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训练题:题画类(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训练题:题画类(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14 23:32: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题李昭训山水
牟融
卜筑藏修①地自偏,尊前诗酒集群贤。
半岩松暝时藏鹤,一枕秋声夜听泉。
风月谩劳②酬逸兴,渔樵随处度流年。
南州人物③依然在,山水幽居胜辋川。
【注】①卜筑藏修:择地而住,专心学习。②谩劳:徒劳。③南州人物:徐稚,字孺子,东汉南昌县人,隐士。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描写画中人物虽然居地偏远,专注修习,但又能与群贤相聚,和诗酒相伴。
B.颈联直言不需清风明月来酬和超逸兴致,人的一生可以像渔夫樵子一样随遇而安。
C.尾联运用徐稚和王维典故,意为画中之地最适合隐居,赞美图画作者画技高超。
D.作为题画诗,全诗无一“画”字,读后却能见画见人,堪称画中有诗,诗中有画。
2.颔联中“藏”与“听”运用巧妙,请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次韵黄斌老所画横竹①
黄庭坚
酒浇胸次不能平,吐出苍竹岁峥嵘。
卧龙偃蹇雷不惊,公与此君②俱忘形。
晴窗影落石泓③处,松煤浅染饱霜兔。
中安三石使屈蟠,亦恐形全便飞去。
【注】①此诗是黄庭坚被贬戎州(今四川宜宾)时为黄斌老送他一幅横竹画而作。②此君,指竹子。③石泓,砚台的别称。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黄斌老在块垒难平之下讲行创作。故画出的竹子气势峥嵘,不同凡响。
B.颔联写卧龙一般的竹子屈服困顿在雷霆之下,实际上是隐喻诗人被贬的遭遇。
C.颈联描述黄斌老在明朗的窗下,用兔毫笔饱蘸松烟墨,画出这幅优雅的横竹图。
D.尾联写画上三块石头是防止竹子画好了像龙一样飞去,表现黄斌老画技的高超。
4.诗人借画中之竹抒发了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观于舍人壁画山水
王季友
野人宿在人家少,朝见此山谓山晓。
半壁仍栖岭上云,开帘欲放湖中鸟。
独坐长松是阿谁,再三招手起来迟。
于公大笑向予说,小弟丹青能尔为[注]。
【注】尔为:犹言如此。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看似平淡,实则言简义丰,“野人”既是身份的自谦,又暗含了一种脱俗的品味。
B.“朝见此山谓山晓”中的“山晓”一词,构词法如同“春晓”,写山中黎明破晓之景。
C.颈联描写一个独坐松下的人,他被壁画吸引,诗人再三招手示意,他才不舍地站起来。
D.尾联于舍人的“大笑”,既有对“我”的逗趣之意,也有对自己高超画技的得意之情。
6.钟惺在《唐诗归》中评价此诗“看他字字是真,却字字是画”,请结合此诗颔联谈谈你对此评价的理解。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壁上韦偃画马歌①
杜甫
韦侯别我有所适,知我怜君画无敌。
戏拈秃笔扫骅骝,歘②见骐驎出东壁。
一匹龁草一匹嘶,坐看千里当霜蹄。
时危安得真致此?与人同生亦同死。
【注】①韦偃:唐代画家,善于画马。②歘(chuā):形容短促、迅速的声音。
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首联写画马背景和缘由,颔联写作画经过,颈联描写画面内容,尾联抒写感想,脉络清晰。
B.韦偃知道杜甫喜欢自己所作的画,在离开杜甫之前为他画了一幅画,杜甫为此写下了这首题画诗。
C.“坐看千里当霜蹄”一句写韦偃所画的骏马非常逼真,转眼之间,就即将奔驰到千里之外的地方。
D.尾联作者由画中马想到自己的现实处境,真想得到这样一匹同生同死的骏马以保护自己和家人安全。
8.诗歌是如何表现韦偃画技之高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回答。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弟侄书堂
杜荀鹤[注]
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
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注]杜荀鹤:晚唐诗人,曾经历黄巢之乱。
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先叙侄子虽身处困境却能于世道纷乱之时谨守礼道,勤奋修业。
B.颔联上下两句形成对比,以弟侄静心好学、尚礼的行为反衬了战乱中社会的纷扰。
C.尾联是对弟侄的慰勉之辞,诗人以长辈的身份直抒胸臆,语重心长地鼓励了弟侄。
D.这首诗语言通俗浅近,平易自然,仿佛从诗人心中流出,没有雕琢的痕迹。
10.诗歌颈联情景交融,请简析其妙处。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姜楚公画角鹰歌
杜甫
楚公画鹰鹰戴角,杀气森森到幽朔。
观者贪愁掣臂飞,画师不是无心学。
此鹰写真在左绵①,却嗟真骨遂虚传。
梁间燕雀休惊怕,亦未抟空上九天。
【注】①左绵,地名,代指绵州。杜甫此诗写于此。
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甫的这首诗不是律诗,而是一首古体诗,不求对仗,押韵灵活,形式更加自由。
B.“贪愁”写出了观画人既喜欢角鹰的高飞长空,却又担心它飞去的矛盾心态。
C.画中鹰很传神,真鹰反而让人觉得徒有其名,作者借此抨击现实中人的不辨真伪。
D.“抟空”即盘旋于高空,“空上九天”让读者想起庄子的“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12.侧面表现姜楚公所画之鹰生动逼真是本诗一大特点,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扇上画牡丹
罗隐
为爱红芳满砌阶,教人扇上画将来。
叶随彩笔参差长,花逐轻风次第开。
闲挂几曾停蛱蝶,频摇不怕落莓苔。
根生无地如仙桂,疑是妲娥月里栽。
1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开篇扣住题目,点明诗人请人在扇上画牡丹的原因:红芳遍地,惹人怜爱。
B.颔联表现作画的动态过程,在画家笔下,牡丹叶参差生长,花在风中依次绽放。
C.“几曾”“不怕”都是虚词,既写出了画中牡丹的特点,也增添了诗歌的意趣。
D.本诗语言和,通俗易懂,闲适随性的笔墨之中暗含着对盛世昌隆的赞美。
14.为了表现画者的技艺精妙,本诗采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题西山秋爽图
【清】纳兰性德
空山梵呗①静,水月影俱沉。悠然一境人外,都不许尘侵。岁晚忆曾游处,犹记半竿斜照,一抹界疏林。绝顶茅庵里,老衲正孤吟。
云中锡,溪头钓,涧边琴。此生著几两屐,谁识卧游心?准拟乘风归去,错向槐安②回首,何日得投簪③。布袜青鞋约,但向画图寻。
【注】①梵呗:指寺庙中诵经之声。②槐安:即槐安梦、南柯梦故事。③投簪:丢下固冠用的簪子。比喻弃官。
15.本诗描绘出《西山秋爽图》中景物 的特点。
16.简析诗歌的抒情艺术。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壁上韦偃画马歌①
杜甫
韦侯别我有所适,知我怜君画无敌。
戏拈秃笔扫骅骝②,欻③见麒麟出东壁。
一匹龁草一匹嘶,坐看千里当霜蹄。
时危安得真致此,与人同生亦同死!
【注】①本诗作于杜甫栖身成都草堂时。韦偃,唐代画家,善画马。②骅骝:泛指骏马。③欻:忽然。
17.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怜君”二字表现了诗人对朋友遭际的深切同情,二人两心相知,韦偃所作之画、诗人所题之诗即是二人友情的印证。
B.颔联“戏拈”写出韦偃作画的轻松,“扫”则体现了其作画的洒脱、迅捷。他提起秃笔如嬉戏一样,不费吹灰之力就画出了骏马。
C.颈联韦偃所画之马,一匹在吃草,另一匹仰天嘶叫,透露出进取的渴望,千里之遥,眼看就要消失在骏马的霜蹄之下。
D.尾联由画中马想到当下国家时局危急,有感而发,寄寓诗人渴望人才,选拔贤能的愿望,颇有“忧时思将帅”的深刻含意。
18.诗歌是怎样表现韦偃画马技巧高超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湖南清绝图
韩驹
故人来从天柱峰,手提石廪与祝融。
两山坡陀几百里,安得置之行李中?
下有潇湘水清泻,平沙赤岸摇丹枫。
渔舟已入浦溆宿,客帆日暮犹争风。
我方骑马大梁下,怪此物象不与常时同。
故人谓我乃绢素,粉精墨妙烦良工。
都将湖南万古愁,与我顷刻开心胸。
诗成画往默惆怅,老眼复厌京尘红。
1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题画诗,先用“来从天柱峰”点明故人来历,给人突兀之感;接着故作惊人之笔说他手提“石廪与祝融”,奇趣横生。
B.“两山坡陀几百里,安得置之行李中?”上句以画为真,以虚为实;下句疑真为幻,疑实为虚:突出画艺的高妙传神。
C.诗中选用的潇湘清泻、丹枫摇岸、渔舟已宿、客帆争风等一系列景物,都是动态描写,使画面富有生机和意趣。
D.全诗语言清新明快,豪迈飘逸,富有“歌行体”的特点,既写出了山水画的韵味,又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
20.诗人观画后有哪些感受?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张十一旅舍三咏·葡萄
韩愈
新茎未遍半犹枯,高架支离倒复扶。
若欲满盘堆马乳,莫辞添竹引龙须。
题葡萄图
徐渭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2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诗和徐诗同属题诗,韩诗题于行旅途中的一家旅舍,徐诗则题于画作葡萄图上。
B.韩诗中“满盘堆马乳”是诗人的想象,徐诗中“明珠”则是画家画出的成熟果实。
C.韩诗题为“葡萄”却未写葡萄之形,徐诗则以“闲抛闲掷”写葡萄长势的舒放伸展。
D.韩诗与徐诗都借写葡萄寄寓自己的生命之思,表达人生的态度,想象独特,立意不俗。
22.这两首诗虽然都写葡萄,但所用的抒情手法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画鹰①
杜甫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竦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②。
绦镟③光堪摘,轩楹④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注】①这首题画诗大概写于713年~741年(开元年间)。②愁胡:一种说法指胡人(西域人)碧眼,其深而大,似一副发愁的模样。③绦(tāo):丝绳,指系鹰的绳子。镟(xuàn):金属转轴,鹰绳另一端系的金属环。④轩楹:悬挂画鹰的堂前廊柱。
2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风霜起”一词营造出了一种肃杀之气,一起笔就刻画出画鹰的气势,吸引读者,起到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
B.“竦身”指耸起身子,好像是在想猎取狡猾的兔子,生动描绘出苍鹰搏击前的动作及其心理状态,真是传神之笔。
C.诗中的鹰不只是一个画面形象,还具有主体精神的象征意义,传达出诗人思奋报国而不得的愤懑之情。
D.本诗既描绘了诗人眼中所见之鹰,又写到了诗人心中所想之鹰,这种虚实结合的写法使鹰的形象更加生动、丰满。
24.此诗风格与《登高》“沉郁顿挫”的风格有何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汪水云诗卷
祖惟和①
北去南来策蹇驴,偶然过我古玄都。
虽无千树桃花赋,却有三秋桂子图。
贺老挂冠方赐剡,张翰命驾已归吴。
酒边说尽兴亡事,空羡陶朱据五湖。
[注]①祖惟和:宋遗民
2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骑着一匹跛蹇驽弱的驴子南来北往,偶然来到玄都观,“古”字意蕴丰富。
B.颔联诗人化用刘禹锡诗句“玄都观里桃千树”和柳永名句“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C.颈联诗人连用贺知章年老病重,皇帝赐其剡川一曲和张翰思乡归吴的典故,耐人寻味。
D.本诗结构严谨,语言委婉含蓄,感情深沉而又真挚,结尾以景结情,极具艺术感染力。
26.这首诗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节选)
杜甫
画师亦无数,好手不可遇。
对此①融心神,知君重毫素②。
岂但祁岳与郑虔③,笔迹远过杨契丹④。
得非玄圃⑤裂,无乃潇湘翻?
悄然坐我天姥下,耳边已似闻清猿。
反思前夜风雨急,乃是蒲城鬼神入。
元气淋漓障犹湿⑥,真宰⑦上诉天应泣。
【注】①此:指《山水障》。②毫素:毛笔和素绢,都是用来绘画的。③祁岳、郑虔:与杜甫同时的著名画家。④杨契丹:隋朝名画家。⑤玄圃:一作“县圃”。传说为昆仑山巅名,乃仙人所居之处。⑥障犹湿:此处指墨迹未干。⑦真宰:指天神。
2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画师”两句直接点明诗歌主旨,称赞刘少府画艺精湛,《山水障》使诗人心神俱融。
B.选诗以隋朝画家杨契丹及与诗人同代的画家祁岳、郑虔来衬托刘少府是个作画好手。
C.“玄圃”“潇湘”两个意象表现《山水障》所描绘的风景神奇秀美,犹如人间仙境。
D.“悄然”两句虚写诗人看画后的感受,是为了突出《山水障》神奇不凡的艺术效果。
28.清代沈德潜评此诗:“惊风雨、泣鬼神意,写来怪怪奇奇,不顾俗眼。”请结合选诗后四句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张道隐太山祠画龙
蒋贻恭
世人空解竞丹青,惟子通玄得墨灵。
应有鬼神通下笔,岂无风雨助成形。
威疑喷浪归沧海,势欲孥云上杳冥。
静闭绿堂深夜后,晓来帘幕似闻腥。
2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是诗人观赏张道隐在太山祠的画作之后所写,诗中详细描写了张道隐的作画过程。
B.龙是张道隐画作的主体,诗人作诗也抓住了画作的主体,画和诗都能够做到重点突出。
C.“应有”与“岂无”表达不同语气,两词相互配合,使诗歌三、四句诗意紧密关联。
D.最后一句通过从帘幕之上似乎可以闻到腥味这一描述,从侧面表现诗人对画作的感受。
30.题画诗创作讲究“画之不足,题以发之”,即画面不能够充分表达的内容,可以通过画面题诗的方式加以补充。你认为本诗补出了哪些“画之不足”?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画秋景
马愉
一色秋天静,登临眼界宽。孤舟横野渡,茅屋隔层峦。
卷幔①看岩瀑,围棋坐石滩。夕阳归兴懒,红树最堪观②。
【注】①幔:为遮挡而悬挂起来的布、绸子、丝线等,如窗幔。②堪观:可观。堪,可。
3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句总写“秋色”,扣紧了题中的“秋景”,点出了“秋色”纯一的特点。
B.第三句写登高俯视山下所见,这就是一叶孤舟横泊旷野中的渡口,属于静景。
C.第五、六句动静结合,对隐逸其间的隐士的日常生活给以描绘,富有生活气息。
D.本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祖国锦绣河山的无比热爱之情。
32.从色彩处理、意蕴表达及写法等方面对尾联加以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好事近·黄义卿画带霜竹
[南宋]高登
潇洒①带霜枝,独向岁寒时节。触目千林憔悴,更幽姿清绝。
多才应赋得天真,落笔惊风叶。从此绿窗深处,有一梢秋月②。
【注】①潇洒:幽静雅致。②末二句意思是作者把黄义卿的画作张挂在屋内墙壁之上。
33.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独向”一词突出了雅致的霜竹与憔悴千林的不同,赞美了它的不畏寒冷。
B.虽然“枝”前饰以“霜”字,但“霜枝”指秋天的竹枝,而不是指枝上有霜雪。
C.“得天真”意为能画出天然之趣,上阕霜竹“幽姿清绝”就是与它的呼应。
D.黄义卿的画作中有霜竹、千林、秋月等,画面动感十足,霜竹可谓栩栩如生。
34.本词是如何赞颂画作之美的?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画松
元稹
张璪①画古松,往往得神骨。
翠帚扫春风,枯龙戛②寒月。
流传③画师辈,奇态尽埋没。
纤枝无潇洒,顽干空突兀。
乃悟埃尘心,难状烟霄质④。
我去淅阳山,深山看真物。
[注]①张璪:唐代画家,工画树石山水。②戛:敲击。③流传:流俗,平庸。④烟霄质:指松树高凌云霄烟霞的气质。
3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四句描述了画中松树的形象,翠绿的生枝和盘曲的枯干虽然形态各异,但都颇具神韵。
B.中间四句诗人由张璪的松画联想到世俗画师,并将其与张璪对比,继而引出下文的感慨。
C.诗中“烟霄质”遥承开头四句,诗人借此间接交代了张璪画作的格调,抒发对其赞美之情。
D.最后两句收束全篇诗意,以去淅阳山看松结尾,传达出观再好的画作也不如看真松的感受。
36.本诗通过谈画松,体现了诗人怎样的绘画主张?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题谢耕道一犁春雨图
魏了翁
床头夜雨滴到明,村南村北春水生。
老妇携儿出门去,老翁赤脚呵牛耕。
一双不借①挂木杪,半破夫须冲晓行。
耕罢洗泥枕犊鼻,卧看人间蛮触争②。
【注】①不借:草鞋。②蛮触争:因细小的缘故而引起的争端。
3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题目来看,本诗是一首题画诗,画作再现了春雨过后,农家春耕的景象。
B.本诗首联与“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两句都体现出诗人对春雨的喜爱。
C.老翁一大早便出门劳作,光着脚驾牛耕地,符合农村真实的劳动生活场景。
D.草鞋价格便宜,但老翁在耕地时,却将草鞋挂于树梢,可见其生活很贫困。
38.尾联体现了老翁怎样的生活态度?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桃源忆故人·题华山图
陆游
中原当日三川震,关辅①回头煨烬。泪尽两河征镇②,日望中兴运。
秋风霜满青青鬓,老却新丰③英俊。云外华山千仞,依旧无人问。
【注】①关辅:关中及三辅地区。②征镇:魏晋以来监临军事、守卫地方的军官。③新丰:据《旧唐书·马周传》记载,马周初游长安,路过新丰,在旅店遭受店主的冷遇,后得到唐太宗赏识。
39.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题画词,但词人并没有对画作进行描绘,而是借画外之景寄托情怀。
B.上阕连用“三川”“关辅”“两河”等地名,揭示了金兵入侵、中原沦丧的沉痛现实。
C.下阕转向个人命运的感喟,词人借“新丰客”典故抒发年华老去、怀才不遇的悲愤。
D.全词兼有叙事、写景和抒情,充满爱国主义精神,体现了陆游沉郁悲怆的艺术风格。
40.请从结构安排和情感表达两方面赏析“云外华山千仞,依旧无人问”的精妙之处。
参考答案:
1.C 2.“藏”写出仙鹤在暝色笼罩的半壁岩松中时隐时现,“听”写了高卧崖边、崖下泉水淙淙的情景,这两个字能以动写静,把静止的画面写出了生气,也赞赏了李昭训山水画艺术的高超。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意为画中之地最适合隐居”理解不当,运用典故是评价画作风景的幽美,侧面赞赏李昭训画技的高超。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
首先,了解这两个字的本义,“藏”为隐藏之意,“听”为倾听之意。
其次,结合整首诗的意境进行分析:本诗首联秒回的是画面中一个有群贤集聚饮酒作诗的场面,颔联说明了地处的环境——在半山之上、有密松遮掩的宁静环境,而在这种宁静的环境中时不时的有仙鹤隐约出现,深藏在这宁静的环境之中,这中动给宁静的画面以动感,以动衬静,使静更静;在这宁静的环境之中,可以枕着秋风、听这泉水的叮咚之音,让人更感觉此处的宁静,同时给人以清爽舒朗的感觉。
最后,通过“藏”“听”二字,让整个看似宁静的画面给人以动感,使整个画面有了生机与活力,表达了作者对李昭训山水画艺术之高超的赞美之情。
3.B 4.(1)竹子“峥嵘”“卧龙偃赛”“形全便飞”,画面生动,有灵气,有动感,表达了诗人对黄斌老高超画技的赞赏之情。
(2)“公与此君俱忘形”,表达了对黄斌老忠于理想,坚守节操的钦敬。
(3)竹子峥嵘不屈,不为雷惊,托物言志,表达了诗人身受贬谪而坚贞自守、处变不惊的心志。
【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思想感情的能力。
B.“竹子屈服困顿在雷霆之下……隐喻诗人被贬的遭遇”错,“卧龙偃蹇雷不惊”由“雷不惊”可见原诗的意思是竹子不为雷霆所屈,表现作者的刚直不阿,不屈不挠。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然后还要品诗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语,借此领悟感情。
“酒浇胸次不能平,吐出苍竹岁峥嵘”说明这幅横竹画创作动机非凡,是把“胸次不能平”的心中块垒呕心沥血地吐出来,所以才画得如此头角峥嵘,不同凡响,抒发了作者对时局不平的愤懑与不满之情。
“吐出苍竹岁峥嵘,卧龙偃蹇雷不惊”写竹子在凛冽的岁暮也是高昂挺拔的;它像卧龙一样硬朗,在风雷之下硬着腰身,不为它所惊,不为它所屈。这正象征了他们两人都能顶受住当时的政治旋风,忠于自己的理想,托物言志。
“中安三石使屈蟠,亦恐形全便飞去”,写竹子在石间像龙一样夭矫盘旋,它会像张僧繇画的龙一样,有朝一日把眼点了,就会乘雷霆破壁飞去。这两句歌颂了斌老画技的高超。
5.C 6.①字字是真:写山中早晨本来应有之景——天亮之后,湖水明澈,岭上有白云飘过、湖中有鸟儿盘旋。颔联紧承首联的“晓”字而来。
②字字是画:“仍栖”表明“云”仍停在半壁,“欲放”表明“鸟”依然在湖上未动,揭示出这两句所写其实是画中景象。
③表面写自然景,实则暗示其为画中景。在亦真亦画间,欲散仍栖的白云和欲飞未动的鸟儿,给观者营造出一种亦真亦幻的意境,赞颂了于舍人高超非凡、几可乱真的绘画技巧。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C.“被壁画吸引……他才慢慢地站起来”错。颈联“独坐长松是阿谁,再三招手起来迟”意思是说,不知是谁独自坐在高高的松树下,再三向他招手,却迟迟没有起来。本联诗句写的是画中的人物,诗人看到画,以为是真的场景,画中一个人坐在长松下,于是诗人向画中人招手。显示了画的逼真,以真写画。
故选C。
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题干要求针对“看他字字是真,却字字是画”的评价,结合颔联加以说明。
首先,“看他字字是真,却字字是画”的意思是说,于舍人的画,在诗人的笔下,让人感到都是真的生活场景,但明明却是在写一幅画。然后再结合颔联中的画说明这两句评价。
颔联“半壁仍栖岭上云,开帘欲放湖中鸟”照应首联的“晓”字,天亮以后,岭上白云应该散去,但是仍栖在半壁;天亮以后,湖中鸟应该飞去,但是画上的鸟还在帘前,故云“开帘欲放”。这两句明明是在写活生生的生活场景,两句暗寓一个“画”字,所谓“字字是画”也。
这两句借早晨的云和湖中的鸟形象逼真地描绘了鲜活的生活画面,可谓“字字是真”;同时,这两句中的“云”是画上云,“鸟”是画上的鸟。这个画面实际上是一幅画上的内容,可谓“字字是画”。
栖于岭上的白云和停于帘前的湖鸟,真真切切,灵动自然,诗句看似写自然之景,其实是画中景物,简直有乱真之感,在亦真亦幻中赞颂了画家高超的画技。
7.D 8.①“我”知道韦偃绘画无人能及,侧面表现韦偃画技之高。
②正面表现韦偃画技之高,通过描写韦偃画马的用笔、动作表现韦偃画技之高。
③通过直接描写画面中马的生动形象,表现韦偃画技之高。
④通过联想想象写出马的精神,表现韦偃的画技之高。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的能力。
D.“真想得到这样一匹同生同死的骏马以保护自己和家人安全”理解错误,诗中有“时危安得真致此?”意思说,国家时危,怎样才可以得到这样的骏马来保卫国家啊!表现了诗人为国担忧,渴望为国找到人才、选拔贤能的思想情感。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
首联“韦侯别我有所适,知我怜君画无敌”,韦偃知道我欣赏上他的画,明白他的画的价值,因此为我作画。“我怜君画无敌”,从侧面表现韦偃画技之高。
颔联“戏拈秃笔扫骅骝,歘见骐驎出东壁”和颈联“一匹龁草一匹嘶,坐看千里当霜蹄”,从正面描写韦偃画马的用笔、动作和马的生动形象,表现韦偃的画技之高。
尾联“时危安得真致此?与人同生亦同死”,通过联想想象,写出了国家危难之时,马的精神是与人同生死,联想到国家需要的人才。从而表现了韦偃的画技之高。
9.B 10.①绿竹摇曳影落书案,泉水潺潺声来耳边,“竹影”与“泉声”表现了弟侄书房周遭景致的清幽。②在纷乱的战争环境下弟侄仍能静心读书,清幽的景致也是弟侄清静内心的体现。③作者借此表达了对弟侄勤勉专注求学态度的赞美之情。
【分析】9.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B.“以弟侄静心好学、尚礼的行为反衬了战乱中社会的纷扰”错误,颔联是说“家山虽在干戈地”,仍要“常修礼乐风”,对比之中既明弟侄的勤勉好学,更显其卓然的高洁品格,所以应该是以战乱中社会的纷扰反衬弟侄静心好学尚礼的品格。
故选B。
10.本题考查考生分析诗歌景物描写,概括诗句情感的能力。
首先要分析颈联写了什么景色,然后分析这些景色所体现的环境特点,最后分析其中蕴含的情感。分析情感时,要由表及里进行分析。
颈联“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由人写到书堂之景:窗外绿竹摇曳,影入书案,远处泉水潺潺,流入砚池。“竹影”“泉声”既体现了环境的清幽高雅,也体现了人物内心的宁静,表达的是作者的喜爱之情。视觉与听觉相结合,我们可以想见其弟侄伏案苦读、砚池墨耕的情形,借以表现诗人对弟侄勤奋刻苦的赞美之情。
11.C 12.①通过观画人担心鹰飞走的角度来表现;②通过其他画师想学但是学不到这种技巧的角度来表现;③通过和真鹰作比较,感觉真鹰反而不如画上的鹰的角度来表现;④通过燕雀见了画上的鹰会害怕的角度来表现。
【分析】1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C.“作者借此抨击现实中人的不辨真伪”错,诗中说的是世人喜欢画的鹰,不喜欢真鹰。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首先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分清哪些是侧面描写,哪些是正面描写,找出具体的侧面描写的对象或角度,即观者、画师、真鹰、燕雀,然后结合诗歌具体内容,分点作答即可。如颔联分别以观画之人担心鹰会飞走、其他画师想学却学不到画鹰技巧来予以表现;颈联通过对比,以真鹰不如画上之鹰来表现;尾联以燕雀见了画上之鹰会害怕予以烘托。
13.D 14.(1)描写牡丹叶“参差长”、花“次第开”的动态生长情境,侧面表现画者的技艺精妙。(2)扇子闲挂时招引蝴蝶,表现扇中牡丹画得栩栩如生;频频摇动不怕落一身的灰尘,表现作者对扇子的喜爱,这都从侧面烘托画者的技艺精妙。(3)扇中的牡丹就像生长在天上的花一样,表达对所画牡丹的赞美之情,侧面烘托画者的技艺精妙。
【分析】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D.“暗含着对盛世昌隆的赞美”错误,诗歌表达对牡丹的赞美,没有暗含着对盛世昌隆的赞美,过度解读。
故选D。
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颔联“叶随彩笔参差长,花逐轻风次第开”,随着画笔的移动,参差不齐的叶子展现在了扇子上,一朵朵花儿也都随着清风盛开,用牡丹叶“参差长”、花“次第开”的动态生长情境侧面表现画者的技艺精妙。
颈联“闲挂几曾停蛱蝶,频摇不怕落莓苔”,扇子闲挂着的时候,多次引来蝴蝶在上面停留,频频摇动也不怕落了一身的灰尘,写出牡丹因画得栩栩如生而招引蝴蝶,诗人因喜爱扇子而爱不释手,侧面烘托画者的技艺精妙。
尾联“根生无地如仙桂,疑是妲娥月里栽”,画上的牡丹根系不生长在地上,好似是嫦娥栽在月亮上一样,扇中的牡丹就像天上的仙花,表达对所画牡丹的喜爱之情,这也是从侧面烘托画者的技艺精妙。
15.空寂、清幽 16.①上片借对空山、疏林、茅庵等景物的描绘,抒发对画作的喜爱及对画中意境的向往。
②对比抒情,将现实仕途生活与想象中的归隐生活做对比,表达所愿难以达成的矛盾和无奈。
③用典抒情,借南柯梦、阮籍“几两屐”等典故,表达内心对归隐的渴望。
④借想象、回忆等抒情,通过对画中声音的想象,对往日景象的回忆等,表达内心的向往之情。
【分析】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
根据“静”“悠然一境人外,都不许尘侵”“绝顶茅庵里,老衲正孤吟”,可知,这世外幽静的山林,不惹一丝世俗的尘埃。在悬崖绝顶之上的茅草屋中,一位老和尚正在沉吟。由此可见,景物的特点是:空寂、清幽。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作者将所题之画于词中作了传神的描绘,上片侧重景与境的描写,借景抒情,描绘了“空山”“疏林”“茅庵”等景物,渲染了空寂、清幽的意境:空山梵呗,水月洞天,这世外幽静的山林,不惹一丝世俗的尘埃。还记得那夕阳西下时,疏林上一抹微云的情景。在悬崖绝顶之上的茅草屋中,一位老和尚正在沉吟。抒发对画作的喜爱及对画中意境的向往。通过对画中声音的想象,对往日景象的回忆等,表达内心的向往之情。
下片侧重观画之感受与心情的刻画。“云中锡,溪头钓,涧边琴”,行走在云山之中,垂钓于溪头之上,弹琴于涧水边,真是快活无比。这是将现实仕途生活与想象中的归隐生活做对比,表达所愿难以达成的矛盾和无奈。
“此生著几两屐,谁识卧游心?准拟乘风归去,错向槐安回首,何日得投簪”,隐居山中,四处云游,一生又能穿破几双鞋子,而我赏画神游的心情又有谁能理解?往日误入仕途,贪图富贵,如今悔恨,想要归隐山林,但是这一愿望要到何日才可以实现呢?用典抒情,借南柯梦、阮籍“几两屐”等典故,表达内心对归隐的渴望。
17.A 18.①首联作者通过“怜君画无敌”侧面表现韦偃画技无人可比;②颔联细节刻画写出画家作画过程的轻松、洒脱、迅捷,表现其作画的精湛;笔是“秃笔",拿笔动作是“戏拈”,画的动作是“扫”,他提起秃笔好像嬉戏一样,不费吹灰之力就画出了千里马。③颈联直接描写两匹马生动形象来表现作画水平的高超。一匹马正在低头吃草,另一匹马却昂首长嘶,惟妙惟肖,像这样四蹄可以践踏霜雪的良马,毫无疑问是可以日行千里,并能承担重任的。
【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A.“‘怜君’二字表现了诗人对朋友遭际的深切同情”理解有误。“知我怜君画无敌”的大意是说画家也十分清楚地知道,杜甫喜欢他所作的画,其中“怜”是喜爱的意思,原意应是诗人喜爱韦偃的画。
故选A。
1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首联,诗人首先用“知我怜君画无敌”,开门见山地指出画家也十分清楚地知道,杜甫喜欢他所作的画,这是因为他的绘画技艺,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当时还没有人能与他相匹敌。这就从侧面非常概括地对韦偃高超的画技做出了恰当的评价,说明这位画家的艺术技巧极其精湛,不是一个寻常之辈。
颔联,诗人记叙了韦偃作画的经过。“戏拈秃笔扫骅骝,欻见麒麟出东壁”这两句诗是说,画家提起秃笔好像在闹着玩似的,不费吹灰之力,竟一挥而就地画出了千里马,它们形象生动可爱,宛若珍兽麒麟一样,蓦然间就出现在草堂的东壁之上。这里的“扫”字和“出”字,用的十分贴切、形象,把画家挥毫作画、下笔有神的情态,都活灵活现地表现了出来。运用了细节描写。
颈联,“一匹龁草一匹嘶,坐看千里当霜蹄”,后句专写长鸣的那匹马,大概在这匹马的面前展开一条长道,千里之遥,眼看就要消失在它的霜蹄之下。一匹马正在低头吃草,另一匹马却昂首长嘶,它们健壮的外形,进取的渴望,活灵活现地表现了出来,惟妙惟肖,跃然纸上。不难看韦偃画马所具的深厚基础和过硬本领。
19.C 20.①惊叹画技之精妙。诗人立于画前,虚实难分,真假莫辨;②赞叹画景之美好。凄愁而清绝的山水让诗人顷刻间心胸开阔;③厌弃尘俗向往自然。诗已成,画将去,只剩满目尘俗,不禁暗自惆怅。
【分析】1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都是动态描写”错误,“渔舟已宿”属于静态描写。
故选C。
20.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故人来从天柱峰,手提石廪与祝融。两山坡陀几百里,安得置之行李中”,有位朋友来自衡山天柱峰,手里提着石廪与祝融。两座山峰绵亘几百里,又怎能放在小小的行李之中?起初,作者抓住画面的主体部分(两个山峰),以画为真,以虚为实,而故作诧异。以画为真,以虚为实;疑真为幻,疑实为虚。突出画艺的高妙传神。
“下有潇湘水清泻,平沙赤岸摇丹枫。渔舟已入浦溆宿,客帆日暮犹争风”,山下,清澈的潇湘水轻轻泻动;水旁,平坦的沙滩、赭色的河岸,伴着摇曳的丹枫。傍晚渔船已停泊港湾,客船还在与风争雄。在较为细致地描写画面之后,又故发疑问。两次诧异产生一种奇警动人的效果,同时又说明了画面不同寻常的艺术感染力。赞叹画景之美好。
“都将湖南万古愁,与我顷刻开心胸。诗成画往默惆怅,老眼复厌京尘红”,写尽了湖南山水千古悲愁,顷刻间开阔了我的心胸。诗作成,画已去,我默默惆怅;老眼四望,又厌烦起京城的攘攘尘红。产生厌弃尘俗向往自然之感。
21.C 22.①韩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以“新茎未遍”“高架支离”描绘葡萄新芽刚出、枝条歪斜欲倒的生长之态,含蓄表现诗人仕途困顿的情形;以“倒复扶”“添竹引龙须”委婉表达诗人渴望有人援引的意愿。
②徐诗直抒胸臆。前两句表现年老体衰、落魄失意的诗人风中长啸的伤感;“笔底明珠无处卖”,表达诗人对自己多舛不幸、怀才不遇命运的悲叹;“闲抛闲掷”,直接抒发诗人因无人赏识的自嘲与无奈。
【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却未写葡萄之形”错误,“新茎未遍半犹枯,高架支离倒复扶”意为“葡萄新抽的芽尚未长全一半还如枯木,高高葡萄架子松散歪斜倒了又被扶起”,可知前两句就是写葡萄的形态。“写葡萄长势的舒放伸展”错误,“闲抛闲掷野藤中”意为“只能闲置在慌乱的野藤中”,可知不是写葡萄长势好,寓意作者因无人赏识的自嘲与无奈的情感。
故选C。
2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韩诗全诗写景简洁精练,寥寥数语就生动地勾画出自然景象;抒情委婉含蓄,蕴含了作者孤独怨愤的心境;咏物与言志融为一体,表面咏物,实际是表达人生哲理。“新茎未遍半犹枯,高架支离倒复扶”,写旅舍中的葡萄树经过人们的照顾后正待逢时生长之状。春夏之交,葡萄树上新的枝叶开始生长,但仍未完全复苏,尚有一半的茎条是干枯的。有人为其搭起了高高的架子,又将垂下的枝条扶上去。后二句“若欲满盘堆马乳,莫辞添竹引龙须”,要在葡萄架子上多加竹条,扩大修缮,将葡萄的枝蔓引好。诗人希望种葡萄之人能对这株葡萄多加培育,让它结出丰硕的果实。这首诗通过描绘葡萄生长之态,表达自己仕途困顿、渴望有人援引的心情。托物言志,咏物与言志融为一体,表面写葡萄,实际是表达自己谪后的希冀。
徐诗“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经历半生坎坷曲折,依旧落魄清贫,转眼间已成老翁。孤独立于书斋,在晚风中长啸哀叹。这是写“半生之落魄”。一个“啸”字,很好地道出了心中的不平。一个独立晚风,落魄文人画家的形象一下子跃然纸上。“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画笔之下,一颗颗逼真的葡萄像明珠,却无处可卖,只能闲抛闲掷在荒野青藤中。这是写“怀才之不遇”。无人理解的诗人只能过着清贫落魄的生活。“无处卖”,是“啸”的原因之一;“闲抛闲掷” ,是“啸”的原因之二。正因为“无处卖”,所以只能被“抛掷”。表面上看,是说葡萄散落无人食,实际上是说,诗人怀才不遇无人懂。
23.C 24.①情感豪迈而不伤感。作者借“鹰击凡鸟”表达自己奋发有为的热情和疾恶如仇的性格,情感表达豪迈高昂,与作者后期忧国忧民、伤己的情感不同。
②意象昂扬而不萧瑟。“鹰”的凶猛英武的特性传达出的是作者早期的自信和抱负,与《登高》中选用的落木、白沙、盘旋的鸟等一系列萧瑟凄冷的意象不同。
③用词生动而不沉郁。一“竦”一“思”精妙地描绘了苍鹰搏击前的动作及心理,将画中鹰写得富有活力;“击”字更是写出了苍鹰搏击长空,勇于击敌的不凡,语言生动,富有生机。与《登高》中用到的“多病”“潦倒”等词表现出来的郁闷低沉是不一样的。
所以本诗风格激昂豪迈,与《登高》沉郁顿挫的风格截然不同。
【解析】2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C.“传达出诗人思奋报国而不得的愤懑之情”说法错误,这首诗是杜甫早期的作品,写此诗时,正值开元盛世,唐王朝到处是繁荣的景象,诗人青春年少,富有理想,有积极进取之心。作者希望自己能像鹰一样去战斗,表达的是他的凌云壮志,没有愤懑之情。
故选C。
2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的整体风格的能力。
从情感角度:作者借鹰言志,最后两句“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的意思是:应当让它去出击凡鸟,它一定会把凡鸟的毛血洒弃在平远的草地上。诗人直把画鹰当成真鹰来寄托自己的情感,通过描绘画中雄鹰的威猛姿态和飞动的神情,以及搏击的激情,借“鹰击凡鸟”表现作者青年时代昂扬奋发的心志和嫉恶如仇之心。所以本诗的情感是豪迈而不伤感的,与作者后期忧国忧民、伤己的情感不同。
从意象选取角度:本诗选择的意象是“鹰”,描绘了画中雄鹰的威猛姿态和飞动的神情,以及搏击的激情,以“鹰”的凶猛英武的特性传达出作者早期的自信和抱负;《登高》中选用的意象是落木、白沙、盘旋的鸟等,营造出的是萧瑟凄冷意境。所以本诗的意象是昂扬的,与《登高》不同。
从用词角度:本诗用词生动形象,富有生机,如“竦身思狡兔”中诗人选用“竦”“思”两个动词,写鹰耸起身子,好像是在想攫取狡猾的兔子似的,刻画出苍鹰搏击前的动作及其心理状态,如传神之笔,把画鹰一下子写活了,宛如真鹰;“何当击凡鸟”写鹰奋飞碧霄去搏击凡鸟,一个“击”字表现出苍鹰搏击长空,勇于击敌的不凡。与《登高》中用到的“多病”“潦倒”等词表现出来的郁闷低沉是不一样的。
所以本诗的风格是激昂豪迈的,与《登高》的沉郁顿挫截然不同。
25.D 26.①抒发了诗人对历史盛衰兴亡的感叹。作为宋遗民,诗人无力改变大局,只能畅饮醇酒,谈论古往今来的盛衰兴亡。②对超脱世俗的归隐生活的向往。诗人借用范蠡泛舟五湖的典故,委婉含蓄地表达自己无心过问时事,以及对归隐生活的期盼。
【解析】25.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D.“结尾以景结情”错误。本诗多用典故,结尾借用典故,而不是“以景结情”,
故选D。
2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人情感的能力。
首联写诗人骑着一匹跛蹇驽弱的驴子南来北往,偶然来到玄都观,个“古”道尽历史沧桑。随即诗人在玄都观想起了与之相关的历史往事:玄都观是唐代长安有名的道教庙宇,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曾写下“玄都观里桃千树”,曾经的千树桃花,如今再也无法看到。诗人由此想到柳永《望海潮》中写杭州的名句“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而此时作为南宋都城的杭州已经沦于敌人之手。亡国之痛的抒发,深沉而又内敛。
诗人不同于传统士大夫抒发亡国之痛的难以自拔,诗人深感国事无力回天,转而寻求个人的解脱。颈联连用典故以贺知章、张季鹰的典故表达对超脱世俗的归隐生活的向往;尾联“酒边说尽兴亡事”,诗人只能在醇酒中感叹古往今来的盛衰兴亡,寄望于自己能像范蠡一样退居江湖,隐逸不问世事。
27.C 28.“反思前夜风雨急,乃是蒲城鬼神入”一句写刘少府的作画仿佛有鬼神相助,极言画技高超。“元气淋漓障犹湿,真宰上诉天应泣”一句,诗人发挥想象,以风雨、鬼神入诗,用奇特的角度突出了刘少府画技精湛。
【解析】2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C.“神奇秀美”错误。“潇湘翻”,形容水态的波澜汹涌。表现的是所绘风景的奔放,而不是神奇秀美。
故选C。
28.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炼句的能力。
“反思前夜风雨急,乃是蒲城鬼神入”,回想前夜刘单作画时大风大雨,好像是惊动了蒲城的鬼神。写刘少府的作画仿佛有鬼神相助,极言画技高超。
“元气淋漓障犹湿,真宰上诉天应泣”,刚做好的山水屏障墨迹未干,让人联想到女娲补天的神话传说。“真宰上诉天应泣”,是化用仓颉作字、天雨粟、鬼夜哭的典故;“元气淋漓障犹湿”一句,形容笔墨之饱满酣畅,气韵生动。诗句想象丰富大胆,用笔错综奇幻,章法顿挫跌宕,以风雨、鬼神入诗,用奇特的角度突出了刘少府画技精湛。
29.A 30.①传神描写了龙的动态形象,突出了龙入海上天的威势。②通过“似闻腥”等表现龙的栩栩如生,进而说明张道隐掌握了绘画之精魂。
【解析】2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A.“详细描写了张道隐的作画过程”错,这是一首题画诗,主要表现诗人对画作的感受,体现画的生动,并未“详细描绘张道隐的作画过程”。
故选A。
30.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应有鬼神通下笔,岂无风雨助成形”似有鬼神相助画家,风雨助龙成形,写出画中的龙的传神之态,描写了龙的动态形象;“威疑喷浪归沧海,势欲孥云上杳冥”写画中的龙喷出巨浪入大海,凌云而上进入高远的天空,突出了龙入海上天的威势。
“晓来帘幕似闻腥”通过从帘幕之上似乎可以闻到腥味这一描述,从侧面表现诗人对画作的感受,表现龙的栩栩如生,进而说明张道隐掌握了绘画之精魂。
31.D 32.①从色彩上看,红树的“红”与夕阳的金色交相辉映,画面色彩温暖而美丽;
②写法上,先说“归兴懒”,再说明原因“红树最堪观”,将“红树”凸显出来,以小见大,由红树之美可以想见整个秋景的魅力。
③思想内容上,诗句表面是说喜爱秋天的红树,实际表达的是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解析】3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祖国锦绣河山的无比热爱之情”错,结合诗歌题目“题画秋景”可知,应是表达对画作技艺高超的赞美;另外结合“孤舟横野渡,茅屋隔层峦”“卷幔看岩瀑,围棋坐石滩”等句子可知,这是表现对画作中隐逸生活的向往。
故选D。
3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能力。
尾联“夕阳归兴懒,红树最堪观”意思是,夕阳已经快要落山,但游兴未减,还不想回去,你看那秋天的红树最是好看。
从色彩上看,“红树”是秋天经霜变红的树叶,“霜叶红于二月花”,红树色彩之绚烂可见一斑。此句将的红树的“红”与夕阳的金色交相辉映,色彩温暖而美丽,给整个画面笼上一层温馨的色彩;
写法上,诗人先说“归兴懒”,再说明原因“红树最堪观”,之所以不想回去,原来是因为红树还没有欣赏够。这样就在整个秋色的背景上将“红树”凸显出来,这“红树”就是整个秋景的美丽缩影,诗句借景抒情,以小见大,可以想见这里的秋色是多么美好怡人。
思想内容上,诗句表面是说因为喜爱秋天的红树,因而游行正浓,不愿回去,其实真正原因是因为这里远离官场,清净美好,既可以赏景,又能够下棋,自由自在,表达的是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33.D 34.①直接赞颂画作。上阕描述画面内容,以对比手法突出了霜竹的幽雅别致、清丽绝俗。②通过赞颂画家来赞颂画作。“多才”领起的两句赞颂画家水平高,落笔就能让人感到风吹竹叶之声。③借作者的表现赞颂画作。作者以张挂此作于房中长期欣赏,突出了画作对自己的吸引力。
【解析】3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动感十足”错,画面主要是画上所写,动感并不强烈。
故选D。
3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①直接赞颂画作。“潇洒带霜枝,独向岁寒时节。触目千林憔悴,更幽姿清绝”,在岁寒时节,千林憔悴,只有霜竹迎风独立,枝叶依然潇洒的伸展,幽雅别致、清丽绝俗。上阕描述画面内容,以对比手法突出了霜竹的幽雅别致、清丽绝俗。
②通过赞颂画家来赞颂画作。“多才应赋得天真,落笔惊风叶”,此句通过赞美画者而赞颂画作,“多才”是说画者才华横溢,“得天真”是说画面呈现出一派天然的意境;“惊风叶”写观画者的感受,似乎能听到竹叶在风中的飒飒之声,赞颂画家水平高,落笔就能让人感到风吹竹叶之声。
③借作者的表现赞颂画作。“从此绿窗深处,有一梢秋月”,“绿窗”指作者自己的住房,“一梢秋月”代指这幅画,此句是说作者将这幅画挂着自己的房间欣赏。作者以张挂此作于房中长期欣赏,突出了画作对自己的吸引力。
35.D 36.①抓住事物特征,绘出事物神骨。三、四句写出张璪抓住了松枝的“奇态”,凸显出松树的神韵。②提高思想境界,加强艺术素养。九、十句指出平庸的画师格调不高,修养不够,难以画出松树的气质。③深入生活,善于观察体悟。最后两句传达出画师应善千观察体悟,从生活中获取创作的灵感。
【解析】3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D.“传达出观再好的画作也不如看真松的感受”错,最后两句是说诗人因为仰慕画家的传神之笔要亲自再去深山欣赏一下真物。
故选D。
3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涵和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三、四句“翠帚扫春风,枯龙戛寒月”意思是:(张璪画的古松画的很好)枝叶茂盛看起来就像是翠色的笤帚在春风中扫动(或者是翠色的笤帚扫起了一阵春风),苍松的枝干盘曲如龙,仿佛在轻轻地敲打天上的那轮寒月。其中,“翠帚”形容松树枝叶之颜色与形状。“枯龙”形容松树枝干如龙之躯干,松树之皮如龙之鳞。这两句写出张璪抓住了松枝的“奇态”,凸显出松树的神韵。
九、十句“乃悟埃尘心,难状烟霄质”,“埃尘心”指“流传画师辈”的平庸低下的思想品格、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烟霞质”,指张璪画松“得神骨”,具奇姿的画艺。有着“埃尘心”的画师,自然难以画出“烟霞质”的松画来。即画家只有思想修养和艺术修养平庸低下,就难以描状出烟霞凌霄的自然美景。元稹诗的言外之意便是主张提高思想境界,加强艺术素养。
“我去淅阳山,深山看真物”中“深山看真物”,传达出画师应善于观察体悟,从生活中获取创作的灵感。即诗人主张绘画要深入生活,善于观察体悟。
37.B 38.①乐观,对于贫穷的生活,他没有消极,而是努力过好每一天,耕罢洗泥;
②从容,对于世间的蛮触争,老翁是卧看的态度,所以他对于俗世是从容的。
【解析】3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B.“都体现出诗人对春雨的喜爱”错误。本诗的首联讲雨滴到床头,不是讲对春雨的喜爱,而是展现农民的真实生活。
故选B。
3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耕罢洗泥枕犊鼻,卧看人间蛮触争”,老翁在繁忙的劳作之后,洗去满身的泥沙,惬意的枕着衣物,卧看人间的纷争。“一双不借挂木杪,半破夫须冲晓行”可见老翁生活贫苦,但是他没有消极,而是努力过好每一天,耕罢洗泥,足见其乐观。
“卧看人间蛮触争”,对于世间的蛮触争,老翁是卧看的态度,足见其从容。
39.A 40.①结构安排:“云外华山”,由抒怀转向对画作的描绘,图中华山巍峨险峻,屹立于茫茫云海之中;词人不受画面的限制,进而联想到画外山河破碎,照应上阕,使整首词结构紧凑。
②情感表达:画中的华山是词人爱国之情的载体,“依旧无人问”深刻揭露了南宋统治者苟安半壁江山的卖国行径,词人借题画词宣泄内心的悲愤与无奈。
【解析】39.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A.“并没有对画作进行描绘,而是借画外之景寄托情怀”错。“云外华山千仞”是对华山图的描绘。词人看到《华山图》中的华山巍峨屹立,瑰奇险峻,雄峙于北方大地,不禁浮想联翩,热血沸腾。末两句中,词人感慨图中千仞华山沦于敌手,难以回归。
故选A。
4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通观全词,本词上片简练概括地写出了北宋所遭受的丧权辱国的大事,下片抒发壮志难酬的愤满心情。“中原”二句,写1141年12月,宋高宗赵构听信秦桧谗言,同意求和,与金商定割让京西唐、邓二州及陕西南、秦二州之半给金,双方以大散关为界。陕西大部沦干敌手,仅余四州,华山亦蒙胡尘。这是使三川震动的奇耻大辱。结果自古以来作为三秦地区天然屏障的雄关险岭就失去作用,无异于化为灰烬,“关辅”一句即是指此。“泪尽两河”一句,指1130年(宋高宗建炎四年),金人攻陷南宋两河地区(河北、河东)一事,曾为保卫这一带浴血奋战的抗金志士莫不痛哭流涕,这又是一件令人悲愤不已的奇耻大辱。下片抒发壮志难酬的愤满心情。投降派当权,残酷迫害和打击主战派,词人也屡遭排挤,闲置在家,岁月蹉跎,青丝成霜。昔日的英雄,壮志消磨,而收复大业,仍然无人过问,沦于敌手的千仞华山,依然难以回归。词人看到华山图,怎能不满腔激愤呢?
具体分析末两句,“云外华山千仞,依旧无人问”意思是,叹沦于敌手的千仞华山,依然难以回归。
从结构上看,结合“泪尽两河征镇,日望中兴运”,可知“华山”与“两河”呼应,暗含山河不在之意;结合《桃源忆故人·题华山图》,可知末两句中“华山”回扣词题。
从情感上看,全篇抒发了词人对宋室沦亡的悲叹和对收复失地的企盼,同时也表达了对统治者麻木不仁的气愤和英雄失路的苦闷,其中末两句通过写千丈高的华山天险无人问津,控诉谴责统治者不作为,表达了作者心中的满腔悲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