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时 解决问题
课题 解决问题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3页例4及“做一做”的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探索连加运算的计算方法的过程。2.掌握连加运算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3.在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估算,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运用不同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能根据实际问题灵活选择解题的策略。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 学 过 程 备 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今天老师带领大家去商场逛一逛,商场中有很多知识需要用到数学知识解决呢!今天就用我们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看谁掌握的最好,能灵活运用。教师:瞧,我们遇见了一家人在买东西,他们买了什么?(出示课件,展示例题表格)课堂预设:护眼灯、吹风机、空调扇。教师:买这三种商品一共需要多少钱?大约需要准备多少钱呢?今天我们就来帮他们解决一下这些问题。(板书:解决问题)二、自主活动,探索新知1.分析问题。(1)阅读与理解。教师:从这张销售清单上你知道了什么?课堂预设:知道了这三种商品的单价,空调扇的价格是558元;学习机的价格是225元;护眼灯的价格是166元。教师:如果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利用哪些信息?可以怎样解决呢?(课件出示)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汇报。课堂预设:第一个问题是求大约需要多少钱,不用精确计算,取它们的近似数算一算。第二个问题需要精确计算,把每样商品的价格加起来。需要知道每样商品的价格。(2)分析与解答。教师:你认为可以怎样解决?先独立计算,然后分小组研究讨论,交流想法。学生研究讨论的时候,教师巡回指导。①交流“妈妈大约应该准备多少钱才够?”教师:妈妈应准备多少钱?你们是怎么算的?课堂预设:我们可以把558元看作560元;把225元看作230元;把166元看作170元,这样一共需要准备560+230+170=960(元)。也就是说妈妈准备960元够用了。学生1:170+230+560 学生2:200+250+600=400+560 =450+600=960(元) =1050(元)教师:为什么估得的结果是960元或1050元就一定够了?引导学生明白估算的方法可以是多样的,只要“往大估”能满足购物需要即可。②交流“收银员应收多少钱”。教师分别请学生说出自己的计算方法。课堂预设:学生1:我先把空调扇和学习机的价格相加558+225=783(元)。谈后再加护眼灯的价钱783+166=949(元),竖式是:5 5 8 7 8 3+2 215 + 11 6 6 7 8 3 9 4 9学生2:我直接把这三种商品的价格加在一起558+225+166=949(元),列竖式的时候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三个加数摞在一起相加。166+225+558=949(元)(3)回顾与反思。教师:比较一下我们刚才解决的两个问题,想一想:同样是买东西需要的钱数,为什么解决的方法不一样呢?跟小组同学一起讨论、交流。学生小组交流,集体汇报。课堂小结:课堂预设:我们在解决问题时,要认真分析具体情况,再灵活选择解决的策略(分清什么时候需要精确计算,什么时候只需要估一估就行了)。三、当堂训练1.课件出示教科书第43页“做一做”。(1)教师给出新背景,学生提问并解决。四、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继续学习了用计算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关于这部分内容你还有什么收获呢?学生谈收获,教师根据学生谈话归纳整理成板书。五、布置作业课本第45页练习九11题、15题。 教师提示:要知道准备多少钱才够,估的时候一般都往大估。教师可帮学生理解,为什么往大估钱够,准确计算就一定够回顾与反思的落脚点不是仅仅关注做对了没有,还要让学生初步体会到计算和估算各自使用的问题情境,学会灵活选择解决的策略。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解决问题时,要人真能分析具体情况,再灵活选择解决的策略。
教后反思 在教学中,通过解答两个问题,让学生在感受应用计算策略的成功时,体验有效利用计算方法解决问题的价值。本节课最大限度地去挖掘学生的思维与创造能力,让学生更多地去关注如何选择合适的策略解决问题。学生在分析与解答环节能轻松自如,会结合以前所学的知识来运用,但在知识内化与层次提升上有所欠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