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版八上第12课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共3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华师大版八上第12课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共3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华师大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11-27 20:22: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4张PPT。第四
单元抗日战争与民族解放导言 趁国共两党内战之际,日本帝国主义向中国发动丧心病狂的侵略战争,采取灭绝人性的屠杀政策,使中华民族陷入了自鸦片战争以来最为严重的民族危机。国难当头,蒋介石接受共产党人的要求,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共同御敌。抗日战争是一场弱国与强敌、文明与野蛮、正义与邪恶的较量。在强敌缴械投降后,走出战争废墟的中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但蒋介石为了维护其“党国”体制,撕毁了与共产党人达成的和平建国协议,悍然发
动内战。美国的大炮帮不了
他实现轰毁中国革命航
船的迷梦,也挽救
不了独裁政权覆灭
的命远。在人民解
放军凯歌行进中,
我们可以看到历史
的真正主宰——人民的伟大身影。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在一堂?!”这首悲愤的《松花江上》曾经在中华大地广为传播。“九一八”那天发生了什么事件,东北同胞为什么会离乡背井,到处流浪?“九一八”纪念馆 1931年9月18日,驻扎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城北的柳条湖边的一段铁轨,反诬是中国军队所为,并以此为借口袭击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史称“九一八事变”。一、九一八事变1、日本关东军发动事变 (1931年9月)18日夜,弯月挂起,高粱地黑压压一片;疏星点点,长空欲坠。岛本大队中岛中队的河本末守中尉,以巡视铁路为名,率领部下数名向柳条(沟)湖方向走去。一边从侧面观察北大营的兵营,一边选了离兵营800米往南去的地点。在这里,河本亲自把骑兵用的小型炸药安放在铁轨下,并点了火。······轰的一声,炸断的铁轨和枕木向四处飞散。 ——日本关东军参谋花谷正回忆花谷正九一八事变 “沈阳日军行动,可作为地方事件,望力避冲突,以免事态扩大。一切对日交涉,听候中央处理可也”。“九一八事变”发生后,蒋介石密电张学良:
2、蒋介石“不抵抗政策”蒋介石1932年蒋介石写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手令材料一:九一八事变时,蒋介石说,中国“枪不如人,炮不如人,教育训练不如人,机器不如人,拿什么和日本打仗呢 ?若抵抗日本顶多三个月就亡国了。”
——冯玉祥《我所认识的蒋介石》
材料二:政府现在以此案诉之于国联行政会,以待公理之解决,故以严格命令全国军队,对日力避冲突,对于国民亦一致告诫,务必维持严肃镇静之态度。
——国民政府《告全国民众书》
材料三:1931年8月22日,蒋介石在南昌讲话说:“中国亡于帝国主义,我们还能当亡国奴,尚可苟延残喘;若亡于共产党,则纵肯为奴隶亦不可得”。
材料四:1931年10月,国民政府秘使许世英赴日本谈判。许世英代表蒋介石声称:“如果日本能担保中国本土十八省的完整,则国民党可同意向日本……让出东北”。
请问:蒋介石不抵抗的原因有哪些?东三省沦陷3、东北沦陷 蒋介石为了集中全部力量消灭红军,实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对日本的侵略步步妥协退让,实行不抵抗政策。由于东北军执行这种不抵抗政策,辽宁、吉林两省不到五天已大部失守。1932年2月黑龙江省被日军攻陷,标志东北三省全部沦陷,日本随后在长春建立以溥仪为执政(1934年改称“皇帝”)的满洲傀儡政权,企图把东北从中国版图中分裂出去。1931年日本骑兵进入沈阳日军装甲车侵入沈阳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致使东北三省不到半年全部落入日军之手。1932年3月,日本扶植溥仪做傀儡,建立伪满洲国。东三省成为日本的殖民地。中间坐者即为溥仪。 东北沦丧——逃难的东北民众日军残杀东北义勇军日军虐杀中国平民日军对中国平民大屠杀刺杀幼童之后,集薪待焚731部队拿活人做试验 活埋中国人的万人坑日军在东北犯下滔天罪行日军屠杀东北军民4、东北军民坚持抗日 东北抗日义勇军在1932年进全盛时期,人数22万。他们四处出击,曾使东北的铁路交通几乎断绝。但义勇军由于力量分散,又不善于游击战,很快由盛转衰。中国共产党后来将其重组为东北抗日联军,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条件下,打击日本的殖民统治。第一路甲司令员兼政委杨靖宇被日军包围,在冰天雪地中断粮绝食,仍独自坚持战斗五天五夜。他牺牲后,日军为解开他维持生命之谜,剖开他的胃,只发现树皮、草根和棉絮,不得不表示敬佩,礼葬了他的遗体。杨靖宇东北抗日联军九一八事变1 时间:2 借口:日本关东军制造的柳条湖事件。1931年9月18日蒋介石政府对日本侵略实行不抵抗政策,
东三省沦陷,变成日本的殖民地。
日本在东北建立伪满洲国。
4 结果:
3 经过:袭击北大营,炮轰沈阳。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发动兵谏,逼迫蒋介石抗日,是为西安事变,亦称双十二事变。张学良杨虎城二、西安事变1、张学良、杨虎成发动兵谏扣留蒋介石(西安事变前的张、杨) 1936年12月4日,蒋介石率军政要员到达西安,强令张学良和杨虎成继续进攻陕北红军,并且断然拒绝张学良和杨虎成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反复劝说。12月9日,西安万余学生举行要求联共抗日的请愿游行,蒋介石竞下令军警动用武力。12月12日清晨,东北军一部突袭临潼县华清池,扣押了蒋介石及其随行的军政要员,并送往西安。张、杨通电全国,提出改组南京政府,停止一切内战、召开救国会议等八项主张。西安的群众示威活动 1、背景:①日军占领我国东北后,继续向华北进逼。②蒋介石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③中共建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得到中国社会各界的拥护。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发动“兵谏”(史称“西安事变”)
扣押蒋介石,逼蒋抗日。2、经过④背着“不抵抗将军”之名张学良和杨虎成在“剿共”中
屡遭失败,不愿意自已的力量在内战中消耗殆尽。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成功捉住了蒋介石,如果你是当事人(亲日派,亲英美派,共产党),你想怎样处置蒋介石?
2、中共中央主张和平解决杀蒋
救蒋和平解决 西安事变发生后,应张、杨的要求,周恩来率中共代表团赴西安调停。中共中央以民族大义为重,主张和平解决。经过各方努力,蒋介石被迫同意停止内战,准备抗日。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毛泽东在机场迎接
周恩来等人,中间穿飞行服的人为周恩来
中共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1、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已经威胁到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华民族的主要矛盾。2、蒋介石是国民政府首脑,控制着中国大量的军事、经济资源。和平解决能防止国民政府内部亲日派势力夺取最高权力,争取蒋介石停止内战,积极抗日,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符合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3、日本扩大对中国的侵略,已经严重损害了英、美等国在华利益,代表英、美利益的蒋介石集团有可能接受中共联合抗日的主张。但是,如果不采取和
平解决的方针,将西安置于南京
政府对立面,有可能爆发对中华
民族极端危险的新的大规模内
战,这是日本和亲日派欢迎的前
途。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发生后,周恩来和秦邦宪(左一)、叶剑英(左二)在西安合影。 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实现了中共逼蒋抗战的政策,事实上基本结束了内战,标志着以国共合作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1937年7月7日晚,在卢沟桥附近进行军事演习的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无理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被中国守军拒绝。于是日军突然进攻卢沟桥,炮轰宛平城。中国守军奋起抵抗,中华民族的全民族抗战从此开始!三、七七事变1、1937年7月7日日军挑起卢沟桥事变佟麟阁,抗日爱国将领。国民政府第29军
副军长。“七七”事变后,在保卫北平的过程中,佟麟阁身先士卒,亲临前线指挥作战。激战中,佟麟阁腿部负伤,仍坚持指挥作战,后壮烈殉国。为了纪念他,人们将北平的一条马路命名为佟麟阁路。
赵登禹,抗日爱国将领。第132师师
长。“七七”事变后,率132师从河北
急赴南苑一带参加保卫北平的战斗。
7月28日,在南苑遭敌伏击而壮烈殉
国。人们为了纪念他,将北平的一条
马路命名为赵登禹路。
2、中华民族的全民族抗战的开始佟麟阁赵登禹为什么说七七事变是中华民族的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1、西安事变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2、从九一八事变到华北危机,国民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步步退让,而七七事变发生后,中国军队开始了实质性的抵抗。3、七七事变后,国共两党都发表坚决抗日的声明,从此,中华民族的抗战一直坚持到最后胜利“七七事变”中卢沟桥上的中国守军七七事变的影响 北平、天津失陷,中华民族面临着空前的危机。日军侵入天津日军侵入北平史海拾贝《义勇军进行曲》 在东北人民抗日斗争的鼓舞下,中国电通影片公司拍摄了电影《风云儿女》,由田汉作词、聂耳谱曲的《义勇军进行曲》是该片主题歌:“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民!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这铿锵有力的歌声唱出了亿万中华儿女反抗外敌侵略、誓死保卫祖国的心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印度、英国、美国等国广播电台也经常播放这首歌曲。美国著名黑人歌唱家罗伯逊曾经演唱这首歌曲,并灌成唱片。新中国成立后,《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为国歌。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