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其一)①
苏轼
行歌野哭②两堪悲,远火低星渐向微。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
重衾脚冷知霜重,新沐头轻感发稀。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
【注】①此诗作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十一月,苏轼奉命前往常州等地赈济灾荒途中;除夜即除夕。②行歌,边行走边唱歌;野哭,哭于郊外。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写自己除夕夜听到行歌和野哭时的感受,“悲”字为全诗定下了感情基调。
B.颔联点出“不眠”的原因是眼睛有病,因而更加感到无乡音陪伴的痛苦。
C.盖着几条被子双脚依旧冰冷,表面上是写身体的感觉,实际是写内心的悲凉。
D.刚洗完头就感到头发已经稀疏,诗人是借此抒发岁月如流、人生易老的感慨。
2.诗人为什么要“谢”残灯?这样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绪?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徐州中秋①
苏辙
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
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
【注】①1077年,苏轼任徐州知州,苏辙与之短暂相聚。
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七度过中秋”对“一何久”做了说明,凸显了往昔诗人与兄长离别七年,佳节难以团圆的苦闷和无奈。
B.七年离别,短暂相聚,“岂意”凸显出相聚的欢愉,但遗憾的是兄长即将启程前往凉州,诗歌情感基调复转悲凉。
C.词中“无赖”指月亮无情,与辛弃疾《清平乐·村居》“最喜小儿无赖”中“无赖”的意思不同。
D.王粲滞留荆州才华难施,借《登楼赋》表达眷恋故乡之情和怀才不遇之感,苏辙化用此典故抒发离情。
4.词中三处写到月亮,请分别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从陈季张求竹竿引水入厨
黄庭坚
井边分水过寒厅,斩竹南溪仗友生。
来酿百壶春酒味,怒流三峡夜泉声。
能令官舍庖厨洁,未减君家风月清。
挥斧直须轻放手,却愁食实凤凰[注]惊。
【注】据《庄子》记载,凤凰不同于凡鸟,它只吃竹子果实,只饮甘甜泉水。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向朋友交代了自己求取竹竿的原因,“仗”字体现了诗人的恳切之意。
B.诗人一边感受春酒的芬芳,一边聆听三峡的泉声,日常生活十分轻松惬意。
C.引来的井水能让庖厨保持洁净,诗人借此含蓄表达自己对高洁品性的追求。
D.尾联巧用凤凰的典故,化俗为雅,将求取竹竿这件平常小事写得高雅别致。
6.诗人“求竹竿”时是怎样一步一步说服友人的。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射雉①
韦应物②
走马上东冈,朝日照野田。
野田双雉起,翻射斗回鞭。
虽无百发中,聊取一笑妍。
羽分绣臆碎,头弛锦鞘悬。
方将悦羁旅,非关学少年。
弢弓③一长啸,忆在灞城④阡。
【注】①本诗是诗人于滁州刺史任上所作。雉,鸟名,通称野鸡。②韦应物,中唐诗人,京兆长安人,少年时曾担任唐玄宗的近身侍卫。③弢弓,藏弓入套。④灞城,在长安东。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四句刻画入微,再现了猎物出现时诗人突然翻身射箭,打马回旋的精彩瞬间。
B.五、六两句荡开一笔,写虽然不能百发百中,但仍然聊天取乐,乐观豁达。
C.七、八两句详细描写了射猎的结果,被射中的鸟,羽毛分披,头颈松弛。
D.本诗描绘了诗人自己跃马骑射的情景,实现了诗歌创作主体和表现对象的统一。
8.诗人说自己“方将悦羁旅,非关学少年”,有人认为这两句言不由衷,你是否认同?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感怀
【明】刘基
结发事远游,逍遥观四方。
天地一何阔,山川杳茫茫。
众鸟各自飞,乔木空苍凉。
登高见万里,怀古使心伤。
伫立望浮云,安得凌风翔。
【注】刘基:字伯温,青田人。元至正二十年(1360)受聘至金陵,为朱元璋出谋划策,开创帝业,为明开国元勋。累迁御史中丞。洪武四年(1371)辞归故里。性刚,嫉恶如仇,为胡惟庸所僭,被太祖猜疑,忧愤而卒。
9.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两句,表明自己年轻时远游他乡,而今逍遥自在,静观天下之变。“结发”,指少年时。“逍遥”,指游宦及归隐均从容如一,联系下文,可知“逍遥”二字乃慷慨洒脱之语。
B.三、四两句描绘出一个空旷寂寥的环境,创造了孤独迷惘的气氛,并为后面各句做垫衬。
C.五、六写景又有隐喻,上句比喻官吏逃散、百姓流离失所,下句比喻家乡一片空空茫茫、荒凉死寂。古人常用乔木来代称家乡或故园。
D.全诗初看散漫不经意,然以气贯之,动止由心,开合自如,古朴苍凉,直追汉魏。
10.诗歌语言常常具有隐喻性,请结合本诗最后两句具体分析。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善用叠词,“行行”与《氓》中的“蚩蚩”表达效果相似,音韵和谐,舒缓节奏。
B.我国古代封建社会里,君臣之间的关系和夫妇之间的关系在观念上是统一的。“浮云”是设想丈夫另有新欢,象征彼此间情感的障碍。
C.“思君令人老”承“衣带日已缓”而说。“老”,并不是说年龄的老大,而是指心情的忧伤、形体的消瘦、仪容的憔悴。
D.坐愁相思了无益,与其憔悴自弃,不如努力加餐饭。至此,诗人以期待和聊以自慰的口吻,结束了她相思离乱的歌唱。
12.诗虽作于动荡年间,在流传过程中失去了作者的名字,但“情真、景真、事真、意真” 请结合划线句子分析抒情艺术。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庭芳·归去来兮
苏轼
元丰七年四月一日,余将去黄移汝,留别雪堂邻里二三君子,会李仲览自江东来别,遂书以遗之。
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万里家在岷峨。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坐见黄州再闰①,儿童尽楚语吴歌。山中友,鸡豚社酒,相劝老东坡。
云何,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②。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剪柔柯。仍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渔蓑。
[注]①再闰:阴历五年两闰,苏轼谪居黄州五年,故称。②洛水:洛水流经洛阳,与汝州近,故云。
1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句“归去来兮”,直接引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首句,但表达的归情与陶渊明有所不同。
B.序言和上片部分,词人介绍了自己将离开黄州和汝州,回到岷峨,与雪堂邻里和江东好友依依惜别的情景。
C.临别之际,春秋社日的劝饮场面、黄州父老的情谊,都让词人恋恋不舍。
D.这首词语言质朴,如娓娓叙谈,情致温厚,描写也真切细致,从中可见苏东坡的才情与性情。
14.南宋周辉对东坡词有这样的评价:“居士词岂无去国流离之思,殊觉哀而不伤。”论者以为用来概括这首词的情感特征非常恰当,请结合本词内容予以阐述。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闲步
韩偓①
庄南纵步游荒野,独鸟寒烟轻惹惹。
傍山疏雨湿秋花,僻路浅泉浮败果。
樵人相见指惊麏②,牧童四散收嘶马。
一壶倾尽未能归,黄昏更望诸峰火。
【注】①韩偓:晚唐诗人,本诗写于唐末社会动荡不安之时。②麏:同“糜”,即獐子。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以“闲步”为线索,首句入题,然后描绘闲步所见景象,最后落笔于诗人自身,层次井然。
B.首句“纵步”一词描绘出平日里闲适洒脱、陶醉于自然美景、在荒野中悠闲漫步的诗人形象。
C.颔联用疏雨、秋花、僻路、败果几个意象,营造出秋雨中凄清冷寂的氛围,增添了诗歌的悲凉色彩。
D.尾联“黄昏更望诸峰火”表明时间流逝,天已黄昏,揭示了诗人闲步时间之长及不能返回的原因。
16.词评家说,韩偓遣词看似平易,实则蕴含颇深,本诗颈联的“惊”和“嘶”就体现了这一特征,请结合诗句分析其精妙之处。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风吹沙
欧阳修
北风吹沙千里黄,马行确荦①悲摧藏。
当冬万物惨颜色,冰雪射日生光芒。
一年百日风尘道,安得朱颜长美好。
揽鞍鞭马行勿迟,酒熟花开二月时。
注:①确荦luò:凹凸不平的石头,形容土地多石不平的样子。
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的首句照应题目,写出了北风之大,又为下文写马行之难做了铺垫。
B.时值寒冬,万物凋零,色彩惨淡,阳光照射下的冰雪反射出耀眼的光芒。
C.诗人远望前方,村落中村酿已熟,花开朵朵,于是欣喜地鞭马前行。
D.这首诗融叙事、描写、抒情等手法为一体,既情感真挚,又韵味悠长。
18.诗歌两处写到“马”这一意象时,分别蕴含了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
浣溪沙·和无咎韵①
陆游
懒向沙头醉玉瓶,唤君同赏小窗明。夕阳吹角最关情。
忙日苦多闲日少,新愁常续旧愁生。客中无伴怕君行。
【注】①宋孝宗隆兴二年(1164年)闰十一月至次年正月,陆游与韩元吉在镇江相聚,那时,陆游是在镇江通判任上,韩元吉则是来镇江省亲暂住。两位朋友相聚两月,彼此唱和的诗词作品共有三十多首。
19.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玉瓶”指酒瓶,首句是说因为将要与友人分别,词人就热情地邀约友人一起话别、喝酒。
B.“夕阳”是所见之景,“吹角”是所听之声,视听结合,定格离别的画面。
C.“吹角”点出了词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南宋朝廷偏安江南,正与金对峙。
D.尾句中的“客”指词人自己客居镇江,“无伴怕君行”点出诗歌写作主题。
20.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终身误》
曹雪芹
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
纵然是齐眉举案①,到底意难平。
【注】①齐眉举案:案,有脚的托盘。汉代的梁鸿、孟光是一对恩爱夫妻;孟光在给梁鸿送饭时总是把端饭的盘子举得与眉毛一样高;以示对梁鸿的尊敬。后用以形容夫妻相互敬爱。
2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十二支曲子的第一首,以《终身误》为曲名,点明主题是“误了终身”。曲子以宝玉的自诉口吻,演唱自己与宝钗感情始终不能融洽的不幸婚姻,抒发对黛玉怀念和眷恋之情,表现出对封建包办婚姻的强烈不满。
B.曲子开首两句总起,显示了宝玉思念前情的心情。前句中的“金”指宝钗,“玉”指宝玉,后句中的“木”指林黛玉,石”自指宝玉。
C.“高士”本意指品德高尚的人。贾府中许多人认为薛宝钗品德高尚,为人温柔敦厚,可以称为“高士”,而宝玉却不以为然,曲中运用“高士”一词指宝钗,语带讽刺意味。
D.最后两句,表达了宝钗对封建社会造成她不幸婚姻的愤懑不平心情。新妇宝钗纵使变成了孟光那样举案齐眉的贤妇,也不可能得到宝玉的抚慰,痛苦不满的心情难以排解。
22.诗中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过方城寻七叔祖①旧题
黄庭坚
壮气南山若可排,今为野马与尘埃。
清谈落笔一万字,白眼举觞三百杯。
周鼎不酬康瓠②价,豫章③元是栋梁材。
眷然挥涕方城路,冠盖当年向此来。
【注】①七叔祖:黄注,黄庭坚的叔祖父。②康瓠:破瓦壶,多喻庸才。③豫章:大木,樟类乔木。
2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黄注力排南山的壮气豪情。
B.“野马”“尘埃”指游动的雾气,运用典故,叹息如今黄注的功业已烟消云散。
C.五、六两句对仗工整,语句深沉蕴藉,表达诗人对黄注的怀才不遇感到愤懑。
D.尾联描写了黄注因当年来方城的豪情壮志落空而只能挥泪离开的落寞悲伤。
24.黄庭坚《登快阁》中的“青眼聊因美酒横”与本诗中的“白眼举觞三百杯”,都写到了“眼”,试简要分析这两句诗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蝶恋花·密州上元①
苏轼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②,更无一点尘随马③。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注】①本词是作者刚从杭州调任密州知州时所作,正值密州连年蝗旱,盗贼横行,民不聊生。②香吐麝:意谓富人家的帐底吹出的麝香气。③苏味道《上元》诗:“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此处指行马无尘,气清土润。
2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上阕写灯、写月、写人,声色交错,充分展现了密州元宵节“有声有色”的热闹、繁荣景象。
B.本词内容不囿于成规,“寂寞山城人老也”一句是过片,使情调陡然一转,意之所到,笔亦随之。
C.与《江城子·密州出猎》相比,本词语言更隽秀,至情深婉,这是与本词的思想情感密切相关的。
D.末句“昏昏雪意云垂野”,不但写出了密州气候的寒冷,而且也让人感觉到环境的空旷苍凉。
26.下片中“寂寞”二字流露出作者的心境,请简要分析词人寂寞的原因。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醉蓬莱①
黄庭坚
对朝云叆叇,暮雨霏微,乱峰相倚。巫峡高唐②,锁楚宫朱翠。画戟移春,靓妆迎马,向一川都会。万里投荒,一身吊影,成何欢意!
尽道黔南,去天尺五;望极神州,万重烟水。樽酒公堂,有中朝佳士。荔颊红深,麝脐香满,醉舞裀③歌袂。杜宇声声,催人到晓,不如归是。
【注】①绍圣二年(1095年),黄庭坚被指控撰修失实,贬为涪州别驾黔州安置,此词为词人赴黔途中经过夔州巫山县时所作。②高唐:战国时楚王在云梦泽中所建高台。③舞裀:舞衣。
2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开篇以“对”字领起,描绘了云气浓重、微雨迷蒙、群峰攒立的巫峡江景图。
B.“乱”字刻画出山峰错落参差的形态,“锁”字暗含了词人借古伤怀的苦闷心境。
C.下阕盛赞了黔南山高水阔,表现了词人与贤士佳友宴会上饮酒赏乐的欢愉。
D.全词构思精巧,语言既风华典雅又朴素自然,上下阕情思变化相对应,真挚动人。
28.这首词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表情达意的?请结合词句进行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半山春晚即事①
王安石
春风取花去,酬我以清阴。
翳翳陂路静,交交园屋深。
床敷每小息,杖屦②或幽寻。
惟有北山③鸟,经过遗好音。
【注】①此诗写于诗人推行新法失败,罢相后退居江宁时期。②杖屦(jù):扶杖漫步。③北山:即钟山。南朝宋周颙与孔稚圭曾隐居于此后周颙离山出仕,孔曾作《北山移文》表示讥刺。
2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用字精妙“取”“酬”二字赋春风以生命,以拟人手法摹尽春色之变化,透露出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B.颔联紧承春风慷慨赐予的“清阴”,抒写树木的葱茏茂密,屋宇的隐约可见,也写到了园屋前人的活动,表现了环境的寂静,又充满生意。
C.颈联截取两个生活片断,或居家凭几小憩,或拄杖独行寻幽,刻画出园中主人的形象,表现了诗人恬淡安宁而又欣然自得的心境。
D.这首诗叙事、描写相结合,展现了诗人退居半山园生活的一个侧面,在冲淡平和中抒发了其内心复杂的感情。
30.试分析诗歌尾联的艺术技巧。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沁园春
南宋·戴复古
一曲狂歌,有百馀言,说尽一生。费十年灯火,读书读史,四方奔走,求利求名。蹭蹬归来,闭门独坐,赢得穷吟诗句清。夫诗者,皆吾侬平日,愁叹之声。
空馀豪气峥嵘。安得良田二顷耕。向临邛涤器,可怜司马,成都卖卜,谁识君平。分则宜然,吾何敢怨,蝼蚁逍遥戴粒行。开怀抱,有青梅荐酒,绿树啼莺。
3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漂泊多年,经历世态炎凉人情冷暖,感慨之意颇深。本词是作者一生行藏的概括总结,也是作者精神情感的记录与反省。
B.词人用“十年灯火”“四方奔走”,时空并举,讽刺了自己汲汲营营、“求利求名”的过往,自满于当下“穷吟诗句清”的生活。
C.下阕作者自我开解,借西汉司马相如临邛涤器和严光(字君平)成都卖卜的典故,认为人生际遇未到,分当如此,“何敢怨”隐含愤激自嘲之意。
D.末句“开怀抱,有青梅荐酒,绿树啼莺”,劝自己放开怀抱品美酒赏美景,故作萧散,自我宽解,细品之下万千感慨余韵无限。
32.戴复古曾在《望江南》中说:“诗律变成长庆体”,歌词渐有稼轩风。最会说穷通。”评论家认为这句话比较准确地概括了其诗词创作的大致风貌。请结合本词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注:长庆4年,元稹为白居易编集,题为《白氏长庆集》,同时把自己的诗集命名为《元氏长庆集》,以此得名。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野人送朱樱
杜 甫
西蜀樱桃也自红,野人相赠满筠笼。
数回细写①愁仍破,万颗匀圆讶许同。
忆昨赐沾门下省②,退朝擎出大明宫。
金盘玉箸无消息,此日尝新任转蓬③。
[注]①写:这里指将樱桃从一个容器倒入另一个容器。②赐沾:即沾赐,受到赏赐之意。门下省,杜甫当年任左拾遗,属门下省。③转蓬:随风飘转的蓬草。
3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写了西蜀村民送朱樱之事,表达了作者寄寓蜀地时较为复杂、微妙的思想感情。其中前四句写野人赠樱桃,并描绘樱桃,后四句回忆抒情。
B.颔联“数回细写愁仍破”句写出虽然诗人十分细心倾倒樱桃,但仍恐碰破,樱桃如此娇嫩,给寄寓异乡的诗人增添了一丝哀愁。
C.颈联“忆昨赐沾门下省,退朝擎出大明宫”,诗人回想当年在门下供职时,蒙皇上恩赐樱桃,退朝时双手把它擎出大明宫之事。
D.全诗以“朱樱”为描写对象,采用以昔衬今的手法。全诗的时间可分作三层:前两联写“今日”,颈联写“当年”,尾联写“今日”。
34.诗歌尾联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整首诗进行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清平乐·贺雨
【元】刘因
雨晴箫鼓,四野欢声举。平昔饮山今饮雨,来就老农歌舞。
平生负郭无田,寸心万国丰年。谁识山翁乐处?野花啼鸟欣然。
3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题目“贺雨”可以推知:这场雨人们期盼已久,久旱逢甘霖,故而可喜可贺。
B.开头描写雨后欢庆的热烈场面:雨过天晴,人们吹箫击鼓,到处都是欢声笑语。
C.下片前二句,词人自述生活状况与内心感受,也道出了其“贺雨”的思想基础。
D.“山翁”是词人的自称,表明他淡泊名利、超脱尘世的个性,与“饮山”呼应。
36.这首词是如何表现山翁之乐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古风(十一)
李白
黄河走东溟,白日落西海①。
逝川与流光,飘忽不相待。
春容舍我去,秋发已衰改。
人生非寒松,年貌岂长在?
吾当乘云螭,吸景驻光彩。
[注]①西海:西方日落之处。西方有“西王母”,这里的西海可能是指王母的“瑶池”。
3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二句以黄河走东海、白日落西海言时光流逝,与《关雎》开篇均是赋的手法。
B.三、四句用“飘忽”形容河川上的“流光”,绘出水上光彩跟着一起流走的图画。
C.第五句到第八句作者以季节变化比喻人生,但季节可更替,人的容貌不能长驻。
D.最后两句作者突发奇想,要阻挡日光前进,这是李白诗歌浪漫主义的具体体现。
38.请简要分析本诗与《将进酒》所抒发的情感相同点。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金桥感事
吴融
太行和雪叠晴空,二月郊原尚朔风。
饮马早闻临渭北①,射雕②今欲过山东。
百年徒有伊川叹③,五利宁无魏绛④功
日暮长亭正愁绝,哀笳一曲戍烟中。
【注】①渭北:李克用军队曾打进渭北长安。②射雕:北齐斛律光曾射落大雕。③伊川叹:周朝辛有曾预言戎族“不及百年,此其戎乎!”。④魏绛:建议晋悼公和抚诸戎,施行后出现了“修民事、田以时”的太平局面。
3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极写太行景色之美,皑皑白雪覆盖了巍巍太行,红日高悬在晴朗的天空之上,色彩鲜明。
B.首联“尚”字巧妙地渲染出气候之寒,点明早春时令,莽莽郊原依然是北风呼啸,寒意料峭。
C.颔联用典,先是暗指李克用有入侵长安的军事野心,后又赞美李克用有着卓越的军事才能。
D.颈联笔锋一转,由述古喻今转而抒感言怀,用辛有、魏绛的典故委婉地批判了唐王朝的做法。
40.本诗尾联中的“哀笳”与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的“鹧鸪”有何相似之处 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B 2.(1)因为在诗人眼里,残灯不嫌弃自己,孤舟中能整夜与自己相伴相依。(2)以拟人的方式写残灯,恰恰说明无人相伴,既表达了残灯陪伴下的宽慰与温暖,也表达了不能归乡的无奈与自嘲。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B.“‘不眠’的原因是眼睛有病”错误,由“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可知,“不眠”的原因是“乡音无伴苦思归”。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诗人情感的能力。
首先找到“谢”残灯的诗句,分析“谢”的原因。“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意思是“多谢残灯并不将人嫌弃,孤舟中整夜里许我相伴相依”,可见诗人认为残灯不嫌弃自己,在孤舟中整夜陪伴自己,给自己以一丝温暖和陪伴,姑且纾解身在异乡的孤独寂寞。
然后分析诗人这样说流露出的情绪。“残灯”本是物象,照亮是灯的物理属性,而此次诗人却说“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不嫌”“许相依”都是人的行为态度,这里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诗人从残灯的一线光亮和小舟的一夜托身里,感受了一丝的温暖和美好,所以他要感谢它们。而唯有孤灯相伴,更可以感受到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孤独寂寞,也是诗人不能归乡的无奈和自嘲。
3.B 4.①第一处回忆之月,去年中秋诗人望着明月,心中愁绪难以承受,抒发思念之情。
②第二处现实之月,用拟人的手法写出圆月无情,渐渐西沉,不肯为人留下。
③第三处未来之月,“依旧照离忧”想象明天分别之后,明月当头,依旧倾泻出两地的别愁。
【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B.“兄长即将启程前往凉州”错误,“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意思是一起在古汴河上泛舟,忽然传来凉州曲调,凉州指的是曲子名,并不是苏轼即将去的地方。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
“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去年的今天在东武之地,我望着明月,心中愁绪难以承受,抒发思念之情。
“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 用拟人的手法,通过写月亮不为人留,表现出作者即将与亲人离别时的愁苦之情。
词人由西去之月无法挽留,想到“盛筵必散”,今夜热闹一时,明夜却是“孤帆水驿”,各散一方,想到未来天上明月“依旧照离忧”,依旧倾泻出两地的别愁。其凄凉景况可想而知,其情感稍显低沉。
5.B 6.(1)先向友人说明借竹的原因,以征得友人的同意和帮助。
(2)再描绘引水成功后享春酒、听水声的情景,激起友人的兴趣(渴望)。(或:唤起友人的助人之乐/让友人感受到助人的快乐。)
(3)再称赞竹林景色清雅,可赏风月,可栖凤凰,博得友人的好感。
(4)最后说明砍竹于美景无损,也尽量不造成干扰,打消友人的疑虑。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B.“诗人一边感受春酒的芬芳,一边聆听三峡的泉声”错误。“来酿百壶春酒味,怒流三峡夜泉声”一句是作者想象引水成功后可以用所引之水来酿酒,也可以听到水从竹竿中流过的声音,这是虚写,并不是实有其事。
故选B。
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本诗是作者请求陈季张家里砍竹竿来引水入厨,诗写的巧妙有趣,体现出作者充分考虑友人的心理感受以说服友人的特点。
诗的首联“井边分水过寒厅,斩竹南溪仗友生”,作者先向友人说明借竹的客观原因,是想要借助竹子把水引到厅中来,从而征得友人的同意和帮助。
颔联“来酿百壶春酒味,怒流三峡夜泉声”中,作者说引水后可以用所引之水来酿酒,还可以在夜间谛听流水之声,这是多么高雅之事啊,如果引水成功,朋友也可以享受这种高雅了。作者描绘了引水成功后享春酒、听水声的情景,借此激起友人的兴趣(渴望)。(或:唤起友人的助人之乐/让友人感受到助人的快乐。)
颈联“能令官舍庖厨洁,未减君家风月清”是说砍竹做成引水管后能让厨房清洁,而所砍的竹子也不会对朋友家的风景形成破坏。引水之后,再也不要去井旁担水,所以厨房中也不会有洒落的水迹,而所砍之竹并不多,并不会对朋友家的竹林美景造成破坏,这是劝友人不必为砍竹所造成的影响担心,打消友人的疑虑。
尾联“挥斧直须轻放手,却愁食实凤凰惊”,是说自己砍竹时会轻手轻脚,尽量少产生噪声,但即使自己再注意,还是免不了对朋友造成一些惊扰,还望朋友包涵,作者态度诚恳,让人不忍拒绝。
结合注释“据《庄子》记载,凤凰不同于凡鸟,它只吃竹子果实,只饮甘甜泉水”可知,诗人巧用了凤凰的典故,含蓄的称赞友人的竹林景色美好雅致,可以吸引凤凰来此觅食;作者又用竹林景色的雅致衬托赞美友人具有美好高洁的品格,从而能博得友人的好感。
7.B 8.示例一:不认同。五、六句提到自己射箭虽不能百发百中,却能够聊以取乐,从第11句看,虽射中了猎物,诗人却没有乘胜追击,因此,射猎只是为了排遣自己仕宦于异乡的苦闷,再没有了少年人那股争强好胜的心气儿。
示例二:认同。五、六句只是自谦之语,第四句展现出跃马弯弓的自我形象,依然不减诗人青少年时的英姿,从七、八句来看,世人射猎已成功,暗含自得之意,末两句点出此次射雉,也使他回忆起青少年时期在长安阡陌间纵马驰骋的生活,颇耐人寻味。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B.“聊天取乐”错。“聊”是姑且的意思,射箭虽不能百发百中,却能够姑且用来取乐。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如果不认同“有人认为这两句言不由衷”这一观点,那么就是认为“方将悦羁旅,非关学少年”这两句是诗人真实意思的表达。要论证这一观点,就要结合诗中其他诗句进行分析。在五、六两句“虽无百发中,聊取一笑妍”中,诗人提到自己射箭虽然不能达到百发百中的程度,却能够聊以取乐,可见诗人并没有将射中猎物看得太重,这与少年们所常有的好胜心理是不同的。同时,在“羽分绣臆碎,头弛锦鞘悬”两句中,写道诗人射中了雉鸡,但诗人却没有“乘胜追击”,而是“弢弓一长啸”,藏弓入套,长啸一声。从中可以看出,诗人的射猎只是为了排遣自己仕宦于异乡的苦闷,再没有了少年人那般争强好胜的心气。
如果认同“有人认为这两句言不由衷”这一观点,从第四句“翻射斗回鞭”可以看出,这一句刻画入微,再现了猎物出现时诗人突然翻身射箭,打马回旋的精彩瞬间。展现出诗人跃马弯弓的自我形象,依然不减诗人青少年时的英姿。这明显是诗人少年之心的反映。所以“方将悦羁旅,非关学少年”只是诗人的谦抑之语,并非其真实意思的表示。而“羽分绣臆碎,头弛锦鞘悬”则描写了作者射猎成功的状态,暗含诗人的自得之意。最明显的还是最后两句,“忆在灞城阡”是诗人回忆自己少年时期在长安阡陌间纵马驰骋的生活,“弢弓一长啸”中的长啸,正是诗人对自己宝刀不老,仿佛重回少年时代的自得之意的表现。
9.A 10.“浮云”比喻当道的奸臣,作者自己则是被浮云遮蔽空有大志的鹏鸟,渴望有朝一日能展翅翱翔高空,实现志向。诗句借隐喻含蓄表达才高未遇的惆怅之情。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A.“慷慨洒脱之语”错误,结合后文“心伤”“安得”等词语可知,“逍遥”二字乃愤激语。
故选A。
10.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语言特点的能力。
“伫立望浮云,安得凌风翔”,我久久地立在原野上,仰望浮云,不禁向苍天问道:什么时候我才能凌空高翔呢?
句中“浮云”,比喻当道的奸臣。作者未从朱元璋前,身为元臣,尽职尽力,然而却屡屡因“浮云”蔽日,奸佞谗毁而归田。“凌风翔”隐喻自己是未遇明主,空有鸿鹄之志的鹏鸟。什么时候才能风云际会,让这只大鹏奋翼冲天?作者有感于怀,抒写才高未遇的惆怅。
11.A 12.①凡物都有眷恋乡土的本性,“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这是当时习用的比喻,借喻眷恋故乡的意思。飞禽走兽尚且如此,更不用说人了。②这两句用比兴手法,突如其来,效果远比直说更强烈感人。③表面上喻远行君子,说明物尚有情,人岂无思的道理,同时兼暗喻思妇对远行君子深婉的恋情和热烈的相思。
【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A.“与《氓》中的‘蚩蚩’表达效果相似,音韵和谐,舒缓节奏”错,此诗中的“行行”是“走啊走”的意思,不但表现了行走很远,而且也表现出了行走很久。这里的叠词给人以复沓的音律美,也给人以沉重的压抑感。与《氓》中的“蚩蚩”表达效果并不完全相同。
故选A。
1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表达艺术的能力。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胡马”泛指北方的马,古时称北方少数民族为胡。“越鸟”指南方的鸟。“越”指南方百越。这两句是思妇对游子说的,人应该有恋乡之情。你看,胡马南来后仍依恋于北风,越鸟北飞后仍筑巢于南向的树枝。鸟兽尚眷恋故土,何况人呢?凡物都有眷恋乡土的本性,这是以物有恋家之情,比喻人也应眷恋故乡。
诗句上一句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意思是说,路途那样艰险又那样遥远,相见不可知道是什么时候? 而划线句突如其来,写了胡马和越鸟,这是诗歌常用的比兴手法,物尚且有眷恋故乡的感情,人更应该眷恋故乡,你什么时候能够返回故乡呢?这样的比兴手法比直说更强烈感人。
人是有情怀之物,思妇在家中,对游子的思念是越来越强烈,思妇自然希望游子想到故乡,想到在家的父母、妻儿。此句表面上喻远行君子,说明物尚有情,人岂无思的道理,同时兼暗喻思妇对远行君子深婉的恋情和热烈的相思。
13.B 14.去国流离的怅恨失意:上片前五句,既写出了宦途失意、有家难归的怅恨,又抒发了时光易逝、人空老大的无限悲慨。下片首句表达人生漂泊无定、来往如梭的悲叹。
哀而不伤:下片想象即将赴任之地洛水之畔汝州的生活,“闲”字透出作者的闲适自得;作者嘱托黄州父老照顾雪堂细柳、勤晒蓑衣待其重返故地,以幽默的拉家常化解离别的感伤。总之,情致温厚,乐观旷达,哀而不伤。
【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B.“词人介绍了自己将离开黄州和汝州,回到岷峨”错误。苏轼离开黄州前往汝州,向雪堂的两三位邻居告别。
故选B。
1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上片开头三句,起势十分陡健,作者翘首西望,哀声长吟,乡情浓郁感人。首句“归去来兮”,一字不易地搬用陶渊明《归去来辞》首句,非常贴切地表达了自己思归西蜀故里的强烈愿望。这三句中,还包含了一段潜台词,让读者自去想象补充,这就是:当年陶渊明高唱“归去来兮”,是归隐之志已经得以实现之时的欢畅得意之辞,而东坡虽然一心想效法渊明,无奈量移汝州是不可抗拒的“君命”,此时仍在“待罪”之中,不能自由归去,因此自己吟唱“归去来兮”仅仅是表示欲归不得的怅恨而已。接下来“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二句,以时光易逝,人空老大的感叹,加浓了失意思乡的感情氛围。面对乡亲们的热情挽留,苏轼能说些什么呢?他只能感慨:“云何?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他告诉乡亲们,人生如梭,自己也想留在黄州,可是自己是朝廷的命官,而且还是一名戴罪的犯官,他没有选择的余地,他只能奉旨执行。下片首句叹息人生无定,来往如梭,表明自己失意坎坷,无法掌握命运的痛苦之情。
下片想象即将赴任之地洛水之畔汝州的生活,“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二句,却一笔汤开,瞻望自己即将到达之地,随缘自适的思想顿然取代了愁苦之情。一个“闲”字,将上项哀思愁怀化开,抒情气氛从此变得开朗明澈。从“好在堂前细柳”至篇末,是此词的最后一个抒情层次,以对黄州雪堂的留恋再次表达了对邻里父老的深厚感情。嘱咐邻里莫折堂前细柳,恳请父老时时为晒渔蓑,言外之意显然是:自己有朝一日还要重返故地,再温习一下这段难忘的生活。措辞非常含蓄,不明说留恋黄州,而留恋之情早已充溢字里行间。
总之,情致温厚,乐观旷达,哀而不伤。
15.B 16.①“惊”,受到惊扰;“嘶”,发出嘶鸣声。
②獐子四处活动,突然受到惊扰飞速逃窜;马儿正在吃草,突然感到不安发出嘶鸣声,因此打柴人慌张地喊叫指点,牧童忙碌着四处奔跑追赶。
③“惊”和“嘶”用词精妙,看似平易实则蕴含颇深,将獐子、马儿受到惊扰之后的紧张、慌乱情状生动而逼真地描绘出来,同时还引发读者的想象:獐子和马儿的生活环境极不安宁。“惊”和“嘶”表现的既是眼前实景,又是现实的隐喻,诗人以物写人,借动物在极不安宁环境下的紧张、慌张来表现诗人在动荡不安、战乱不息的黑暗环境中的紧张、压抑、苦闷和深深的忧虑。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B.“描绘出平日里闲适洒脱、陶醉于自然美景、在荒野中悠闲漫步的诗人形象”理解有误,从诗中“樵人相见指惊麏,牧童四散收嘶马”“一壶倾尽未能归,黄昏更望诸峰火”等句可以看出,“纵步”一词应是描绘出平日里抑郁烦闷、纵步于荒野、欲在自然中排遣苦闷的诗人形象。
故选B。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
颈联“樵人相见指惊麏,牧童四散收嘶马”描写的是一个混乱的场面:獐子四处活动,突然受到惊扰飞速逃窜,正在山间吃草的马群突然感到不安发出嘶鸣声,因此打柴人慌张地喊叫指点,牧童忙碌着四处奔跑追赶。“惊”,指獐子受到惊扰;“嘶”,指马群发出嘶鸣声。
此处,首联和颔联的沉郁潜静突然之间被打破。“惊”和“嘶”充分体现了场面的混乱。獐子受到惊扰,是因为逃难的人们来到深山,打扰了它们的生活,而马“嘶”也是因为远处烽火所引起。“惊”和“嘶”两字看似平易,实则蕴含颇深,将獐子、马儿受到惊扰之后的紧张、慌乱情状生动而逼真地描绘出来。不禁让读者想象这个场面是眼前实景吗?当然是,但也不限于此,它既是诗人内心情感另一方面的外化,也是现实的隐喻。“惊”和“嘶”表现的既是眼前实景,又是现实的隐喻,诗人以物写人,借动物在极不安宁环境下的紧张、慌张来表现诗人在动荡不安、战乱不息的黑暗环境中的紧张、压抑、苦闷和深深的忧虑。
韩偓生活在晚唐时期,他的一生见证了唐王朝由衰而亡的经过。这一联就是对唐王朝灭亡前后动荡不安的时局的隐喻,也揭示出前两联诗人空荡寂寥的情感的缘由。
17.C 18.第一处蕴含感伤悲苦之情。北风漫卷,黄沙遍地,诗人骑马行走在崎岖的路上,内心充满了羁旅漂泊之苦。第二处蕴含乐观旷达之感。诗人揽鞍挥鞭,催马前行,想到二月花开,美酒醇香,内心对未来美好生活充满期待。
【解析】17.本题考查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C.“远望前方,村落中村酿已熟,花开朵朵”错误,“村酿已熟,花开朵朵”是诗人想象的景象,是虚写。
故选C。
18.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本诗是一首羁旅之作。前两联通过描写“北风吹沙”“确荦”“当冬万物惨颜色”“冰雪”等景象,表现羁旅之苦,环境之恶劣;“悲摧藏”反映出诗人内心的感伤。第三联由写景转向对自身的思量,进行心理描写。第四联,进一步进行心理描写,此时诗人联想到“酒熟”“花开”等美好的生活景象,于是羁旅之苦顿时消减了不少,这时才忽然觉得马行的太慢了,于是“揽鞍鞭马”继续前行,此时可看出作者不让自己一直沉缅于感伤的旷达情怀。
诗中两次出现“马”这一意象,其所蕴含的作者的情感也不一样。第一次是写在“北风吹沙千里黄”的恶劣环境里“马行确荦”,此时作者的内心感受是“悲摧藏”,所以蕴含的情感是“羁旅之苦,感伤之情”。第二次是写作者想到“酒熟花开二月时”的美好生活景象,于是“揽鞍鞭马”继续前行,所以此处反映了诗人旷达的情怀。
19.A 20.①对国家安危的关切与忧虑。南宋时镇江为抗金边防前线,吹角声乃军队行动的号令,陆游作为戍守官员,自然对此很是关切。
②劳于仕宦的疲惫。作者在镇江任职,忙碌的日子很多,而休闲的日子很少。
③朋友将要离别的惆怅。韩无咎即将离开镇江,作者面对离别生出愁绪。
【解析】1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A.“词人就热情地邀约友人一起话别、喝酒”错误。这一句中有“懒”,意思是词人因将与友人分别,心中难过,已不想喝酒,只是唤来友人一起赏景。
故选A.
20.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对国家安危的关切与忧虑。“夕阳吹角最关情”写的是黄昏时分吹起的号角最能牵动情怀。南宋时,镇江为抗金边防前线,吹角声乃军队行动的号令,陆游作为名戍边官员,自然对此最为关切,能够体现陆游对国家安危忧虑。
劳于仕宦的疲惫。“忙日苦多闲日少”写忙碌的日子很苦,休闲的日子很少。从中可以感受到陆游作为镇江通判任,政务十分繁忙,身心十分疲惫。
朋友将要离别的惆怅。“新愁常续旧愁生,客中无伴怕君行”写新添的忧愁往往在旧愁中生出,他乡没有友人陪伴,害怕你去远行。韩无咎即将离开镇江,诗人旧愁未消,又添离愁,表达出作者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21.D 22.①“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人们对“金玉良缘”的赞美和宝玉不以为然,只念“木石前盟”形成对比。
②“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以对比的手法,分写宝玉对宝钗、黛玉的不同感情与态度。
③“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表现了宝玉婚前对爱情还存有信心和婚后美梦破灭的对比。
④“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宝钗对婚姻生活的觉悟付出与宝玉对婚姻生活的不满形成鲜明对比。
【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D.“表达了宝钗对封建社会造成她不幸婚姻的愤懑不平心情”错误。最后两句,表达了宝玉对封建社会造成他不幸婚姻的愤懑不平心情。既然封建包办婚姻使宝玉不能与自己所爱的黛玉结合,那么新妇宝钗纵使变成了孟光那样举案齐眉的贤妇,也不可能抚慰平息他痛苦不满的心情。
故选D。
2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以强烈的对比总起,显示了宝玉思念前情的心情。语意是尽管他人都异口同声称赞宝钗与宝玉如金玉般匹配,强迫他们结合,但当事人宝玉却不以为然,他怀念和眷恋的却是他与黛玉的,被他人认为比不上“金玉”的木石前盟。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表现宝玉对宝钗的冷漠,又反衬出宝玉对黛玉终生难忘的眷恋之情。
“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是宝玉经历了不幸婚姻后的人生认识。在未与宝钗成婚前,尽管宝玉也看到他人生活的一些不幸,听到他人对生活的某些抱怨,但他自己对生活和爱情毕竟还存有信心和美好幻想;与宝钗的结婚及婚后生活,打破了他的美梦,因此发出“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的慨叹。
“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一方面是宝钗在婚姻生活中对宝玉“举案齐眉”的深情;另一方面是宝玉对包办婚姻的愤懑不平心情,宝玉不能与自己所爱的黛玉结合,新妇宝钗纵使变成了孟光那样举案齐眉的贤妇,也不可能抚慰平息他痛苦不满的心情。
23.D 24.①《登快阁》通过“青眼”写自己因“佳人去”,只能喜爱美酒的百无聊赖的生活,抒发了知音难觅的无奈和伤感;
②本诗通过“白眼”刻画了七叔祖恃才傲物的性格,表达了作者对七叔祖的才情和傲岸性格的赞美。
【解析】2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D.“黄注因当年来方城的豪情壮志落空而只能挥泪离开”错误,尾联写黄庭坚自己感悼七叔祖黄注豪情壮志落空挥泪离开。
故选D。
2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题目已经提供了两首诗歌的相同之处:“眼”和“酒”,都涉及阮籍“青白眼”的典故。
黄庭坚《登快阁》中的“青眼聊因美酒横”是指诗人因“佳人绝去,朱弦难续”,所以纵情美酒,以借酒消愁。史载阮籍善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见所悦之人,“乃见青眼”。“青眼”只因百无聊赖的生活,故而借“酒”纵情,表达了诗人知音难觅的无奈和伤感。
本诗中“白眼举觞三百杯”,是赞美黄兴孤傲、豪迈的性格,举觞豪饮三百杯,傲视青天,睥睨一切,旁若无人,俊美之姿宛如玉树临风。“白眼”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七叔祖恃才傲物的性格。而“举觞”则表现其畅饮的豪迈。
25.A 26.①对杭州繁华景象的怀念。杭州的上元节“明月如霜”“帐底吹笙”,繁华热闹,而密州“火冷灯稀”,仅有的鼓和箫也是为了祭祀。
②作者仕途不顺,感人生衰老失意。“山城”远离中央朝廷,作者被调到此地为官,感到失意落寞。
③心怀人民,对密州人民生活感到忧虑。密州的上元节十分清冷,作者看到人们无心热闹,一心祈求丰年,为人民生活困难倍感心酸。
【解析】2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A.“充分展现了密州元宵节‘有声有色’的热闹、繁荣景象”错误。上片写“钱塘”的上元节,热闹非凡,钱塘是杭州,不是密州。下片写密州上元节,突出冷清。
故选A。
2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对杭州繁华景象的怀念。这首词题为“密州上元”,词却从钱塘的上元夜写起。钱塘也就是杭州,苏轼曾那里过了三个元宵节。上阕写杭州元宵景致,下阕写密州上元。“寂寞山城人老也”是一句过片,使情调陡然一转,用“寂寞”二字,将前面“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的热闹景象全部移来,为密州上元“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火冷灯稀”作反衬,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出了密州上元的寂寞冷清。表达出了词人对杭州元宵节繁华景象的怀念之情。
作者仕途不顺,感人生衰老失意。结合注释①“本词是作者刚从杭州调任密州知州时所作”可知,词人由杭州调知密州,环境和条件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心情完全不同。密州不比杭州,贫穷,劳顿又粗陋,再无江南之诗情。关键是密州远离朝廷,远离中央,一心期盼能被朝廷再次重用的词人却被调到此地为官,失意落寞之感无以言表。“寂寞山城人老也”写出寂寞的密州城里人们都老了。作者此时是刚来密州任知州,正好遇到元宵佳节,在街上看灯、观月,流露出人生衰老失意、仕途不顺的感慨。
心怀人民,对密州人民生活感到忧虑。根据词的下阕“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可知词人在密州上元之夜,随意闲行。密州上元冷清异常,词人好不容听到箫鼓之声,走去一看,这箫鼓却走近了农桑社,原来是农民举行社祭,祈求丰年。再结合注释①“正值密州连年蝗旱,盗贼横行,民不聊生”可知,词人作为一个爱民之官,他又怎能快乐开怀呢?所以此处的“寂寞”是因为词人心怀人民,对密州人民生活感到忧虑。
27.C 28.①“画戟”“靓妆”的热闹与“投荒”“吊影”的孤寂对比,突出词人被贬赴黔的哀怨与无奈;②“万里”与“一身”对比,从空间上的巨大反差表现出词人的孤寂与忧闷;③宴会上热烈欢快的场景“荔颊红深,麝脐香满,醉舞裀歌袂”与“杜宇声声”的愁苦景象对比,凸显词人怀乡思归的悲凉与惆怅。
【解析】2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表现了词人与贤士佳友宴会上饮酒赏乐的欢愉”错。古人常用杜鹃的叫声表达悲伤的感情。根据原诗“荔颊红深,麝脐香满,醉舞裀歌袂。杜宇声声,催人到晓,不如归是”可知,词的下阕写宴会的热闹,反衬出词人心中的悲伤,并非欢愉。
故选C。
2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此词是作者被贬途中经过夔州巫山县时所作,通过乐与悲的多层次对比,突现出他在贬谪途中去国怀乡的忧闷之情。
首先“画戟移春,靓妆迎马,向一川都会。万里投荒,一身吊影,成何欢意”,春光中,华丽的仪仗,盛装的女子,迎着马队,向城中走去。遥远万里的贬谪荒地,对影自怜,有什么高兴的。“画戟”“靓妆”的热闹与“投荒”“吊影”的孤寂对比,突出词人被贬赴黔的哀怨与无奈,“万里”与“一身”对比,从空间上的巨大反差表现出词人的孤寂与忧闷。
其次“荔颊红深,麝脐香满,醉舞裀歌袂。杜宇声声,催人到晓,不如归是”,美人娇艳,香气满堂,歌舞欢腾。杜鹃声声,直到天明,啼叫着不如归去。宴会上热烈欢快的场景“荔颊红深,麝脐香满,醉舞裀歌袂”与“杜宇声声”的愁苦景象对比,凸显词人怀乡思归的悲凉与惆怅。
29.B 30.①用典。借用南朝宋周颙的典故表达了诗人想要归隐的情感。
②以景结情,用北山鸟的美妙的声音,表达了对北山之景的喜爱之情。
③乐景衬哀情,诗人写道鸟声美妙,却无人欣赏,衬托出罢相后的孤寂心境,流露出诗人举世无人相知的感慨。
【解析】29.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
B.“也写到了园屋前人的活动”错误,颔联并未写到园屋前人的活动。
故选B。
3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最后两句在此宁谧的氛围里,突然传来阵阵清脆悦耳之声,抬头看去,原是北山一鸟,掠飞而过,遗下一片“好音”。
诗歌的前两联突出了环境的安静,第三联截取两个生活片断写出了诗人安静悠闲的生活,在此宁谧的氛围里,突然传来清脆悦耳之声。此句以景结情,用北山鸟的美妙的声音,表达了对北山之景的喜爱之情。
这两句极富韵味,在平夷冲淡的外表下,诗人举世无人相知的感慨不由显示言外,北山鸟的美妙的声音反衬了诗人罢相后的孤寂心境,以乐景衬哀情。
北山即钟山,六朝时周颙与孔稚圭曾隐居于此。如今这北山,除了诗人独步寻幽之外,杳无人迹,只有声音鸟鸣,偶尔来安慰我岑寂。借用典故,表达了诗人想要归隐的愿望。
31.B 32.①语言上直白浅近,有元稹白居易“长庆体”的风格,如“十年灯火”“安得”“吾何敢怨”等,都为口语。②情感上抒发壮志难酬的愤懑,有辛弃疾豪放沉郁的特点。如“四方奔走”,却“蹭蹬”落魄,“空余豪气”等,都与辛弃疾渴望建功立业却壮志难酬的词风一致。③手法(或内容)上采用对比“说穷通”,少年时的奔走努力豪气峥嵘和年老时空余“闭门独坐”“愁叹之声”对比。
【解析】3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B.“自满”错,不是自满,“赢得穷吟诗句清”中“赢得”带有自嘲之意。
故选B。
32.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情感、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诗律变成长庆体”,指的是语言上直白浅近,有元稹白居易“长庆体”的风格。本词中“说尽一生”“费十年灯火”“四方奔走”“可怜”“吾何敢怨”等语言浅近直白,多用口语,通俗易懂,有元稹白居易“长庆体”的风格。
“歌词渐有稼轩风”指的是情感上抒发壮志难酬的愤懑,有辛弃疾豪放沉郁的特点。这首词写诗人十年苦读,也曾“四方奔走”,但只能“蹭蹬归来”,除了诗,一无所有。而诗也唯“愁叹之声”。他连求田问舍也不可得,徒然如司马相如,严君平一样干些低贱活计以谋生。“空馀豪气”报国无门,徒能饮酒听莺,看似安闲,可充满了苦涩,与辛弃疾渴望建功立业却壮志难酬的词风一致。
“最会说穷通”指的是手法(或内容)上采用对比“说穷通”。本词中少年时“费十年灯火,读书读史,四方奔走,求利求名”与年老时“蹭蹬归来,闭门独坐,赢得穷吟诗句清”“愁叹之声”形成对比,凸显诗人报国无门、空余豪气的的感慨。
33.B 34.①“金盘玉箸无消息”承颈联对当年皇帝赐樱桃的回忆,表达此时远离朝廷的伤感与思念,表现诗人对朝廷的忠心。②“尝新”呼应首联今日村民赠樱桃一事,表达诗人尝樱的喜悦和对村民的感激之情。③“任转蓬”表达此刻诗人对漂泊生活的无奈之情,暗含忧时伤乱之感。
【解析】3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B.“给诗人增添了一丝哀愁”错误,此处表现的诗人情感不是哀愁,而是对如此娇嫩的樱桃的珍爱。
故选B。
3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金盘玉箸无消息”,唉!金盘玉箸早已相隔遥远。“金盘玉箸”承第三联大明宫富丽堂皇的意象而来,回忆对当年皇帝赐樱桃,表达此时远离朝廷的伤感与思念,表现诗人对朝廷的忠心。
“此日尝新任转蓬”,今日尝新之时,我已漂泊大涯如同转蓬。“尝新”呼应首联今日村民赠樱桃一事,表达诗人尝樱的喜悦和对村民的感激之情;
“任转蓬”,任凭漂泊大涯如同转蓬。诗人无法在乱世主宰命运,一任漂泊,表达此刻诗人对漂泊生活的无奈之情,暗含忧时伤乱之感。
35.D 36.①通过描写山翁平日“饮山”而今日“饮雨”的变化以及与老农一起载歌载舞的动作,表现其内心的欢乐;
②借助“寸心万国丰年”的心理描写,表现山翁因天降甘霖、丰收在望的喜悦之情;
③结尾运用设问,移情于物,通过描写野花、啼鸟都很“欣然”来衬托山翁之乐。
【解析】3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D.“超脱尘世”错误。从词意尤其是“寸心万国丰年”看,词人并没有“超脱尘世”,而是关心社会民生的。
故选D。
3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从“平昔饮山今饮雨,来就老农歌舞”可知,通过描写山翁平日“饮山”而今日“饮雨”的变化以及作者与老农一起载歌载舞的动作,来正面表现了山翁对久旱逢甘霖的欢乐畅快的心情;
从“寸心万国丰年”可知,作者借助心理描写,使山翁的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化,表达了山翁因天降甘霖、丰收在望而倍感畅快喜悦的心情,使表达显得更为完整和真实;
从“谁识山翁乐处?野花啼鸟欣然”可知,结尾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移情于物,能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通过描写野花、啼鸟都很“欣然”,侧面衬托了山翁之乐,让人回味无穷。
37.A 38.①都抒发了时光易逝之愁:本诗“春容舍我去”,青春的容颜舍我而去;《将进酒》“朝如青丝暮成雪”,早晨还是满头的黑发,到傍晚就变成了雪白一片。②都抒发强烈的自信之情:本诗前面说“流光不相待”,而结尾自信地说要留住“光彩”;《将进酒》“天生我材必有用”,一个“必”字,自信满满。
【解析】3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的把握能力。
A.“赋”错误,应是“比兴”。具体而言:“比”就是比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就是起兴,即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比”与“兴”常常连用。
故选A。
38.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阅读之赏析诗歌情感的能力。
本诗首二句以黄河走东海、白日落西海言时光流逝;“春容舍我去”,青春的容颜舍我而去。《将进酒》“朝如青丝暮成雪”,早晨还是满头的黑发,到傍晚就变成了雪白一片。两首诗都抒发了时光易逝之愁。
本诗前面说“流光不相待”,而结尾“吾当乘云螭,吸景驻光彩”,我当乘上腾云之龙,去往那仙家所在,吸收日光的精华,留住光彩。自信地说要留住“光彩”。《将进酒》“天生我材必有用”,胸有雄才大略的人,必定能干出一番事业,一个“必”字,自信满满。两首诗都抒发强烈的自信之情。
39.C 40.①“哀笳”与“鹧鸪”均为听觉角度的意象,即哀伤的胡笳声和象征忧愁的鹧鸪声。②这两种意象均渲染了作者悲伤哀愁的情绪。吴诗中,诗人通过胡笳声表达了其对国势的忧虑之情。辛词中,词人通过鹧鸪鸟的哀鸣,抒发了想收复失地却又无可奈何的愁苦之情。
【解析】3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后又赞美李克用有着卓越的军事才能”错误,结合原文“射雕今欲过山东”可知,“射雕”,用了北齐斛律光射落雕鸟的故事。这里用斛律光的英勇善射,暗喻实力强大的李克用将要采取大规模军事行动。这句是说李军正蓄谋打过太行山。
故选C。
4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事物形象的能力。
结合原文“日暮长亭正愁绝,哀笳一曲戍烟中”可知,夕阳西沉,长亭遥对,我正忧愁到了极点,忽然一曲哀伤的胡笳声又从戍楼的烽烟里传入我的耳中。这里用一“哀”字状胡笳声,不仅把客观世界的声音同诗人主观世界的感情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且暗示着这次战争的失败,必将给百姓带来更大的灾难。这一联以景结情,在充满凄凉的战乱之景中表达了诗人对唐王朝发动讨伐李克用这场战争的忧愁。
结合原文“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可知,夕阳西下我正满怀愁绪,听到深山里传来鹧鸪的鸣叫声。“鹧鸪”这一意象鸣声悲婉凄切,略似“行不得也哥哥”,听到鹧鸪的叫声,就让人联想起山河破碎,骨肉分离,从而升华了鹧鸪意象的内涵,拳拳爱国之心可见。从鹧鸪的悲鸣声中,恰好透露出作者想收复失地,但又身不由己的矛盾心情。尾句以“江晚”“山深闻鹧鸪”景致结束词意,代替抒发情感,表达了蕴藉深沉的爱国情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