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一组唱和诗,完成各题。
梦微之
白居易
晨起临风一惆怅,通州湓水梦相闻。
不知忆我因何事,昨夜三回梦见君。
酬乐天频梦微之
元稹
山水万重书断绝,念君怜我梦相闻。
我今因病魂颠倒,惟梦闲人不梦君。
【注】唐元和年间,白居易谪江州,元稹贬通州。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酬和诗是古代文人间相互应和所作的诗,元诗正是对白诗“梦见君”的酬和之作。
B.白诗未直言自己对微之的思念,但是通过展起临风的惆怅,不难想见二人的情谊。
C.元诗开篇点明二人距离遥远,音信难通,衬托收到朋友赠诗的欣喜,奠定了感情基调。
D.元诗中“因病”一语双关,表面指诗人患病的苦闷,实则饱含了精神上的无限凄凉。
2.同样是写梦,两首诗中梦境的内容以及因梦生情的抒情路径各有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好事近·飞雪过江来
吕渭老
飞雪过江来,船在赤栏桥侧。惹①报布帆无恙,著两行亲札。
从今日日在南楼,鬓自此时白。一咏一觞谁共,负平生书册。
注:这首词是吕渭老南渡平安抵达后写给友人的一首词。①惹:即偌,犹言在此。
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开首二句写实,点明渡江时的季节、气候和到达地点。雪花飞扬,正值寒冬,此时冒雪渡江,可见当时情况比较紧急,这反映了靖康之乱后的动荡局面。
B.三、四句是倒装,意为到达后立刻写封简短信札,向友人报告平安,以免他们挂念,“布帆无恙”使用了借代手法,“两行”,表示信极短,不及谈及别事。
C.下片抒发悲懑懊悔的心情。“从今”二字,带有绝决、失意的意味,与上片首句遥相呼应。用“日日”强调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彼此要天各一方。
D.“一咏一觞”,指赋诗饮酒,与王羲之《兰亭集序》“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意思不同,这句是说自己渡江南去,时局动荡不知何时重逢再赋诗饮酒倾诉衷肠。
4.词人说“鬓自此时白”,“鬓白”用“自此时”强调,除去自然生理原因,还有什么原因?请结合相应词句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答张十一①
韩愈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②竞长纤纤笋,踯躅③闲开艳艳花。
未报恩波④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⑤觉霜毛一半加。
【注】①本诗作于韩愈被贬到广东阳山后的第二年。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张十一与韩愈同为监察御史,因劝谏德宗皇帝一起被贬。张十一到郴州临武令任上曾有诗赠韩愈,韩愈写此诗作答。②筼筜:(yún dāng)生长在水边的大竹子。③踯躅:即杜鹃花。④恩波:皇帝的恩泽。⑤斗:通“陡”。
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勾勒阳山地区全景,笔调疏淡。春山明净,春江空阔,猴猿啼鸣,摹写了荒僻冷落的景象,传递出人烟稀少的空寂。
B.颔联两组近景特写,情景交融。作者描写绿竹与红花交相辉映的景象,目的是表现自己清闲自得、乐观雅趣的意态。
C.尾联诗意委婉曲折,韵味醇厚。诗人写愁却不说愁,只说张十一来诗后自己霜毛陡加,至于何以至此,尽在不言之中。
D.本诗含蓄深沉,令人回味。写僻境,以画意出之;写忧愤,以曲笔出之。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那股被压抑着的感情潜流。
6.颈联是全诗的关键,蕴含着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木兰花令 次欧公西湖韵
【宋】苏轼
霜余已失长淮阔。空听潺潺清颍咽。佳人犹唱醉翁词,四十三年如电抹。
草头秋露流珠滑。三五盈盈还二八。与余同是识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
【注】宋哲宗元祐六年八月,苏轼出守颍州,作此词。苏轼恩师欧阳修四十三年前守颍州时作《木兰花令·西湖南北烟波阔》,苏轼作此词时欧阳修去世已二十年。长淮:即淮河。颍:颍水,淮河支流。西湖:此指安徽阜阳西三里的西湖,为颍河合诸水汇流处。
7.下列对诗句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空听潺潺清颍咽”,写词人泛游颍河的见闻感受,移情入景,将眼前所见实景人格化。
B.“佳人犹唱醉翁词”,写欧公当年所做的诗词仍被传唱,其为文、为政、为人从中可见一斑。
C.“草头秋露流珠滑”,与曹操的《短歌行》中“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有异曲同工之妙。
D.“三五盈盈还二八”,与“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表达的乐观精神完全一致。
8.词的最后两句看似平易淡泊,实则意蕴丰富。请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曾子翊授舒掾之作①
王安石
皖城终岁静如山,府掾应从到日闲。
一水碧罗裁缭绕,万峰苍玉刻孱颜②。
旧游笔墨苔今老,浪走尘沙鬓已斑。
揽辔羡君桥北路,春风枝上鸟关关。
【注】①从皇祐三年(1051)初秋到至和元年(1054)春,诗人曾任舒州通判三年。诗人回京任参知政事后,他的同乡好友曾巩的弟弟曾宰(字子翊)被派往舒州作掾吏。曾宰临行前曾向诗人询问舒州的情况,诗人便作了此诗。②孱颜:险峻的样子。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对句写舒州府掾从上任开始就过着清闲的生活,暗示了舒州官员懒散的工作作风。
B.颔联中“碧罗”“苍玉”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舒州山清水秀的美景。
C.颈联中“旧游笔墨”写出了诗人在舒州时的生活情形,“浪走尘沙”表明时间的流逝。
D.尾联出句直抒胸臆,对句以景结情,表达了诗人对曾宰能去舒州上任的羡慕之情,韵味无穷。
10.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面小题。
答望之①
何景明
念汝书难达,登楼望欲迷。天寒一雁至,日暮万行啼。
饥馑饶②群盗,征求③及寡妻。江湖④更摇落,何处可安栖?
【注】①望之:南京大理寺卿,诗人内弟。②饶:多。③征求:聚敛搜刮,指苛捐重税。④江湖:宦海。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起笔突兀,诗题写“答”,这里却写书信难到,又写诗人求信心理急切难捺,“望”“迷”二字集中体现了这一心理。
B.颔联“天寒”点出望之来信的时间为秋末冬初,“日暮”句对应上句,也为下句起了过渡作用,营造了一种冷清凄寒的氛围。
C.尾联诗人感叹自身飘零,“江湖”一句形象地写出了诗人所处的时代动荡骚乱,诗人为百姓找不到一块平安的栖身之处而感慨。
D.这是一首酬寄友人的诗作,其中却寄寓了诗人深沉的忧患。政乱民困,零落漂泊,诗人为之感叹。全诗气韵流畅,深沉含蓄。
12.这首诗既有诗人儒家仁治思想的表现,也有对社会贫困认识的局限性,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画堂春·寄子由①
苏轼
柳花飞处麦摇波,晚湖②净鉴新磨。小舟飞棹去如梭,齐唱采菱歌。
平野水云溶漾,小楼风日晴和。济南何在暮云多,归去③奈愁何。
【注】①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九月;②指宋神宗熙宁四年秋,苏轼与苏辙同游的陈州柳湖;③苏辙在济南任满,将召还,苏轼、苏辙二人早年曾有早日隐退而为“夜雨对床”之乐的约定。
1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中多处使用比喻,使得诗歌语言形象,画面感很强。
B.当年诗人和子由一同乘上小舟,划桨同游,齐唱采菱歌。
C.上片是虚写,下片是当下眼前之景,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D.“暮云”既指“傍晚之云”,也是用典,表达诗人的思念之情。
14.上片到下片诗人的心理有何变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请结合词的内容作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快阁用黄山谷韵①
程文德
北风吹雨暗江城,快阁登临欲晚晴。
水落鱼龙②双渚阔,云开文武③远山明。
渔舟乱逐轻烟放,霜树时惊返照横。
纳纳乾坤皆快阁,未应偏与白鸥盟。
【注释】①此诗为次韵诗,诗人为明代贤臣。黄山谷,即北宋诗人黄庭坚,号山谷道人。②鱼龙:双渚之名。③文武:指文笔、武姆二山。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诗人与黄庭坚同为秋季雨后登阁赏晴,黄“倚”飘然悠闲,程“欲”则直陈欣喜。
B.第三句语意蕴藉,既实写雨落在鱼龙双渚上,江面开阔,也点出诗人舒展的心情。
C.颈联比拟生动,赋予渔船人之情态,写出渔船因雨势盛大而四处躲雨的热闹场景。
D.数百年后,诗人脊临快图和诗前人,语陈意新,境界阔大,胸怀广远,气韵端方。
16.本诗与《登快阁》尾联“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一样,都写到了“白鸥”,但各有用意,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永遇乐·次韵辛克清先生
姜夔
我与先生,夙期已久,人间无此。不学杨郎,南山种豆,十一征微利。云霄直上,诸公衮衮,乃作道边苦李。五千言、老来受用,肯教造物儿戏?
东冈记得,同来胥宇①,岁月几何难计。柳老悲桓②,松高对阮③,未办为邻地。长干白下,青楼朱阁,往往梦中槐蚁。却不如、洼尊放满,老夫未醉。
【注】①胥宇:犹言看房子。②悲桓:桓温见昔年种柳,皆已十围。叹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③阮:阮籍。
1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词为唱和词,词人开篇叙述二人友谊,言其交往已久,情谊深厚。
B.下阕起首六句虚写过往,一气呵成,叙二人曾欲结邻未能成功之事。
C.“柳老”“松高”化用桓温和阮籍的典故,承接上句,读来哀而不伤。
D.结尾两句语言朴实,感叹富贵无常,如同南柯一梦,二人借酒浇愁。
18.姜夔曾在赠别辛克清的一首诗中自注“辛泌,克清”,从中可看出他对友人的评价,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辛克清的人物形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乐天早寒①
刘禹锡
雨引苔侵壁,风驱叶拥阶。
久留闲客话,宿请老僧斋。
酒瓮新陈接,书签②次第排。
翛然③自有处,摇落不伤怀。
【注】①写作本诗时,作者与白居易同在长安、未得重用。②代指书籍。③翛然:无拘无束。
1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开篇,作者运用比拟手法,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秋末冬初雨凉风急的景象。
B.二三两联,面对雨急风狂、落叶满阶的萧瑟景象,作者依然心绪安闲,淡定从容。
C.从全诗看,作者追求闲淡情致,暗含若诗人皈依佛门来回避世俗烦恼的生活理想。
D.这是一首包含宽解之意的和诗,白居易的诗中可能含有悲凉和凄怆的心绪。
20.请结合诗句,简要概括诗人“不伤怀”的具体表现。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放歌行答从弟墨卿(节选)
李颀①
小来好文耻学武,世上功名不解取。
虽沾寸禄巳后时,徒欲出身事明主。
柏梁赋诗不及宴,长楸走马谁相数?②
敛迹俯眉心自甘,高歌击节声半苦。
吾家令弟才不羁,五言破的人共推。
兴来逸气如涛涌,千里长江归海时。
别离短景何萧索,佳句相思能间作。
举头遥望鲁阳山③,木叶纷纷向人落。
【注】①李颀是唐开元二十三年进士,曾做过新乡县尉,因久不升迁,便愤而辞职,其从弟墨卿赠其送别之词,诗人作此诗以答之。②柏梁赋诗,传说汉武帝建成柏梁台后,下诏郡守一级的大臣能作七言诗的,可上台和皇帝联句赋诗。长楸走马,语出曹植诗句,指富贵之家子弟的放荡闲游生活。③鲁阳山:即鲁阳关,诗人出行必经之地。
2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四句概括叙述了诗人自己仕途的不得志,空有为国效力之心,自谦中不乏有嫌官小的牢骚。
B.五、六两句运用典故,述说自己地位卑下,为人轻视,表明自己仕途失意不是由于才疏学浅。
C.“心自甘”与鲍照《拟行路难》“人生亦有命”一样,都是作者认清现实之后表现出的旷达。
D.“兴来”两句对从弟的诗才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其文思如千里长江奔腾入海时那样汪洋恣肆。
22.诗歌最后两句历来被人称赞,请从表现手法角度简要赏析其妙处。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陶归园田居(其一)【1】
苏轼
环州多白水,际海皆苍山。以彼无尽景,寓我有限年。
东家著孔丘,西家著颜渊。市为不二价,农为不争田。
周公与管蔡【2】,恨不茅三间。我饱一饭足,薇蕨补食前。
门生馈薪米,救我厨无烟。斗酒与只鸡,酣歌饯华颠【3】。
禽鱼岂知道,我适物自闲。悠悠未必尔,聊乐我所然。
注释:【1】此诗作于苏轼被贬惠州时。一日苏轼游白水山佛迹岩,夜闻其子苏过诵陶渊明《归园田居》,于是作此诗。【2】周公与管蔡:西周初,管叔、蔡叔叛,周公率兵平叛。【3】华颠:头发花白。
23.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环州多白水”四句写景,写惠州被群山环绕,此地风光无限,可以寄托余生。
B.本诗语言质朴而内涵丰富,正如作者评价陶诗所言“质而实绮”。
C.“周公与管蔡”二句,设想彼此对立的人也会向往安居于此。
D.作者效仿陶渊明,在抒写田园生活时,表达对劳作的热爱。
24.苏轼和陶渊明的诗歌都表达了对“归”的向往,比较本诗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结合诗句谈谈他们对“归隐”理解的差异。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诗 赠孟浩然
唐 李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①,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②,述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仲,徒此揖清芬。
【注】①轩冕:古时大夫以上官员的车乘和冕服,也指官位爵禄。②中圣:古人称浊酒为“贤人”,称洧酒为“圣人”,把喝醉酒称为“中圣人”或“中圣”。
乙诗 贻陈徵君仲醇①二首(其二)
明·董其昌
犹是鸿冥②者,将无鹤怨③文。
焚香供宗子,贮酒待陶君。
篱蕊酬嘉节,江枫堕落曛。
居然成二老④,长此挹清芬。
【注】①陈徵君仲醇:松江人,明代文学家、书画家陈继儒,隐居佘山,和明代松江书画家董其昌是一生好友。②鸿冥:鸿飞冥冥,指高空。③鹤怨:鹤因隐士出山而愁怨。④二老:《孟子 离娄上》称商末周初的伯夷、太公(吕尚)为“二老”。两人都曾过着隐居生活。
25.甲诗画曲线处有“徒此揖清芬”句,乙诗画曲线处则有“长此挹清芬”句。乙诗这种古诗词创作手法被称作是: 。
26.关于甲、乙这两首诗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从体裁上来看,二诗都属五律。
B.从内容上来看,二诗属酬赠诗。
C.从所赠对象看,二人都是隐士。
D.从情感上来看,都有不遇之恨。
27.甲、乙二诗中间画线处两句都很有表现力,但写法有所不同,请进行比较、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岑参
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2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运用顶真手法,写月下凉州之景,具有回环往复的音韵之美。
B.“七里十万家”勾画出凉州的气派;“胡人半解弹琵琶”体现凉州居民能歌善舞,多半会弹奏琵琶。
C.琵琶乐声动人,风声萧萧,长夜漫漫,在花门楼前又见到秋草,诗人则与老朋友久别重逢,欢聚宴饮。
D.全诗既具有盛唐时的豪迈气象,又具有沉郁顿挫的风格,前六句语言节奏欢快,后六句语言节奏舒缓。
29.简要分析最后六句中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韵任君官舍秋雨
黄庭坚
墙根戢戢数蜗牛,雨长垣衣亭更幽。
惊起归鸿不成字,辞柯落叶最知秋。
菊花莫恨开时晚,谷穟犹思晴後收。
独立搔头人不解,南山用取一樽酬。
【注】戢戢:聚集
3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前两句描写了一场秋雨之后,墙根处聚集很多蜗牛,苔藓爬满垣墙的景象,环境显得清幽寂静,烘托了诗人闲适宁静的心情。
B.诗歌三、四句描写了鸿雁回归和落叶离枝的秋天景象,“惊起”二字写“归鸿”受到惊扰而飞起,“辞柯”二字表现了落叶的依依不舍。
C.本诗最后一句与陶渊明《饮酒》(结庐在人境)都用了“南山”这一意象,但在表情达意方面其作用有较大差别。
D.诗中通过对雨水、蜗牛、归鸿、落叶、菊花等精细而准确的描写,以小见大,传达出作者对时间、命运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31.“菊花莫恨开时晚,谷穗犹思晴后收”两句诗意蕴深刻,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汤朝美司谏见和,用韵为谢①
辛弃疾
白日射金阙,虎豹九关开②。见君谏疏频上,谈笑挽天回。千古忠肝义胆,万里蛮烟瘴雨,往事莫惊猜。政恐不免耳,消息日边③来。
笑吾庐,门掩草,径封苔。未应两手无用,要把蟹螯杯④。说剑论诗余事,醉舞狂歌欲倒,老子颇堪哀。白发宁有种,一一醒时栽。
【注】①辛弃疾被弹劾免官,赋闲在带湖。曾任司谏的汤朝美从广东新州贬所调往江西信州,汤曾和过辛弃疾词《水调歌头·盟鸥》,辛弃疾又用原韵写此词作为答谢。②金阙、九关:均喻指宫廷。③日边:喻指帝王左右。④蟹螯杯:晋人毕卓嗜好饮酒,持蟹螯饮酒于船中,是他一生的追求。
3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词上片既有对友人忠肝义胆却遭贬谪的同情,又有对其积极进取的勉励。
B.本词下片运用晋人毕卓持蟹螯杯的典故,写作者闲居带湖,以饮酒吃蟹为乐。
C.本词下片“笑”字意为苦笑、蔑笑,反衬词人备受压抑、壮志难伸的悲哀和无奈。
D.本词上片情感乍悲乍喜,文意一波三折;下片却一气奔注,牢骚苦闷倾泻而来。
33.本词上下两片,对比手法突出,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谢人见和前篇二首(其一)①
苏轼
已分酒杯欺浅懦,敢将诗律斗深严。
渔蓑句好应须画②,柳絮才高不道盐③。
败履尚存东郭足④,飞花又舞谪仙檐。
书生事业真堪笑,忍冻孤吟笔退尖。
【注】①熙宁七年,苏轼在知密州时曾作《雪后书台壁二首》,王安石因作《次韵》以和,此诗为苏轼又答王安石之作。②郑谷《雪中偶题》中有“江上晚来堪画处,渔人披得一蓑归”一句,段赞善以精微之笔摹为图画,为此郑谷又和诗答谢:“爱余风雪句,幽绝写渔蓑。”③谢安问“大雪纷纷何所似”,谢朗答“撒盐空中差可拟”,谢道韫答“未若柳絮因风起”。④《史记·滑稽列传》记载:“齐东郭先生久待诏公车,贫困饥寒,衣敝履不完,行雪中,履有上无下,足尽践地,道中人笑之。”
3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首联表达了作者虽然酒量不佳,但对诗歌创作还是颇有些自得的想法。
B.苏轼盛赞王安石具有谢道韫之才,而自己的诗歌则是略逊一筹,堪比谢朗。
C.诗歌第五句运用东郭先生的典故,目的在于突出作者贫困饥寒的生存现状。
D.诗歌首尾结构谨严,书生必经一番寒冻孤吟,方能创作出格律谨严的作品。
35.本诗是如何突出雪的特点的?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韵周邠寄雁荡山图其二①
苏轼
西湖三载与君同,马入尘埃鹤入笼。
东海独来看出日,石桥先去踏长虹。
遥知别后添华发,时向樽前说病翁。
所恨蜀山君未见,他年携手醉郫筒②。
【注】①周邠是苏轼通判杭州时的僚属和诗友,诗、画兼擅,当他向苏轼寄赠《雁荡山图》及新诗之后,苏轼便写了和诗。②郫筒:县名,在成都西。
3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运用比喻手法,写自己像马奔走于尘埃,像鹤关进了鸟笼,俗务缠身。
B.颔联诗人由眼前的雁荡山图,想象朋友游览时脚踏长虹般美丽石桥的场景。
C.颈联写诗人常在酒宴间提起周邠这个病翁,语言沉重,表达对朋友的关心。
D.本诗由过去写到现在,再由现在想到未来,时空巧妙转化拓展了诗歌意境。
37.这首诗尾联抒发了哪些感情?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顾炎武①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离怀销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①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清兵南下,他参加抗清斗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志存恢复。
3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酬答诗,整首诗情切意深,凝练精纯的诗句颇能打动读者的心,感染力极强。
B.该诗抒写在晚秋背景下,诗人两鬓斑白、漂泊无依、与故人分隔天涯但肝胆犹存的情怀。
C.“黄花”既照应重阳节,也使人体会到“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的情味。
D.这首诗是诗人崇高人格与深厚学力的外化,笔墨矜重,不假巧饰,格调质朴,清新飘逸。
39.清人沈德潜《明诗别裁》曾评论顾炎武的诗有“风霜之气,松柏之质”,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①(其三)
杜甫
竹寒沙碧浣花溪,菱刺藤梢咫尺迷。
过客径须②愁出入,居人不自解东西。
书签药裹③封蛛网,野店山桥送马蹄。
肯藉荒庭春草色,先拼一饮醉如泥。
【注】①广德二年(764年)二月,杜甫打算携家人从阆州沿嘉陵江出峡,听说严武(严郑公)再次成为成都尹和节度使,答应严武的请求,决定再次回到成都居住,在途中作诗五首,这是第三首。②径须:一定会。③药裹:药囊。
4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的题目点明了写作的背景和诗歌赠寄的对象。
B.首联“寒”“碧”“迷”炼字精当,突出了触觉和视觉的感受。
C.首联写浣花溪上初春的景色:竹碧沙寒,菱藤茂盛。
D.颔联和颈联,从人的角度,实写室外室内所见之景。
41.尾联的出句有的版本是“岂藉荒庭春草色”,有学者认为,本诗所选版本“肯藉荒庭春草色”版本好,为什么?
参考答案:
1.C 2.①梦境内容:白诗“昨夜三回梦见君”,一夜之间多次梦见朋友。元诗“惟梦闲人不梦君”,梦见的是不相干的闲人,而没有梦到友人。
②因梦生情的路径:白诗以朋友三次入梦,从对面入笔(对写法),表达自己对朋友的思念。元诗先感念好友梦己,再写自己没有梦到友人的惆怅,感伤自己的衰病并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C.“欣喜,奠定了感情基调”错误,欣喜不是全诗的感情基调。这两句作者直叙了自己贬谪之后处境的艰难与郁闷的心情,全诗主要表达了作者对好友的无限感念之情和自己内心世界的凄苦心境。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从梦境内容看,白诗“不知忆我因何事,昨夜三回梦见君”,不直说自己苦思成梦,却反以元稹为念,问他何事忆我,致使我昨夜梦君,表现了对元稹处境的无限关心;而元诗“惟梦闲人不梦君”承接“我今因病魂颠倒”,是说我“因病”心神恍惚,不能自主,梦见的净是些不相干的人,偏偏没梦见你,从而把凄苦的心境写得入骨三分,内容也更为深广。
从因梦生情的路径看,白诗“不知忆我因何事,昨夜三回梦见君”,以朋友三次入梦,从对面入笔(对写法),表达自己对朋友的思念。白诗用记梦来抒发思念之苦,是事所常有,写人之常情。而元诗“念君怜我梦相闻”,先感念好友梦己;再写“我今因病魂颠倒,惟梦闲人不梦君”,以不曾入梦写凄苦心境,抒发自己没有梦到友人的惆怅,感伤自己的衰病并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元诗用不能入梦写心境,是事所罕有,写人之至情。
3.D 4.①中原沦于敌手,不能再回去了,只有“从今日日在南楼”了,生活从此颠沛流离,不得安宁。
②与友人天各一方,但战乱频仍,障碍重重,不能与友人重相聚赋诗饮酒,互诉衷肠。“一咏一觞谁共”,“谁”,这里指志同道合的朋友。
③无法实现为国建功立业的抱负。古时文人读书,多抱有“上报国家,下安黎民”的理想,而处于北宋沦亡,南宋偏安,主和派掌权,金人虎视眈眈之际,理想终成泡影。这是“发白”的主要原因。“负平生书册”,“书册”上加“平生”二字,是说辜负自己读了一辈子书。
【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D.“意思不同”错误,“一咏一觞”与王羲之《兰亭集序》“一觞一咏”意思相同,均指赋诗饮酒。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人情感的能力。
“从今日日在南楼”,“从今”二字,带有绝决、失意的意味,与上片首句遥相呼应。渡江南来,颠沛流离,中原沦于敌手,何日能再回去?故“鬓自此时白”。
“一咏一觞谁共”,“一咏一觞”,指赋诗饮酒。“谁”,这里指志同道合的朋友。这句是说自己来到江南,与友人天各一方,而目前战乱频仍,障碍重重,何日能重相聚赋诗饮酒,互诉衷肠呢?此为“发白”的原因之一。
“负平生书册”,“书册”上加“平生”二字,是说辜负自己读了一辈子书,却无法实现为国建功立业的抱负。古时文人读书,多抱有“上报国家,下安黎民”的理想,而处于北宋沦亡,南宋偏安,主和派掌权,金人虎视眈眈之际,理想终成泡影。这是“发白”的原因之一,实际是主要原因。
5.B 6.诗人称贬谪之地为“死所”,是“送生涯”的“炎瘴”之地,蕴含诗人因直言进谏而被贬的愤怨不平,以及回归无望的悲慨沉痛。但是诗人的哀怨情感节制有度,以“莫令”劝解自己和友人不要在“炎瘴”之地沉沦下去,并憧憬未来建功立业以“报君恩”,让本应浓重的愤怨显得敦厚平和。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B.“表现自己清闲自得、乐观雅趣的意态”错。这种闲,由他的处境遭遇而来,这里的一切都显得悠闲超脱,没有羁绊,然而不免使人触景生情。身虽居闲地,心却一刻也没能摆脱朝廷的束缚,常常被“未报恩波”所烦扰,不能得闲,故而分外感慨。作者虽然写的是景,而实际上是在抒发自己内心深处的隐情。
故选B。
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意思是:皇帝的深恩我尚未报答,死所也末可得知,但求不要在南方炎热的瘴气中虚度余生而已。这两句是全诗的关键,蕴含着诗人内心深处许多矛盾着的隐微之情,有无辜被贬的愤怨与悲愁,又有对自己从此消沉下去的担心,有自己被贬南荒回归无望的叹息,又有对未来建功立业的憧憬。他虽然没有直接说忧愁怨恨,只提到“死所”、“炎瘴”,却比说出来更为深切。在这样的处境中,尚还想“未报恩波”,这表现出儒家“怨而不怒”的精神。
7.D 8.作者直抒感慨,当年识翁之人,今存者只有自己及西湖波底之月而已。末句以景结情,借凄清秋月传递对恩师的深切怀念和叹惋;同时表达了时序更替、生命无常的悲凉和物是人非、知音难觅的孤独。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表达的乐观精神完全一致”错误,“三五盈盈还二八”写的是月亮阴晴圆缺的状态,光阴流转如电,草露倏忽而逝,十五月圆十六即缺,都是感叹生命无常,短促易逝。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以及体会诗歌意蕴情感的能力。
最后两句“与余同是识翁人,唯有西湖波底月”,意思是,和我一样同醉翁相识,如今还剩有几人?唯有西湖波底的明月,曾经把所有的人照临。结合自己与欧阳修的交情,以及欧阳修与颍州西湖的渊源,抒发对恩师的缅怀之情,写得情真意切、深沉哀婉。
写自己“识翁”,融合了早年知遇之恩、师生之谊、政见之相投、诗酒之欢会,尤其是对欧公政事道德文章之钦服种种情事;而西湖明月之“识翁”,则是由于欧公居颍时常夜游西湖,波底明月对他特别熟悉。最后一句写波底之月,以景结情,借月光的清冷孤寂表达内心的悲凉伤感,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对人生无常的悲叹。
9.A 10.①对舒州优美风景和淳朴民风的赞美之情。
②对曾在舒州度过的美好生活的怀念之情。
③对时间流逝、年华已老的感伤之情。
④对曾宰能去舒州任职的羡慕之情。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
A.“暗示了舒州官员懒散的工作作风”错误。诗歌的首联“皖城终岁静如山,府掾应从到日闲”写舒州从上任开始就过着清闲的生活,暗示了舒州民风淳朴的特点。
故选A。
10.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情感的能力。
本诗是作者对曾宰询问舒州的情况的回答之作。诗的首联“皖城终岁静如山,府掾应从到日闲”是对曾宰将来到任情景的想象,作者曾在舒州任通判三年,所以熟悉当地的民风,这一句是说舒州民风淳朴,所以作为府掾,曾宰到任之后也无事可干,可以尽享悠闲,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舒州民风淳朴的赞美之情;
诗的颔联“一水碧罗裁缭绕,万峰苍玉刻孱颜”则是对舒州优美风景的赞颂;
颈联“旧游笔墨苔今老,浪走尘沙鬓已斑”怀念自己在舒州时的时光,曾经留在当地的题字等都已长满青苔,暗示时光流逝之快,如今时间流逝,年岁已老,让作者产生人生不易的感伤,同时也是对曾经的舒州生活的怀念;
尾联则作者从感伤中跳出,笔锋一转,“揽辔羡君桥北路,春风枝上鸟关关”表达了作者对曾子翊能去舒州任职的羡慕之情。
11.C 12.诗人关心民生,同情百姓的不幸遭遇,指责官府遇饥荒之年非但不开仓娠济,反而报刮民财,这些都是诗人儒家信治思想的表现。(2)诗人对“群盗”的指责局限之所在:统治阶级的严酷盘剥,造成了百姓难以为生的局面,引发了百姓的反抗,并非百姓的抗争导致了社会的贫困。
【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C.“诗人为百姓找不到一块平安的栖身之处而感慨”错误,曲解诗意。尾联写社会凋敝动荡不安,到何处安栖呢?尾联诗人感叹自身飘零,“江湖”一句形象地写出了诗人所处的时代动荡骚乱。诗人由百姓苦难联想到自身遭际,把自己和对方比作飘荡四方的落叶,寻觅不到一块可以安身立命一展宏图之地。不是“为百姓”。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这首诗有诗人儒家仁治思想的表现,“仁治”以宽厚仁爱为主旨,其最基本的精神就是“爱人”,关爱人民,关心人民疾苦等。比如颈联写“饥馑饶群盗,征求及寡妻”,写出饥民流离,盗贼猖獗,官府苛捐暴敛,即使孤苦无依的贫妇也在所难免。“饥馑”是指由于粮食歉收等原因引起的食物严重缺乏的状况,从中看出,诗人关心民生,同情百姓的不幸遭遇。“征求及寡妻”中“征求”意思是聚敛搜刮,指苛捐重税。作者指责官府遇饥荒之年非但不开仓赈济,反而搜刮民财,横征暴敛。
对社会贫困认识的局限性体现在:根据“饥馑饶群盗”可以看出,诗人对“群盗”的指责是其局限之所在。根据“征求及寡妻”可以看出,统治阶级的严酷盘剥,贫妇也在所难免,造成了百姓难以为生的局面,引发了百姓的反抗,才会“群盗”并起,并非百姓的抗争导致了社会的贫困。
13.B 14.心理变化:
①上片借柳花、麦浪、镜湖、飞舟、菱歌等美好景象抒发几年前与子由同游的愉悦心情。
②下片写平原风光很好,作者登楼望远,却因暮云遮蔽,看不见济南,表现了思念子由的惆怅。
感情:作者利用回忆的美好与现实的无助作对比,表达了对子由的思念之情和人生不顺的无奈之情。
【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B.“一同乘上小舟,划桨同游,齐唱采菱歌”错误。选项内容只是二人所见所闻。这里写的是作者和子由置身于风和日丽的环境当中,看到湖上的小舟双棹齐飞好比织衣服的梭子那般飞来飞去,游玩之中还能听到船上传来悦耳动听的采菱歌,并不是他们自己在唱歌。
故选B。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者心理变化和感情的能力。
心理变化:上片追叙苏轼与苏辙同游陈州柳湖的情景。词中以柳湖为中心描写景物,展开了一幅清新、淡雅的水墨画。营造了一个自在、轻盈的美的境界,烘托出苏轼、苏辙二人游湖时欢快、悠闲的心情;
下片写当前景物,并抒写了苏轼、苏辙二人离合的情思。开头两句用对仗描写眼前景物,在平坦、广阔的原野上,水天连成一片,波光粼粼,小楼上风和日丽。一切平静,安适,隐含着传告平安的意思。然而一想到远在济南的弟弟苏辙,苏轼心中便波澜突起。最后“暮云多”,既是楼头远眺所及的实景,因而成了苏轼远望济南的障碍物。篇末提到“归去”,是因为苏轼、苏辙二人早年曾有,早日隐退而为“夜雨对床”之乐的约定,即使日后能如愿以偿,与当前的别离仍有巨大的“时间差”,因而深感痛苦和无奈,表现了思念子由的惆怅。
感情:作者利用上片回忆的美好与下片现实的无助作对比,而无助是因为现实生活并不如意,想去归隐却有万般难,“夜雨对床”的愿望无法实现,表达了对子由的思念之情和人生不顺的无奈之情。
15.C 16.①本诗尾联:开阔包容的天地都像快阁此刻的景象一样阔大明朗,不应该偏偏跟白鸥订立盟约。反用白鸥的典故,表明作者深感天地广大,不宜归隐,而应有所作为的积极进取心态;
②黄诗尾联:作者想象坐上万里归船,吹着长笛,与白鸥订盟,正用白鸥的典故,表明归隐的决心。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C.“雨势盛大”和“四处躲雨”理解错误。本句意思是说雨过天晴后,渔舟在薄薄的水雾中四散竞发。
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意象的能力。
本诗尾联“纳纳乾坤皆快阁,未应偏与白鸥盟”意思是:开阔包容的天地都像快阁此刻的景象一样阔大明朗,不应该偏偏跟白鸥订立盟约。“白鸥盟”无利禄之心,借指归隐。此处反用白鸥的典故,表明作者深感天地广大,不宜归隐,而应有所作为的积极进取心态。
黄诗尾联“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诗人说自己希望能坐上归船,吹弄着悠扬的长笛,回到那遥远的故乡——我的这颗心呵,早已和白鸥订好盟约了。借用鸥的典故,表明归隐的决心。
17.D 18.①不追名逐利,自甘淡泊。辛克清先生不学杨恽种豆谋财,追逐薄利;不学衮衮诸公,追求青云直上,求取名利。
②性情单纯,因缘自适。辛克清先生精研老子,不受造物的戏弄,性情单纯如婴儿,任其自然。
【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词内容和鉴赏表达技巧的能力。
D.“二人借酒浇愁”错误。结尾两句是说不如听任窊尊中的酒斟得满满的吧,因为老夫还没喝醉哩。表达了作者放怀一醉,来得潇洒雅洁之情。
故选D。
18.本题考查学生古诗中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辛泌”中“泌”指涌出的泉水,“辛泌”意指姜夔认为辛克清如涌出的泉水;“克清”中“克”是能够的意思,“克清”指辛克清在姜夔眼中如泉水一样清澈而自由流淌。据此可以推断辛克清是一位品德高洁的文人。
①“不学杨郎,南山种豆,十一征微利”写克清先生不学杨恽那样谋求钱财,在南山种豆,以求获得十分之一的微利,可见其不追逐薄利;
“云霄直上,诸公衮衮,乃作道边苦李”写辛克清也不学衮衮诸公青云直上,而作道路边的酸苦李子,可见其不求取名利,自甘淡泊。
②“五千言、老来受用,肯教造物儿戏?”写辛克清钻研五千言的《道德经》,一生受用不尽,任其自然,槐缘自适,不受造化的戏弄,可见其性情单纯,因缘自适。
19.C 20.①由颔联可知,与客宿夜闲话,兴致盎然;
②由颈联可知,沉浸于饮酒、读书等活动以娱情遣兴。
【解析】1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C.“暗含若诗人皈依佛门来回避世俗烦恼的生活理想”错误。颔联“久留闲客话,宿请老僧斋”只是表达自己的闲淡情致,并无皈依佛门的意思。
故选C。
2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作者在首联“雨引苔侵壁,风驱叶拥阶”写出了雨急风狂、落叶满阶的深秋景色,虽然自己不得重用,但对此自己毫不挂怀。颔联“久留闲客话,宿请老僧斋”表明作者与朋友有说不完的话,与老和尚也关系不错,表现出对生活兴致盎然。
颈联“酒瓮新陈接,书签次第排”中,作者有喝不完的酒,读不完的书,完全沉浸于饮酒、读书等活动以娱情遣兴,如此丰富的物质与精神生活,即使是在这寒冷的秋季,也没有什么值得伤怀的事。
21.C 22.①最后两句大意是:抬头遥望自己出行所必经之鲁阳山,只见树叶纷纷下落,一片萧瑟。
②借景抒情,诗人通过对此清秋之景的描绘表达了自己的依依惜别之情。
③以意象点明,以“木叶”点明送别的季节是秋天。
【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C.“旷达”错误。不是“旷达”,是更加“愤激”,正话反说,后句“高歌击节声半苦”可以看出。
故选C。
22.本题考查学生炼句的能力。
“举头遥望鲁阳山,木叶纷纷向人落”意思是:抬头遥望自己出行所必经之鲁阳山,只见树叶纷纷下落,一片萧瑟。
这句诗句通过落叶纷纷表达作者依依惜别之情,秋景萧瑟,内心不舍,属于借景抒情;同时“木叶”的意象,点明了此时的季节为秋天。
23.D 24.陶渊明是归隐田园,归隐“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的生活,苏轼是归隐心里,宁静旷达,苏轼的人生态度是入世而非出世,从未抛弃过世俗生活和仕途生活。“悠悠未必尔,聊乐我所然”尽管外物未必和谐、美好,但内心的超脱也能使人自得其乐。
【解析】2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D.“表达对劳作的热爱”错误。作者描写劳作的生活,并非表达对劳作的热爱,而是表达自己随遇而安,不为环境所苦的闲适自在。
故选D。
2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陶渊明《归园田居》,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 ,抒发归隐后愉悦的心情。“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是到南边的原野里去开荒,依着愚拙的心性回家耕种田园。
苏轼说“禽鱼岂知道,我适物自闲”,鱼鸟哪里知道,只要我自己内心安闲,外物也自然安闲,这体现出人只要乐天安命,顺应自然,就不会为外在环境所苦,而感到闲适自在,与自然、外物相融相亲。“悠悠未必尔,聊乐我所然”两句则是描述诗人的心境,“悠悠”指繁多的外物,“未必尔”即未必就是这样美好,但作者姑且能够以自己认同的事物感到快乐,即只要内心超脱,即使外物不顺心意,也能够自得其乐。故苏轼是归隐心里,宁静旷达,苏轼的人生态度是入世而非出世,从未抛弃过世俗生活和仕途生活。
25.化用 26.D 27.①甲诗画线句是对对象孟浩然的直接描写,并运用对比手法,展现孟浩然不慕荣利、隐居世外的高风亮节。
②乙诗画线句则是通过对张岱、陶渊明这两位历史著名隐士的侧面描写,来衬托出陈继儒超尘脱俗的隐士形象。
【解析】25.本题考查学生判断诗歌的写作手法的能力。
甲诗“徒此揖清芬”句和乙诗 “长此挹清芬”句,短短五个字,就有“此”“清芬”三字相同,而且两句表达的意思也几乎相同,都是表达向对方清高的人品致敬之意。所以,乙诗该句是对甲诗的化用。
2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识记诗歌的文学常识的能力。
D.“都有不遇之恨”说法有误。乙诗中,根据诗句“将无鹤怨文”可知,隐居者并无出山入世之意,也就无从体现不遇之恨。
故选D。
27.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作品的表现手法的能力。
甲诗“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一句,是说,少年时鄙视功名不爱官冕车马,高龄白首又归隐山林摒弃尘杂。首先,句中的“红颜”“白首”,都是对孟浩然的直接描写,“红颜”对“白首”,概括了从少壮到晚岁的生涯。一边是达官贵人的车马冠服,一边是高人隐士的松风白云,浩然宁弃仕途而去隐遁。通过这一弃一取的对比,突出了他的高风亮节。此外,从时间上来说,由“红颜”写到“白首”,像流水淌泻,其中运用“互体”,耐人寻味:“弃轩冕”“卧松云”是一个事情的两个方面。这样写,在自然流走之中又增加了摇曳错落之美。
乙诗“焚香供宗子,贮酒待陶君”一句中,“宗子”是明末清初隐士张岱的字,“陶君”是东晋隐士陶渊明的代称。这句诗的意思是主人焚香藏酒以等待张岱、陶渊明来拜访。在这里,诗人写陈继儒,却并不直接出现对陈继儒的描写,而是借助张岱、陶渊明这两位历史上著名的隐士来衬托陈继儒的隐士身份。
28.D 29.①第七,八句写诗人与友人重聚宴饮,表现了诗人与友人久别重逢的喜悦心情和深厚情谊;②“岂能贫贱相看老”一句意为“哪能互相看着在贫贱中老下去呢?”抒发诗人奋发向上,希望尽快建功立业的积极情感;③最后两句中,一个“笑”字,写宴会中不时地爆发出大笑声,这样的欢会,这样的大笑,一生中也难得有几回。诗人与友人以酒助兴,具有乐观、豪迈情怀。
【解析】2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
D.“又具有沉郁顿挫的风格”错误,全诗格调豪迈乐观,尤其把夜宴写得兴会淋漓,充满了盛唐的时代气象,“沉郁顿挫”的风格体现不明显。
故选D。
29.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大意是“河西幕府里我有很多老朋友,老朋友分别以来已有三五春”。诗人与在幕府的多位老友,别后几年得以欢会重聚,“别来三五春”写出作者与朋友分别已久,暗含古人重逢的喜悦;宴会上听着动人的琵琶曲,“大笑”“斗酒”等渲染了宴会的场面,宴会中不时地爆发出大笑声,这样的欢会,这样的大笑,一生中也难得有几回,老朋友们端着酒杯相遇在一起,能不为之醉倒!由此可见,这里表达了诗人与友人重聚宴饮,表现了诗人与友人久别重逢的喜悦心情和深厚情谊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大意是“如今在花门楼前又见到秋草,哪能互相看着在贫贱中变老”,前句流露出时光流逝的感伤,后句展现的是一种想要积极进取、渴望建功立业的姿态,从中可见诗人奋发向上,希望尽快建功立业的积极情感,同时,其中也含有作者的自勉和对朋友的劝勉。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大意是“人生一世能有几回开怀大笑,今日相逢人人必须痛饮醉倒”,“能几回”,写出古人相聚的不易,“须醉倒”,写出了作者对故人相聚不醉不休的豪情。从这里能看出诗人与友人以酒助兴,具有乐观、豪迈情怀。
30.C 31.①“恨”“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菊花、谷穗以人的情感,表明自然万物自有其规律。
②菊花“开时晚”才能更明艳难得,谷穗经历风雨和阳光的考验才能获得丰收,也暗指作者虽然暂时人微言轻,但是经过自己的不断努力,终于被朝廷委以重任,他的不凡才华也逐渐地得到了世人的赞赏。
【解析】30.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C.“但在表情达意方面其作用有较大差别”错误。“南山”都有归隐之意,差别不大。
故选C。
31.本题考查学生炼句的能力。
“菊花莫恨开时晚,谷穗犹思晴后收”意思是:菊花不要怨恨开的时间晚,谷子等着雨后天晴收获。“恨”“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菊花、谷穗以人的情感,表明自然万物自有其规律,该开时开放,该收获时收获。
本句表面写花开和谷穗收获的特点,实际写自己的境遇,表达出自己的切身体验。表面上看,写菊花“开时晚”才能更明艳难得,谷穗经历风雨和阳光的考验才能获得丰收,实则写人生不必过多地抱怨,自己现在虽然暂时人微言轻,但是经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和时事的打磨,终于被朝廷委以重任,他的不凡才华也逐渐地得到了世人的赞赏。
32.B 33.①思想情感的对比。上片赞美鼓励友人,基调昂扬;下片抒发一己悲愤,基调抑郁,在鲜明的对比中展现词人忠贞爱国之苦心;
②人物形象的对比。上片写汤朝美曾意气风发,“谈笑挽天回”,终得日边消息重回朝堂;下片写自己眼下赋闲带湖,满头白发,终日醉舞狂歌消磨时间,以强烈的对比凸显词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哀;
③意境营造的对比。上片起笔写白日金阙,虎豹九关的朝堂景象,辉煌庄严;下片起笔写居所门为草掩,径被苔封,荒凉寂寞,在对比中表达了词人的寂寞处境和满怀愁苦,有力地揭露了南宋统治集团对爱国志士的打击和迫害。
【解析】3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B.“写作者闲居带湖,以饮酒吃蟹为乐”解读错误,结合“未应两手无用”二句可知,作者用典来自叹英雄无用武之地。
故选B。
3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
①思想情感的对比。
上片“白日射金阙,虎豹九关开”,赞扬友人堂堂正正地把“谏诤之箭”,对着帝王居住的地方射去;哪怕是有虎豹把守的九道门,也敢于冲破而入,终于使皇帝听到了他的政见。“见君谏疏频上,谈笑挽天回”,说汤朝美屡次向皇上进谏,从不计较个人安危,不怕担风险,而以匡时救弊为己任。赞美鼓励友人,基调昂扬。下片“门前冷落车马稀”,彻底被世人抛弃,“两手无用”,只能把着“蟹螯杯”,借酒消愁,打发日子。抒发一己悲愤,基调抑郁,在鲜明的对比中展现词人忠贞爱国之苦心。
②人物形象的对比。
上片“见君谏疏频上,谈笑挽天回”赞扬汤朝美“忠肝义胆”,终得日边消息重回朝堂;下片写自己“两手无用”,只能把着“蟹螯杯”,借酒消愁,打发日子。于是,只有“说剑”“论诗”“醉舞”“狂歌”。他认为这样做,是“颇堪哀”的。人在忧愁中度日,“白发宁有种,一一醒时栽”,写自己眼下赋闲带湖,满头白发,终日醉舞狂歌消磨时间,以强烈的对比凸显词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哀。
③意境营造的对比。
上片起笔“白日射金阙,虎豹九关开”写白日金阙,虎豹九关的朝堂景象,辉煌庄严。下片“笑吾庐,门掩草,径封苔”,用一个“笑”字,表明作者对自己的处境,只有付之一笑。笑什么呢?门前长满荒草,小道也长满苔藓,真是“门前冷落车马稀”,彻底被世人抛弃了。在对比中表达了词人的寂寞处境和满怀愁苦,以及对黑暗腐败的南宋政权的揭露与抗议。
34.C 35.①雪之美可堪入画,苏轼化用了郑谷的诗句,以雪景堪入画突出了雪景之美;②雪之大洋洋洒洒,苏轼化用谢道韫的典故,表现了雪之大犹如纷纷扬扬的柳絮;③雪之厚飘落未停,化用东郭先生的典故和李白的诗句,突显了大雪中天气之寒,雪之厚和纷飞的状态。
【解析】3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C.“目的在于突出作者贫困饥寒的生存现状”错。此句和后句对比,含有着对王诗的赞赏意,即与王安石的和诗相比,自己的诗歌只是尚存的一双“破履”,笨重残破;而王诗则犹如飞花一般,显得轻灵洒脱。
故选C。
35.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
“渔蓑句好应须画”,写了风雪交加的情景,雪之美可堪入画,苏轼化用了郑谷的诗句,“江上晚来堪画处,渔人披得一蓑归”,以雪景堪入画突出了雪景之美;
“柳絮才高不道盐”,苏轼化用谢道韫的典故,以“未若柳絮因风起”描写了纷纷扬扬犹如柳絮因风而起的大雪,表现雪之大洋洋洒洒;
“败履尚存东郭足,飞花又舞谪仙檐”,描写雪中的寒冷。大雪纷飞,天气奇寒,使人“但觉衾绸如泼水”,大雪已厚,而自己脚下只有一双破履,怎敌它冰天雪地;后句化用李白诗意,写大雪并没有停止,它又如飞花一般飘飘洒洒刮过了帘头。诗句化用东郭先生的典故和李白的诗句,突显了大雪中天气之寒,雪之厚和纷飞的状态。
36.C 37.①对故乡山水的热爱与赞美:自己的故乡蜀地有壮丽秀美的风物,为朋友没有看见感到遗憾。②对与朋友再聚的期待:希望与朋友将来可以牵手同游故乡山水,共同品尝故乡美酒。③对自己不得自由的宽慰,表达了对再度聚首的期盼之情:诗人现在官务缠身,但想象未来还能与朋友游山玩水,醉饮美酒。
【解析】3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颈联写诗人常在酒宴间提起周邠这个病翁,语言沉重,表达对朋友的关心”错误,应是诗人向酒樽述说自己的心事,表达了对朋友的思念之情。
故选C。
37.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所恨蜀山君未见”是说自己的故乡蜀地有壮丽秀美的风物,朋友却没有看见,为此感到遗憾,表达对故乡山水的热爱与赞美。
“他年携手醉郫筒”是说希望与朋友将来可以牵手同游故乡山水,共同品尝故乡美酒。表达了对与朋友再聚的期待之情。
结合“马入尘埃鹤入笼”可知,诗人像马奔走于尘埃,像鹤关进了鸟笼,俗务缠身,在这样的情况下,诗人还想象未来与朋友游山玩水,醉饮美酒,表达对自己不得自由的宽慰。
38.D 39.“风霜之气”指历经磨难、饱经沧桑后的苍凉之气。诗中“是日惊秋老”,交代时间到了秋天,时光飞逝,秋老人亦老,表达了诗人迟暮之悲;“相望各一涯”“离怀”体现了诗人与朋友分隔两地所带来的离愁;“逐客已无家”写出了神州易主的家国之悲。
“松柏之质”是指坚贞守志、矢志不渝的精神品格。诗中“天地存肝胆”中“肝胆”既可指自己与王处士之间的友谊,也指自己的爱国之志,对于故国的赤胆忠心。“江山阅鬓华”表达了作者虽已衰老,仍然矢志不渝、坚持到底的决心。
【解析】38.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清新飘逸”错。该诗把深沉的爱国情怀与自己的人生遭际、眼前的萧索景象紧密结合在一起,熔铸为凝练精纯的诗句,形成了沉郁苍凉,悲壮凝重的风格。
故选D。
3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
“风霜之气”指历经磨难、饱经沧桑后的苍凉之气。
诗中“是日惊秋老”,意思是重阳节这一天突然发现已经到了晚秋时节,不免心惊。交代时间到了秋天,时光飞逝,秋老人亦老,表达了诗人迟暮之悲;“相望各一涯”,意思是你我天各一方只能遥相瞩望。虽天涯沦落,却肝胆相照的友情;“离怀销浊酒”,意思是离别思念的情怀唯有靠浊酒排遣,“离怀”体现了诗人与朋友分隔两地所带来的离愁;“逐客已无家”,意思是我流落在外如同被放逐一样,已经无家可归。写出了神州易主的家国之悲。
“松柏之质”是指坚贞守志、矢志不渝的精神品格。
诗中“天地存肝胆”,意思是我且把自己这一腔报国的忠肝义胆留存给苍天大地,其中“肝胆”既可指自己与王处士之间的友谊,也指自己的爱国之志,对于故国的赤胆忠心;“江山阅鬓华”,意思是让故国的江山见证我斑白的鬓发,表达了作者虽已衰老,仍然矢志不渝、坚持到底的决心。
40.D 41.①“肯藉”是疑问语气,是诗人与严武的问话,这样既照应了题目,又表现了诗人将要回到草堂,以及与老朋友相见的愉快心情。
②而“岂藉”是反问语气,与诗人此时的心情不相符合,出句与对句之间语意上也难以自圆其说。
【解析】40.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D.“实写”错误。所写并非所见实景,而是想象中的虚景。
故选D。
41.本题考查学生诗歌鉴赏之炼字的能力。
本诗是诗人杜甫赠寄给严武的一首诗,首联写到浣花溪畔初春的景色,而颔联和颈联选择想象草堂屋内屋外的景象,而尾联“肯藉荒庭春草色,先拼一饮醉如泥”是在询问严武,肯不肯借着这满院的春草色喝得酩汀大醉,这里“肯藉”是疑问语气,好像是在和严武面对面的对话,一方面照应了题目“先寄严郑公”,另一方面也表现出诗人回到成都草堂和朋友相见的愉悦之情。而“岂藉荒庭春草色”中“岂”是难道、怎么的意思,表示反问,和当时作者要回到草堂和朋友相见的愉悦心情不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