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时 练习课
课题 练习课 课型 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科书P106~107练习二十三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学习的兴趣。3.让学生在探究、应用知识中体验数学的价值,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 进一步体会集合思想。
教学难点 用集合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 学 过 程 备 注
一、回顾复习,导入新课教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数学广角”,知道了什么是集合,以及怎么解决集合的问题。谁来说说我们都有哪些方法?学生自主发言,复习维恩图相关要素以及利用维恩图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这节课我们将继续用这些方法来解决一些问题。(板书:练习课)二、自主活动,探索新知1.课件出示教科书P106“练习二十三”第1题。(1)教师:第(1)题要求的是什么?(学生回答:两天一共进了多少水果)教师:谁能画出维恩图表示我们要求的部分?课堂预设:学生能画出维恩图,但可能有部分学生不知道是维恩图的哪一部分表示这个问题,教师要加以引导。教师:中间重叠的这部分表示的是什么?课堂预设:这两天都进的水果品种。教师:两天一共进了多少水果,应该是哪部分表示?(找学生在图示上指一指)你能列式解决这个问题吗?课堂预设:5+7-4=8(种)教师:谁能说说这个算式表示的是什么意思?学生自由表达算式的含义。教师:还有不同的算法吗?鼓励算法的多样化,但是要求学生说明算式的含义。(2)教师:你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指名学生提问,然后直接请学生口答。课堂预设:解决问题过程中先让学生在维恩图中指一指,求的是哪一部分,再解答。2.课件出示教科书P107“练习二十三”第4题。教师:横线上填的是什么?让学生明确横线上填的是参观的人数,而不是具体哪些人去参观了。提示学生根据数形对应性填写。教师:参观熊猫馆的有25人,要在哪个横线上写25人呢?参观大象馆的30人写在哪个横线上呢?先学生独立思考后后同桌交流讨论。,再在全班集中反馈。课堂预设:中间那部分填写18人,是两个馆都参观的人数,左边的横线上应该填写25-18=7(人),右边的横线上应该填写30-18=12(人)。教师引导学生理解25人是参观熊猫馆的人数,也包括两个馆都参观的,左边的横线上填的是只参观熊猫馆的人数。3.完成教科书P107“练习二十三”第5题。请学生读题,然后整理信息。教师:小亮和小丽写的成语有什么关系?小亮和小红写的成语有什么关系?课堂预设:小亮和小丽写的成语有包含关系,小亮和小红写的成语有重叠关系。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课堂预设:小亮和小丽一共写的:15+8-8=15(个)。小亮和小红一共写的:15+10-5=20(个)。教师:看来当我们面对很多零乱的信息时,一定要认真读题,仔细思考它们之间的关系,只有把它们之间的关系弄清楚了,才能正确解答。三、当堂训练1.课件出示教科书第106页练习二十三第2题。(1)先独立完成,再汇报交流。教师:两个圈里都有的是哪些数?课堂预设:61、62、63、64、65、66、67、68、69。教师:你能把这两个圈合并用一幅图表示出来吗?学生自主尝试,并说一说两个圈里都有的9个数应该写在哪里。投影展示学生画图结果,全班交流。2.课件出示教科书第106页练习二十三第3题。(1)学生先独立完成,再汇报交流。教师:你从题干中知道了什么信息?要解决这两个问题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学生独立完成,集体反馈。课堂预设:预设1:用2个集合圈交、并的形式分析题意,然后列式解答。预设2:用3个集合圈交、并的形式分析题意,然后列式解答。四、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习了运用集合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关于集合你还有什么收获呢?学生谈收获,教师根据学生谈话归纳整理成板书。五、布置作业教师设置导学案。(如下图) 可制作课件,演示集合过程教师可将表示参观两个馆的人数的椭圆形分开,演示合起来的过程,并解释算理可带领学生画图整理信息
板书设计 练习课
教后反思 本节课是练习课,主要是结合教科书所给的素材,巩固与集合相关的知识,同时考察学生的掌握程度。第三部分的习题学生理解起来较困难,但是也为学生拓宽了视野,学生对本部分内容很感兴趣。在课堂上,较难的题目缺少实物支撑,仅靠口头表达,少数学生明显没有理解。本节课应该明确对学生的要求,分层教学,并安排一定的课后任务,辅导学生理解集合思想,并能合理运用维恩图解决问题。
◎教学笔记