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改造我们的学习》《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课件(共38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文档属性

名称 2《改造我们的学习》《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课件(共38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8.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14 21:49: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8张PPT)
改造我们的学习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
学习目标
筛选并整合文章相关信息,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
1
联系写作背景,理解文章的针对性和现实性。
2
鉴赏理论文章说理透彻又通俗明白的语言艺术,理解文章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特色。
3
提高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认识,把握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增强分辨是非的能力。
4
厘清文章结构,掌握议论文的“三段式”的逻辑思路和论证结构,学习文章多种论证方法的运用。
学习难点
认识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学习并传承这一思想作风。
学习重点
学习课时数
2课时
教法与学法
小组探究法,点拨法,对比阅读法,读写结合法
一、情境导入
观看《百炼成钢:中国共产党的100年》第二十集:延安整风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活动一:预习效果检测
二、学习活动
1.了解作者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
主要作品有《毛泽东选集》《毛泽东文集》《毛泽东诗词》等。
2.了解写作背景
1941 年5月,毛泽东同志在延安高级干部会议上作《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标志着整风开始。毛泽东之所以要发动延安整风,是有着深刻历史背景的,尤其是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曲折历程有关。
《改造我们的学习》
第一,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严重危害必须从思想路线上彻底解决。
第二,抗战初期王明的右倾错误一度引起党内思想混乱,必须予以肃清。
第三,皖南事变的发生,促使毛泽东思考如何尽快改变与共产国际的关系,这是延安整风运动的导火线。
2.了解写作背景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这篇文章是毛泽东1963年5月在《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中写的一段话,后单独成篇发表。
当时的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这篇文章既是当时党的工作开展的具体指导,又是精辟的理论著作。文章观点明确、思想深刻、思路周密、逻辑严谨,展现出毛泽东思想的强大力量。学习这篇文章,有助于我们提高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认识,把握马克思主义辩证的认识论,增强分辨是非的能力。
3.解题
这是毛泽东在延安干部会议上所作的报告,是关于延安整风运动的主要文献之一。
“改造”是指这篇文章的具体目的。在这里有“改变旧的、建立新的,使适应新的形势和需要”的意思,它包含“改”(改变)和“造”(创造)两个语素,体现了在学风问题上破旧立新的精神。
“我们”指的是中共党员;“学习”指的是学习的方法和制度。
既是全文的中心观点,也标明了文章的论述范围——如何彻底改变学风方面的问题。
3.解题
“人的正确思想”指的是正确的,符合现实的科学认知;
“从哪里来的”,是探究认识的来源,探究的是科学依据;
通过设问来引起思考,有突出强调的作用。
4.了解“政论文”
政论文
概念
政论文是从政治角度阐述和评论重大事件或社会等问题,提出见解或主张并说明理由,使读者信服的议论文。它内容广泛,形式多样。
特点
①政治性:政论文常常研究重大政治问题,对于那些政治色彩浓厚的社会问题和思想问题,也会进行理论与实际的探讨,体现政论文的政治敏锐性。
②指导性:政论文不仅要用道理说服人,而且常常会进而成为人们行动的指导。
③严密性:政论文特别强调评价的准确性、论证的逻辑性以及行文的周密性。
5.了解“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的认识论认为: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借助一定的工具作为手段,使客观对象发生某种改变而获得的。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使人类认识的发展。另外,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要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事物,需要联结主观与客观的实践来检验。通过实践,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活动二:初读感受
1.明确字音
《改造我们的学习》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前仆后继(pū) 谆谆告诫(zhūn)
谬种(miù) 有的放矢(dì shǐ) 臆造(yì) 哗众取宠(huá)
飞跃(yuè) 剥削(bō xuē)
2.积累成语
《改造我们的学习》《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前仆后继:前面的冲上去了,后面的人又紧跟上来。形容斗争连续不断,后继有人。
可歌可泣:形容英勇悲壮的事迹值得歌颂,并令人感动得流泪。
夸夸其谈:浮夸而不切实际地乱说一顿。
一知半解:形容知道的不全面,理解得不透彻。
谆谆告诫:恳切、耐心的劝告。
等闲视之:把它当作平常的事情来看。指不加重视,毫不在意。
有的放矢:对准靶子射箭。比喻言论和行动有明确的目标或有针对性。
自以为是:自己认为自己正确。形容主观、不虚心,看不见自己的缺点。
徒有虚名:徒然有个虚名声而已。形容只有虚名而没有真才实学的人。也形容名实不符的其它事物。
滔滔不绝:形容滚滚不断的大水。也形容说起话来没完没了。
任务一:梳理两篇文章的论证结构
活动三:整体感知,厘清结构
《改造我们的学习》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论证结构 提出主张——阐释理由——提出建议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论证思路 首先提出改造我们学习的主张,其次指出目前取得的成绩、分析存在的缺点,然后对照两种不同的学习态度,最后提出改造学风的建议。 提出中心论点: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
分析问题,阐述了人的正确思想形成的过程。
联系实际,指明学习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重要意义。
任务二:探究两篇文章是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的
《改造我们的学习》
1.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填写表格
内容 例子(句子内容) 论证方法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
内容 例子(句子内容) 论证方法
第一部分 时间顺序梳理中国共产党二十年来的实践,证明普遍真理与具体时间的结合。 以叙代议
第二部分 我们的许多同志…… 例证法
第三部分 两种相互对照的态度 马克思、恩格斯教导我们…… 用芦苇、竹笋比喻 对比法、引证法、喻证法
第四部分 例如 例证法
《改造我们的学习》
2.探究比喻论证
“闭塞眼睛捉麻雀” “瞎子摸鱼” 比喻不作调查研究,凭主观去毫无目的地开展工作
“漆黑一团” 比喻对中国古代史,近百年历史一无所知
“消化不了” 比喻对马列主义不知深入理解,不领会精神实质
《改造我们的学习》
3.探究举例论证
在第二部分里,作者谈了三类典型:
一类是对现状不作周密的调查研究,根据“想当然”发号施令;
一类是不懂得自己的历史,只能生吞活剥地谈外国;
一类是学习马列主义时理论和实际相分离。
作者在列举主观主义态度的三方面表现之后,又举出这三类“极坏的典型”进一步说明其危害,充分证实了党内确实存在着主观主义的学风,“不可等闲视之”。
《改造我们的学习》
4.探究对比论证
对比是一种鉴别事物的有效方法,通过对照,肯定什么,否定什么,旗帜鲜明,可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本文在段与段之间、句与句之间甚至句中都采用了正反对比法。
第一、二部分形成对比:第一部分谈取得的成绩是从正面来论证改造我们的学习的重要性,第二部分谈缺点则是从反面来论证改造我们的学习的必要性。
第三部分运用了典型的对比论证,把主观主义的学习态度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习态度,从表现、特点等方面逐一加以对照,揭示了主观主义的危害,论证雄辩有力。
对比论证 主观主义态度 马列主义态度 表达效果
表现 对现状不作系统的、周密的研究,对历史只懂希腊不懂中国,对马列主义理论的研究是无的放矢的 对现状作系统的、周密的调查和研究;对历史,不是割断,不单懂希腊,还要懂中国;对马列主义理论的研究是有的放矢的 让我们对这两种态度有了全面而深刻的了解,从而抛弃主观主义态度,接受马克思主义态度
特点 只凭主观,忽视客观;夸夸其谈,华而不实 实事求是,有的放矢
实质 反科学、反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党性不纯的一种表现 党性的表现,是理论和实际统一的作风
影响 害人、害己、害革命 利人、利己、利革命
《改造我们的学习》
5.探究引用论证
《改造我们的学习》作者在列举事例的同时,为了增强说服力,有时还引用革命导师的论断来加以论证。
如第三部分,为了强调客观实际的重要性,作者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教导我们说:应当从客观存在着的实际事物出发,从其中引出规律,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
在论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习态度时,作者则引用了斯大林关于“把革命气概和实际精神结合起来”的论述,从而增强了论证效果。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文章是如何论证作者的观点的?
采用了事理论证。
事理论证法是用已被证明的、公认的道理、原则或理论,来论证未被证明的、个别的具体的论点和道理,即用大道理来论证小道理。
本文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结构,运用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原理,层层深入地论证“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的论点。
两次思想飞跃,“总——分——总”式,条理清晰,组织严密,逐层深入地阐明了人的正确思想形成发展的全过程。
第一层次首先从“人们的社会存在”到“……物质力量”共两句话,总论物质与精神的辩证关系,论述两个飞跃的纲,由社会存在到思想,由思想到社会存在。
第二个层次从“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从事各项斗争”到“此外再无别的目的”分别论证认识过程的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第二个飞跃是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第三个层次从“一个正确的认识”到“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对上文总结并深化,阐述正确认识的形成,需要一个反复实践的过程。
作业
1.拓展阅读其他马列主义思想或人文社科理论文章 ,尝试联系历史发展与当下时事,发挥实践检验理论的作用,运用课堂上所学的多种论证方法,进行论证或驳斥。形式不限,分享到班级学习群里。
2.再次阅读《改造我们的学习》《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两篇文章,体会理论文章说理透彻又通俗明白的语言艺术。
一、情境导入
第二课时
有这样一个故事,说解缙自幼聪明好学,7岁能诗善文,且生性刚直。告老还乡的李尚书不信解缙有此高才,他宴请几个权臣显贵作诗,派人叫解缙前来应对,想有意当众奚落他一番。
中间的对联过程很是精彩,解缙不负才情都能一一应对,让尚书和其他权贵很是窝囊。临到后来,做为收尾对联,解缙举杯祝酒说:“难得今日群才雅集,我愿题赠一联助兴”。尚书听罢,忙叫人拿来文房四宝,解缙挥毫舞墨,然后掷笔大笑而去。众人走过来一看,瞠目结舌地半天说不出话来,原来这是一副借物寓讽联:“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解缙用这样一副对联来讽刺尚书和权贵们,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毛泽东也引用了此联,他又有何用意呢?引用对联,又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呢?让我们继续学习这两篇文章。
活动一:群文阅读,赏析语言之美
二、学习活动
1.用词准确
《改造我们的学习》
党“幼年”时期和现在对马列主义认识上的差距,是分别称之为“何等肤浅,何等贫乏”和“深刻得多,丰富得多”。“肤浅”和“深刻”用于表明认识程度的一组反义词,“贫乏”和“丰富”适用于表示认识广度的一组反义词。两组反义词相对举,说明差距大,前面再加上“何等”,表明严重程度深。
如第一部分在谈到我党“幼年”时期和现在对马列主义认识上的差距,是分别称之为“何等肤浅,何等贫乏”和“深刻得多,丰富得多”。
“肤浅”和“深刻”是用于表明认识程度的一组反义词,“贫乏”和“丰富”是用于表示认识广度的一组反义词。两组反义词相对举,说明差距大,前面再加上“何等”,表明严重程度深。
1.用词准确
“这次飞跃比起前一次飞跃来意义更加伟大。因为只有这一次飞跃才能证明认识的第一次飞跃,即从客观外界的反应过程中得到的思想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而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只是为了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一文中的这段文字:
“只有”和两次“此外再无别的”看似重复的用词是否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强健的语势和透彻的分析背后是作者缜密的思维,严密的表达,也是一代伟人高远的见识和深厚的哲学底蕴。
2.论证严密
《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的这段文字:
既总结了文章第二部分对三种错误作风的论述,又承接了下文第三部分对两种相互对立的态度的分析。两句话运用了两组关联词,“是……不是”“但是……而且”。
“当然,上面我所说的是我们党里的极坏的典型,不是说普遍如此,但是确实存在着这种典型,而且为数相当的多,危害相当的大,不可等闲视之。”
2.论证严密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来的?》一文中的这段文字:
这句话依次包含了转折、因果、并列、递进4组关系,作者用“并不是……而是”的句式指明先进事例这一方暂时失败的原因。用“所以”“但是”论述了失败是暂时的,而胜利是必然的。
“在社会斗争中代表先进阶级的势力,有时候有些失败,并不是因为思想不正确,而是因为在斗争力量的对比上,先进势力这一方,暂时还不如反动势力那一方,所以暂时失败了,但是以后总有一天要成功的。人们的认识经过实践的考验,又会产生一个飞跃。这次飞跃,比起前一次飞跃来,意义更加伟大。”
2.论证严密
为使说理准确、严密,《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一文中在主词句前往往加上一些修饰成分,或者在主词句后面作补说,让读者对于事物的性质、内容、状况、范畴和条件等有清晰的认识,使论证无懈可击。请对下列语句进行赏析。
①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物质力量”前的两个定语说明这种物质力量的作用,“改造世界”则是“改造社会”意义的更进一层。
2.论证严密
②一般地说来,成功了的就是正确的,失败了的就是错误的,特别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斗争是如此。
主句前面的附加语,指明了后面判断的前提是就一般情况而言的;主句后的补说,则特别强调了这一判断所适用的范围。
③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只是为了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
在用了“只是”一词加以强调后,再补说一句以排除其他目的,突出了这一目的是“唯一”的。
3.多处运用比喻、排比、设问等修辞手法
《改造我们的学习》
党“幼年”时期和现在对马列主义认识上的差距,是分别称之为“何等肤浅,何等贫乏”和“深刻得多,丰富得多”。“肤浅”和“深刻”用于表明认识程度的一组反义词,“贫乏”和“丰富”适用于表示认识广度的一组反义词。两组反义词相对举,说明差距大,前面再加上“何等”,表明严重程度深。
运用比喻。
如用“留声机”比喻留学生一切照搬外国,用“钦差大臣”“瞎子摸鱼”等比喻主观主义者不了解实际乱发号令,既贴切生动,又通俗易懂。
党“幼年”时期和现在对马列主义认识上的差距,是分别称之为“何等肤浅,何等贫乏”和“深刻得多,丰富得多”。“肤浅”和“深刻”用于表明认识程度的一组反义词,“贫乏”和“丰富”适用于表示认识广度的一组反义词。两组反义词相对举,说明差距大,前面再加上“何等”,表明严重程度深。
运用排比。
如“这种作风,拿了律己,则害了自己;拿了教人,则害了别人;拿了指导革命,则害了革命。”语意跌宕,层层深入。
3.多处运用比喻、排比、设问等修辞手法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提问
1.《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一文为什么要用设问句开头,再在设问之后提出自己的论点?
①从观点表达上说,提出论点,一定要态度鲜明。本文以设问句开头,在自问自答中提出自己的正面主张,就使正确的观点和错误的观点形成鲜明的对照,使论点极为鲜明。
②从阅读效果上说,以设问句开头,很自然会引起读者的“疑”,而“疑”的后面,紧接着的往往是“问”。文章开门见疑,读者急于了解问题的答案,说理就自然地形成了一种高屋建瓴的论辩气势。
③从与论点的关系上说,本文是一篇立论,不是驳论,不能具体详细地对唯心主义的错误观点进行揭露和批驳,作者便巧妙地运用设问的方法在立论中渗入了驳论的成分,增强了文章的战斗性。
3.多处运用比喻、排比、设问等修辞手法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提问
2.作者为什么否定 “天上掉下来的”和“自己头脑里固有的”这两种观点?这两句话在语言上有什么特色?
明确:这两种说法都是唯心主义的。第一种是客观唯心主义,它认为在人的主观意识之外,独立存在着所谓“世界精神”,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不过是“世界精神”的产物,即思想是从天上掉下来的。第二种是主观唯心主义,它认为世界是人的主观意识的产物,即思想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
这两个设问句,写得很通俗,口语化,略含讽意,否定了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作者用通俗的语言说明了一个深刻的哲学道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是本文的主要写作特点。
活动二:拓展阅读
刘少奇《论共产党的修养》
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小结
这两篇文章分别写于延安整风运动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既是当时党的工作开展的具体指导,又是精辟的理论著作。文章观点明确、思想深刻、思路周密、逻辑严谨,展现出毛泽东思想的强大力量。
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的学风,也是这两篇文章贯彻始终的基本观点。学习这两篇文章,有助于我们提高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认识,把握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增强分辨是非的能力。在如今,如何在新时代弘扬马克思主义学风?如何在理论联系实际、精通应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也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
作业
1.阅读近期有关国内外大事或社会热点问题的时事评论,体会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并作总结,分享到班级学习群里。
2.预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