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统编版小升初专项突破:诗词曲鉴赏(含答案)
古诗文阅读。
舟过安仁
[宋]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稚子弄冰
[宋]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1.《舟过安仁》中,与《稚子弄冰》中的“稚子”意思相近的词是 。两首诗都向我们展现了 的儿童形象。
2.《稚子弄冰》借助动作写了孩子玩冰的过程:取冰时的 、穿丝时的 、敲冰块时的 和冰碎后的 ,呈现出孩子们的心情变化。
3.对这两首诗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写出孩子巧用计策,借风行船的奇思妙想。
B.《稚子弄冰》围绕“弄”字,突出“稚”字,写出孩子们的活力和快乐。
C.“忽作”和“怪生”两个词,暗藏作者对天性顽劣的孩子制造恶作剧的不满和责怪。
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回乡偶书
[唐]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4.写出加点字的读音。
少( ) 乡( ) 鬓( ) 何( )
5.简单分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
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阅读古诗《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7.《春夜喜雨》中作者称这场雨为“好雨”的原因是( )
A.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B.晚上下 C.下得大 D.不影响人们出行
8.下列诗句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B.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C.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D.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9.下列诗句表达的情感与其它三句不是一类的是( )
A.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B.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C.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D.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0.下列诗句中加点字注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好雨知(明白)时节,当春乃(于是,就)发生(原来没有的事出现了)。
B.随风潜(暗暗地,悄悄地)入夜,润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细无声。
C.野径(田野间的小路)云俱黑,江船火独(独自)明。
D.晓(天刚亮的时候)看红湿处,花重(沉重)锦官城。
11.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喜”是这首诗的感情主线,全诗不着一“喜”字,字里行间却处处洋溢着诗人按捺不住的喜悦之情。
B.诗的前四句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春雨细而轻柔的特点;第五、六句运用比喻的手法,展现出一幅美妙的江村夜雨图。
C.作者描写春雨融情于景,由近及远,从夜写到晓,由写内心的感觉到写客观景物,由听觉到视觉,充满诗情画意。
D.诗的最后两句写雨后清晨的景色,红花带着晶莹的雨珠,鲜润浓艳,垂满枝头。
诗词曲鉴赏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12.“三万里河”指的是 ,“五千仞岳”指的是 。这里的“三万里”和“五千仞”都是虚指,分别形容很 和很 。
13.“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运用了( )的修辞方法。
A.比喻 B.夸张 C.拟人 D.对比
14.对前两句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这两句诗意境阔大深沉,对仗十分工整。
B.山本来是不动的,由于用了“摩”字,不但使人感到了山的雄伟,而且富有生气。
C.诗中极力描写河山的奇伟壮丽,是为了突出祖国的可爱,表明朝廷收复失地的决心。
D.这样的大好河山,却陷于敌手,更加使人感到无比愤慨。
15.如果把本诗第三句的“尽”字换成“滴”字或“流”字好不好?为什么?
阅读。
石灰吟①
[明]于谦
千锤万凿②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③。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④在人间⑤。
[注释]①石灰吟:赞颂石灰。②千锤万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③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④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⑤人间:人世间。
17.诗的前两句看似写石灰的烧炼,其实象征着 ;三、四两句描写了 的精神,表达了诗人 的决心。
18.《石灰吟》这首诗是抓住石灰的什么特点来写的?请结合具体诗句谈谈。
19.这首诗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向?
20.理解古诗,下面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明代政治家于谦的一首思乡诗。
B.诗中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形象生动,语言也铿锵有力。
C.后两句表达出诗人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尚的品格在人间的追求。
D.全诗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思想。
阅读。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21.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2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阅读。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23.本诗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我们却可以从 一词中看出月色的空明皎洁,这两句诗描写出景物 的特点。
24.本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5.这首诗前两句写景,写出诗人怎样的形象和心境?。
26.诗评家认为此诗之妙,妙在后两句。请从艺术技巧上作简要分析。
27.这首诗歌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
实战演练。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注释]①瓜洲:在今江苏省长江北岸。②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在长江南岸,与瓜洲隔江相望。③钟山:即南京的紫金山。王安石在江宁(南京市)时曾居住在钟山脚下。
28.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人眺望已久,不觉皓月初上,诗人用疑问的句式,想象出一幅“明月”“照我还”的画面,进一步表现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29.“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王安石在作诗时曾改过很多次,最后定稿时才用了“绿”。你想想看他为何要用“绿”字?
30.请运用合理的想象将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改写成一个小故事,要求至少用上环境描写、细节描写、衬托手法中的两种,120字左右。
31.用“明月”意象表达相思之情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很常见,请另外写出两句这样的古诗句(两句应取自不同诗作)
参考答案:
1. 小童 天真活泼 2. 欣喜 小心 快乐 懊恼 3.C
【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
稚子:幼儿,小孩子。
《稚子弄冰》与《舟过安仁》中的“小童”意思相近的词是稚子。《稚子弄冰》全诗突出一个“稚”字。稚气和乐趣能使儿童忘却严冬的寒冷,保持他一如既往的活力和快乐。孩童与老人在心理特征上有诸多的相通之处,唯其如此,孩童的“脱冰作戏”的场景在老人的眼里才有依依情趣。诗歌中描写的是稚子弄冰的过程是取冰、穿冰、碎冰。《舟过安仁》是南宋诗人杨万里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浅白如话,充满情趣,展示了无忧无虑的两个小渔童的充满童稚的行为,其行为中透出了只有儿童才有的奇思妙想与聪明。体现了两小童的可爱与思维的敏捷。两首诗都让我们看到了天真、可爱的儿童。
2.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
全诗译文:儿童早晨起来,将冻结在铜盆里的冰块脱下,用彩线穿起来当钲。敲出的声音像玉磬一般穿越树林,忽然冰锣敲碎落地,发出美玉摔碎般的声音。
可知,稚子玩冰的动作词语有:脱、穿、敲。孩童刚把冰取出来时心情是开心、欣喜的,穿丝时是小心、谨慎的,敲冰块时是非常得意的,冰块忽然掉在地上,摔碎了,那声音就像美玉落地摔碎一样。可以想象出,一定是感到突然,有些遗憾和懊恼,先是呆呆地站在那里望着地上碎裂的冰块。全诗突出一个“稚”字。稚气和乐趣能使儿童忘却严冬的寒冷,保持他一如既往的活力和快乐,刻画出儿童天真可爱的形象。
3.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辨析和理解。
C.有误,“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这两句诗省略了诗人看到的两个孩子撑伞的事,也省略了作者心中由此产生的疑问,而是直接把疑窦顿解的愉悦写了出来。“忽作玻璃碎地声。”的意思是儿童手里的冰块忽然掉在地上,摔碎了,那声音就像美玉落地摔碎一样。儿童的心情诗人没有写,但可以想象出,一定是感到突然,有些遗憾,诗人先是呆呆地站在那里望着地上碎裂的冰块,然后几乎同时送到耳朵的声响又是那样优美,因此也许他会瞬间转忧为喜。
故选C。
4. shào xiāng bìn hé 5.这首诗用了对比的手法,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 6.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既有离乡背井的伤感,也有老大回乡的喜悦。
【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理解。
少:shǎo, 数量小。shào,年纪轻。
少小——意思是年幼、年青。读“shào”。
“乡”读“xiāng”;
“鬓”读“bìn”;
“何”读“hé”。
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写作手法的理解。
阅读诗歌可知,这首诗歌运用了对比的手法,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喻自伤“老大”之情。含蓄地写出作者久居客地、重返故乡的无限感慨和欣慰。
6.本题考查学生对思想感情的理解。
这首诗的意思是:青年时离乡老年才归还, 口音未变却已鬓发疏落容颜衰老。 村童看见我却不能相认,笑着问我这客人是从何处而来。
这是一首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既有离乡背井的伤感,也有老大回乡的喜悦。
7.A 8.D 9.B 10.A 11.B
【解析】7.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理解。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意思是:好雨是知道该下雨的时节的,正好下在春天植物萌发生长的时候,这是作者称这场雨为好雨的原因。故选A。
8.本题考查诗歌朗读节奏。
D.有误,“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这句诗的意思是:等天亮的时候,那潮湿的泥土上必定布满了红色的花瓣,锦官城的大街小巷也一定是一片万紫千红的景象。根据意思正确的停顿应为: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故选D。
9.本题考查诗歌情感主旨。
A.“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意思是:老夫想要纵酒高歌,结伴春光同回故乡。结合关键词“放歌”“好还乡”可知表现出诗人愉悦的心情。
B.“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意思是:孤船帆影渐渐消失在碧空尽头,只看见滚滚长江向天际奔流。这两句诗表现出诗人不舍、伤感的心情。
C.“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意思是:现在正好是江南风景秀美的时候,在这暮春季节再次遇见了你。表现出诗人愉悦的心情。
D.“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意思是:定要登上那最高峰,俯瞰在泰山面前显得渺小的群山。表现出诗人愉悦的心情。
故选B。
10.本题考查字词理解。
A.“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这句诗的意思是:好雨是知道该下雨的时节的,正好下在春天植物萌发生长的时候。知:明白,知道。乃:就。发生:萌发生长。
故选A。
1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B.有误,这首诗五、六句话“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意思是:田野小径的天空一片昏黑,唯有江边渔船上的一点渔火放射出一线光芒,显得格外明亮。句中浓浓乌云,笼罩田野小路;点点灯火,闪烁江上渔船。没有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因此不正确。
故选B。
12. 黄河 华山 长 高 13.B 14.C 15.不好。“尽”字强调眼泪流干,程度比“滴”和“流”字要深。 16.表达了作者对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百姓的同情和渴望收复失地的爱国之情。
【解析】12.本题主要考查对古诗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译文: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触青天。河:指黄河。三万里:长度,形容它的长,是虚指。五千仞:形容它的高。仞,古代计算长度的一种单位,周尺八尺或七尺,周尺一尺约合二十三厘米。岳:指五岳之一西岳华山。黄河和华山都在金人占领区内。一说指北方泰、恒、嵩、华诸山。
13.本题主要考查修辞手法。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译文: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触青天。这里运用了夸张与对偶的修辞手法。夸张:用“三万里”形容黄河很长,“五千仞”形容华山很高。对偶:“三万里”对“五千仞”,“河”对“岳”,“东入海”对“上摩天”。
14.本题主要考查对古诗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两句一横一纵,北方中原半个中国的形胜,便鲜明突兀、苍莽无垠地展现出来了。奇伟壮丽的山河,标志着祖国的可爱,象征着民众的坚强不屈,已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然而,大好河山,陷于敌手,使人感到无比愤慨。这两句意境扩大深沉,对仗工整犹为余事。
15.本题主要考查对古诗关键字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遗民泪尽胡尘里”译文: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尽“字不仅写出了时间的长,而且千回万转,更含无限酸辛。眼泪流了六十多年,早已尽了。但即使“眼枯终见血”,那些心怀故国的遗民依然企望南天;金人马队扬起的灰尘,隔不断他们苦盼王师的视线。
16.本题主要考查对古诗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后两句笔锋一转,顿觉风云突起,诗境向更深远的方向开拓。“泪尽”一词,千回万转,更含无限酸辛。眼泪流了六十多年,早已尽了。但即使“眼枯终见血”,那些心怀故国的遗民依然企望南天;金人马队扬起的灰尘,隔不断他们苦盼王师的视线。中原广大人民受到压迫的沉重,经受折磨历程的长久,期望恢复信念的坚定不移与迫切,都充分表达出来了。以“胡尘”作“泪尽”的背景,感情愈加沉痛。结句一个“又”字扩大了时间的上限。他们年年岁岁盼望着南宋能够出师北伐,可是岁岁年年此愿落空。他们不知道,南宋君臣早已把他们忘记得干干净净。
诗人极写北地遗民的苦望,实际上是在表露自己心头的失望。当然,他们还是不断地盼望下去。人民的爱国热忱真如压在地下的跳荡火苗,历久愈炽;而南宋统治集团则正醉生梦死于西子湖畔,把大好河山、国恨家仇丢在脑后,可谓心死久矣。诗人为遗民呼号,目的还是想引起南宋当国者的警觉,激起他们的恢复之志。
17. 志士仁人无论面临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 视若平常不怕牺牲为国尽忠 坚守高尚节操。 18.抓住石灰不怕击打、不怕烈火,甘愿粉身碎骨而把白粉末奉献给人们的特点来写的。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更突出石灰不怕击打。第三句“粉骨碎身全不怕”中“粉骨碎身”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粉,“全不怕”突出石灰甘愿经受磨炼,奉献自己的品质。 19.这首诗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了作者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20.A
【解析】17.本题主要考查对古诗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第三句“粉身碎骨浑不怕”。“粉身碎骨”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全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至于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18.本题主要考查对古诗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译文:石灰石经过千锤万凿才得以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只要把高尚气节留在人世间。第一二句写出了石灰的勇敢,不怕磨难,第三四句写出了石灰
19.本题主要考查对古诗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作为咏物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没有多大价值。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20.本题主要考查对古诗的识记、理解与分析能力。
A错误。《石灰吟》是明代政治家于谦的一首托物言志诗。这首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21.“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那种孤寂心情。 22.①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象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的。②诗的语言朴实无华。
【解析】21.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抱膝灯前影伴身”描写的是作者在邯郸客栈里过节的情景。“抱膝”二字,形象地写出了作者枯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只有“影”和“身”相伴,更显得孤寂。这个情景充分地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那种孤寂心情。
22.本题考查写作手法。
作者运用想象,想象家人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使这种思乡之情扩大化,真实感人。诗句语言直率质朴。
23. 地白 凄清 24.抒发了诗人因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而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25.诗歌前面两句写了幽静清凉的秋景,塑造了一个孤独无眠,久久地望月苦思的游子形象,诗人的心境是孤寂凄凉的。 26.后两句不直抒自己的相思之情,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 27.本诗描绘了十五月夜的明朗素洁的景色,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环境气氛,为下文抒发秋思之情起到了铺垫作用。
【解析】2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地白“意为地面雪白,作者不写月光,其原因是十五之夜,满地的月光,皎洁、明净、素洁、清美、寂静。可以从“地白”一词中看出月色的空明皎洁。这两句诗描写出景物清冷(寂静)的特点。
24.此题考查学生对诗词思想感情的把握。
诗歌后两句意为今夜明月当空世间人人都仰望,不知道这秋日情思可落到谁家?根据本诗望月这一题材和“秋思”这一提示词,可知表达的是诗人的思乡之情。诗人不说自己的思念,而是以疑问语气问“落谁家”,含蓄深沉地将自己的情感表达了出来。
25.此题考查学生对诗词赏析能力。
分析诗歌形象要注重分析诗歌所描写的事物特征,把握诗中的关键词句,如“树栖鸦”、“湿桂花”,刻画了凄凉的环境,直接写出了诗人形象。此外,还要结合诗题关键字“望”来读出诗人的孤寂。
26.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句意:今天晚上人们都在仰望皎洁明亮的月亮,却不知道秋天的思念之情落在了谁家?诗人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的范围,境界高远。明明是自己怀人,偏说“秋思落谁家”。表现手法含蓄、委婉。
27.考查了对环境描写及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从“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可知,本诗描绘了十五月夜的明朗素洁的景色;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环境气氛为下文抒发秋思之情起到了铺垫作用。抒发了诗人因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而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28.思念家乡或急切归乡 29.诗中“绿”字将无形的春风化为鲜明的形象,表现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南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既有色彩又有动感,极其传神。 30.黑夜笼罩着大地,长江水静静地流淌着,波浪轻轻地拍打着岸边的岩石。诗人王安石乘坐的小船停靠在瓜洲的岸边,随着起伏的波浪有节奏地摇曳着。王安石静静地倚着船舷,用手捋着胡须,眯着眼睛眺望着江对岸的京口,心里默默地沉思着:我已年过半百、对政治早已心恢意懒,且经历了两次因推行新法而被罢相的坎坷,此次再次被起用为相,自己面对的不知是祸还是福。想到这些他不禁深深地叹了口气。天灰蒙蒙的,王安石迷惘地望着远处连绵起伏的群山在黑夜里只能看到远山模糊的影子。他不禁想道:钟山脚下的家乡离我是这么近,只是隔着那一线的长江水和几重起伏的群山,而我却……忽然,一阵微风拂来,王安石从沉思中清醒过来,感受到了春天温暖的气息。他仿佛来到了充满绿色的江南大地,仿佛漫步在桃红柳绿的家乡。池塘里的鱼儿在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河岸边的柳树吐出了嫩芽,千万条柳枝在微风中摇曳,小鸟在柳条中穿行,还不时传来“叽叽喳喳”的鸣叫声。满山的花草经过春雨的滋润变得更加的精神。山野中小孩在兴高采烈地嬉戏、玩耍,好一幅和谐的江南山村春景图……他完全被这美好的回忆陶醉了。一轮金黄的圆月升起来了,皎洁的月光洒在江面上,整个江面变得波光粼粼一般了,王安石抬起头望着天空中金黄的圆月,情不自禁地感叹道:“明月啊!你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我日思夜想的家乡 31.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解析】28.本题考查思想感情的理解。
本句是千古名句,再次写景,点出了时令已经是春天,描绘了长江南岸的景色。“绿”字是吹绿的意思,是使动静结合,用得绝妙。表现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从时间上说,已是夜晚。诗人回望既久,不觉红日西沉,皓月初上。隔岸的景物虽然消失在朦胧的月色之中,而对钟山的依恋却愈益加深。他相信自己投老山林,终将有日,故结尾以设问句式表达了这一想法,进一步表现诗人思念家乡的心情,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29.本题考查品词析句的能力
结合绿字在这里所表达出来的意思进行组织语言表达,“绿”字是吹绿的意思,它表现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可以从其意思上对文章意境的表达的妙处进行说明。
30.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
首先要对《泊船瓜洲》这首诗的意境和内容情感有大概的了解,然后,根据诗歌中的景物,从环境描写的角度来渲染气氛,通过衬托细节描写等表现手法来表现人物情感。如在环境描写方面,可以抓住“春风”“江南”“明月”“山”等意象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为“照我还”营造气氛。
31.本题考查积累能力。
古诗中有关“明月”的意象很多,我们平时应注意积累。如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中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一剪梅》李清照的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