苏武对其威逼而“不动”,对其利诱则“不应”,表现对其为人的鄙夷。当他说出“与君为兄弟”的话后,苏武终于忍无可忍,“骂律”,自始至终都以强硬的姿态抵抗。双方矛盾斗争激烈,场面紧张。
3.苏武不愿意投降,匈奴是怎样对待他的?
(1)肉体折磨:
“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廪食不至”等。
(2)精神折磨:
“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等。
4.苏武这一人物形象具有什么特点?你认为哪些方面最能反映苏武崇高的民族气节和强烈的爱国精神?
《苏武传》是《汉书》中极富文学性的一篇,也是充满爱国精神的佳作。本文成功地塑造了苏武这一坚定的爱国者的形象。苏武被匈奴扣押十九年而不改其节操,表现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品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苏武处处维护民族的尊严和国家的利益,不忘使臣之命,既表现了和匈奴修好之愿,又不为匈奴的威吓所屈,奋力抗争。
(2)苏武对卫律的始而威胁,继而利诱,终而相逼等手段,一一从容却之。对李陵的劝降,苏武以君臣和国家大义自剖心迹,欲以死明志。
(3)苏武临危不惧,视死如归,处事得体,不失汉朝使臣的身份,正气凛然,维护了民族尊严,感人至深。
苏武宁死不降,杖节牧羊最能反映其民族气节、爱国精神。
5.苏武在被囚禁流放以前两度要自杀,后来又想方设法要活下去,这是否矛盾?
并不矛盾。苏武在胡地以维护国家民族尊严作为自己的崇高使命和行为准则。
匈奴对苏武的劝降实际是关乎国家尊严、民族气节。苏武意识到,一旦被匈奴审讯,就会给国家带来羞辱,所以要自杀以避免受审。后来,在审讯时被卫律威逼利诱,苏武引刀自刺,以行动表明他坚决不投降的决心。
当匈奴知道威逼利诱无法征服苏武,便要以摧残苏武肉体的方式来征服其意志。所以苏武采取的反抗方式也由以前的求死而变成以后的求生,他要在各种艰难困苦中坚强地活下去,但活着的前提与支柱依然是汉朝使者的身份,所以他“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
从全文来看,苏武将生死全然置之度外,一心考虑的是汉朝的荣誉与利益,所以在局势变化的情况下,他的对抗方式也在发生变化。
6.苏武痊愈后,单于却并没有打算放苏武归汉。当然,苏武已没有再死的理由和必要,但生存比死亡更需要智慧,更需要勇气,苏武面临的困境有哪些 他又是如何走出这些困境的
①诱惑困境。单于想招降苏武,首先派出了汉降臣卫律前来劝降。卫律劝说苏武只要投降,阶下囚可以一跃而成为匈奴王,可以“拥众数万,马畜弥山”,极尽富贵荣华,但苏武依然没有答应,苏武抵制住了诱惑。
②生存困境。单于先“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后又“徙武北海上无人处”“廪食不至”,企图使苏武屈服。但苏武却顽强地活了下来,他“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③情感困境。李陵归降匈奴“久之”,单于派出了李陵前来劝降苏武。李陵从二人过去的情谊,到现在苏武的处境,再到假使苏武回国后茫茫未知的结果,可以说李陵都替苏武想到了,不可谓不全,不可谓不细,试图以情感来软化苏武。但苏武却不为所动。李陵不死心,想再次劝说苏武时,苏武却说“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一个“王”字,从情感上拉开了与李陵的距离;一个“死”字,表明了自己誓死不降的决心。
④心灵困境。对于苏武而言,高官诱惑可以抵制,生存困难可以克服,情感软化可以不为所动,但苏武无时无刻不面临着心灵困境——孤独、绝望、寂寞、无助……受不了孤独,忍不了绝望,耐不了寂寞,抗不了无助,是人类的通病。但苏武却毅然决然地忍受着心灵的煎熬,持节牧羊,终于等到了归汉的那一天。
7.联系课文,说说作者是如何运用典型环境和细节描写来刻画苏武的形象的。
①运用典型环境,烘托人物。苏武出使匈奴,因突发事件,被匈奴幽禁。他的周围有操生杀予夺之权的单于和卫律的屠刀,有贪生怕死的副使张胜的屈降,有曾为同僚、朋友的李陵声泪俱下的劝降。而在冰天雪地、廪食不至的北海,苏武更是被置于死地。这些典型环境,使人物尽展忠贞不贰、义不受辱的品格。
②运用细节描写,表现苏武不屈的民族气节。例如写苏武的两次自杀,第一次被“胜、惠共止”;第二次被匈奴救活,单于也钦佩苏武的气节。又如写苏武被幽禁在大窖中,“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被流放北海,“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等。
文章通过叙写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后,与匈奴进行了长期的艰苦卓绝的斗争,颂扬了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高尚的爱国情操,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为民族尊严和国家利益而视死如归的英雄形象。
司马迁写《屈原列传》,在叙事中穿插议论,并在文末以“太史公曰”点题,直接发表对人物的看法和评价。借鉴这种写法,揣摩《苏武传》中班固对苏武的认识和评价,尝试以班固的视角,写一则人物短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