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统编版小升初专项突破: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读文言文《自相矛盾》,做题。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莫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众皆笑之。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1.写出下列句中带点词语的意思: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 ) 吾盾之坚( )
物莫能陷也。 ( ) 其人弗能应也。( )
2.写出下面“之”的不同意思。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 ) 吾矛之利,于物莫不陷也。( )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 ) 众皆笑之。( )
3.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4.下面词语中不能与“自相矛盾”构成反义的是( )
A.自圆其说 B.漏洞百出 C.言行一致 D.表里如一
5.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6.本文选自《韩非子·难一》,作者 是战国末期杰出的思想家。我还知道的寓言故事有《 》《 》《 》等。
读小古文《五官争功》,完成习题。
口与鼻争高下。口曰:“我谈古今是非,尔①有何能居②上我?”鼻曰:“饮食非我不能辨。”
眼谓鼻曰:“我近鉴毫端③,远观天际,唯我当先。”又谓④眉曰:“尔有何功居上我?”
眉曰:“我虽无用,亦如世有宾客,何益主人?无即不成礼仪。若无眉,成何面目?”
【注释】①尔:你。②居:待在。③毫端:指细微的事物。④谓曰:对某人说。
7.下面对划线句的翻译正确的是( )
A.饮料食物不是我不能分辨。 B.所有喝的吃的东西没有我就不能分辨。
8.从“眼”说“唯我当先”的“唯”和“先”两个词语中,可以看到“眼”争功时 的姿态。
9.五官争功时耳朵没出现,请根据故事的情境给耳朵选出合适的话( )
A.耳曰:“我居侧,听八方,无我,主人岂知汝等所言。
B.耳曰:“普将众言传与主人,自当论功行赏。
10.请写出两个带有“眉”字的成语 、 ,从这两个成语中我发现了 。
11.到底谁的功劳最大呢?这时候,主人发话了。他会说什么呢?(用现代文或文言形式表达都可以)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2.解释下列词语。
善哉: 巍巍: 汤汤: 破:
13.请写出“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这句话的意思。
14.“知音”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____”画出文中能体现锺子期和伯牙互为知音的句子。
15.锺子期和伯牙的故事千古流传,你还知道哪些与友情有关的诗句?请写出2句。
; 。
阅读文言故事,做题。
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注释】 ①缉:装饰边沿; ②鬻yù:卖。
16.解释下面的加点的词的意思。
郑人有欲买履者 遂不得履
先自度其足 反归取之
17.根据自己的理解,解释下列的句子。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何不试之以足?
18.“郑人买履”这则寓言故事讽刺了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程门立雪
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①,时与游酢②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选自《宋史·杨时传》)
①瞑坐:坐着打瞌睡。 ②游酢(zuò):北宋著名理学家。
19.用“√”在括号里选择加点字的意思。
(1)时与游酢(zuò)侍立不去 (A.离开 B.去,往)
(2)颐既觉 (A.觉得 B.醒来,停止睡觉)
20.用自己的话说说画线句子的意思。
21.读了这个故事,你从主人公杨时身上学到了什么精神?
阅读。
纪昌学射
甘蝇,古之善射者,彀弓而兽伏鸟下。弟子名飞卫,学射于甘蝇,而巧过其师。纪昌者,又学射于飞卫。飞卫曰:“尔先学不瞬,而后可言射矣。”
纪昌归,偃卧其妻之机下,以目承牵挺。二年之后,虽锥未倒眦而不瞬也。以告飞卫,飞卫曰:“未也,必学视而后可。视小如大,视微如著,而后告我。”
22.解释下列带点字的意思。
善射者( ) 纪昌归( ) 视微如著( )
23.我能根据文中意思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甘蝇是射箭能手。 ( )
(2)飞卫是甘蝇的徒弟,所以他的射箭本领不如甘蝇。 ( )
(3)纪昌跟飞卫学射箭,飞卫却让他练眼力,飞卫不是一个好的师父。 ( )
24.纪昌为什么能成为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呢?请找到理由并简要说明(写出两个理由即可)。
(1)
(2)
古文阅读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25.解释下面词语的意思
(1)今乃掉尾而斗: (2)有一牧童见之:
26.翻译文中画直线的句子。
处士笑而然之。
阅读课文片段,按要求做题。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27.这则小古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请用“﹏﹏﹏”画出来。
28.从文中,我们知道读书的方法有: 、 、 。
29.对文中划线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反问句,说明心到了,眼睛也会看到。
B.反问句,点明只要心到了,眼和口自然会到,说明心到的重要性。
30.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说你受到什么启发?
参考答案:
1. 卖 坚固
穿透、刺穿 不 2. 代词,指代楚人的盾。 的 的 的
代词,指代楚人。 3.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4.B 5.说话、做事都要认真考虑周到,不要自行相互抵触,产生矛盾。 6. 韩非 揠苗助长 东郭先生和狼 守株待兔
【解析】1.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有一个楚国人,既卖盾又卖矛。鬻:卖。
吾盾之坚:我的盾坚固无比。坚,坚固。
物莫能陷也: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透它。陷:穿透、刺穿的意思。
其人弗能应也: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回答不上来。弗能:不能。弗,不。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有一个楚国人,既卖盾又卖矛。他夸耀自己的盾说。之:代词,代指楚人的盾。
吾矛之利,于物莫不陷也:我的矛锋利极了,任何坚固的东西都穿得透。之,的。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之,的。
众皆笑之:众人都嘲笑他。之。代词,他。
3.本题考查句子翻译。
夫:用在句首,引起议论。陷:穿透、刺穿的意思。矛:古代用来刺杀敌人的长柄兵器,矛的基本形制有狭叶、阔叶、长叶、叶刃带系和凹口骹式等。盾:盾牌,古代作战时遮挡刀剑用。
句子翻译:。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4.本题考查反义词。
自相矛盾,该成语比喻行事或言语先后不相应、互相抵触。在句中常用作谓语、定语,不能用于两方以上,只能用于单方自我抵触。
自相矛盾的反义词:并行不悖、顺理成章、自圆其说、言行一致等。
A 自圆其说,意思是指使自己的说法前后一致,没有自相矛盾的地方。
B 漏洞百出,意思是形容作文、说话或办事破绽很多。
C 言行一致,意思是说的和做的完全一个样。
D 表里如一,原义是表面和内心象一个东西,形容言行和思想完全一致;在句子中可充当谓语、定语。
根据词语含义,可知选B。
5.本题考查文章主旨。
本文主要讲了一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赞自己的矛和盾,他说的话前后互相抵触,不能自圆其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说话要前后一致,实事求是,不能夸夸其谈,自相矛盾。
6.本题考查作家作品和课外积累。
《自相矛盾》出自先秦韩非的《韩非子·难一》,文章主要讲了一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赞自己的矛和盾,他说的话前后互相抵触,不能自圆其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说话要前后一致,实事求是,不能夸夸其谈,自相矛盾。
寓言故事还有:刻舟求剑、亡羊补牢、画蛇添足等。
【点睛】参考译文:
有一个楚国人,既卖盾又卖矛。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透它。”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任何坚固的东西都穿得透。”有人问他:“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回答不上来。众人都嘲笑他。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7.B 8.傲慢 9.A 10. 眉开眼笑 眉清目秀 眉毛和“眼”(其它身体器官)总是在一起出现,关系紧密 11.主曰:“尔等各司其职,缺一不可,缺一,则面不成矣!”或:你们各有自己的职责、功劳,一个也不能少(缺了谁也不行)。
【解析】7.本题考查了翻译语句。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地调整,达到词达句顺。重点字词:辨:分辨。“饮食非我不能辨。”意思是:所有的饮料食物没有我就不能分辨。故选:B。
8.本题考查词语的表达效果。
结合“我近鉴毫端,远观天际,唯我当先”中的“唯”“先”两个词语中,可以看出“眼”争功时傲慢无礼的姿态。
9.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
结合文章内容可以看出,嘴、眼、鼻子都是写了自己对人的作用来,故耳也一定从自己的作用来谈,故选:A。
10.本题考查成语的记忆和积累。
与“眉”有关的成语很多,如浓眉大眼、贼眉鼠眼等,他们都与眼有关,总是在一起出现,关系紧密。
1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结合文章内容可知,它们各有自己的职责、功劳,一个也不能少,围绕中心解答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嘴巴和鼻子争上下。嘴巴说:“我谈古论今,你有什么能耐待在我上面?”鼻子说:“所有的饮料食物没有我就不能分辨。”眼睛对鼻子说:“我近可以分辨毫毛尖端(那么细微的事物),远可以观察到天边,只有我当排名最先。”又对眉毛说:“你有什么功劳待在我上面?”眉毛说:“我虽然没有实际用途,但是如果没有眉毛,那成什么面目了啊?”
12. 太好了 高 水流大而急的样子 摔 13.锺子期死了以后,伯牙摔琴断弦,终生不再弹琴,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 14.比喻知己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5.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解析】12.本题考查字词的理解。
解答此题时要遵循“字不离句”的原则和平时积累的字、词、句,进行分析得出答案。
善哉乎鼓琴:琴弹奏的好极了。善哉:赞美之词,有夸奖的意思。即“好啊” 、“妙啊”或“太棒了”。
巍巍乎若太山: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巍巍:高。
汤汤乎若流水:像流水一样浩荡。汤汤:水流大而急的样子。
伯牙破琴绝弦:伯牙摔琴断弦。破:摔。
13.本题考查了文言文字句的翻译。
要求把文言句子准确翻译成现代汉语,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破琴绝弦”的意思是摔琴断弦;“复”的意思是再次;“足”的意思是值得。
这句话的意思是锺子期死了以后,伯牙摔琴断弦,终生不再弹琴,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14.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以及查找关键句子。
“知音”的意思是比喻知己。文中体现锺子期和伯牙互为知音的句子为: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意思是锺子期死了以后,伯牙摔琴断弦,终生不再弹琴,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15.本题考查诗句的识记。
与友情有关的诗句有很多,如:①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②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③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点睛】参考译文:伯牙弹琴,锺子期听他弹琴。伯牙在弹琴时心里想着高山,锺子期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巍峨的泰山。”不一会儿,伯牙心里又想到流水,锺子期又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奔腾不息的流水。”锺子期死了以后,伯牙摔琴断弦,终生不再弹琴,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16. 将要,想要 于是 衡量。用尺子度量的意思 通“返”,返回 17. 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最后郑国人没能买到鞋子。 为什么你不用自己的脚去试一试呢? 18.墨守成规的教条主义者,说明因循守旧,不思变通,终将一事无成。
【解析】16.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郑人有欲买履者:有个想要买鞋子的郑国人。欲:将要,想要。
遂不得履:最后郑国人没能买到鞋子。遂:于是。
先自度其足:先用尺子度量好自己脚的尺码。度(duó):衡量。用尺子度量的意思(动词)
反归取之:返回家去取量好的尺码。反:通“返”,返回。
17.本题考查句子翻译。
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①重点词有:及:等到。反:通“返”,返回。罢:引申为散了,完结的意思,这里指集市已经解散。遂:于是。履:鞋子,革履。句意: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最后郑国人没能买到鞋子。
②重点词有:何,为什么。以,用。句意:为什么不用脚试一试鞋子的大小呢?
18.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这是先秦时代一则寓言故事,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它既是一个成语,也是一个典故,但它更是一则寓言,主要说的是郑国的人因过于相信“尺度”,造成买不到鞋子的故事。揭示了郑人拘泥于教条心理,依赖数据的习惯。
选文通过郑人买履的故事,讽刺了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蠢人。
【点睛】参考译文:
有个想要买鞋子的郑国人,先用尺子度量好自己脚的尺码,然后把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前往集市,却忘了携带量好的尺码。已经拿到鞋子,却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就返回家去取量好的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最后郑国人没能买到鞋子。有人问他说:“为什么你不用自己的脚去试一试呢?”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19.(1)A (2)B 20.这时的杨时大约四十岁了。
21.我学会了要恭敬受教,虔诚地向老师学习以及尊敬师长的精神。
【解析】19.本题考查文言文字词的解释。
(1)“时与游酢侍立不去”的意思是杨时与游酢站在门外等着没有离开。由此可得,“去”的意思是离开,故答案选A。
(2)“颐既觉”的意思是等到程颐醒后。由此可得,“觉”的意思是醒来,故答案选B。
20.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时:杨时。盖:大约。由此可得,“时盖年四十矣。”的意思是这时的杨时大约四十岁了。
21.本题考查文章的主旨。
结合文章内容和参考译文可知,杨时求学时,因为老师正在睡觉,他不想打扰老师,在雪地里等候老师,体现了他为求学而不怕吃苦,尊敬师长的精神。因此,从这个时身上,我们学到要恭敬受教,虔诚地向老师学习以及尊敬师长的精神。
【点睛】参考译文:杨时到洛阳求见程颐。这时的杨时大约四十岁了。一天拜见程颐的时候,程颐偶尔坐着打瞌睡。杨时与游酢站在门外等着没有离开。等到程颐醒后,门外积雪已经一尺多厚了。
22. 擅长 回去 显著 23. √ × × 24. 有良师的引导 自己刻苦学习,有恒心,有毅力。
【解析】22.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善射者:善于射箭的人。善:擅长。
纪昌归:纪昌回到家里。归:回去。
视微如著:看细微的东西像显著的物体一样容易。著:显著。
23.本题考查了对选文内容的理解。
(1)结合文中“甘蝇,古之善射者,彀弓而兽伏鸟下。”可知选项正确。(2)有误,从“弟子名飞卫,学射于甘蝇,而巧过其师”可知,甘蝇的一个弟子名叫飞卫,向甘蝇学习射箭,但他射箭的技巧却超过了他的师傅。(3)有误,飞卫却让他练眼力,这是先练基本功,从后来的结果可知纪昌成功了,飞卫是一个好师父。
24.本题考查了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和梳理。
仔细文中“飞卫曰:‘尔先学不瞬,而后可言射矣。’”“二年之后,虽锥未倒眦而不瞬也。”“飞卫曰:‘未也,必学视而后可。视小如大,视微如著,而后告我。’”可知,纪昌之所以能成为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一是因为有良师的引导,二是因为自己按老师的要求刻苦学习,有恒心,有毅力。
【点睛】参考译文:甘蝇是古代一个善于射箭的人,拉开弓,兽就倒下,鸟就落下,百发百中。甘蝇的一个弟子名叫飞卫,向甘蝇学习射箭,但他射箭的技巧却超过了他的师傅。纪昌又向飞卫学习射箭。飞卫说:“你先学会看东西不眨眼睛,然后我们再谈射箭。”纪昌回到家里,仰卧在他妻子的织布机下,用眼睛注视着织布机上的梭子练习不眨眼睛。两年之后,即使锥子尖刺在他的眼眶上,他也不眨一下眼睛。纪昌把自己练习的情况告诉了飞卫,飞卫说:“这还不够啊,还要学会视物才行。要练到看小物体像看大东西一样清晰,看细微的东西像显著的物体一样容易,然后再来告诉我。”
25. 竟 见到 26.杜处士笑了笑,认为牧童的话是对的。
【解析】25.本题考查的是字词解释。
结合整句话的语境进行分析,本句话中“今乃掉尾而斗”意思是但这幅画却画成牛摇着尾巴互相争斗。所以“乃”的意思是竟。本句话中“有一牧童见之”意思是一个牧童看到了这幅画。所以“见”的意思是看见。
26.本题考查的是翻译句子。
结合原文的语境进行分析,本题中“然之”认为牧童的话是对的。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杜处士笑了笑,认为牧童的话是对的。
【点睛】参考译文:蜀中有一位杜处士,喜好书画,珍藏的书画作品有数百件。其中有戴嵩画的《斗牛图》一幅,他特别喜爱,于是用锦缎作画套,又用玉装饰卷轴,并经常随身携带。有一天,他晾晒书画,一个牧童看到了这幅画,拍手大笑,说道:“这画上画的是角斗的牛吗?牛在互相争斗时,力量用在角上,尾巴夹在两条后腿中间,但这幅画却画成牛摇着尾巴互相争斗,错了。”杜处士笑了笑,认为牧童的话是对的。古人说:“种田要问耕种的农民,织布要问织绢的婢女。”这个道理是不变的。
27.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28. 心到 眼到 口到 29.B 30.学习既要讲究方法,还要有恒心。而恒心是成功的基础,只要有恒心,铁棒磨成针就是这个道理。从今以后,我一定要勤奋读书,又要有恒心,有毅力,不能半途而废。
【解析】27.本题考查中心句。
本短文主要是围绕“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来讲,故第一句是中心句。
28.本题考查短文内容的理解。
结合“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可知,读书的方法有:心到、眼到、口到。
29.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的意思:心已经到了,眼口难道会不到吗?故选:B。
30.本题考查对短文的理解。
短文主要讲了读书的方法是要做到心到、眼到、口到。如果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心一意,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那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要紧。通过学习这篇短文,我知道了学习既要讲究方法,还要有恒心。而恒心是成功的基础,只要有恒心,铁棒磨成针就是这个道理。从今以后,我一定要勤奋读书,又要有恒心,有毅力,不能半途而废。
【点睛】参考译文:
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叫做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心一意,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那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要紧。心已经到了,眼口难道会不到吗?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