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 量一量,比一比 表格式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 量一量,比一比 表格式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4.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3-08-15 07:47: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量一量,比一比
课题 量一量,比一比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8-89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用学生尺、米尺和卷尺测量不同物体长度的过程,体验合理选用测量工具的必要性,加深对米和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的认识。 2.让学生探索并掌握一些测量物体的策略,并能灵活地运用于现实生活中,增强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空间观念、探索新知意识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用不同工具测量物体。
教学难点 选择不同的标准描述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尺、米尺等。
教 学 过 程 备 注
一、回顾复习,导入新课 教师:我们已经学习了用厘米或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那么今天上新课前,老师想请同学们做一件事情。每组选两名代表,用学生尺(20厘米)量一量教室的长有多少厘米。 课堂预设:学生累得气喘吁吁,结果也不一样。 教师:为什么会这样呢? 学生1:因为学生尺太短了,而教室太长了。 学生2:用学生尺来测量教室的长度太麻烦了,而且量的结果也不一样。 教师:同学们讲得真好。厘米是用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的,而要测量教室的长或者比较长的距离,那就需要长度单位家庭里的另一个成员来帮忙,它就是——米。 教师:测量不同的物体长度一定要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及测量单位。 (设计意图:教师首先请学生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当学生通过亲自操作以后,发现学过的数学知识不能解决现在的问题时,就产生了非常强烈的求知欲,教师紧接着利用学生的求知欲望,揭示新课) 二、自主活动,探索新知 1.提供情境,探索“量”的方法。 教师:那么多地方都需要量一量,你知道该用什么工具去量吗?你知道哪几种尺,给大家介绍介绍。 根据学生回答介绍:学生尺、米尺、软尺、卷尺…… 教师:你们看,这些尺虽然长得各不相同,但你能不能在它们身上找到相同的地方?不管用什么尺量,我们都需要先对准尺上的哪一个刻度? 学生:都有刻度,测量都需要对准刻度0。 教师:今天,这4种尺吵着要来比本领,请同学们做裁判,选出你认为合适的尺量一量教室的长度、讲桌的长度、身上某部位的长度等。 根据学生的选择,在操作中讨论,明确这4种尺在测量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怎么对准0刻度。②操作时有什么注意事项。③读数。 2.认识身上的“尺”。 教师:今天我们认识了各种有刻度的尺,还会选择它们来量物体的长度。有时候,我们没有带这些尺,怎么办呢? 教师:我们还有“身上的尺”,你知道你的身上哪些地方有尺吗? 学生:食指宽约1厘米,小指长约3厘米,一拃,一步,一庹(tuǒ)等。 教师:身上尺的用处可大啦,妈妈给你裁剪裤子时可以用哪把“身上的尺”来量?课桌大概的长可以用哪把“身上的尺”来量? 提供数据并设定问题。 教师:有一辆卡车长6米,你们能用合适的方式表示这个长度吗? 课堂预设:通过前面活动的测量结果,小朋友的肩宽大约是30厘米,两个小朋友并排站立,宽度大约是30+30=60(厘米)。那么20个小朋友并排站立的宽度大约就是20个30厘米相加,长度大约就是6米,和卡车的身长差不多。我们测得小朋友一庹的长度,那么几个小朋友可以拉起手来试一试,5个小朋友手拉手的长度大约也是6米。 学生:以小朋友的肩宽为标准,大约20个小朋友并排站的宽度是6米;以小朋友一庹的长度为标准,5个小朋友手拉手大约是6米…… 教师:从下面的表格中选择一种动物,用不同的方式把动物的身高或身长描述出来。 学生独立完成,并分享自己的方法。 教师:为什么选择的标准不同,所需要的数量也不一样呢? 课堂小结:
教师:选择不同的事物作为标准描述物品的长度,标准不同,所得 的结果也不一样,所以在测量的时候应该统一测量的单位。测量较长物品的长度或距离用“米”作单位,测量较短物品的长度或距离用“厘米”作单位。 三、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进行了一些有趣的测量活动,学会了用自己身边熟悉的事物的长度或高度来描述新事物的长度或高度。你有什么收获呢? 学生谈收获,教师根据学生谈话归纳整理成板书。 安排好学生站队和测量的人选,时间足够的情况下可多安排几轮,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进来。
板书 设计 量一量,比一比 认识学生尺、米尺、卷尺。 认识身上的“尺”,描述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教后 反思 本节课设计了一系列的测量活动:量课桌的长度、量步长等,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认识长度单位,在活动中加深了对单位实际意义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通过让学生用“身上的尺”来描述其他物体的长度,加深了学生对测量单位“米”和“厘米”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